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毛不拔」是中國老百姓社會生活中經常會用到的一個成語,「一毛不拔」漢典網解釋為:連一根毛也不肯拔,比喻為人非常的吝嗇、自私。
對「一毛不拔」的這個解釋已經如「1+1=2」一般深入人心,毫無歧義。而這一成語的提出者楊朱,也成了大家印象中吝嗇鬼的代表。
那麼一直在歷史形象中以吝嗇示人的楊朱真的是個吝嗇的人嗎?這些還要從揚朱主張的思想學說講起。
○思想主張
楊朱,字子居,是中國戰國初期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他主張「貴己」、「重生」、「人人不損一毫」的思想。
這個人物在後世看來十分的神秘,因為它流傳於世的文字很少,大多散見於先秦的各大典籍,如《列子》、《莊子》、《孟子》、《韓非子》、《呂氏春秋》等。
但是,極少的記載並不影響它的地位,戰國時期就有「天下之言,不歸楊則歸墨」的說法,可見他影響之大。
楊朱的核心思想為「貴己」又可以說「為我」,他又有「一毛不拔」的言論,因此後世多認為楊朱為自私的人。
○時代背景
其實任何思想理論,都要結合時代背景來看待。在戰國時期,禮崩樂壞,諸侯國之間連年攻伐、相互侵略,損臣民而利君王,老百姓和士兵們紛紛為國家利益而死,但是王公貴族,卻極受戰爭的恩惠。
這一結果則為「君富而民窮」,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楊朱提出了「貴己」的理念。
如果每個人都以自己的生命為最貴,每個人都不願為國君而損自身的話,那麼諸侯國之間的攻伐不就沒有人支持了嗎?這樣不就天下太平了嗎?
○「一毛不拔」的典故
講清楚了楊朱這個理念的時代背景,我們再回過頭來看看楊朱與「一毛不拔」的典故吧!
楊朱是這樣說的:「古之人,損一毫利天下,不與也,悉天下奉一身,不取也,人人不損一毫,人人不利天下,天下治矣。」
楊朱這話大概是個什麼意思呢?
就是說,如果一個人損失一根毛就能有利於天下,他也不願意,如果一個人犧牲自己的生命就能有利於天下,他也不願意。每個人都這麼做,每個人都不願意損失自己的利益,那麼天下的每個人就都不會有損失了!這樣天下不就太平了嗎?
也許有人會問,犧牲自己的生命為天下,確實是不太合適。但是損失一毛就能利天下,這麼好的事為什麼也不肯呢?
首先我們得搞清楚一個問題,現實中真的能有「損一毫利天下」這麼好的事情嗎?答案顯而易見,肯定沒有!
想要利天下必定會有非常大的犧牲!
拔一毛,你願意;那麼兩毛呢,你也願意;全身的毛呢,你也願意。那麼砍你一隻手呢,願意嗎?砍你一條腿呢,願意嗎?如果你也願意!那要你一條命呢,你願意嗎?要你一家人的命呢,你願意嗎?要你一國人的命呢,你願意嗎?如果一國的人都死了,那又何來太平一說呢?
統治者對於老百姓的剝削肯定是無窮無盡的、逐漸增多的!
今天你答應給他拔一毛,明天就會來拔你兩根毛、三根毛、全身的毛!後天就會要你的命、全家人的命、全國人的命!
所以每個人只要都「一毛不拔」,統治者就無從向普通老百姓索取更多的利益!沒有更多的利益可以索取,那每個人就不會有更大的損失!每個人都沒有損失,天下不就大治了嗎?
○如今社會的應用
這種思想,放到現如今的社會也是相同的!
現如今的資本家非常崇尚「996」的工作方式!但是,如果每個人都不願意「996」呢?你不願意,我也不願意,全國人都不願意!那麼資本家又能讓誰來「996」呢?那麼我們每個人不都能在得到合理報酬的情況下還不用加班了嗎?
○楊朱思想的局限性
可惜,楊朱的這一理念又是多麼的不切實際!
要實現這一理念,那就必須全社會的人都秉持著「貴己」的思想!這樣才能保證每個人的利益都不受到損害,一旦有一個人不願意「貴己」,就會導致他的身邊的人都沒法「貴己」!有一個國家不願意「貴己」,這個國家就會去吞併另一個國家,因此這是一個極端的理想主義,是不能實現的。
總結
雖然「一毛不拔」這個典故,流傳到現在,已經沒有當時楊朱提出時的那樣深刻的道理,但是我們用「一毛不拔」來評判楊朱這個人是非常不正確的!
楊朱所崇尚的「人人不損一毫」的思想,非但不是吝嗇,反而是極大的維護了全世界每個人的利益。
因此楊朱所謂的吝嗇並不是指個人的吝嗇,而是指對君王的吝嗇!對君王的吝嗇,而恰恰是對整個社會所有老百姓的慷慨!
那麼對整個社會慷慨的楊朱,他還是個吝嗇的人嗎?他還是個自私的人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