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的健保 , 究竟是個啥?

2022-01-04 兩岸商匯

臺灣健保保費根據月收入收費,每人每月大概需要交納100-230人民幣左右,收入越高保費越高。

在臺灣使用健保卡並不需要先墊付再報銷,每次看病只需要再付20-100人民幣左右的費用,

包括醫生的問診費、檢驗費、藥品費和手術費。

大概90%以上的高價藥品均有納入給付清單,多數人包括西醫、中醫、牙醫、復健醫學。

除了美容手術不予給付之外,其他的所有疾病幾乎都是全額給付。

尤其是越嚴重的疾病,越是全況額付清,以此避免因貧而病,因病而窮。

根據作者的親身經歷,在ICU全面的治療,也只需要100人民幣左右。

完全公費醫療的特殊人群如下:

包括低保戶、3歲以下兒童、百歲人瑞、榮民(就是跟著老蔣過去的退伍軍人)及家眷等等。

雖然醫學具有其複雜性,但是大抵所有的醫療費用都可以由健保給付。

大陸1950年開始免費醫療,後來改革發展成醫保、新農合等;臺灣地區從1988年開始規劃實施「全民健保」。

臺灣健保是不看病情付費,而是看該病症有沒有健保給付,只要是健保內就只付掛號費跟基本自付。

臺灣的健保和大陸的醫保設計上有所差異。

臺灣的健保沒有個人帳戶,只有統籌帳戶,所有人的報銷費用都來自公共資金池。

看病越多,開藥越多的「越划算」。而看病少的人繳納的保費則用來給其他人抵付醫藥費。


大陸是既有統籌也有個人帳戶。每年醫保基金會往個人帳戶打一部分錢,

看門診或住院先使用這部分錢,錢用完才會統籌。

但用不完這個錢會一直累積在個人帳戶,越積越多,這種設計對看病少或不看病的人相對公平,

這部分錢不會被統籌掉,只是不能取出,但可以留在將來用。

至2014年,臺灣共有各類醫療機構兩萬多家,在全民健保下,逐步淘汰掉經營不善和規模較小的醫院,

若醫院在評鑑中表現不佳或遭到病人的投訴,則很可能被健保部門解除特約資格,相反基層診所的開辦條件寬鬆許多。

另外,臺灣地區基層診所的執業醫師中約50%是全科醫生,


全科醫生的社會地位較高,他們作為優質生源,在最好的醫院接受培養,擁有最高的待遇。


 基層執業的醫生收入比醫院執業收入高許多。

而提高全科醫生的能力與待遇也是大陸醫療體系未來的發展方向。

大陸最新發布的「十四五規劃和建議」中也強調了要強化基層公共衛生體系,加強基層公衛人才儲備建設。

同時注重發展「網際網路+醫療健康」,

到2022年實現98%以上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接入網際網路,並實現醫聯體內部業務的互聯共享。

