「三歲看大,七歲看老」,李玫瑾:擁有這幾項能力,成功機率更大

2020-12-22 瑞貝卡育兒經

老話說:「三歲看大,七歲看老,12歲定終生。」「三歲看八十」

表面看意思是說:「一個人三歲時候的樣子就是他長大之後的樣子,等到七歲時候的樣子就是老了之後的樣子.」實際意思是:看到一個人小時候的智力,行為,性格,人格都可以基本預測這個人的未來。是不是聽起來覺得很玄乎,真有這麼神奇嗎?

有什麼依據呢?

1.傳統國學角度

《易經》的「三才」理論,「三」是成數,可以代表事物的成熟與發展結果,所以「三歲看大」。

還有一個理論是「七日來復,天行也」。七是天道輪迴運行的周期,又「正月初七為人日」,「七」可以代表人的一生,所以「七歲看老」。

2.現代科學依據

經驗的傳承都有一定局限性,如果想在現代社會站穩腳,一定要有科學依據來論證。但是小孩兒0——3歲這個階段,開始慢慢的接觸這個世界,2歲初步形成自我意識,模仿能力逐漸變強,開始認真的學習各種事情。直到7歲的時候,智商開始逼近成熟,也就是說,七歲之前的智力發育佔很大比重,是大腦的發育黃金期。

美國心理學家布魯姆(Benjamin Bloom)曾對近千名兒童做過從初生到成年的追蹤研究,結果表明:5歲前為智力發展最為迅速的時期,如果把17歲的智力水平看作100%,那麼孩子在4歲前就已經獲得了50%的智力,其餘的30%是在4—7歲間獲得的、20%則在7歲以後獲得。

也就是說12歲以後,智力基本就不再發生變化,所以全世界公認:「12歲定終生。」

抓住培養兒童的幾個關鍵期

皮亞傑認為,一個人從出生到成熟,這個過程中,人的認知結構是一直不斷變化的,在環境作用的過程中,不斷地重組,並不是說一出生就是固定不變的。皮亞傑心理學的理論核心是認知發展理論,他認為人類的認識不管多麼的高深複雜,都可以追溯到人的童年時期,甚至可以追溯到胚胎時期。

1.0——3歲,自我意識初步形成

孩子從出生開始,大腦進入飛速發展階段,6個月開始會有自我意識,這個 階段的自我意識,主要是對物質要求,搶東西,拿東西等……,一歲半開始,孩子的自我意識出具模型,向以自我為中心轉移,比如開始要求關注,要求成就感,要求大家都喜歡我……。

2.3—6歲最初的情感開始發展

大腦大腦髓鞘發育,自我抑制的能力的逐漸增強,情緒管理走向成熟穩定。形成。

3.6——12歲,性格穩定

上學之後,吸收社會化信息能力增強,信息量變大,知榮辱,知羞愧,知內疚,孩子性格趨向明顯且穩定。

李玫瑾教授說:「一定讓孩子掌握這幾項能力,成功的機率大大增加。」

李玫瑾從事青少年心理研究多年,在一次演講中,她說到:「7歲以前一定要培養孩子這四種能力,以後家長不僅不需要為了孩子的將來擔憂,孩子在長大後還會承擔家庭的重任,幫父母分擔,」

1.良好的心態面對事情,愛笑的人運氣不會差

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困難總是比好事多,所以我們一定要有良好的心態才能度過重重難關,不被困難和挫折打敗。

大學剛畢業時候面試曾經受挫,HR給我提了幾點不足,實話說當時心裡挺難過的,但是走的時候我對HR說,「謝謝你教給了我下一個面試的經驗,也祝您工作順利,公司越來越好,」握握手我就走了。第三天,我接到了這個HR的電話,讓我準備報到上班。我開心的大跳大叫,儘管那天從公司出來我是哭著回家的。

