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密氣功同藏密氣功修法比較

2021-01-09 胡羽泰

漢密即內地密宗,在東漢末年就有傳入,但在中國形成宗派並弘揚廣大,則是在唐代,故也稱唐密。

漢密分金剛界(智差別)、胎藏界(理平等)兩部,原為金剛智、善無畏兩系分別傳授。至惠果時,他一人獨得,合併傳授兩部,其徒孫義真其門徒全部為日本僧人,將兩部傳至日本,形成了所謂的東密。至此以後,內地密宗中便不再有著名的阿闍黎(點傳師)。

唐武宗滅佛和五代的變亂,使密宗等佛教各派受嚴重打擊,唯有同內地文化淵源較深的禪、淨土兩宗狀況較好,漢密便逐漸轉於禪淨門下,理論和修法受其影響也日深。可以說現在的漢密氣功中,真正的密宗成分已不太多了。

藏傳密宗發展過程分前弘期和後弘期。前弘期印度僧人寂護和蓮花生大師進藏弘法,建立寺院,普渡眾生,使西藏有了第一批剃度僧人,所傳為四部秘法中的「事」「行」兩部。它同漢密的金剛、胎藏兩部大致相同,所依經典為《大日經》、《金剛頂經》、《蘇悉地羯羅經》、《陀羅尼集經》等。

後弘期是藏傳密宗的大發展階段,四部秘法的後兩部「瑜伽部」、「無上瑜伽部」相繼傳入。宋元時期也曾有印度、西藏僧人到內地傳授此兩部法,但終因同內地文化習俗及禪、淨土宗相牴觸未能發揚。

實際上藏密氣功的精華部分如脈輪、脈氣、明點、靈熱均在此兩部法中,特別是在無上瑜伽部中。不管是漢地密宗還是藏傳密宗,首先都需要上師為弟子灌頂,以除三門諸垢,皈依三寶。也只有成為金剛弟子,才有資格被傳授秘法。

其次是修持,一般都是手結印相、口誦真言密咒、身依本尊、意觀本尊形象和真言梵字,使身、口、意「三密」相應,歸於凝定,以一念代萬念,達到天人一體,證得心空體寂,以得解脫,進而即身成佛。

漢密氣功與藏密氣功(無上瑜伽部)在修持方面有很多不同之處。身密方面,漢密的修持注重以結手印為主,通過手掌和十個指頭的變換,配合意觀、密咒,同諸佛菩薩的身密信息互相召感;藏密雖也有手印,但並不像漢密那樣特別注重。

口密方面,藏密所誦的咒語都是從印度中古時期梵文發音而來;漢密中則有少量漢語咒語。另外,藏密黃教也著重於念誦,這同顯教的淨土宗相似。

意密方面,漢密氣功的意觀側重於外,如可觀想日月、山河、光電、佛菩薩等體外瑞相等;藏密氣功則更重於內,如觀想其理論中所特有的脈輪、三脈脈氣、明點、靈熱等。皈依方面,藏傳佛教將上師列在佛、法、僧三寶之前,對上師特別尊敬,把修持者與上師的相應視為珍寶,對於上師的救誨必須不折不扣地執行,不斷地得到指點矯正,才能獲得象上師一樣的功德。

還有藏密氣功在弟子灌頂之後要做五築基「加行」,即磕十萬個長頭、獻十萬次曼扎、念十萬遍前行文、念一百萬遍百字明、念一千萬遍蓮花生大師心咒,以後才是正式功課等等。

我以為漢密氣功同藏密氣功的修持方法是逐步趨向於不一致的,這主要是因為內地佛教受「空論」影響甚大以及佛家顯教、道家修法同漢密相互融合造成的,也同中國人「好簡」的民族特性分不開。

實際上,佛家並不只是講「空」,玄奘大師創立的瑜伽宗就屬大乘有宗,三論宗也講究空有不二。

總而言之,無論是漢密氣功還是藏密氣功,都是中華傳統文化中絢麗多彩的文化瑰寶,各有所長,各具特色,對於密宗氣功愛好者來說,只有深入進去,認真虔誠地修持習練,才能有所感、有所悟、有所得,才能為自己選擇一套理想合適、高層次的密宗功法,終生受益。如果走馬觀花、心猿意馬,或用推理的方法導出哪個好壞的結論,那麼必將永遠無獲得密宗氣功成就的希望。

(圖片來自網絡)