儘管在臺灣讀書的大部分外籍學生都能享用健保卡,


但無論是作為學位生還是交換生的大陸同學,都沒有權利享受健保帶來的社會福利。

反對者多半聲稱,陸生納保將侵蝕健保資源加速虧損、兩岸敏感的政治關係,陸生不應該納入健保體系。

在臺灣學習時,他們只能購買商業保險來確保自己的健康權益。

以富邦保險為例,他們針對大陸在臺學位生保險涵蓋意外傷害、突發疾病、醫療救助等內容,每學期費用為890元人民幣。


大陸學生平均每年要比繳納健保費用的其他同學多交500人民幣左右的保費。

近年來,支持大陸學生獲得健保權益的呼聲也越來越高,

如根據2017年政治大學選研中心進行「民眾對當前兩岸關係之看法」民意調查,

支持陸生全額自付保費加入健保的民眾高達71.0% ,


但此類呼聲可能並非完全是為了維護大陸學生權益,也可能是出於增加臺灣財政收入的考慮。

此項提案因新冠肺炎爆發而暫緩。

等未來疫情結束,兩岸學術交流的大門大開,政策允許的情況之下,或許大陸學生在臺灣也會享有「健保卡」的權益。

臺灣地區並未強制執行西方的家庭醫師制度及轉診制度,病人可以自由選擇醫療院所就醫。


正因如此,病人經常是小病也上大醫院, 造成大部分醫院的門診服務量都很大。

知乎用戶「雁默」認為,低廉的健保成本,使得中老年民眾將「逛醫院」當成生活裡的一環。

據報導,臺灣人平均每年看病15次,是歐美的二到三倍,甚至每天「光顧」者也大有人在。

而且,人都喜歡去大醫院看病,即便只是感冒。


這樣嚴重消耗珍貴的醫療資源,如藥品、醫師與醫護人員的高端醫療服務。

此現象同時也排擠了真正需要大醫院照護的病患。

由於臺灣的醫療費用增長很快,已出現費用支出大於保險收入的失衡現象;

醫療自費率高也讓臺灣許多家庭都開始選擇自己購買巨額的商業醫療。

‍‍‍‍‍‍‍‍‍‍‍‍‍‍‍藥價黑洞問題也隨之湧現藥商與醫院勾結,在申報藥品價格時高報,

以獲取健保給付,並用中間的價差彌補重症醫藥與病房費的不足。

種種弊端下,二代健保制度得以推行。

這項改革從2011年到2013年施行,主要通過補充保費來緩和健保在財政上的巨額支出。

但由於從老百姓口袋拿錢,引起社會許多的爭議。

健保與醫療制度的問題如何解決?臺灣健保卡的未來該何去何從?

恐怕三言兩語難以詳述,但臺灣地區的健保卡與相關的醫保政策理念,

對其他國家和地區的健保制度仍具有借鑑意義。

參考資料:

王辰暘,田侃,崔璨.臺灣地區全民健保下分級診療制度之借鑑[J].中國醫院管理,2016,36(08):73-75.

