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8日,美國最高法院第二位女性大法官、女權倡導者魯斯·巴德·金斯伯格因病去世,享年87歲。這位曾兩次戰勝癌症、85歲時還能做20個伏地挺身的大法官,一生都在為平權而戰。
她是美國最高法院現任九位大法官之一,也是資歷最深的女性大法官和自由派大法官。幾十年來,她一直堅定地站在反對性別刻板印象、爭取性別平權和少數人群權利的立場上,這為她贏得了極高的聲譽。「聲名狼藉的金斯伯格」便是粉絲們對這位女大法官的愛稱,模仿的是美國知名說唱歌手克里斯多福·華萊士的別稱。
在美國,任何印上金斯伯格名字或形象的東西,都很容易變得流行。比方,她標誌性的玳瑁眼鏡造型被印在馬克杯、T恤衫、書包上,就被搶購一空;還有兩位分別叫伊琳和莎娜的粉絲,通過整理金斯伯格的文章、圖片、講話,並加上對金斯伯格的採訪內容,創作了一本關於金斯伯格的圖文傳記——《異見時刻》,一出版就登上暢銷書排行榜;更有趣的是去年3月15日,有一群粉絲專門跑到位於華盛頓的最高法院外面,鋪上瑜伽墊,集體做起了平板支撐,並唱起了生日快樂歌,這是在以金斯伯格的方式為金斯伯格賀壽,因為金斯伯格非常喜歡健身。
在政治上,金斯伯格是堅定的川普的反對派。她曾不顧自己的大法官身份,公開聲稱川普是「一個徹頭徹尾的騙子"。儘管後來她不得不為此道歉,但也由此表明了她的觀點和立場。當然,川普是不會忘記反擊的,他在推特上發文批評金斯伯格「腦子壞掉了,應該趕快辭職」。
生於憂患
1933年,金斯伯格出生於紐約市布魯克林區一個猶太后裔家庭。布魯克林是有名的窮人區,所以他們的家庭也不富裕。好在父母都是重視教育的人,這為她的成長提供了很好的幫助。她從小跟母親關係親密,母親說過的一句「成為淑女,保持獨立」的話,讓她記住了一輩子。
18歲那年,高中畢業前夕,母親因癌症去世,這讓她非常難過。也是在那一年,金斯伯格考上了康奈爾大學。在那裡,他遇到了自己未來的丈夫馬丁·金斯伯格。老年的馬丁曾回憶說,他覺得那時的「魯思不僅美麗,還非常聰明」;金斯伯格則說,馬丁是當時唯一在乎她「頭腦」的人,在20世紀50年代,這很罕見。
在以全班第一名的成績從康奈爾大學畢業後,她結婚了。後來,由於馬丁要服兵役,她也跟著去了俄克拉荷馬州。兩年後,馬丁退役,他們一起考入哈佛大學法學院。
在哈佛期間,金斯伯格仍然是佼佼者。當時哈佛法學院共有500人,其中絕大部分為男生,她的成績位列前25位,並因此成為著名法律期刊《哈佛法律評論》第一位女性成員。在哈佛,只有最出色的學生們才能擔任這類期刊的編輯,這一傳統一直延續到了今天。
那個年代的哈佛大學,還沒有實現男女平等。比方,有一次,她和其他8位哈佛法學院的女生出席由院長單獨邀請的晚宴。這可不是什麼禮遇,因為,在晚宴上,院長公開她們說:「請大家介紹一下自己,說一下你們為什麼讀法律,以及你們憑什麼可以佔有一個原本屬於男性的位置?」
類似的遭遇還有很多,比方,當她去圖書館查資料的時候,也曾遇到保安的阻攔,理由是:「你不能進去,因為你是女人。」
後來,因為丈夫工作調動,金斯伯格轉學去了哥倫比亞大學法學院。1959年,金斯伯格以第一名的從哥大成績畢業。但因為自己的女性身份,金斯伯格一度找不到工作。後來,在導師的強烈推薦下,才在紐約州地區聯邦法院得到了法官助理的職位。
女權主義者
從哥大畢業時,美國的女權運動已經非常熱烈,要求平權的女性活動家、演講家不時出現。但是,真正驅動金斯伯格走上女權之路的,還要源於她在康奈爾大學的一段經歷。
20世紀50年代,美國大地上曾掀起一場反對共產主義的風潮。許多人莫名其妙地被抓,其中就有康奈爾大學的動物學教授馬庫斯·辛格,被要求說出共產黨員的名單。
當時,康奈爾大學暫停了辛格的教授職務,只有政府學教授羅伯特·庫什曼和律師們一直在活動,最終幫助辛格教授渡過了難關。作為庫什曼教授的助理研究員,還是大四學生的金斯伯格經歷了言論審查的全過程。
這件事改變了金斯伯格。她發現,律師是個很好的職業,既能養家餬口,還能為社會做貢獻。這讓她產生了要靠法律專業去影響社會進步的想法,正是這個想法驅動她後來報考了哈佛大學法學院。
1964年,金斯伯格加入美國民權同盟。再後來,她受邀成為母校哥大法學院第一位享有終身教職的女性教授。
1970年,金斯伯格參與創辦了《女權法律報導》,這是美國第一本專注於女性權利的法律雜誌。後來,她參與創立了「美國公民自由聯盟」。已經成為律師的金斯伯格,在這個聯盟的框架下,一直關注著進入最高法院的女性權利案件。一旦有了此類案件,她會想辦法接手,以期造成更大的影響。