相關焦點

  • 神秘的藏密雙身修習:莫高窟「歡喜洞」
    (465窟南壁中雙身曼陀羅左上角之雙腿騰空飛躍的舞姿)(465窟北壁喜金剛雙身曼荼羅)莫高窟465窟是一個人們頗感興趣以表現藏密題材為主體的佛教洞窟表現形式為單身的和男女合抱雙身的修密像,畫法奇特,獨具格調,在漢地佛教石窟中是唯一以藏密(雙身)藝術來表現佛教密宗思想和修習過程的。洞窟由主室、甬道、前室組成,洞窟內布滿壁畫。主室覆鬥形頂,平面長方形,在洞中偏後處設一四層圓壇。四壁畫傳密教圖像,保存基本完好,是研究藏密的重要資料。敦煌壁畫反映的密教包括漢藏兩種,465窟是典型的藏密洞窟。
  • 健身氣功與書法藝術之比較
    健身氣功與書法藝術之比較 2020年11月24日18:08 來源:中國健身氣功協會 作者:牛愛軍
  • 太極拳與氣功
    這些研究雖因各有其依據而「互不相讓」,但目前比較公認的太極拳鼻祖為明末清初河南溫縣陳家溝的陳王廷。在其後的兩三百年的發展過程中,形成了許多流派,除陳王廷的陳式太極拳外,尚有楊露禪、吳鑑泉、武禹襄、孫祿堂的楊式、吳式、武式、孫式太極拳等五大流派;這些流派還分不同的架式,主要架式如:陳式老架、新架、小架,楊式大架,武式、吳式、孫式小架等七大架式。目前流傳最廣的當屬楊式大架。
  • 氣功的定義
    氣功一詞雖然古已有之,但始終未被普遍採納。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初,經劉貴珍先生提倡,氣功一詞才開始流行。同「導引」、「吐納」、「養生」相比,氣功一詞似乎更通俗一些,但卻引起了更多的誤會。首先是由「氣」的概念引起的麻煩。現代人不少把「氣」理解為空氣之「氣」,因此,把氣功誤解為深呼吸運動,或者呼吸訓練法。
  • 瑜伽的最終完整體系:藏密瑜伽
    不加抑制時形態與活動同為一體」。可見瑜伽的目的,在於通過某些身體上和精神上的鍛鍊,達到靈魂與心識分離,使靈魂得到純淨,並使人獲得神通。作為究竟和圓滿解脫的前奏。佛教密宗採取此法,是取觀行相應之義。即將修持者身、口、意三業(亦稱「三密」)與本尊神的身、口、意視為一體。因而,佛教密宗行者又被人稱為」瑜伽行者」。
  • 大雁氣功定性為"陽功」屬性的原理剖析
    形成大雁氣功古修法"以醫養功,以功壯武,以武保功」的獨特的"陽功」傳承機制。以動功為主,突出大雁氣功陽性功法的屬性, 真正的六十四式可多層次展現全方位陽動之優勢。這種陽勢,不偏不過而逢中的以兼"動中有靜」,「陽中有陰」的修練法則。
  • 為什麼悟空一直用龜派氣功而不用其他的氣功波?其實都是龜派氣功
    而就氣功波來說,孫悟空幾乎一直在用龜派氣功,為什麼他不使用其他的氣功呢?其實悟空一直也有使用其他的氣功,只是龜派氣功是他使用次數最多的罷了。首先我們來說明一下龍珠中這種氣的設定。在孫悟飯與比迪麗兩個人修煉武功術的時候,悟飯給比迪麗詳細的介紹過氣的運用,氣是龍珠中每個人都擁有的東西,只是有的人不能夠使用罷了。
  • 息法,導引,健身,氣功,運動,養生,鍛鍊
    我想強調一下宗教類中的道家柔氣功。我為什麼不強調醫療、武術的氣功,宗教中又不強調佛教或印度教中的氣功,而著重強調道家柔氣功呢?因為醫療氣功,偏於治療的消極面,不夠積極;武術氣功,偏於技擊的輔助面,於養生有距離;宗教當中的佛法密宗及印度教的瑜伽氣功,則是以修剛氣為主,於年邁體弱者,均不適用,遠不及道家柔氣功的細緻精深而自然,不拘年齡大小,體質強弱,都可以實踐修習而無害。
  • 名師講壇--太極拳與氣功
    有很多朋友只練太極,不知其理,所以長進比較慢。國家高級培訓師、養生指導師、武術教練、武當玄武派十四代弟子「道士姐姐」玄緣子為您解答,太極的發展和氣功與太極的結合                        太極拳的氣功元素         太極拳與氣功同屬傳統民族體育的範疇,但氣功的起源遠早於太極拳,故氣功中的許多「因素」,如調身、調息、調心(合稱「三調」)的理論與方法,「三調」合一的要求與操作等,被各派太極拳創始者及其傳人所借鑑,在以養生保健為主要作用的「靜練」中,氣功「元素」也就格外突出。
  • 氣功的概念
    一、氣功一詞的由來      據文獻考證,「氣功」一詞最早見於晉代道士許遜所著的《淨明宗教錄》一書,其中有「氣功闡微」一詞。《靈劍子》一書把通過行氣、運氣的對氣的修煉與修德做善事,在體內引起的變化而達到的程度稱為「道氣功成」。可見,這一詞的初始含義具有道家修煉技術的色彩,在古代和近代一直未被廣泛採用。
  • 健身氣功的營養觀
