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慶洲 |《明代歷科狀元策彙編》前言

2021-03-04 典文之梓
 點擊上方藍色文字,即可關注我們。發端於隋朝的科舉制度,到明代發展到高峰,相關制度極其完備,科考幾乎成為讀書人晉身的唯一正途,如《明史》所云:「明制,科目為盛,卿相皆由此出,學校則儲才以應科目者也……外此則雜流矣。」(《選舉志一》)[1]。明代科舉取士的核心,是以考選舉人、進士為宗旨的三級考試制,即鄉試、會試和殿試。《明史》云:「三年大比,以諸生試之直省,曰鄉試。中式者為舉人。次年,以舉人試之京師,曰會試。中式者,天子親策於廷,曰廷試,亦曰殿試。分一、二、三甲以為名第之次。一甲止三人,曰狀元、榜眼、探花,賜進士及第。二甲若干人,賜進士出身。三甲若干人,賜同進士出身。狀元、榜眼、探花之名,制所定也。」(《選舉志二》)[2]殿試是明代三級考試的最後一級,也是最高一級,但事實上它只是對會試的覆試,沒有黜落,只是定三甲名次。洪武四年(1371),明廷首次科考,殿試時間為二月十九日。英宗正統七年(1442),改在三月十五日,此後成為定例。但遇有特殊情況,如皇帝外出巡狩或賓天,則改期舉行。相對於鄉試、會試,殿試反而相對簡單。時間只一天,且不給燭,考試內容是一場時務策,就是針對皇帝的「策問」,作一篇「策對」。殿試名義上是皇帝親出策問,在殿廷之上策問考生,但多數時候考題先由大臣初擬,皇帝圈定。殿試考卷由讀卷官閲讀,區分高下,評定名次,幷以取定的一甲三名試卷進讀,由皇帝欽定一甲三名的次第。殿試的直接産物,便是與試準進士們的答卷,即殿試策。明洪武二十一年始,《登科録》中刻進士對策,但例只刻一甲三篇,後偶有將二甲進士策刻入者。可以説,《登科録》所載是狀元廷試策最原始文本。然而,廷試策屬朝廷秘檔,深藏禁中,世人想一睹其真容,洵屬不易。明代狀元文集很多都沒有收録廷試策,可以想見找尋之難。彭時是正統十三年狀元,其後人彭志楨在清康熙年間整理刊刻其文集,幾經波折才得到其廷試策,因而不無感慨道:「集者屢柬相索,秘不見示,此如蚩蚩蠹魚,徒守敝簏,遏佚前光,增人悵惆。不得已,竟置之。刻將竣,憲祖家孫龍,搜録馳寄,即急為補刻。因序次已定,無從㪅置。其附諸卷末者,非不肖初心也。」[3] 「狀元及第」是科舉時代讀書人的最高理想,狀元文章自然成為天下士子爭相學習的楷範。順應社會需求,明代中晚期,相繼出現了幾種狀元策輯本,今可考的有郝孔昭編《新刊全補歷科殿試狀元策》二卷,隆慶間刊,現藏日本尊經閣[4],國內未見有藏。此書名「新刊」「全補」,顯然是在前書基礎上增補而成,惜其祖本難以詳考。今可見明代狀元廷試策輯本有兩種,即《皇明歷科狀元全策》和《歷科廷試狀元策》。《皇明歷科狀元全策》由常州蔣一葵輯,萬曆十九年刊行,吳中行作序(北京國家圖書館等據《序》著録為吳中行輯,疑誤),匯收洪武四年至萬曆十七年間廷試策,其中洪武四年、洪武二十七年缺收,實收狀元廷試策70份。黃虞稷《千頃堂書目》及萬斯同《明史·藝文志》等,均著録有「《廷試策》十二卷」,所指當為此書。《歷科廷試狀元策》(原刊名「國朝歷科狀元策」或「皇明歷科狀元策」,或只稱「狀元策」,今從習慣説法)由萬曆十七年狀元焦竑輯、榜眼吳道南校正,後人不斷增刪、刊刻,今所見有崇禎、康熙、雍正等多種刻本,各本之間差異甚大。其中,崇禎本最完整,收成化十四年至崇禎十三年廷試策55篇。這兩種輯本所收均屬斷代,非一代完秩,但明代狀元策卻大部分賴此得以保存,是今日重輯狀元策最重要的文獻基礎。光緒三十一年,清廷下詔「停科舉以廣學校」,科舉徹底告別歷史舞臺,舊時常見的程策類書籍,也漸行漸遠,存世無多,稀如星鳳,找尋已極其不易。而科舉停開以後,尤其是在1949年之後相當長一個時期內,由於各種原因,整個社會對科舉的認識不無偏頗,相關研究也基本上陷於停滯。