老天真的是眷顧愛笑的人,當時如果我哭喪著臉走了,可能就沒有現在的工作了。

2.處理人際關係的能力

我們每個人從上幼兒園開始就進入了一個集體,而且集體的範圍隨著年齡的增長不斷擴大。

多個仇人多道牆,多個朋友多條路,朋友在我們的生活,學習,工作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並且提供很大的幫助,所以家長要注意孩子的品質道德教育,講文明懂禮貌,形成習慣,見人打招呼,問好,孩子的存在感會增強,人見人誇也會提升的孩子的自信。

3.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培養孩子基本的生活能力,能自理能獨立,幫助家長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雖然開始時候仿佛是在搗亂,但是慢慢的會越做越好,畢竟父母不能跟孩子一輩子,從小自己穿衣服,吃飯洗襪子,長大了做飯洗衣收拾家務,離開家的那一天,父母可以放心,而且通過這些日常的小事,可以鍛鍊孩子細心,耐心,做事有條理,增強自理能力。

4.保持孩子的好奇心

孩子就像「十萬個為什麼,百科全書」,什麼都要問,什麼都新鮮,而且記憶力超級好,告訴過的,見過的都知道,並且都能清楚記得。

所謂「富養」就是要精神的富足,知識的滋養,不要因為大人覺得很幼稚,或者不耐煩,而對孩子愛答不理甚至訓斥:「你傻啊這都不知道!」這樣會抹殺孩子的好奇心,打擊孩子積極性,從而喪失了探索能力。

