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科學運動的同時正確防護?專家提醒!

2020-12-22 央視網

  新冠肺炎疫情期間,運動安全成為關注焦點。運動與口罩似乎成了一對新冤家,戴還是不戴,成了新話題。專家建議,戴口罩運動時,儘量選擇動作結構簡單的方式,不要進行長時間、中高強度的對抗性運動。

  徐 駿 作 新華社發

  新冠肺炎疫情期間,運動安全成為關注焦點。運動與口罩似乎成了一對新冤家,戴還是不戴,成了新話題。口罩是造成孩子鍛鍊猝死的元兇嗎?該不該戴著口罩運動?戴口罩鍛鍊能否達到運動員高原訓練的效果嗎?戴口罩健身應該注意什麼?本期請多位相關領域專家一一解答。

  學生戴口罩運動猝死敲響安全警鐘

  戴口罩上體育課可能引發猝死,這並非危言聳聽,最近就發生了兩起學生戴N95口罩運動猝死事件。專家呼籲,學生切莫戴N95口罩上體育課。

  中南大學湘雅醫院呼吸內科教授唐勇軍說,兒童心肺功能尚未發育完全,如果戴著N95口罩跑步,通氣阻力太大,身體無法吸入足夠空氣,加上呼出的氣體停留在口鼻形成的空間裡,再反覆吸入,會致體內二氧化碳濃度升高,加劇身體缺氧。

  現代醫學將猝死分為「心源性猝死」和「腦源性猝死」,前者因心臟驟停而導致短時間內死亡。其誘發因素較多,包括長期熬夜、劇烈運動、疲勞過度等,天氣炎熱也會增加風險。

  雲南省阜外心血管病醫院心內科主任醫師郭濤說,此前發生的學生戴N95口罩運動猝死,雖尚未公布確切原因,但可能學生本身有心血管基礎疾病,一旦突然進行高強度運動,機體出現心律失常,再加上戴著口罩,身體持續的缺氧狀態或成為猝死誘因。

  此外,未成年群體是哮喘高發人群,部分兒童會對口罩材料過敏,導致急性哮喘發作,這也可能是運動猝死原因。

  成年人劇烈運動最好也不戴

  大家都有體驗,當劇烈運動時,我們會張大嘴呼吸,以攝入更多氧氣,但戴上口罩後,顯然無法滿足身體這一直觀反應。

  雲南省第一人民醫院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副主任袁兵解釋了人在劇烈運動時,通氣功能發生的變化:呼吸加深加快,肺通氣量增加,從安靜時每分鐘6—8升增加到80—150升,呼吸頻率從每分鐘12—18次增加到40—60次。

  「不建議普通人戴口罩劇烈運動,長此以往,非但達不到健身目的,還會加重心肺功能負擔。」唐勇軍說。

  疫情期間,一部分跑步者會選擇戴上口罩鍛鍊,認為「戴口罩運動能提升心肺功能,達到類似高原訓練的效果」。專家對這一說法予以了回應。

  袁兵說,運動員在相對缺氧的高海拔環境中運動,能增加血紅細胞攜氧能力,提高心肺功能。而戴上口罩鍛鍊,人為造成缺氧,從某種角度看類似高原訓練,但不同的是,專業隊伍有科學體系支撐,他們能把握和預判運動員訓練的缺氧程度、不同運動條件下的身體機能反應。

  普通人戴口罩模擬高原訓練則有很多不確定性,如口罩類型、口罩密閉性及運動強度,若盲目選擇戴口罩進行劇烈運動,可能導致身體過度缺氧,輕則胸悶、頭暈,重則暈厥。

  科學運動與正確防護

  目前,全國各地的體育場館、健身房等正逐步開放,各方均將安全置於首位。哪些運動不宜戴口罩,哪些可以戴口罩?相關專家給出了以下建議:

  疫情期間,在家運動可不戴口罩,適宜採用連續跳繩、走樓梯、半蹲跳等方式,強度適中,微微出汗即可;老年人群體應以舒緩穩定的練習為主,可採用腹式呼吸、太極拳、輪流舉臂等方式。