20世紀90年代以後,大陸學術界開始重新評價科舉制度,相關研究逐漸走向正規,世界性的「科舉制與科舉學學術研討會」已連續舉辦15屆,對深化科舉學研究,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在此背景之下,作為科舉學以及明代文學研究一個重要方面的狀元策,也受到應有的關注,坊間出現了數種「殿試策」「廷試策」彙編本或選本,有歷代的,也有斷代的。其中,《中國狀元殿試卷大全》(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收唐至清各個朝代廷試策,是同類書中收文最多的一種,其拓荒意義自不可掩。但遺憾的是,目前市場上所見的這幾種書,限於資料或體例,都存在較為明顯的問題,其通病有二,其一,選本姑且不論,即使以「全」為名者,所收也多有遺漏,無法反映一代殿試策全貌。其二,這些本子,都沒有交代文章來源,不知其所憑何據。而個別校對粗疏,舛訛嚴重的本子,更易誤導讀者。明人尹直在《謇齊瑣綴録》中云:「國朝狀元對策,皆經閣老筆削,或自刪潤,乃入梓。」(卷三)[5]此處所言「入梓」,是指刻入《登科録》。尹直係明景泰五年進士,累官至兵部尚書、太子太保,屬朝中重臣,其所言當為實情。由此可以推知,《登科録》所載狀元策已經刪削、潤色,非復答卷的初始面貌。入清後,「文字獄」大興,清代對明人文集的審查極為嚴苛粗暴,狀元策更是重點關照對象,自然難逃被竄改的命運。即使私家刻書,也存忌憚,主動進行自我審查,將一些所謂的違礙字眼悉數隱去。對比同一種書的明本和清本,就會發現這種現象十分普遍。種種原因,導致各書中所載狀元策異文頗多,甚者簡直判若兩文,如果不擇底本,不加校釋,想看到文字準確而本真的狀元策,實無從談起。而沒有可靠的文獻作基礎,那些所謂的研究、論述,更是毫無根基可言。科舉已經成為歷史,但從制度層面上講,在隋以後一千多年的中國歷史長河中,還沒有哪種制度能比科舉制度的影響更深更廣。科舉制度的研究,是一個有生命力的課題,也是一個需要不斷深入的課題。殿試策問內容是徵詢治國安邦之策,問題涉及社會現實的諸多方面,且基本上都是當時最急迫的社會問題,策對中也不乏直抒胸臆的真知灼見。這些帶有導向性的問題,及士子們直面現實的對答,想必對朝廷政策也無不影響,因之可以成為我們觀察有明一代歷史的重要窗口。受到皇帝賞識的狀元廷試策,其認識價值不容忽視。從文學角度看,這些廷試策成於大廷之上,士子們積年寒窗苦讀,心中積蓄已久的學識,終於得以揮灑,其才情、其文思、其識見,都集中展現於此。廷試策每篇平均字數雖僅有三千字左右,但其信息含量極大,對科舉文化及明代文學研究而言,價值十分獨特。劉勰云:「對策者,應詔而陳政也。」(《文心雕龍·議對》)[6]作為一種實用文體,「策」大約起於漢代,明代徐師曾云:「古者選士,詢事考言而已,未有問之以策者也。漢文中年,始策賢良,其後有司亦以策試士,蓋欲觀其博古之學,通今之才,與夫剸劇解紛之識也。然對策存乎士子,而策問發於上人,尤必通達古今,善為疑難者,而後能之。」(《文體明辨序説》)[7]歷史上有很多名傳千載的策文,如董仲舒「天人三策」等,都是「通達古今,善為疑難」的宏文。明代狀元策中,名篇佳作也所在多有。明代三鼎甲,尤其是狀元的榮寵程度,遠軼前代。正統十三年狀元彭時云:「翰林官惟第甲三人即除撰,其餘進士選為庶吉士,教養數年而後除。遠者八九年,近者四五年,有不堪者復改授他職。蓋重其選也。然職清務簡,優遊自如,世謂之玉堂仙。好事者因謂第一甲三人為天生仙。餘為半路修行,亦切喻也。」(《彭公筆記》,《明代紀事叢談》,嘉靖刻本)世人對三鼎甲的重視也因之而空前,今所見專載三鼎甲事跡的書籍就有《皇明歷科狀元録》《皇明狀元圖考》《皇明三元考》《明代鼎甲徵信録》等等,數量可觀。