相關焦點

  • 「三歲看大,七歲看老」,孩子是不是念書的料,這時候就能看出
    她說班上有一個小男孩,三年級了寫自己的名字都很費勁,閱讀理解是要閱讀的,別人一遍讀完了,他的目光還在第一行凝視,大部分的字不認識,理解更談不上。孩子的媽媽說,「我家的孩子就是慢。」可是這僅僅是慢麼?
  • 李玫瑾:孩子7歲前擁有4項能力,家長基本不用愁了,你家孩子有嗎
    李玫瑾:孩子7歲前擁有4項能力,家長基本不用愁了,你家孩子有嗎 我相信每個家長都有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想法,希望孩子能夠通過自己的培養,將來有一天出人頭地,生活幸福美滿。
  • 俗話說三歲看大七歲看老,在孩子嬰兒期的表現,將會對應相似性格
    俗話說三歲看大七歲看老,在孩子嬰兒期的表現,將會對應相似性格關於孩子的作為,老人經常說的一句話就是三歲看大、七歲看老。這句話真的有用嗎?孩子在嬰兒期也就是2-3歲的時候,這個時候是孩子的第一個敏感時期,這個時期孩子開始有了自我意識,慢慢的開始叛逆,會做一些自己想要做的事情,不如爬、跑、搶東西。這個時期的孩子比較注重自我,如果孩子的自我沒有得到滿足的話,很容易會不開心,產生情緒問題。
  • 李玫瑾直言:這4個方面父母使勁管,孩子長大後情商高,做事也棒
    家長在教育孩子時都有其獨特的方式,有些父母認為「窮養子,富養女」的兒童會有出息,另一些則認為「三歲看大,七歲看老」,兒童從小就要注重培養。在蒙氏教育中有這樣的解釋:六歲是塑造孩子性格的關鍵時期,也就是在這年齡接受的教育直接影響孩子在將來形成什麼樣的性格。
  • 殷紅博:3歲看大,7歲看老,關鍵期看什麼?如何培養?
    中國幾乎人人皆知「3歲看大,7歲看老」,這是中華民族千年文明和教育精髓的核心代表之一。「3歲看大」是指,孩子3歲時所具備的綜合素質決定了他的發展趨勢,可以預知孩子十至二十年後的綜合素質所能達到的智慧水平和成功水平。「 7歲看老」是指,孩子7歲時所具備的綜合素質決定了他一生的發展水平,可以預知孩子一生的綜合素質所能達到的智慧水平和成功水平。
  • 李玫瑾:對孩子要做到「三不慣兩不管」,這樣將來才能少走彎路
    我們常說「三歲看大,七歲看老」,孩子在小的時候如果沒有教育好,等到他長大了,進入了叛逆期,再想管教就不那麼容易了,李玫瑾還舉了一個例子讓我記憶猶新,她說:「孩子在3、5歲的時候,他和你鬧,能怎麼鬧,無非就是耍賴、撒嬌、打滾,可是等到孩子到了13、4、5歲的時候,他再和你鬧,他可能會選擇離家出走,會用自殺來威脅你,到時候你怎麼辦
  • 李玫瑾:智商高的孩子,小時候有3種表現,長大後多半會有出息
    對這種為自己不教育孩子找藉口的父母,李玫瑾教授給出了滿意的回答: 3-6歲是孩子性格形成的關鍵期,此時孩子出現一些問題家長不盡興管教,那麼孩子12歲之後,父母的話就是垃圾,他聽不進去。3歲的時候你管他,他可能會哭鬧一場,等到15歲後再想管他,他能跳樓、能服藥自殺。
  • 李玫瑾教授:孩子6歲前,父母最該管什麼?這是我見過最好的答案
    因此,6歲前父母們到底該管孩子什麼?這成為很多家長的困擾。李玫瑾教授在一次演講中,對這個問題做出了回答,同樣身為父母的我認為這是最好的答案。01:管性格李玫瑾教授在演講中提到:看一個人45歲能不能有長期的發展,學歷和造詣都不是最重要的。真正重要的是這個人的性格,與以他性格為核心的人格。著名教育家蒙特梭利認為3-6歲是培養孩子性格的關鍵期。
  • 李玫瑾坦言:家有男孩,要教會他4種能力,最好不要晚於6歲
    李玫瑾教授:家裡有男孩,在他6歲前,一定要教會他「四種能力」!著名的育兒專家李玫瑾教授曾說道:教育男孩,宜早不宜遲,這4種能力, 一定要在孩子6歲前教會他。李玫瑾教授曾在一次講座上,發表過一個關於育兒講話,讓我受益匪淺:3-6歲是孩子性格培養的關鍵期,尤其是男寶寶,宜早不宜遲,在這個關鍵期,孩子長大以後會擁有什麼樣的性格,基本上在這個階段就可以決定了。
  • 「三歲看大七歲看老」靠譜嗎?我從心理學角度給你解釋,一次說透
    導讀:中國有一句老話:三歲看大七歲看老,那麼這句話到底有沒有道理,是不是靠譜呢?真的三歲定終生?我用我的知識,來給你做個解釋。 文/37度暖爸 首先,不賣關子,表達下我的觀點:三歲看大七歲看老,這句話,我並不完全認可,它的確有一定道理,但不完全適應現代社會。 說它有一定道理,是因為這句話符合幼兒心理發展的規律。
