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話說:「三歲看大,七歲看老,12歲定終生。」「三歲看八十」
表面看意思是說:「一個人三歲時候的樣子就是他長大之後的樣子,等到七歲時候的樣子就是老了之後的樣子.」實際意思是:看到一個人小時候的智力,行為,性格,人格都可以基本預測這個人的未來。是不是聽起來覺得很玄乎,真有這麼神奇嗎?
有什麼依據呢?
1.傳統國學角度
《易經》的「三才」理論,「三」是成數,可以代表事物的成熟與發展結果,所以「三歲看大」。
還有一個理論是「七日來復,天行也」。七是天道輪迴運行的周期,又「正月初七為人日」,「七」可以代表人的一生,所以「七歲看老」。
2.現代科學依據
經驗的傳承都有一定局限性,如果想在現代社會站穩腳,一定要有科學依據來論證。但是小孩兒0——3歲這個階段,開始慢慢的接觸這個世界,2歲初步形成自我意識,模仿能力逐漸變強,開始認真的學習各種事情。直到7歲的時候,智商開始逼近成熟,也就是說,七歲之前的智力發育佔很大比重,是大腦的發育黃金期。
美國心理學家布魯姆(Benjamin Bloom)曾對近千名兒童做過從初生到成年的追蹤研究,結果表明:5歲前為智力發展最為迅速的時期,如果把17歲的智力水平看作100%,那麼孩子在4歲前就已經獲得了50%的智力,其餘的30%是在4—7歲間獲得的、20%則在7歲以後獲得。
也就是說12歲以後,智力基本就不再發生變化,所以全世界公認:「12歲定終生。」
抓住培養兒童的幾個關鍵期
皮亞傑認為,一個人從出生到成熟,這個過程中,人的認知結構是一直不斷變化的,在環境作用的過程中,不斷地重組,並不是說一出生就是固定不變的。皮亞傑心理學的理論核心是認知發展理論,他認為人類的認識不管多麼的高深複雜,都可以追溯到人的童年時期,甚至可以追溯到胚胎時期。
1.0——3歲,自我意識初步形成
孩子從出生開始,大腦進入飛速發展階段,6個月開始會有自我意識,這個 階段的自我意識,主要是對物質要求,搶東西,拿東西等……,一歲半開始,孩子的自我意識出具模型,向以自我為中心轉移,比如開始要求關注,要求成就感,要求大家都喜歡我……。
2.3—6歲最初的情感開始發展
大腦大腦髓鞘發育,自我抑制的能力的逐漸增強,情緒管理走向成熟穩定。形成。
3.6——12歲,性格穩定
上學之後,吸收社會化信息能力增強,信息量變大,知榮辱,知羞愧,知內疚,孩子性格趨向明顯且穩定。
李玫瑾教授說:「一定讓孩子掌握這幾項能力,成功的機率大大增加。」
李玫瑾從事青少年心理研究多年,在一次演講中,她說到:「7歲以前一定要培養孩子這四種能力,以後家長不僅不需要為了孩子的將來擔憂,孩子在長大後還會承擔家庭的重任,幫父母分擔,」
1.良好的心態面對事情,愛笑的人運氣不會差
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困難總是比好事多,所以我們一定要有良好的心態才能度過重重難關,不被困難和挫折打敗。
大學剛畢業時候面試曾經受挫,HR給我提了幾點不足,實話說當時心裡挺難過的,但是走的時候我對HR說,「謝謝你教給了我下一個面試的經驗,也祝您工作順利,公司越來越好,」握握手我就走了。第三天,我接到了這個HR的電話,讓我準備報到上班。我開心的大跳大叫,儘管那天從公司出來我是哭著回家的。
老天真的是眷顧愛笑的人,當時如果我哭喪著臉走了,可能就沒有現在的工作了。
2.處理人際關係的能力
我們每個人從上幼兒園開始就進入了一個集體,而且集體的範圍隨著年齡的增長不斷擴大。
多個仇人多道牆,多個朋友多條路,朋友在我們的生活,學習,工作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並且提供很大的幫助,所以家長要注意孩子的品質道德教育,講文明懂禮貌,形成習慣,見人打招呼,問好,孩子的存在感會增強,人見人誇也會提升的孩子的自信。
3.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培養孩子基本的生活能力,能自理能獨立,幫助家長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雖然開始時候仿佛是在搗亂,但是慢慢的會越做越好,畢竟父母不能跟孩子一輩子,從小自己穿衣服,吃飯洗襪子,長大了做飯洗衣收拾家務,離開家的那一天,父母可以放心,而且通過這些日常的小事,可以鍛鍊孩子細心,耐心,做事有條理,增強自理能力。
4.保持孩子的好奇心
孩子就像「十萬個為什麼,百科全書」,什麼都要問,什麼都新鮮,而且記憶力超級好,告訴過的,見過的都知道,並且都能清楚記得。
所謂「富養」就是要精神的富足,知識的滋養,不要因為大人覺得很幼稚,或者不耐煩,而對孩子愛答不理甚至訓斥:「你傻啊這都不知道!」這樣會抹殺孩子的好奇心,打擊孩子積極性,從而喪失了探索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