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密即內地密宗,在東漢末年就有傳入,但在中國形成宗派並弘揚廣大,則是在唐代,故也稱唐密。
漢密分金剛界(智差別)、胎藏界(理平等)兩部,原為金剛智、善無畏兩系分別傳授。至惠果時,他一人獨得,合併傳授兩部,其徒孫義真其門徒全部為日本僧人,將兩部傳至日本,形成了所謂的東密。至此以後,內地密宗中便不再有著名的阿闍黎(點傳師)。
唐武宗滅佛和五代的變亂,使密宗等佛教各派受嚴重打擊,唯有同內地文化淵源較深的禪、淨土兩宗狀況較好,漢密便逐漸轉於禪淨門下,理論和修法受其影響也日深。可以說現在的漢密氣功中,真正的密宗成分已不太多了。
藏傳密宗發展過程分前弘期和後弘期。前弘期印度僧人寂護和蓮花生大師進藏弘法,建立寺院,普渡眾生,使西藏有了第一批剃度僧人,所傳為四部秘法中的「事」「行」兩部。它同漢密的金剛、胎藏兩部大致相同,所依經典為《大日經》、《金剛頂經》、《蘇悉地羯羅經》、《陀羅尼集經》等。
後弘期是藏傳密宗的大發展階段,四部秘法的後兩部「瑜伽部」、「無上瑜伽部」相繼傳入。宋元時期也曾有印度、西藏僧人到內地傳授此兩部法,但終因同內地文化習俗及禪、淨土宗相牴觸未能發揚。
實際上藏密氣功的精華部分如脈輪、脈氣、明點、靈熱均在此兩部法中,特別是在無上瑜伽部中。不管是漢地密宗還是藏傳密宗,首先都需要上師為弟子灌頂,以除三門諸垢,皈依三寶。也只有成為金剛弟子,才有資格被傳授秘法。
其次是修持,一般都是手結印相、口誦真言密咒、身依本尊、意觀本尊形象和真言梵字,使身、口、意「三密」相應,歸於凝定,以一念代萬念,達到天人一體,證得心空體寂,以得解脫,進而即身成佛。
漢密氣功與藏密氣功(無上瑜伽部)在修持方面有很多不同之處。身密方面,漢密的修持注重以結手印為主,通過手掌和十個指頭的變換,配合意觀、密咒,同諸佛菩薩的身密信息互相召感;藏密雖也有手印,但並不像漢密那樣特別注重。
口密方面,藏密所誦的咒語都是從印度中古時期梵文發音而來;漢密中則有少量漢語咒語。另外,藏密黃教也著重於念誦,這同顯教的淨土宗相似。
意密方面,漢密氣功的意觀側重於外,如可觀想日月、山河、光電、佛菩薩等體外瑞相等;藏密氣功則更重於內,如觀想其理論中所特有的脈輪、三脈脈氣、明點、靈熱等。皈依方面,藏傳佛教將上師列在佛、法、僧三寶之前,對上師特別尊敬,把修持者與上師的相應視為珍寶,對於上師的救誨必須不折不扣地執行,不斷地得到指點矯正,才能獲得象上師一樣的功德。
還有藏密氣功在弟子灌頂之後要做五築基「加行」,即磕十萬個長頭、獻十萬次曼扎、念十萬遍前行文、念一百萬遍百字明、念一千萬遍蓮花生大師心咒,以後才是正式功課等等。
我以為漢密氣功同藏密氣功的修持方法是逐步趨向於不一致的,這主要是因為內地佛教受「空論」影響甚大以及佛家顯教、道家修法同漢密相互融合造成的,也同中國人「好簡」的民族特性分不開。
實際上,佛家並不只是講「空」,玄奘大師創立的瑜伽宗就屬大乘有宗,三論宗也講究空有不二。
總而言之,無論是漢密氣功還是藏密氣功,都是中華傳統文化中絢麗多彩的文化瑰寶,各有所長,各具特色,對於密宗氣功愛好者來說,只有深入進去,認真虔誠地修持習練,才能有所感、有所悟、有所得,才能為自己選擇一套理想合適、高層次的密宗功法,終生受益。如果走馬觀花、心猿意馬,或用推理的方法導出哪個好壞的結論,那麼必將永遠無獲得密宗氣功成就的希望。
(圖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