  • 孩子將來能否有本事,早已命中注定,李玫瑾:從這3方面就能看出
    俗話說得好:「三歲看大,七歲看老」,意思就是從孩子小時候的行為習慣,我們就能看出他未來是什麼樣的,李玫瑾是中國公安大學犯罪心理學教授,同時她在育兒領域也有自己的見解,近幾年她在網上發表的視頻深受廣大父母喜歡,李玫瑾教授表示:孩子將來能否有本事,早已命中注定,從這3方面就能看出!
  • 李玫瑾教授:對孩子要做到「三不慣兩不管」,這樣未來才少走彎路
    很多時候家長雖然都是出於好心,想要教育出一個優秀的孩子,可總是陷入一個誤區,中國公安大學的李玫瑾教授就說過:「有些家長他在該管的時候不管,不該管的時候卻開始管。」古話說得好「三歲看大,七歲看老」,李玫瑾見過許多走到彎路上的人,所以她的理念,能夠反映大部分中國家長教育孩子的一些問題。
  • 李玫瑾:上大學之前,培養孩子這兩樣「能力」,增強孩子心理韌性
    大學不只是學習好就可以了,學習成績是一方面,大學更多是培養孩子的綜合能力,比如社團活動、社會實踐中的能力表現會更加分,只懂學習的孩子在這些方面相對處於弱勢。李玫瑾教授認為:要培養孩子的意志力,也就是讓孩子多吃吃苦,可以從體力之苦來實現。
  • 俗話「三歲看大七歲看老」,看孩子這3個特徵,就知道長大後啥樣
    決定性的孩子具有最高的執行能力。有一種父母可以使人們對很多事情及其行為產生決定性的印象。他們的孩子在某些方面可能會受到父母的影響。因此,在處理某些人際關係時,孩子的行動能力是顯而易見的。具有決定性意識。選擇時不要拖延,不要猶豫。這種處理事物的方式可以看出孩子非常果斷且高效。同時,面對決策和取得成果時,他們的壓力相對較小。速度和效率更快,更高。
  • 李玫瑾:家裡有男孩,家長教會他這「4種能力」,最好不晚於6歲
    特別是在6歲之前的孩子,想法多樣的同時還會出現各種調皮的行為,因此在此之前,家長就要對孩子有相應的措施。很多研究表明,3-6歲的時候是性格養成的關鍵時期,俗話也說「三歲看到老」,說的就是孩子在小時候養成的性格習慣,會對人的一生產生重要的影響,因此,每位家長都應該關注孩子在6歲之前孩子的性格養成!
  • 李玫瑾:3歲立恩,6歲立威,12歲立價值
    李玫瑾教授就這樣問題提出了自己的觀點:3歲立恩,6歲立威,12歲立價值一、3歲立恩3歲前的孩子,最好的教養就與父母的關係。因為這個年紀正處在和父母很依賴的時候。李玫瑾教授做客《圓桌派》,說過一句犀利的話:「六歲之前,父母的嘮叨和話語都是黃金。十二歲之後,父母的話就是垃圾。」
  • 李玫瑾:孩子9歲前有以下「臭毛病」,暗示情商高,是你家娃嗎?
    犯罪心理學教授李玫瑾也曾表示,9歲前有以下「臭毛病」的孩子,暗示情商高!看看是你家娃嗎!一、小話癆有些孩子自從會說話那天起,這小嘴就沒閒下來過,在家裡就像唐僧在念經,出門更是「人來瘋」,見誰跟誰嘮,很多家長總是試圖糾正孩子少說點兒話。
  • 李玫瑾:將來有出息的孩子,多半有這三個特徵,建議家長好好培養
    將來會有所作為的孩子一般從小表現就很明顯,我國著名的育兒專家李玫瑾就曾坦言:有這三個特徵的孩子,將來多半都有出息,建議家長好好培養。特徵三:有著良好的性格「性格決定命運」這句話相信大家都聽過,不管是在日常生活還是社會上,大家都喜歡樂觀開朗的人,一個擁有良好的性格的人不僅受歡迎,也更容易在事業上取得成功。
  • 李玫瑾:想要孩子有出息,6歲前這幾方面要「狠心管」,別不捨得
    要想孩子有出息,那好性格是基礎,而3-6歲又被稱之為性格塑造的「潮溼的水泥期」。所以,家長想要孩子有出息,6歲前這幾方面要「狠心管」,家長可別不捨得!一、培養樂觀開朗的性格李玫瑾教授說:「我寧願孩子考不上名牌大學,也要讓他快快樂樂過一生」!可見一個孩子性格樂觀、開朗有多重要。
  • 李玫瑾:3歲立恩,6歲立威,12歲立價值
    每晚放學後,兒子就躲在房間玩手機,桌上的作業本一片空白,忍不住提醒幾次,兒子卻煩不勝煩,有時候甚至大吼著「別煩我!」打不得、罵不得,如今連說也說不得。閨蜜哭得絕望又無助,「這究竟是為什麼?」因為錯過了心理建設的最佳時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