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自我成長的關鍵
自卑心理的挑戰與應對
/
本文來源積極人生大學《青春期成長教練》父母訓練營課程,郭宇宸&劉一凡 老師分享。
在知乎上看到一位網友回顧自己青春期時期寫下的一段話!
整個中學時期,那是一段深陷自卑泥潭而迫切想要證明自己厲害的時期,自卑,是來自骨子裡的,看著那些每天喝牛奶的同學,那些青春洋溢美麗大方的女孩,那些穿著名牌衣服帥氣的男生,真的很容易讓一個農村孩子信仰崩塌。
那種迫切想要讓自己變強大的心理,不知不覺就扭曲了,那時候,「成績優異」甚至變得不是一個正面詞彙,而吸菸、喝酒、打架、逃課錯誤地成為了我們所理解和追求的「強大」。
走入青春期,隨著自我意識的崛起,自卑心理是青春期成長繞不開的話題!
很多家長覺得:青春期孩子有什麼,還是個孩子,能有什麼問題,就是叛逆,就是不聽話,缺乏管教罷了。
所以家長看孩子的行為,覺得這樣不對,那樣不行,只看到孩子愛攀比,孤僻,不溝通,人際關係差,學習問題等等,然後把問題歸結為這個孩子不要好,不上進,不懂事,缺乏管教。家長陷入焦慮,親子衝突,變成了漩渦,兩敗俱傷,其實問題的關鍵是家長往往忽視了孩子的心理成長。
青春期孩子其實是需要父母的支持的。很多家長不重視,甚至錯誤的教養方式,讓孩子更加自卑,甚至沒有尊嚴,影響學業,甚至親子衝突,誤入歧途。
心理學大師阿德勒說:每個人都有自卑感,只是程度不同而已。所以你我也是一樣,我們在某個方面很自信,但是在某個方面還是有自卑的。
正如心理學大師說的,其實沒有人會比任何人都優越,每個人都會有自卑感,當然每個人都有優勢,也會有價值感。
但是孩子在青春期階段並不會這樣想,他們不知道如何平衡自我,他們的自我價值偏低,容易陷入自卑的痛苦中,所以才會出現一開始大家看到的知乎上的留言,他在尋求錯誤的方式去證明自己,結果讓問題變得更加糟糕。
01
孩子的自卑是怎樣形成的呢?
一方面來自於本身的差異。
形象上的差異,能力上的差異,條件上的差異。
比如有的同學眼睛小,其他同學眼睛大,有的身體瘦小,其他同學身材高大,有的同學英語不好,有的同學英語流利等等方面的差異都會影響自己判定。
差異其實是正常的,成熟的人是這麼認知的,但是青春期孩子在沒有引導的情況下,往往會錯誤認知,覺得自己不夠好,不如其他人,最終導致自卑心理。
另一方面來自於重要他人的影響。
這裡的重要他人,包括父母,包括老師,包括同學,還有他自己最親密的周圍的人。
當孩子還不知道如何分辨差異,認知自己的時候,重要他人對他的評價,就構成了孩子對自己的認知,認知自我價值感是高還是低的?是自信的還是自卑的?
02
孩子是如何認知自我的?
心理學有一個名詞叫:鏡像自我。
什麼是鏡像自我?周圍的人對待我的評價,評判和認知,影響了我對自己的評價。
比如我買了一件我自己認為很喜歡的衣服,但是當我穿這件衣服到了公司,有幾個同事都說我這件衣服不好看,我這時候就會產生懷疑,慢慢地我就不喜歡這件衣服,我也覺得它不太好看了。這就是受到周圍環境人的影響。
那不喜歡衣服還是小事情。但是如果周圍的人總是評判我、批評我,我就會對自己產生懷疑,否定自己,不認可自己,覺得我不夠好,我的能力不夠強,我不夠優秀,我不招人喜歡。慢慢地就會形成無能的自我概念,繼而產生極大的自卑感。
我們要意識到孩子的自卑很大程度上不是他自己的天然自卑,而是來自於周圍的重要他人對他的評價。
我曾經見到因為孩子犯錯了,一家人接二連三的去批判這個孩子,可能孩子剛剛走出學校,爸爸媽媽氣得要吼要打,爺爺奶奶也表示很失望。
當出現這種情形的時候,大家來覺察那個孩子的自卑感,無地自容,不被接納,不被信任,不被尊重,不被愛的感覺,讓孩子的自卑感極度下降。
所以這時候孩子能量是非常低的,他會很氣餒,他覺得我不是一個好孩子,如果他形成了這種自我概念,那他就會自暴自棄。
03
構建孩子的積極自我認知有多重要?
心理學的大師阿德勒講過他的故事,他在念書的時候有好幾年數學成績都很差,非常不好,周圍的老師和同學對他的評價也是這樣。於是他開始否定自己,覺得自己不是數學方面的天才,處於一個低能的狀態。
直到有一天,老師在黑板上出了一道題,老師自己也無解,但是當阿德勒看到這道題時,他發現他會做,於是在那一天他就改變了對自己的認知,也改變了對數學的認知,之後成績就立刻快速提升。
這說明了什麼?說明了一個孩子他怎麼看自己,他就會成為什麼樣的人。而我怎麼看自己,來自於爸爸媽媽,來自於我周圍人的評價,這是非常非常重要的。
如何幫助青春期孩子擺脫自卑心理,擺脫青春期問題,最關鍵的就是我們家長要給孩子積極的評價,幫助孩子建立自信。
父母如何幫助孩子建立自信?
明天繼續更新:關鍵詞「青春期自信」。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