    數千年來,在中醫藥發展過程中,食藥同路、食藥同理、食藥同用已經成為民間常識。      中國的傳統飲食原則是按照五行相互調和關係,並根據各種食物不同的屬性氣味,運用陰陽五行平衡的原理使飲食的甘苦、溫寒相協調,以達到平衡人體內陰陽關係的養生效果。這些從養生學角度總結的經驗之談,已成為中國飲食養生的基本原則。
  • 養生氣功 傳統道家氣功的入門修煉(二)
    至於「氣功」一詞,早見於晉代道士許遜所著《淨明宗教錄》一書,即使這是後世託名之作,那麼晚也在隋唐時期。在隋唐以後才出現的《中山玉櫃服氣經》記載:「氣功妙篇,氣術之道略同……」,但在內涵上與我們現在所說的氣功不完全一致。現在所通用的氣功,則是在50年代建立了北戴河氣功療養院之後才逐漸得到推廣的。
  • 繼傳武之後,氣功大師的末日也到了:氣功協會要求嚴打氣功騙子
    近日,中國健身氣功協會也專門發出文件,採取了類似於武協的行動:在這個文件中,氣功協會首先稱:「健身氣功」作為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和廣泛的群眾基礎——很顯然,從「健身氣功」的這一重新定義中,就能知道,管理層已將所謂附著於氣功之上的「功夫高深莫測之神秘化」,開始給祛魅化了。
  • 六旬老人練氣功40年,身體堪比20歲小夥,專家揭秘氣功好處
    其實對於普通人來說,想要通過氣功鍛鍊身體,做好3點即可。  1、站樁  站樁是指如木樁一樣站立,可以改善四肢發涼、畏寒發熱、腰膝酸軟、冷痛等症狀;除此之外還能伸展經脈,起到強身健體的目的。  站樁方法:將兩腳開步同肩寬,兩膝微曲,兩臂曲抱於胸前或腹前,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扎馬步。
  • 氣功養生綜合
    自步入功壇以來,筆者經歷了艱難曲折的磨鍊,由于堅持走氣功與健身養生綜合發展之路,終於收到了較好的效果。同時也深深地感到氣功這一古老傳統文化是博大精深,內涵十分豐富,其修煉過程不只局限於調心、調身和調息,還必須同修德、健身、養生等各方面相互作用,並貫穿於氣功修煉的全過程,方能相得益彰,鞏固和提高修煉的效果。現結合自己的實踐談談一些做法和粗淺體會,供同道參考。
  • 巨贊大師談氣功,佛教有沒有氣功?入靜的區別?
    他不僅對佛學造詣極深,而且精通中醫理論,對醫學氣功事業的發展極為關心。我們有幸與巨贊法師長談,聆聽了法師對氣功的見解與教誨。其中,有兩個學術問題有必要寫出來,供大家思考。其一,佛家是否有氣功?當我們提到這個問題時,巨贊大師侃侃而談。他認為佛教裡是沒有氣功的,也沒有氣功這個詞,但是佛學裡講修持,如坐禪、臥禪等。
  • 體育總局氣功中心公告健身氣功推廣功法目錄
    為進一步加強健身氣功管理,確保健身氣功健康發展,保障參與健身氣功鍛鍊群眾的身心健康,現將國家體育總局健身氣功管理中心推廣的健身氣功功法目錄公告如下:一、健身氣功·易筋經二、健身氣功·五禽戲三、健身氣功·六字訣
  • 氣功又回來了!國家體育總局正式發文推廣健身氣功
    事實上,早在2015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中醫藥健康服務發展規劃(2015—2020年)》中便提出「推廣太極拳、健身氣功、導引等中醫傳統運動」,就是肯定了健身氣功在治未病等方面所起到的積極作用。此次健身氣功再次寫入中央文件,更是對健身氣功的肯定,也為健身氣功的發展再添動力。自國家體育總局編創推廣健身氣功以來,健身氣功事業的發展雖然談不上篳路藍縷,但也經過了很多辛勤探索。
  • 健身氣功的由來
    ★氣功的緣起 氣功是中華民族一項歷史悠久的健身養生術,所包含的內容極為豐富。我國古代道家的吐納、服氣、行氣、內丹、存思,佛家的禪定、打坐、觀想,醫家的導引、按蹺及相關食餌、醫藥、起居等,儒家的修身、養氣、坐忘等眾多養生理論和方法,都屬於氣功範疇。氣功,以其柔和緩慢、老少皆宜、效果明顯等獨特魅力,千百年來一直深受群眾的喜愛。
  • 起底"氣功大師"劉尚林:氣功被取締後轉頭搞旅遊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氣功熱」流行,擔任林業局供應科機關書記的劉尚林搖身變為「氣功大師」,開始傳授氣功,並在當地蓋起一座頗為氣派的「氣功樓」。隨著「氣功熱」的降溫,劉尚林的氣功班也被取締,他再度轉型旅遊開發。多年來,劉尚林依託日月峽森林公園,教授森林瑜伽,主打養生養老。事發後,鐵力市多部門進駐康養中心調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