第一次給她帶來聲譽的是1971年的「裡德案」。裡德夫婦離婚後,他們的兒子自殺了,當時愛達荷州法律規定,遺產分配男性優先,丈夫因此獨佔了遺產。金斯伯格和她的同事,替妻子寫了訴狀。她們的辯護策略是把種族歧視和性別歧視進行類比,希望最高法能由此判定性別歧視違法。最後,她們的策略生效了,妻子勝訴,優待男性繼承權的法律條款也被廢除,這是有史以來第一次。
還有一個案例是「女兵津貼案」。莎朗·弗朗蒂羅是一名美國空軍少尉,大學畢業後很快結了婚,後來又加入了空軍。一次偶然的機會讓她發現,已婚男同事都有房屋補助,但她卻沒有。於是,她到薪酬部門問詢,工作人員卻表現得很吃驚,認為女兵沒有津貼是很正常的事,並且,空軍願意招她進來,她就應該覺得慶幸了。金斯伯格指出,這個案子和裡德案一樣,都是建立在有關性別的刻板印象上,這種區別對待讓女性在社會中低人一等。最後,大法官們判決女兵勝訴。
其實,金斯伯格並不覺得自己是女權主義者,她有一句名言:我們所爭取的不是特權,我們所要求的僅僅是讓男人把他們的腳,從我們的脖子上拿開。
並且,她也替男性打官司,爭取權利,比方莫裡茨案。莫裡茨是未婚男子,照顧著年邁的母親。根據稅法,單身女性為照顧父母支出的費用可以享受減稅,單身男性則不能。金斯伯格指出,僅僅根據性別就拒絕給予福利是不對的,性別不公對男性和女性來說,都是傷害。她幫助莫裡茨打贏了官司。
金斯伯格很清楚,性別歧視在美國有深厚的土壤。所以,她採取的策略是不求速進,保持耐心——通過打贏一個個性別歧視的案子,讓判例被寫進法律,從而推動法律的變革。
幸運的是,金斯伯格在這方面成績卓越,在成為大法官之前,她在美國最高法院辯護的6宗爭取女性權利的案件,有5件獲勝。
大法官時代
1993年,金斯伯格被柯林頓提名為美國聯邦最高法院大法官,這讓她成為美國有史以來第二位女性大法官(第一位女性大法官叫奧康納,2006年退休)。
在美國,聯邦最高法院是最高司法機關,由九名大法官組成。在審理案件的過程中,最高法院有權宣布行政部門的命令、以及立法部門的立法無效,因此,它是美國三權分立制度非常重要的一環,連美國總統都不能拿它怎樣。
1996年,一名高中女生想報考維吉尼亞軍事學院(VMI),卻被告知VMI從來不招收女性。這是美國最後一個只招收男生的公立學校。案子最終上訴到最高法院,大法官們以7比1的投票認定,VMI以性別為招生條件,違反了平等法案的第14修正案。自此,VMI不得不開始招收女性生源。金斯伯格是參加投票的大法官之一,案件的最終判決也是由金斯伯格撰寫,這在當時是破例。
其實,真正令金斯伯格成為「網紅」的,是2014年的「Burwell訴Hobby Lobby公司案」。Hobby Lobby商店店主是虔誠的基督徒,該商店從三十年前一個小作坊起步,發展成一個龐大的家族企業,已具有500家分店和1.3萬名員工。這家公司的企業主認為,如果他的公司按照《平價醫療法案》和衛生與公眾服務部的要求向女性員工提供上述醫療計劃,那麼對於一個未滿三個月的胎兒的死亡,他在道德上是有瑕疵的,這與他們的信仰相背離,因此拒絕為其女性職員支付此類醫療保險。結果官司就打到了最高法院。最終,最高法院卻以五比四的投票結果,支持了私人公司的訴求。
結果出來後,金斯伯格不幹了,她隨即後發表了自己長達35頁的「異議」。她指出,「在這份令人吃驚的涵蓋範圍極廣的判決中,法院認為只要商業企業,包括公司、合夥和個人企業在內,認為法律與其虔誠的宗教信仰不符,就能規避該法律(稅法除外)」,則「恐怕本院已經冒險踏入雷區」。
這份異議迅速傳遍網絡,受到追捧,甚至有人將其異議寫成了一首歌。此後,金斯伯格的每一次「異議」,都能在網上掀起一輪風潮。
金斯伯格因其真實、親民、直言敢諫,贏得越來越多年輕人的好感。當粉絲們翻閱她的歷史時,才發現,成為網紅的金斯伯格是一位被世人低估的女性,她靠自己的努力改變了這個世界。
最後,我們就以《異見時刻》的作者伊琳採訪金斯伯格的一個問答作為結束語吧。
伊琳:當你退出人們視線時,你希望自己因為什麼而被記住?
金斯伯格:我希望人們記得一個發揮了全部潛能,盡全力做好了本職工作的人。也希望人們會說,這個人曾經努力治癒社會傷口,並發揮自己所能讓世界變得更美好了一點。
【免責聲明】上遊新聞客戶端未標有「來源:上遊新聞-重慶晨報」或「上遊新聞LOGO、水印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上遊新聞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