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道教是一個發源於中國本土的宗教,把「道」字作為最高的信仰,道教無謂於錢權無謂於鬼神,追求溯源追求自然。從道者內心都是清明的,他們仿佛看透了世間的一切羈絆,不畏懼前路也不畏懼死亡,他們應該是人世間的真正自由人。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與自然的不同相處之法也造就了道教不同的流派。
從廣義上看,道教大約分為三類:
①黃老之學
②老莊之學
③楊朱之學
黃老之學是西漢興起的,提倡統治者無為而治,以不治來達到一個最好的治理效果,集到家之大成。老莊是耳熟能詳的道教代表人物,楊朱卻鮮為人知,為何同屬道教卻有如此不同的境遇,且聽筆者在下文細細道來。
◆道教的發源時刻
道教這一概念更是在西漢時提出的,老莊和楊朱因在思想上有貫通之處所以被歸為一家,但當事者本人是不知道的。馮友蘭在《中國哲學簡史》上將道家分為三個階段:
①楊朱為我、輕物重身;
②老子知天道以養身;
③莊子逍遙、無我,逃入彼世界以重身
他把後出現的楊朱放在了道家的第一階段,老莊在其以後,其實這三者並沒有什麼直接的繼承發展之處,而且各有重點各有突破,老莊所重為何,楊朱又為什麼在成為顯學以後銷聲匿跡呢?
(1)老子之於道教
老子一直以來都有道教創始人的稱為,被稱為道教的鼻祖也被稱為太上老君,是世界文化名人,可與孔子一論。
老子的著作是《老子》也被稱為《道德經》,這是值得一個人傾盡一生去研究的經典。老子的核心思想是「空」和「無為」。老子認為道是一種混沌未分的初始態,無為自化,清靜自正,是天地之始,萬物之母,為化生萬物的根源。混沌即虛無,虛無就是空,但在這空洞虛無之間卻衍生了萬物衍生了永恆。
這個「空」是需要細細思考身臨其境才可得,它不能言表,只能用心領悟。在這空空的世界中,你不用思考自己活著的意義不用思考自己存在的價值,因為你處在一個變幻莫測的混沌之中,把心放空,把欲望權勢和金錢通通都丟掉,在自己空空的世界中去順其自然去做自己想要做的一切,也許會得到自然的贈與進入到一個不一樣的世界。
「無為」並不是沒有作為沒有成就,因為「無為」本身就是一種方法論,這是一種發源於古代的樸素辯證法,自然有靈有自己的客觀規律,如果橫加幹涉橫加組織,很有可能會影響本來那種難得的平衡。
黃老之學的中心思想很大程度上借鑑了老子之學,「無為」的精髓就是不勉強不作為,不做自己不想做不喜歡的事情,也不去規定要求別人去做什麼,把一切都交給宇宙和自然規律去決定。
(2)莊子之於道教
高中課本上收錄了莊子的「逍遙遊」,當時的我們因為拗口因為思想一直難以理解,現在讀來卻有別樣的一番看法。
《逍遙遊》中曾說:「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遊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意思是如果想要達到完全的自由,你不需要倚仗任何的外物,你只需要把握好天氣的變化,這樣就可能不受任何時空等因素的幹擾。莊子的思想,盡在《逍遙遊》一文中體現。
真正自由的狀態不是需要去營造的,而且需要去努力利用的。天亮之時你想睡覺,但刺眼的光恐怕不會如你意。傍晚時分,你想外出遊玩,恐怕黑咕隆咚的容易摔跤出現意外。
這時候想要完全順利就可能會藉助窗簾和燈光,用外物就會有羈絆就會不自由,你只有順應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規律,順應大自然,才能夠像在無人之境中遨遊,才能天人合一,達到一種十分和諧的地步。莊子的逍遙不是一般人可以達到的,而且你以為你已經達到了自由,其實也不然是。
(3)楊朱於道教
楊朱學派在沒有道教之前就成為了一門顯學,春秋戰國時期也是風靡一時,有了道教以後楊朱的學說卻逐漸的銷聲匿跡,楊朱這個人也只能在別人的生平中找出來一些相關聯的蛛絲馬跡,楊朱成也學說敗也學說。楊朱在學說上雖然有和道教相類似的地方,但更多的是強調個體,強調個體的重要性,強調個體對於整個社會的作用。
楊朱思想同儒家思想的簡單區分:
儒家是天下觀,先是天下安而後才是個人的安,儒家人認為只有別人有好房子住,自己住漏雨的房子都是可以的。但楊朱不這麼想,他覺得只要有「豐屋美服,厚味姣色」滿足生命就夠了,他不企圖用自己一個人的力量去改變什麼,他只想自己好只想把自己的事情全部都幹好。
楊朱學說的核心就是「貴己」他認為:「以我之治內,可推之於天下。」每個人都把自己管理好,社會就會好,國家也就無須多治理了,這就類似現在,我們不需要任何努力,只要躺著就可以在家做貢獻。楊莊的這一想法也就是所謂的「一毛不拔,以利天下。」
孟子對楊朱的批判:
這雖然被孟子批判為萬不可取,但也是很有自己的一番道理。再有,楊朱和莊子很相近的一點就是要保全真性,所謂的真性就是自己本真的性格。每一個人在剛剛出生的時候都是一張乾淨的白紙,都是一個長滿刺的仙人掌,但隨著年齡的增大,這個紙被別人塗上了五顏六色的顏色,仙人掌的刺也一根一根的被拔掉,傷口也慢慢的被抹平,看似過的很好,實際上已經不再是當時那個很舒服的自己。
楊朱所認為:
楊朱認為人的本性十分的珍貴,是大自然賦予自己最珍貴的寶物,不需要為了旁的讓它受到損傷。楊朱的思想透露著現代的人權觀念,是現代的珍貴財富,但是在沒有人權只有階級的古代自然是不為人所接受的。楊朱強調個人利益,認為人不需要為了國家去做一些什麼,什麼都不做便是最好,這在崇尚君權的當時就是一種「無君論」,皇帝怎麼會允許不利於自己的輿論出現,所以楊朱的思想也多只是在戰國那個動亂的時期發光發熱。
在逐漸進入了穩定的封建社會就一直被排斥被封鎖,沒有了自己的容身之處。楊朱的思想可謂非常先進,先進了好幾千年,先進到沒有可以懂他的知己,這是楊朱的悲劇也是那個時代的悲劇。
◆結語:
楊朱在學說上的貢獻絕對不小於老莊,尤其是在現代的社會用現代的眼光。楊朱是中國第一位倡導人權的人,他的思想穿越了歷史的斑斕,在這個年代閃閃發光,溯流回去,好好探尋一下這個值得尊重的思想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