不唯如此,明代自天順二年以後,「非進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內閣,南、北禮部尚書、侍郎及吏部右侍郎,非翰林不任……通計明一代宰輔一百七十餘人,由翰林者十九。蓋科舉視前代為盛,翰林之盛,則前代所絶無也」(《明史·選舉志二》)[8]。明代,狀元授修撰,榜眼、探花授編修,皆為翰林院官。這種制度設計,使得了一甲三名進士的仕途起點,遠高於其他人。而事實上,有明一代狀元,除早夭及除名者外,無論是立功還是立言,多數都可圈可點,幾個可以「量化」的指標能夠證實這一點。據統計,明代狀元入內閣者12人,狀元官尚書者10人,狀元官學士者23人,狀元有謚號者20人,狀元而有詩文別集傳世者47人,史有傳者38人。這其中,如焦竑,學問淵博,著述宏富,為一代鴻儒;如商輅、費宏、李春芳、申時行等,為時名臣,卓有政聲;楊慎、康海,以文學創作名世。他們仕途的正式起點,均由這篇廷試策開始,所以,要研究這些狀元,這篇文章是不能輕易繞過的。考慮到殿試的影響、狀元策的價值,以及目前的圖書現狀,筆者認為,將明代歷科狀元廷試策匯為一編,幷詳加校對,以利讀者使用,進而推動相關研究,是一項不無學術意義的工作。近一二十年來,由於信息技術的發展,以往海內外許多深藏不露的秘籍,或者以傳統的方式影印出版,或以數字化的形式向公眾開放,前人難得一見的典籍,在當下都能輕鬆獲得,這是前人所沒有的便利,也為古籍整理提供了新的可能。就廷試策而言,收藏明代科舉文獻最多的是寧波天一閣,近年來,該館所藏明代《登科録》已悉數影印出版,有四十一科之多。同時,不少狀元別集也已公開出版,見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續修四庫全書》《明別集叢刊》等大型叢書之中。據筆者不完全統計,明代有三十一份廷試策就保存在別集之中。其他相關的零散材料,則時有發現,不勝屢舉。所有這些,都為重新輯校一部完整的明代歷科廷試策,提供了極大的便利。基於這種現實的可能,筆者著手搜求明代狀元廷試策,從各類文獻中挑選可靠的本子作為底本,以所能找到的其他各種版本為參校本,詳加校勘,輯為一編,以期為學界提供一個可資徵信的全本。具體説來,大致做了如下幾方面工作:關於底本選擇,明代歷朝《實録》中都有殿試「策問」的記載,只缺少洪武四年,萬曆二十年、二十六年、三十二年、四十一年,以及崇禎一朝,總計十一科。考慮到《實録》是較原始的官方史料,且為了全書的統一,「策問」均以《實録》所載為底本。「策對」,則盡可能選擇刊刻時間在前的本子。今存世明代《登科録》有58科,除天一閣所藏41科,國家圖書館、上海圖書館等尚藏有十餘科,除漫漶嚴重者外,悉數作為「策對」首選底本。《登科録》缺失諸科,或更取別集,或取前人輯本,斟酌對比,擇善而從。所用底本及參校本,均於文後一一注出。在精選底本基礎上,加以精校,對差別較大的異文,予以説明。此外,對各科狀元均撰有一篇簡要的介紹性文字,主要涉及其生平、籍貫、仕宦經歷及著述等,以符合當下讀者的閲讀習慣。鑒於出自明人之手的這幾篇文獻信息含量豐富,對瞭解明代殿試及殿試策大有幫助,故將《皇明歷科狀元全策》《歷科廷試狀元策》二書之《序》,以及《歷科廷試狀元策》首卷,一併加以整理,收作附録。得益於時代提供的便利,筆者能夠通過各種渠道廣泛獲取資料,將明代歷科狀元廷試策幾乎網絡殆盡。到目前為止,只有洪武二十年張信、洪武三十年陳䢿及崇禎十六年楊廷鑒三科對策尚未覓到。張信因洪武三十年科場事件遭難,陳䢿的狀元資格及第不久即被剝奪,推測二人的廷試卷早已被銷毀;崇禎十六年殿試,係明代最後一科,次年大明王朝崩潰,這一科殿試資料可能也隨之消失於歷史的煙雲中了。因此,可以謹慎地認為,本書是有史以來最為完整的一部明代狀元廷試策輯本,能為讀者提供些許便利,省卻四處找尋之勞。限於資料及編者水平,書中疏漏之處在所難免,尚祈方家不吝賜教。