聚焦:基層公衛、公立醫院考核、遠程醫療、分級診療制度,「十四五規劃」有了新要求

相關焦點

  • 健保只是臺灣人的健保,別人不能享有
    民進黨主席卓榮泰4日說,任何制度不要針對某一個人或某一些人,臺灣健保已被世界公認是相當好的制度,如何讓它更完善,可以從公平與安全來考量。而且,新納入的人只有一千人,繳納的費用比支出費用還多,健保是穩賺不賠(這個情報,後文會打臉)。綠媒也來了:危機!「中」配用健保生孩子實際上不僅政治人物加入這場戰鬥,不少媒體也積極扮演角色。小眾綠媒美麗島就批判了一大堆民進黨支持者的特權心態。
  • 臺灣健保,要沒錢了?
    據臺灣《中國時報》報導,臺灣健保破產危機浮上檯面。臺衛生福利主管部門編列明年健保基金保險收入7223億元(新臺幣,下同),其中877億元以安全準備金的救命錢填補。臺立法機構預算中心報告指出,健保面臨財務缺口擴大時,數次調升健保費率,未來應建立收支連動機制。換言之,健保費率調漲恐難避免。預算中心報告指出,健保基金評估2021年收支狀況後,編列業務收入7362億元,業務成本及費用7375億元。業務收入中,保險收入佔7223億,其中877億來自安全準備金。
  • 臺灣健保最大問題 是資源濫用
    臺灣立法機構民代近來擬針對「黃安們」提案修改「健保法」,調高海外民眾的健保費率,然而,島內保費級距公平與否、醫療資源便宜導致濫用,這才是臺灣健保制度所面臨最大問題。    健保的公平性    首先要去討論的有2個重點,第1是年輕人繳多用少、年長者繳少用多。
  • 臺灣經濟漏洞百出,健保快「窮了」
    導讀:據臺灣媒體報導,臺灣健保出現破產危機。臺灣衛生福利主管部門預算明年健保基金會有7223億新臺幣的收入,但其中有877億是安全準備金。相關機構通過現有的數據進行預算對比發現,臺灣健保面臨著嚴重的財務緊缺,健保費率多次上調,且表示應在未來建立相關完整的收支連動機制。這表示,臺灣健保費率將只上不下。預算中心報告指出,對2021年健保基金的收支進行的預測評估,編列業務的收入將會是7362億元,而業務的成本費用預計在7375億元。
  • 臺灣全民健保:海內外稱羨的醫療保險
    並計劃,在實施全民健保之前,逐步擴大已經開辦實施的勞保、軍保、公保、農保等各項保險,陸續於1995年前,納入公務人員父母、低收入戶、公務人員子女、勞工眷屬、農民配偶、農民父母、農民子女。 誠如臺灣「衛生署長」葉金川所說的,臺灣全民健保是「七年規劃,一年立法,三天實施」。健保從俞國華宣布實施時間,歷經了俞國華、李煥、郝柏村、連戰等4任「行政院長」。
  • 臺灣健保基金明年短缺877億 健保費率「漲」聲再起
    中國臺灣網12月7日訊 據臺灣《中國時報》報導,臺灣健保破產危機浮上檯面。臺衛生福利主管部門編列明年健保基金保險收入7223億元(新臺幣,下同),其中877億元以安全準備金的救命錢填補。臺立法機構預算中心報告指出,健保面臨財務缺口擴大時,數次調升健保費率,未來應建立收支連動機制。
  • 臺灣健保: 出境超過2年遭除籍後,要等6個月或補繳保費....
    臺灣健保署長李伯璋證實,擬廢除短期停復保制,出境2年內須依法繳保費,出境超過2年遭除籍,一律要等待6個月或繳清出境期間保費,才可重新納保。長年旅居海外者回臺用健保爭議頻傳,民眾觀感差。根據現行規定,預計出境超過6個月至2年的民眾,可依法辦理停保,停保期間無需繳保費,返臺後可立刻辦理復保;若民眾出境滿2年就會被戶政機關除籍,只要在第4年前回臺並恢復戶籍,都能立刻恢復健保身分,超過4年才回臺的民眾則須等待6個月才能重新加保。
  • 兩岸醫療保險制度大比拼,解秘臺灣健保神話
    二十多年來,大陸人經常被未經調查分析的新聞媒體、網絡公知和社交活動中的臺灣人所帶來的臺灣健保的各種消息所誤導,消息的共同點都在傳達一個信息:「臺灣是個高福利社會,單單一個健保就可以秒殺大陸,秒殺全世界。」因此,總是看到臺灣網友不斷在網上秀著莫明其妙的優越感,也經常看到臺灣網友威脅在大陸工作的愛國青年,要求他們叫他們放棄臺灣福利,不要使用健保卡。
  • 連戰當年推動臺灣「健保」卻挨轟,蔡正元批民進黨:不要臉
    新冠肺炎使臺灣的「健保」制度再受國際矚目,但前國民黨副秘書長蔡正元今早在臉書提醒,當年連戰當臺當局行政機構負責人,推動「健保」時被罵到臭頭,尤其醫藥界及民進黨。如今民進黨「立委」和支持者除指「健保」是「臺灣之光」,又像當成民進党家產,「就『健保』的歷史來說,全臺灣最不要臉的人,就是民進黨。」蔡正元說,很多人都覺得臺灣的「健保」辦的很好,但大部分的人都忘了,臺灣的「健保」是1995年連戰當行者機構負責人時硬著頭皮,把「軍公教勞」等醫療保險整合擴大後產生的制度。