  學生複課後,建議儘可能以戶外運動為主,在保持2米安全距離的基礎上,可不戴口罩進行體育活動。如果是室內運動,場地、器材、教具等需按要求進行消毒。戴口罩運動時,儘量選擇動作結構簡單的方式,不要進行長時間、中高強度的對抗性運動。

  成年人不論室內或室外,若進行跑跳較多的劇烈運動項目,不要戴口罩,因為這些運動需全身肌群參與,身體需氧量大,戴口罩易缺氧。若是低強度運動,如健步走、瑜伽、太極拳等,如果擔心安全問題,可戴口罩進行。

  專家特別建議,跑步愛好者應儘量選擇相對人少、通風良好的地方,與他人保持2米距離,不要扎堆跑步,可選擇錯峰或在相對人少的清晨跑步。

  「疫情期間,安全第一,現在還不是完全摘口罩的時候。大家鍛鍊要做到因地制宜,因人而異,講求科學。」郭濤說。

  (新華社記者 嶽冉冉 帥 才)

  連結

  參與體育運動 要做好防護

  北京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副主任劉曉峰近日在北京市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新聞發布會上表示,適當的體育運動有利於身心健康,增強身體素質,但同時建議,市民在出入體育健身場地時一定要做好防護。

  劉曉峰建議,市民如乘坐地鐵、公交車前往體育運動場所時,應遵循交通管理部門的防控管理要求,特別是乘坐地鐵、公交車時要佩戴口罩。同時,市民前往體育場地應遵守相關部門規定,使用「健康寶」等方式進行狀態驗證後進入體育場地。

  劉曉峰表示,開放的體育健身場地,應以田徑和桌球、羽毛球、網球等隔網運動為主,暫不宜組織足球、排球、籃球等團體性身體對抗類的體育運動項目;使用或接觸公共體育器材後應保持手部衛生,清洗之前不要用手碰觸口、鼻、眼睛;運動休息間歇時避免扎堆聊天,應保持安全社交距離,遇有人多場景時,應佩戴口罩;活動結束或回家後要及時洗澡,更換衣服,保持手部衛生。劉曉峰表示,戶外運動原則上不用戴口罩,但應避免與他人近距離接觸。

