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全民健保:海內外稱羨的醫療保險

2022-01-29 健康第一頻道

最近一年多來,兩岸關係進入水乳交融階段,民眾往來川流不息。大陸民眾借著旅遊的機會,實地登臨臺灣寶島,體驗所謂臺灣經驗。

有人志在飽覽山光水色、感受風土民情、親睹故宮國寶;有的或許愛看臺灣晚間電視政論談話節目;有人則對臺北士林夜市(大排檔)情有獨鍾……從造福民眾的角度觀之,如今最夠資格稱為臺灣「奇蹟」的,應該首推「全民健康保險」(以下簡稱健保),臺灣這項醫療社會保險制度,甚至連社會福利發達的美國、歐洲、日本等都讚譽不絕。

美國日本加拿大歐盟等發達國家給予一些國家免籤或落地籤待遇,其中的一個重要因素就是該國(地區)民眾的健康福利保障水平。

而臺灣的「健保」,每人每月僅需繳付有限的保費(按:最低一級的每月保費僅需付臺幣600元,相當於人民幣125元),即可享受全方位的醫療服務及保障。

中國大陸幅員遼闊,城鄉之間,東西部之間,醫療資源本就有限或匱乏,再加上分配不均,造成民怨沸騰。看不起病,早和「上不起學」、「買不起房」一起,被並稱為困擾民眾的「新三座大山」。有感於此,中央政府正策劃施行福惠全民的醫療改革制度。

追循臺灣健保制度建構的軌跡,參酌臺灣的發展歷程、臺灣經驗,或許是一套值得大陸鏡鑑的制度。

勞保、軍保、公保——臺灣健康保險的早年曆程

一項福國利民的福祉,必須仰賴兩種人,方可順利付諸實現:一種人是有遠見、堅持理想、勇往直前的領導人;一種人是執著理想、鍥而不捨、具有使命感的專家與科技官僚。

1954年3月2日,時任「行政院長」的陳誠,在接見一群勞工及漁民代表時說:「實施勞工保險及漁民保險,僅是政府實行社會安全制度之一部分,如果『國家』財力充裕,應將此保險制度,擴大到公教人員和農民方面。」陳誠承諾:世界各民主國家為加強社會安全之基礎,無不朝向此一方向邁進,希望此一制度能擴大範圍到各界。

這是國民黨高層於臺灣第一次對實施社會安全制度,作出了公開承諾。曾任職中華民國外交部政務次長、國民黨中央宣傳部部長、上海市市長等要職,國民黨撤退臺灣後第一任「省主席」的吳國楨,也曾經在歷年省政施政計劃重點中,多次提及實施「疾病保險」。1952年元月提出的施政計劃第七項就說:「七、社會方面:儘可能做到疾病保險。」

剛到臺灣,當局的財務窘迫異常,不少資源用於軍備,落實民眾疾病醫療保險需要巨額資金,所以僅止於口頭宣示。吳國楨在1952年9月就曾經說:「……勞工保險的舉辦,已有相當成就,年內將續舉辦漁民保險,對漁民鹽民的生活,政府已在盡力改善,漁鹽區自來水的設施,較日據時代超過3倍半,至疾病及失業保險,政府亦有舉辦的準備,惟不敢貿然從事,需要穩紮穩打,所以還不敢說何日可以成為事實。」

任何事物皆有其本源,舉凡大事率皆始於小事。臺灣的社會保險制度,是從勞工保險、漁民保險、軍人保險、公務人員保險、農民保險……逐步積累、推廣到島內整個社會的全民健保。所以,全民健保絕非一步到位,而是伴隨社會財富之增長、政治民主化、中央權力下放的進程,逐步推廣。臺灣過去半世紀來陸續施行的勞工保險、漁民保險、軍人保險、公務人員保險、農民保險……等項保險,實際上均可視為現今臺灣全民健保的基礎。

勞工保險,是國民黨撤退臺灣後,第一項實施的社會保險。而吳國楨更堪稱勞工保險的奠基功臣。

吳國楨在1951年12月12號的省政施政報告中指出:臺灣省從1950年3月1日開始辦理勞工保險,至1951年9月止,勞保支出新臺幣309萬8000元,承保工人總數為14萬9000餘人。