  • 臺灣健保新規:臺北市新生兒出生登記即可辦健保卡
    臺灣健保新規:臺北市新生兒出生登記即可辦健保卡 2014年05月17日 15:27:00  來源:中國臺灣網   中國臺灣網5月17日消息
  • 臺灣地區年金及健保制度對大陸地區的啟示
    二、臺灣地區健康保險(醫保)制度(一)保費費率臺灣地區「一代健保」的籌資主要由被保險人、投保單位與各級政府按不同比例分擔的保險費收入,公益彩券、菸品健康福利捐等計提收入構成。為減少制度變革的阻力,「一代健保」延續了原有各類保險以職業進行劃分的做法,將被保險人分為6大類14個細目[2],根據臺灣地區「全民健康保險法」及「全民健康保險實施細則」的相關規定,不同類目的被保險人及其眷屬承擔的保險費比率也有所不同, 具體情況參見表2。臺灣全民健保制度通過社會共同籌資、建立風險分擔制度來提高民眾醫療衛生服務的公平性和可及性[3]。
  • 【臺灣健保】國外就醫免花大錢?臺灣健保到世界各地都可用!
    在國外就醫「貴森森」,然如在國內有投保繳交健保費,擁有「健保卡」,回國後我們都可依相關程序申請醫療費核退。特別是國外的醫療費用實在太高,可能給醫生看個小感冒就要花臺幣上千元,但可能大多數國人都不知道,其實我們的有「健保卡」、加入「全民健保」是可以給付國外緊急醫療的。以下為近來在網路上頗受好評的一篇的文章〈你不可不知!有80%的人不知道...健保卡到世界各地竟然都可使用!?〉,詳述國外就醫後,回國向健保局申請核退的方法,可做為欲出國朋友們參考。
  • 臺灣人出境逾2年 勞健保年金及租稅最新政策..
    健保、國民年金、綜所稅、地價稅及勞保都因應疫情做出彈性調整,臺灣衛福部社保司長商東福、財政部賦稅署副署長樓美鍾以及勞動部勞工保險局局長鄧明斌都在1日的疫情記者會中做出說明。為讓民眾健保及國民年金的權益能有妥善因應措施,
  • 綠營政客竟稱:臺灣2300萬人交的健保,不能讓14億人用
    綠營一些人趁機建議,修改陸配及其子女、親屬取得健保的相關規定,臺灣「基進黨」民意代表陳柏惟更以煽動的口吻說,「如果2300萬人繳交的保費,要讓14億人使用,這無法接受」。他並質疑,為何臺灣學生在外留學要買商業醫療保險,而大陸學生在臺灣卻可以使用健保,未來將與民進黨合作解決相關問題。
  • 臺灣健保投保資格
    國人設籍滿6個月要參加全民健保
  • 臺灣健保錢快用完了,陳時中不顧爭議再拋震撼彈
    臺灣「健保」明年的安全準備金將即低於1.5個月,健保費率面臨調漲壓力。臺當局衛生福利部門負責人陳時中昨日表示,年底勢必要增加健保的規模,不排除由「政府」公務預算挹注健保,而保費的調漲亦在討論之中,依健保5年精算報告,明年費率應由現行4.69%調至5.69%,如此可以維持3年。
  • 綠營再炒反陸情緒 竟叫囂「臺灣健保為何要讓14億人享用」
    有綠營學者顏建發等開始拿陸配及其子女開刀,建議檢討「兩岸關係條例」與「健保」制度,包括陸配及其子女、親屬取得居留與健保等議題。民進黨「立委」林俊憲主張修改「全民健康保險法」,新增健保被保險人第七類,針對一年內在臺灣未住滿183天、無法提出收入證明及繳稅紀錄者,健保費提高至1.2萬元(新臺幣,下同)。「基進黨立委」陳柏惟更以煽動的口吻說,「如果2300萬人繳交的保費,要讓14億人使用,這無法接受」。
  • 大陸民眾依親享健保 收支相抵差不多
    前臺灣地區領導人馬英九時期放寬大陸來臺依親、探親6個月,可享用健保,根據臺灣「健保署」最新數據顯示,包括依親在內,去年大陸人士繳交的健保費為7.19億元(新臺幣,下同),健保支出約為7.23億元,收支相抵,金額幾乎差不多。
  • 臺灣新增312名確診 , 下載健保APP , 看診領藥不出門!
    臺灣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昨公布,新增312名本土個案,睽違3天後,再度突破300例。過去6天,臺灣本土確診個案破1500例,全臺進入三級警戒!陳時中說,會請健保署和疾管署合作,未來檢驗的結果會上傳「健保快易通APP」,針對檢出陽性者會打電話通知,陰性的在app就看得到,降低等待時的焦慮感。
  • 境外臺灣人健保辦理注意事項!務必保存,轉發!
    還是為了省錢只好吃成藥最後抱病回臺灣再看病呢?事實上不用那麼麻煩,因為只要在臺灣繳有健保保費的臺灣居民,都可以憑看病醫療單據回臺灣申請健保核退,但要怎麼核退需要怎麼做呢?是否都還會因為健保報銷的問題傷腦筋呢?其實只要遵照以下步驟幾點注意事項後,就可以申請健保自墊醫療費用核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