相關焦點

  • 夏季如何科學運動防護?專家建議
    對於愛運動的人來說,再熱的天氣也阻擋不了他們運動的熱情。不過今年以來,南方多地開啟「暴雨模式」,除了影響戶外運動,悶熱潮溼的環境往往讓一些中老年人出現了腰酸背痛的症狀。近日,在由陝西盤龍藥業冠名播出的《名醫面對面》節目中,《中國經營報》記者直播連線兩位醫療專家,就夏季如何科學運動防護進行專業解答。
  • 【運動防護】生命第一,科學運動保安全
    科學鍛鍊,第一是安全,如果總是受傷甚至出現意外危及生命,這便與體育之強身健體背道而馳了,體育何止運動!體育其實是一種很重要的教育,單說一點,體育要講規則,簡單如守時、正確規範的動作、遵守規則等等,這也是一種對生命的保護,但卻往往被忽略。我們說全民健身,從來沒有讓你去挑戰極限,你只能做自己力所能及的,切忌勉強、冒險、盲目模仿。
  • 健康度寒潮|專家提醒戴好口罩,做好「三暖」科學運動
    寒潮期間如何預防疾病發生,如何科學養生保健?為此,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採訪了煙臺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專家及煙臺市中醫醫院心病科主任馬俊與中醫藥預防保健與健康管理中心主任連清。戴好口罩 避免流感傳播寒冬天氣是流感等呼吸系統疾病的高發期,雖然目前大家普遍佩戴口罩,防護意識有所提高,但煙臺市疾控中心提醒,流感預防切莫掉以輕心,否則可能危及生命。
  • 市疾控專家提醒: 做好個人防護出門不忘佩戴口罩
    市疾控專家提醒: 做好個人防護出門不忘佩戴口罩 2020-12-24 10:1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如何科學健身避免意外?運動時要不要戴口罩?運動健康專家開出...
    近期,媒體上報導了多起市民或中學生因戴口罩劇烈運動而引發猝死的案例:湖南長沙,一名初三學生在體育課上戴著N95口罩測試1000米時倒地猝死;浙江溫州,一名未滿16歲的男生,在集體跑步活動時暈倒,搶救無效身亡;湖北武漢,一位市民在踢足球的過程中暈倒猝死……那麼疫情防控期間,如何科學健身?運動時要不要戴口罩?如何防範運動猝死等意外?
  • 三伏天如何科學運動與防護?
    來源:陝西日報本報記者 楊靜堅持運動,是保持健康的重要途徑,也是讓人受益終生的良好習慣。俗話說:「冬練三九,夏練三伏。」在炎炎夏季,人體氣血運行也相應地旺盛起來,並活躍於機體表面。這時,適量而科學的鍛鍊既能夠排出體內毒素、增強體質,又能達到減肥效果。那麼,夏季鍛鍊要注意什麼事項?怎麼才能既鍛鍊了身體又不中暑呢?
  • 專家支招科學運動預防頸椎疾病
    新華社長沙12月11日電(記者帥才)專家指出,近年來,人們的日常生活被數字產品「侵蝕」,長時間低頭玩手機對頸椎傷害大,頸椎病發病呈年輕化趨勢。專家建議,預防頸椎病,應注意勞逸結合,避免長期久坐、低頭,堅持科學運動,選擇適合的運動方式。
  • 科學運動才是良藥——專訪運動醫學專家厲彥虎
    新華社北京8月8日電 題:科學運動才是良藥——專訪運動醫學專家厲彥虎  吳俊寬、張旭、陳雨霏  2019年8月8日是第11個「全民健身日」。全民健身走過十個年頭,越來越多的人逐漸認識到運動對健康的重要性。但在健身熱潮席捲華夏大地的同時,不當運動帶來的損傷也在悄無聲息地侵蝕著人們的健身熱情。
  • 夏季如何科學運動和防護
    對於愛運動的人來說,再熱的天氣也阻擋不了他們運動的熱情。不過今年以來,南方多地開啟「暴雨模式」,很大程度影響了戶外運動愛好者們,那夏季怎樣開啟科學的運動模式呢? 在運動的時候,如果選擇了走路或慢跑這類運動,首先應該對自身的關節做一個評估,就是要對自己的身體情況有基礎性的了解。
  • 戴N95這類口罩劇烈運動很危險 科學防護指南在此
    戴口罩運動為何會引發猝死?《生命時報》結合韓國真人實驗為你解讀,教你如何在防疫的同時安全健身。運動時該不該戴口罩?其實不僅是青少年,很多成年人戴口罩運動時也會覺得呼吸不暢,喘不上氣來。業內相關專家表示,戴口罩運動作為疫情之下的一種「無奈之舉」,重要的是一定要把握好「度」。不論室內還是室外,若進行跑跳較多的劇烈運動項目時,最好不要戴口罩,因為這些運動需全身肌群參與,身體需氧量大,戴口罩易產生缺氧等風險;若是進行低強度運動,如健步走、瑜伽、太極拳等,可戴口罩進行。戴這種口罩劇烈運動,很危險!