但是,當時開辦的勞保,屬於第一期第一階段,初期勞保並無醫療保險的服務項目,實施的範圍也局限公營事業工廠員工。勞保的理賠項目包括傷害給付、殘廢給付、家屬死亡給付、本人死亡給付、生育給付、老年給付等。當年臺灣生活條件尚屬貧乏,就以勞保死亡給付而言,一名勞工死亡,只能領到約300多元死亡給付。

臺灣當局開始思考把醫療保險納入勞工保險之中,並且付諸實際行動,是在1951年8月,吳國楨命令臺灣省勞工保險部經理俞慈民帶隊,專家謝徵孚、史尚寬、果增祜4人,於該年8月30日前往日本考察兩個月,深入了解日本勞保運作的情況。初步在全臺各大城市,籌設勞工醫院,為投保勞工免費治病,這是臺灣執政當局籌辦平民醫療保險之始。

隨著主客觀條件的成熟,勞工保險在醫療方面的著墨,亦逐步豐富其內容,擴大保險服務範疇。1956年7月,開始辦理勞保疾病住院給付,投保的勞工此後因病住院者均可得到補助;1970年1月,勞保的範圍擴大到疾病門診給付,勞工看病可以得到保險給付。1979年,勞保的給付保障範疇已擴大至生育、傷病、醫療、殘廢、失業、老年及死亡7種。1988年,勞保再增列職業病預防檢查、精神病醫療給付等兩項。

軍人保險,也是國民黨撤退臺灣後,基於提高軍人效忠與向心力之思考,較早實施的一種醫療保險制度。1950年6月1日,當局於「聯勤總司令部」轄下,成立了一個「軍人保險管理委員會」,隨後即逐步全面實施軍中的醫療保險制度。

臺灣軍人保險的開創者,是曾任「國軍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主任委員的趙聚鈺。趙聚鈺(1915~1981,湖南衡山人),北京大學預科及復旦大學畢業,曾任「中央信託局」分局經理。任職「中央信託局」期間,趙聚鈺奉蔣氏父子之命,創辦團體健康保險、軍人保險及公務人員保險制度。

軍人保險開辦之初,很多軍人不清楚軍保有啥用處,發現薪餉當中「無緣無故」被扣掉了一些錢,心裡很不舒服,群起責怪趙聚鈺剋扣薪餉,趙聚鈺平白受謗,還是毅然籌辦下去。辦完軍人保險,趙聚鈺還接著辦理黨員保險(國民黨黨務工作人員保險),及公務人員保險。

不論是軍保、黨保、公保,從帳面上乍看,都是十分花錢的制度,不少財政部門的官員極力反對,都說那是虧本的事,趙聚鈺回答這些反對者說:「這是社會保險制度的一環,即使虧本亦在所不惜。」趙聚鈺能貫徹軍保政策,主要也是有兩蔣父子在背後撐腰。

受限早年臺灣的經費預算,與勞工、軍人保險相較,臺灣的公務人員保險遲來了七八年。1958年8月,包括臺、澎、金、馬地區,臺灣全體公務人員總計有17萬4873人加入保險。

公保初辦,保險費率為被保險人每月俸給的7%,但是,這7%並不是由被保險人(公務人員本身)全額負擔,而是被保險人自付35%,政府補助剩下的65%。保險費是按月於發薪水時扣繳,假設某公務員的薪俸是100元,他實際只需繳交保費2.45元,算起來十分低廉。

先後陸續實施的勞保、軍保、公保、農保,即成為日後臺灣建構全民健保制度的奠基石。

又一項「臺灣奇蹟」?

1986年2月,「行政院長」俞國華在「立法院」接受「立委」質詢時,公開宣布將以公元兩千年作為實施全民健保的目標年。1987年11月,「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奉命負責規劃全民健保。1988年7月,在「經建會」之下,成立了「全民健康保險規劃小組」,召集人為當時的「經建會」副主任委員蕭萬長,總顧問為美國哈佛大學經濟系教授蕭慶倫(William Hsiao)博士,蕭博士是臺灣健保第一期規劃總顧問,堪稱臺灣全民健保的前期總設計師。

蕭慶倫原籍江西,出生北京,1948年,襁褓中的他隨父母舉家遷往美國,日後曾任美國社會保險署副總精算師,美國衛生福利部醫療保險精算局局長;現任美國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34歲那年,蕭慶倫放棄高薪職位,重返哈佛大學經濟系攻讀博士學位,於1982年獲得博士學位後,經哈佛大學禮聘擔任經濟系教授,也是美國著名的衛生經濟學專家,美國科學院院士。