                   二零一八年五月十二日初稿,時在戊戌初夏

                   二零一九年元月二日午後改迄,時在戊戌冬月

[1](清)張廷玉等撰:《明史》,卷六十九,頁1675,北京,中華書局,1974。

[2](清)張廷玉等撰:《明史》,卷七十,頁1693,北京,中華書局,1974。

[3](明)彭時:《彭文憲公集》,影印康熙五年彭志楨刻本,《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35冊,頁716,齊魯書社,1997。

[4] 據尊経閣文庫編:《尊經閣文庫漢籍分類目録》,頁675,東京,侯爵前田家尊經閣,1934;嚴紹璗編著:《日藏漢籍善本書錄》,頁1951,中華書局,2007。

[5](明)尹直:《謇齊瑣綴錄》,卷三,明刻本。

[6](南朝梁)劉勰著,范文瀾註:《文心雕龍注》,頁439,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8。

[7](明)徐師曾著,羅根澤校點:《文體明辨序説》,頁129~130,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8。

[8](清)張廷玉等撰:《明史》,卷七十,頁1702,北京,中華書局,1974。

目 録


序一(費振剛)

序二(郭培貴)

前言

整理説明

 

一洪武四年辛亥科吳伯宗

二洪武十八年乙丑科丁顯

三洪武二十一年戊辰科任亨泰

四洪武二十四年辛未科黃觀(又名許觀)

五洪武二十七年甲戌科張信(策對缺)

六洪武三十年丁丑科「南榜」』陳䢿(策對缺)

七洪武三十年丁丑科「北榜」韓克忠

八建文二年庚辰科胡廣(又名胡靖)

九永樂二年甲申科曾棨

一〇永樂四年丙戌科林環

一一永樂九年辛卯科蕭時中

一二永樂十年壬辰科馬鐸

一三永樂十三年乙未科陳循

一四永樂十六年戊戌科李騏

一五永樂十九年辛丑科曾鶴齡

一六永樂二十二年甲辰科邢寬

一七宣德二年丁未科馬愉

一八宣德五年庚戌科林震

一九宣德八年癸丑科曹鼐

二〇正統元年丙辰科周旋

二一正統四年己未科施槃

二二正統七年壬戌科劉儼

二三正統十年乙丑科商輅

二四正統十三年戊辰科彭時

二五景泰二年辛未科柯潛

二六景泰五年甲戌科孫賢

二七天順元年丁丑科黎淳

二八天順四年庚辰科王一夔(又名謝一夔)