  • 【防疫微課堂】專家詳解如何正確佩戴口罩
    對於公眾來說,面對市面上五花八門的口罩,該如何選擇? 市面上的口罩包括普通棉布口罩、一次性使用醫用口罩、醫用外科口罩、醫用防護口罩(N95口罩)等。普通棉布口罩無法起到預防病毒感染的目的,不建議外出佩戴。
  • 健身達人們,你的運動防護合格嗎?
    簡單如起跳落地,錯誤動作/姿勢往往會帶來關節損傷外因包括:運動時缺乏保護;場地、器材及鍛鍊設施不合規範;運動負荷安排不當,超過自身承受能力;動作粗野,惡意犯規和暴力衝撞;運動內容不科學,競賽工作組織不當。
  • 如何科學、正確佩戴口罩?這裡有一份官方指南
    來源標題:如何科學、正確佩戴口罩?這裡有一份官方指南 新京報快訊(記者 倪偉)7月21日,北京市召開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新聞發布會。
  • 戶外運動該不該戴口罩?親子運動怎麼保證安全?這幾條專家建議,全家...
    如果有學生和家長要求戴口罩運動時,最好不要選擇N95這種密閉性太好的口罩,因為呼出的氣體會有一定量殘留,再反覆吸入則會導致體內的二氧化碳水平提高而氧含量下降。同時,還必須降低運動強度,避免和減少猝死等意外的發生。「跑步本是為了增強抵抗力,更好地抵抗病毒的威脅,冒著缺氧甚至是猝死的風險跑步就得不償失了。」朱林生提醒。
  • 運動場所開放後過度訓練?專家提醒謹防這個症狀!
    近期,運動場所採取預約、限流等方式逐漸開放。記者從北京大學運動醫學研究所獲悉,高強度運動訓練、學校軍訓等均有可能導致橫紋肌溶解症候群,現在復工復產復學,專家提醒,鍛鍊較少人群應根據自身情況科學制定計劃,不能過度運動。
  • 疫情防控常態化下如何科學健身?專家給出權威指導
    吳尊友稱,在疫情防控常態化下,區域散發病例將會不確定、不可預測性地發生,還是要繼續做好個人防護包括常備口罩,在人員集中、空氣流通不好的地方堅持戴口罩,回家勤洗手,要實實在在地在日常生活當中實施,減少感染風險。要特別注意,如果發現身體不適,就不適合參加運動了,一旦出現發燒、頭疼症狀,要及時就診。
  • 專家支招老年人科學運動保護關節
    近年來,因過度運動、不科學運動導致關節損傷的老年患者增加。專家提醒,老年人科學運動可以提升免疫力,增強體質,但要有關節保護意識,有關節疾病的老年人要避免進行負重運動、爬山、爬樓等。中南大學湘雅醫院院長雷光華介紹,很多人特別是老年人在運動時,不注意保護運動系統,關節、肌肉、韌帶甚至骨骼都容易受傷。對於老年人而言,要儘量減少負重,保護好膝關節,對於已經發生關節損傷和關節炎的人群,應避免長時間上樓梯、爬山,降低關節負荷。
  • 開學季如何科學運動?受傷後如何正確處理?康復專家開出預防運動...
    上了體育課後,第二天居然起不了床了;在蹦蹦跳跳時,時有孩子發生意外……隨著武漢市秋季如期開學,學生們如何預防運動傷害及造成傷害後的簡單處理方法都有哪些?9月5日,市四醫院醫學專家、康復醫學科主治醫師許德龍開出了預防運動傷害良方。
  • ...如何科學運動?受傷後如何正確處理?康復專家開出預防運動傷害良方
    上了體育課後,第二天居然起不了床了;在蹦蹦跳跳時,時有孩子發生意外……隨著武漢市秋季如期開學,學生們如何預防運動傷害及造成傷害後的簡單處理方法都有哪些?9月5日,市四醫院醫學專家、康復醫學科主治醫師許德龍開出了預防運動傷害良方。
  • 如何科學佩戴口罩 專家提醒你避開這幾個誤區
    烏魯木齊晚報全媒體訊 (記者 李曉青)科學佩戴口罩是減少公眾交叉感染、降低傳播風險、防止疫情擴散蔓延的有效手段。7月16日,針對市民佩戴口罩的一些誤區,烏魯木齊國際醫院院感辦主任馬麗莉進行了梳理。誤區二:戴口罩只遮住口馬麗莉:部分人戴口罩會因為呼吸不暢感到憋悶,把口罩擼到鼻子以下用來吸氣,這樣未按照正確方法佩戴口罩,也不能起到很好的預防作用。如佩戴一次性醫用外科口罩,正確方法應該是首先分清楚口罩的內外、上下。內有鼻夾金屬條的為上方,而口罩淺色面為內面,深色面為外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