1970、1980年代之交,臺灣執政高層有感於經濟發展已至相當程度,但社會福利制度卻趕不上經濟發展,亦與人民的需求脫節,乃思求變,因蕭慶倫學術成就享譽國際,早在俞國華宣布規劃全民健保之前,臺灣已向蕭慶倫教授多次研商請益,多次透過「財政部長」李國鼎、後來的「經建會」主委錢復,數度到美國邀請他。

依照「全民健康保險規劃小組」最初的規劃,全民健康保險的支出,約佔臺灣全年GDP的5.5%。並計劃,在實施全民健保之前,逐步擴大已經開辦實施的勞保、軍保、公保、農保等各項保險,陸續於1995年前,納入公務人員父母、低收入戶、公務人員子女、勞工眷屬、農民配偶、農民父母、農民子女。

誠如臺灣「衛生署長」葉金川所說的,臺灣全民健保是「七年規劃,一年立法,三天實施」。健保從俞國華宣布實施時間,歷經了俞國華、李煥、郝柏村、連戰等4任「行政院長」。1995年1月1日,「健保局」成立,同年3月1日,全民健保正式開辦。

臺灣「中央健康保險局」掛牌成立當天,葉金川形容:「我知道引擎已發動,全民健保列車上路了,我們這批司機,未來到底會如何,實無從預估,也無暇多想,只知道做就對了,勇往直前,別無選擇。」原本不屬於勞保、軍保、公保、農保、漁保……各種社會保險受保對象的「化外之民」──從來沒有享受過醫療保險的老百姓,對全民健保的開辦,如大旱之望雲霓。

但是,真正促使健保早早上路的,主要卻不是這些平民百姓。健保一年高達3000億臺幣以上的預算,讓島內眾多利益團體,早已垂涎三尺,他們急著蠶食這塊龐大的利益大餅,因此使盡各種手段,逼迫臺灣行政當局不斷提早實施健保的進程。這也成為健保急速實施的原因之一。

全民健保果然是另一項「臺灣奇蹟」嗎?這項「奇蹟」,是不是有揠苗助長之嫌?它是否憂中有喜,喜中有憂?喜的是,它創辦的神速,品質的優良;憂的是,它存在的制度缺失,是否不利廣大病人?財務虧損有沒有可能變成所謂的黑洞?

最初協助臺灣設計健保制度、後來卻又放棄繼續規劃的蕭慶倫博士,他的警語如今依稀在耳。1992年1月,他在接受島內傳媒訪問時提出過警告,全民健保一年要花掉臺幣3200多億元,這中間如果出了差錯,健保日後一定成為吃錢的無底洞,造成的財務風暴將拖垮臺灣經濟,如果失敗了,臺灣就沒有錢再去辦其他的社會福利措施!蕭慶倫認為,全民健保是臺灣有史以來最大的社會保險,做好全民健保之後,臺灣才有本錢擴大辦理退休或失業福利政策。

內外稱羨的醫療保險

儘管各種質疑聲音不絕於耳,全民健保還是在1995年如期上路了,並成為今日舉世稱道的優質社會福利醫療制度。

去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克魯格曼(Paul Krugman),曾於2005年12月撰寫題為《驕傲、偏見、保險》的文章,要求美國虛心向臺灣學習全民健保的經驗。

這篇文章說,臺灣全民健保已實施10年,它使得原本只有59%的人口享有公、勞、農保,擴大成了全民納保,但在經濟面上,整體醫療費用之增加卻相當有限。

臺灣「中央健康保險局」也強調,全民健保具備了低保費、低行政經費及高納保率的經營效率等優點,逐漸達到減輕民眾就醫負擔的目標。根據2005年的統計數據,臺灣的醫療支出費用佔臺灣GDP的6.2%,雖然比原先規劃時期的5.5%來得高,除了略高於韓國的6.0%,遠低於美國的15.3%,均低於各個經濟合作發展組織(OECD)國家。

儘管官方對臺灣的全民健保多所褒揚,但民間團體包括醫界人士對現行健保卻有許多意見和不滿。例如,現任「監察委員」程仁宏,之前,在他擔任臺灣消基會董事長接受傳媒訪問時曾指出,消基會歸納臺灣消費者的投訴,發現臺灣健保醫療浪費的兩大類別,是醫界的不當醫療和黑心醫療。