二九天順八年甲申科彭教

三〇成化二年丙戌科羅倫

其一

其二

三一成化五年己丑科張昇

三二成化八年壬辰科吳寬

三三成化十一年乙未科謝遷

三四成化十四年戊戌科曾彥

三五成化十七年辛丑科王華

三六成化二十年甲辰科李旻

三七成化二十三年丁未科費宏

三八弘治三年庚戌科錢福

三九弘治六年癸丑科毛澄

四〇弘治九年丙辰科朱希周

四一弘治十二年己未科倫文敘

四二弘治十五年壬戌科康海

四三弘治十八年乙丑科顧鼎臣

四四正德三年戊辰科呂楠

四五正德六年辛未科楊慎

四六正德九年甲戌科唐皋

四七正德十二年丁丑科舒芬

四八正德十六年辛巳科楊維聰

四九嘉靖二年癸未科姚淶

五〇嘉靖五年丙戌科龔用卿

五一嘉靖八年己丑科羅洪先

五二嘉靖十一年壬辰科林大欽

五三嘉靖十四年乙未科韓應龍

五四嘉靖十七年戊戌科茅瓚

五五嘉靖二十年辛丑科沈坤

五六嘉靖二十三年甲辰科秦鳴雷

五七嘉靖二十六年丁未科李春芳

五八嘉靖二十九年庚戌科唐汝楫

五九嘉靖三十二年癸丑科陳謹

六〇嘉靖三十五年丙辰科諸大綬

六一嘉靖三十八年己未科丁士美

六二嘉靖四十一年壬戌科申時行(又名徐時行)

六三嘉靖四十四年乙丑科範應期

六四隆慶二年戊辰科羅萬化

六五隆慶五年辛未科張元忭

六六萬曆二年甲戌科孫繼皋

其一

其二

六七萬曆五年丁丑科沈懋學

六八萬曆八年庚辰科張懋修

六九萬曆十一年癸未科朱國祚

七〇萬曆十四年丙戌科唐文獻

七一萬曆十七年己丑科焦竑

七二萬曆二十年壬辰科翁正春

七三萬曆二十三年乙未科朱之蕃

七四萬曆二十六年戊戌科趙秉忠

七五萬曆二十九年辛丑科張以誠

七六萬曆三十二年甲辰科楊守勤

七七萬曆三十五年丁未科黃士俊

七八萬曆三十八年庚戌科韓敬

七九萬曆四十一年癸丑科周延儒

八〇萬曆四十四年丙辰科錢士升

八一萬曆四十七年己未科莊際昌

八二天啟二年壬戌科文震孟

八三天啟五年乙丑科餘煌

八四崇禎元年戊辰科劉若宰

八五崇禎四年辛未科陳於泰

八六崇禎七年甲戌科劉理順

八七崇禎十年丁丑科劉同升

八八崇禎十三年庚辰科魏藻德

八九崇禎十六年癸未科楊廷鑑(策問、策對缺)

 

