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功」一詞,是近現代的提法,其概念在醫家及儒釋道各家有不同的含義。醫家稱之為「攝生」、「導引」、「行氣」等;道家稱之為「吐納」、「內丹」、「玄功」、「周天搬運」「修真」等;佛家稱之為「禪定」、「參禪」、「止觀」等;儒家稱之為「修身」、「正心」、「坐忘」等。
一、氣功一詞的由來
據文獻考證,「氣功」一詞最早見於晉代道士許遜所著的《淨明宗教錄》一書,其中有「氣功闡微」一詞。《靈劍子》一書把通過行氣、運氣的對氣的修煉與修德做善事,在體內引起的變化而達到的程度稱為「道氣功成」。可見,這一詞的初始含義具有道家修煉技術的色彩,在古代和近代一直未被廣泛採用。此後歷經千年,時至清末,氣功這一名詞才始見於一些修煉的書籍當中。形成這種狀況的原由,大概在於古代修煉技術門派繁多,各家功理功法各有千秋,各家各派均使用自己的術語。例如佛家的禪定、儒家的坐忘,醫家的導引,武術的內功等,其內涵都是內在的修煉,但表述各不相同。即使是道家本身也有許多修煉的門派,所使用的術語也不盡不同,如有內丹術、周天功、胎息等稱謂。
1915年中華書局出版的《少林秘訣》和1929年商務印書館出版的《武術匯宗》中都提到「氣功」一詞,但指的都是武術中一種習練內功的方法。1929年張慶霖編著的《練氣功秘訣》、1934年杭州祥林醫院出版的董浩著《肺癆病特殊療法·氣功療法》和1938年上海出版的公溥氣功治療院的《氣功治驗錄》等書中提到「氣功」一詞,從此「氣功」一詞開始與醫療保健聯繫在一起。
氣功一詞的廣泛使用始於二十世紀五十年代。1955年河北省唐山市成立了氣功療養院,氣功療法開始有規模地應用到疾病康復和治療當中。在1955年12月國家衛生部嘉獎了氣功療法以後,「氣功」這個名詞才開始在中醫臨床和養生保健的學術領域中廣泛使用。上世紀七十年代末,隨著「氣功熱」興起,各家各派的健身養性等修煉技術都以氣功為名在社會上傳播,例如道家氣功、佛家氣功、硬氣功、武術氣功等等。
而隨著群眾性氣功鍛鍊活動的大規模普及,氣功一詞也因之家喻戶曉。並且,在上世紀八十年代以後,借改革開放之東風,氣功也開始跨出國門,走向世界。如今氣功已經遍及各大洲的許多國家,氣功一詞已成為一特定的專用名詞,音譯為英語、法語、德語等多種語言,普遍為人們知曉和接受。一些辭書也正式收錄了「氣功」一詞,如《中醫大辭典》(1984年,人民衛生出版社)、《康復醫學詞典》(卓大宏主編,1990年,人民衛生出版社)、《宗教詞典》(任繼愈主編,1981年,上海辭書出版社)等,並出版有專門的氣功辭典《中國氣功辭典》(呂光榮主編,1988年,人民衛生出版社)、《中國醫學百科全書·氣功學》(林雅谷主編,1988年,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時至今日,人們已約定成俗地把氣功一詞作為為中國古代生命修煉技術的統稱。
二、氣功概念的內涵
如上所述,氣功是中國古代生命修煉技術的統稱,它已成為囊括千門百派功法的一專用名詞。由於歷史上各家各派的修煉技術都有自己特定的概念或內涵,迄今為止,氣功這一基本概念的內涵依然眾說紛紜。目前較為普遍的觀點認為:氣功,採用調身、調心、調息等法以煉養精、氣、神而強身保健的一種自我身心鍛鍊方法。劉天君教授對氣功的這一定義作了進一步的界定,認為氣功是調身、調息、調心融為一體的心身鍛鍊技能[5]。調心是調控心理活動,調息是調控呼吸運動,調身是調控身體的姿勢和動作。通過調心、調息、調身的結合達到身心協調,充分調動機體內部的自我調節功能而發揮祛病強身的作用。
也有學者認為氣功是建立在整體生命觀理論基礎上,通過主動的內向性運用意識活動的鍛鍊(調心、調身、調息是其外延),改造、完美、提高人體的生命功能,把自然的本能變為自覺智能的實踐[6]。這個定義指明了氣功的理論基礎是整體生命觀,講清了氣功特殊的鍛鍊方法和鍛鍊內容是特定的內向性運用意識的活動,描繪出了氣功的鍛鍊目的是達到改造、完美、提高自己的生命功能,健美身形、增益智能、高尚情操以及開發潛能,使人脫離本能的束縛,進入自覺智能的自由王國;指明了氣功是運用功法完美自己身心,提高自己生命功能的實踐過程。
本文認為氣功修煉的內涵是對人體形氣神的鍛鍊和調控並使之三位一體。這一論點是本文將著重闡釋的。
(文章來源:章文春 南京中醫藥大學博士學位論文《基於形氣神三位一體生命觀的氣功修煉理論研究》)
來源:江西中醫藥大學氣功科學研究所
更多精彩,請關注氣功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