附録

《皇明歷科狀元全策》序

《歷科廷試狀元策》序

國朝廷試儀制

明代歷科狀元總考

皇明歷科狀元姓氏籍貫履歷

參考文獻

相關焦點

  • 【文憑試放榜】哪間中學出最多狀元?
    聖保羅男女中學成為今年文憑試狀元數目最多的學校,有3名學生考獲7科5**的佳績。今屆DSE有6男3女、共9人奪7科5**成績成為「狀元」,比2017年的6名狀元多3名,他們分別誕生於6間傳統名校包括:拔萃女書院(2人)、拔萃男書院(1人)、聖保羅男女中學(3人)、德望學校(1人)、皇仁書院(1人)及喇沙書院(1人);當中更誕生一名「終極超級狀元」,考取8科5**,數學延伸亦更取得5**(即9科5**全滿分),該名狀元來自喇沙書院。
  • 【DSE放榜】四大神科起薪點5萬+,港狀元80%選擇讀醫
    (網絡圖片)相反,如果成績名列前茅,全部科目都獲得5**最高級別評分,就會成為該年度的狀元每年約5萬名考生之中,大約會產出10位狀元。 歷屆DSE狀元數量 狀元們,只要有能力都會選一些大熱門的科目,收生門檻極高,只錄取菁英中的菁英。我們稱之為神科這些神科,畢業後不僅出路好,社會地位高。更是直接縮短了二十年的人生喔。
  • 【港明星】狀元港姐麥明詩的故事:香港的狀元究竟有什麼不一樣?
    本週是香港中學DSE文憑試放榜的日子,如同內地的高考一樣,香港DSE每年的狀元都是社會關注的熱點。有人說看了今年狀元的訪談,發現香港未來還是大有希望。而2009年的十優狀元,同時是2015年港姐冠軍,就是今集的主人公:麥明詩。
  • 2020年香港高考DSE成績出爐,有七名狀元考獲7科5**,附上放榜日必知6件事!
    香港中學文憑試7月22日放榜,超過四成的日校考生符合入讀本地大學資格,有七名狀元考獲七科5** !放榜前夕,考評局公布四萬五千名日校考生中,一萬八千多名考生在四科核心科目,考獲「3322」基本入大學門檻,比例跟去年差不多。
  • 【聯招放榜】兩萬考生有著落 1.6萬人讀八大學士 狀元不再個個讀醫科
    滿貫狀元黃子衡確認將修讀港大「內外全科醫學士」。中大港大囊括狀元  應屆9名7科5**或上成績的「狀元」之中,港大今年取錄了其中6人,當中包括「滿貫狀元」黃子衡,他昨日接受香港文匯報查詢時確認將修讀「內外全科醫學士」。  港大發言人透露,其餘狀元的修讀學科意向廣泛,除醫科外,還包括「牙醫學士」、「法學士」及「工商管理學學士(法學)及法學士(雙學位課程)」等課程。
  • 【中學文憑試】港首誕滿貫狀元 奪9個5**
    考評局並公佈,本屆有9人考獲7科5**或以上「狀元級」佳績,當中1名男生更成為文憑試史上首位考獲8科加數學延伸部分5**級,以合共9個5**榮膺「滿貫狀元」。考評局昨日公佈文憑試整體考生成績數據。今年約有5.9萬人報考,其中近5.1萬人為日校考生,兩者分別較去年減少約2,600人及約500人。
  • 自古以來,狀元榜眼難以同時閃耀嗎?
    然而假如我們攤開歷史上狀元們與榜眼們的生涯表現的話,會發現一件有趣的事情,似乎真的很少有同一梯次的狀元和榜眼同時能夠在聯盟有好的表現,或者說,好的際遇。其實會寫這篇的動機正是因為公鹿的前鋒Jabari Parker在前天對上熱火一役,在一次切入當中不甚扭傷膝蓋,到最後經MRI檢查後發現他的左膝蓋十字韌帶撕裂確定整季報銷,如此的憾事加上近幾場同梯次的狀元Andrew Wiggins表現有越來越好的傾向,讓我在感嘆之餘不禁想起一個問題︰是否自古到今,很少會有狀元和榜眼都有很好的際遇和表現呢?
  • 澳門回歸20年:第一部基本法案例彙編
    然而,澳門自回歸並實施《基本法》以來,還未有屬於自己的基本法案例彙編。正值澳門回歸20週年,澳門第一部具系統性的基本法案例彙編──《澳門基本法案例彙編(1999-2019)》應運而生。澳門《基本法》之所以為「一國兩制」的基石,不但作為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定位、組成辦法、與中央政府關係等的重要依據,而且賦予澳門特別行政區法院解釋《基本法》。
  • 明代楊掄與《真傳正宗琴譜》
    據《明清進士題名碑錄索引》載,楊掄是萬曆三十四年(1606年)「丙午科」舉人第42 名、萬曆四十一年(1613年)「癸丑科」三甲進士第121名。清人周煌所著《中山傳信錄》卷3《封貢事跡》中記載了楊掄出使琉球時的官職和籍貫,官職是「行人副使」,籍貫是雲南籍上元人。
  • NBA史上最大「水貨狀元」的不幸 請不要再嘲諷他了!
    然而,時任騎士總經理Chris Grant卻決定在Bennett身上賭一把,畢竟這種風格的球員還是有Johnson等成功的先例,Bennett為人謙遜和善,進攻技術要比另一位狀元熱門Neol強。令Grant萬萬沒有想到的是,他的這個選擇,對於自己(Grant在2013-14賽季進行期間被騎士解僱),對於Bennett都是一個災難。
  • 香港2020 DSE放榜,誕7名狀元!應屆考生出路全在這!
    今年DSE於7月22日放榜,考評局日前舉行2020年香港中學文憑考試DSE成績發布會,今屆有7名狀元考獲7科5**,其中2名更加在數學延伸單元考獲5**,屬於超級狀元
  • 61位高考狀元拋棄港校 | 香港錯過的還有「人才」!
    狀元的選擇往往被看作高校實力的風向標,人才的流向則折射著地方發展的勢頭。狀元花落誰家,是高校的免費硬廣;生源流向何處,則為當地就業市場埋下了巨大的人力資本寶藏。從2003年教育部正式批准香港大學等8所高校面向內地招生起,香港共招收了上萬名內地尖端學子。
  • 柳州一明代墓墓主身份確認,「學霸」家族曾「七代連科」
    近日,這個家族最具代表性的歷史人物——明代官員莫抑的墓址,經文物部門發掘、清理後得以確認,墓主人的生平行實,也隨文物出土水落石出。▲圖為古墓發掘現場。嶺上三座明代墓因盜掘面目全非莫抑為明代柳州府馬平縣人,其於嘉靖三十二年(公元1553年)考取進士,官至正四品的廣東海道副使。
  • 新書丨《日本先秦兩漢諸子研究文獻彙編》
    《日本先秦兩漢諸子研究文獻彙編》(五輯,共三十冊)作者:石立善(上海師範大學)、
  • 《美國哈佛大學哈佛燕京圖書館藏明代善本別集叢刊》前言
    《美國哈佛大學哈佛燕京圖書館藏明代善本別集叢刊》前言一大浪淘沙,百川歸海,中國的古籍歷經種種聚散劫難之後,大部分歸於海內外公藏機構
  • [精品譯文] 走進準狀元Markelle Fultz的一天
    Fultz被預測會在今年6月的選秀中以狀元選中,他也開始為此做準備了。我們看到他出入遊泳池,舉重房或在球場投籃。然後我們跟著Fultz回到他在華盛頓特區外的家。我們在晚上見了他的家人並一起看了NCAA的總冠軍賽。我們一起坐在飯廳的桌子旁,話題轉到了選秀大會。「我知道球隊要在5月份才能拿到選秀簽,」Fultz女士說。「我上一年才知道這件事,他們會把一堆球放到機器裡,然後得到各自簽位。
  • 【港姐】「十優狀元」麥明詩膺2015香港小姐冠軍
    在劍橋大學法律系畢業的她,會考時更成為「十優狀元」,可謂才貌兼備,而她的嗜好包括唱歌、跳舞、看時事新聞及維基百科,志向是成為一位賢良淑德的女性,為社會帶來正面影響。身為星級師傅的曾志偉直言冠軍是實至名歸,因由跳舞到演講她都是最好的,他又説:「因為猜中冠軍有機會抽獎獲得名車,所以觀眾的投票更會一面倒揀熱門,或者明年的賽制可以改一改,可以揀兩、三個。」
  • 太陽簽下歷史最強水貨狀元,24歲的他能再創巔峰?
    據Yahoo
  • 明代玉器賞析
    湖北省博物館明代人物詩文玉牌現將明代玉器的工藝特徵與斷代方法介紹如下:湖北省博物館明代雙龍紋鎖形玉佩[一]明代玉器工藝的發展歷程明代玉器工藝的發展經歷了早、中、晚三個時期蘇州博物館明代人物紋玉牌明中期明朝中期的玉器趨向簡略,承襲元末明初文人文化的興盛,出現了具有文人色彩的玉器,如青玉松蔭策杖鬥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