醫界不當醫療的目的,無非是為了多領健保費,因而頻頻發生各種醫學檢查泛濫、多開藥品的情況,甚至衍生濫開抗生素給病人的嚴重情形。而醫生與病家勾結起來,假看病、假住院、盜刷健保卡的案例,也是層出不窮,目的就是企圖浮報與詐領健保費。

近期,亦有媒體引述消基會人士的評估,擔心今年底全民健保的財務赤字,將達到新臺幣600億元。

如果暫不深究健保財務黑洞,及各種為人詬病的醫療陰暗面,而純從「物美價廉」的角度審視臺灣的全民健保,克魯格曼的文章絕非溢美。

即使未受健保庇護的病人,臺灣的醫療費用也比較美國、日本等國家價廉得多。今年5月24日,島內媒體報導,一位名叫EileenDreizin的美國加州婦人,千裡迢迢搭飛機到幾千公裡外的臺灣,接受活體肝臟移植手術。她來臺灣換肝有兩個原因:一是臺灣的肝臟移植手術在國際醫界頗負盛名;二是在臺灣施行活體換肝手術,費用僅需約200萬元新臺幣,而在美國則需耗資1000萬元新臺幣。換言之,在臺灣僅需五分之一的價格,即可獲得世界先進水平的醫療服務。

保費低廉,醫療品質符合國際水平,是臺灣健保醫療的最大特色。

健保把民眾區分為六類保險對象。

第一類的保險對象包括:公務人員、志願役軍人、公私校教職員、僱主、自營業主、專門職業及技術人員自行執業者;第二類的保險對象包括:職業工會會員、外僱船員;第三類的保險對象包括:農民、漁民、水利會會員;第四類保險對象諸如:義務役軍人、替代役役男、軍校軍費生、在恤遺眷;第五類保險對象包括:低收入戶;第六類保險對象包括:榮民(早年大陸來臺退伍的軍人)、榮民遺眷家戶代表及其他地區人口。

作上述六類保險對象劃分的目的,是要根據民眾經濟能力,劃分不同的健保保險費負擔比例,有錢的人自己多負擔健保保險費,沒錢的人少負擔甚或不負擔保險費。目的在照顧中低收入的貧苦民眾。

譬如,第一類的公務人員,他們的保險費用30%是被保險人本人要付,其他的70%的費用,則由投保單位,也就是公務人員的工作機構付給。第一類的僱主、自營業主等,這些人多半是老闆,他們必須百分之百負擔自己的健保費。

而第五類的「低收入戶」保險對象,這些弱勢民眾的健保費用百分之百是由政府付給。像這樣不必付健保保險費的保險對象,還包括榮民、榮民遺眷家戶代表、義務役軍人、軍校軍費生、在恤遺眷等。

一般民眾投保健保,是按照投保金額,來決定你每個月該付多少健保保險費。按照投保金額,作了10組46等級的組別級距,不同的組別級距,付不同的健保費。

如果你投保的月薪是在新臺幣17280元以下,一個月實際要繳納的健保費為新臺幣600元。最高的組別級距是第10組第46等級,投保的月薪在新臺幣126301元至131700元之間,每月要繳納新臺幣5400元健保保險費。

然而,不論民眾投保的組別屬於哪一組,交的保險費儘管不同,去看病時受到的健保醫療照護的待遇,是完全一樣的。當然,個別投保的民眾,如果願意在看病時多花錢,經醫師指示,買健保不給付的昂貴藥品,或住院時住進健保不給付的頭等病房,屬於個人的消費自由權利,不在此限。

全民健保屬於強制性保險,按規定每位臺灣老百姓都必須投保健保。截至2008年6月底止,參加全民健保的總人數有2289萬1972人,投保單位有67萬4589家,幾乎全體臺灣民眾都已投保。

民眾上醫院看病,只需攜帶自己的健保IC卡,就可以到任何醫院看病,臺灣各地的醫院憑著IC卡,即可為病人辦理看診或住院手續。健保IC卡在許多場合,甚至可替代身份證,成為有效的身份證明文件。

為了適度抑制看病浮濫的情況,健保設計了部分負擔費用制度。以到小診所看病為例,病人需要繳交看診「部分負擔費用」新臺幣50元,急診則需繳交新臺幣150元。如果到大醫院,比如說到醫學中心看病,如果未經轉診者,要繳交新臺幣360元,轉診者要交新臺幣210元,到醫學中心看急診,則需新臺幣450元。

領藥時,還要再繳交藥品的部分負擔費。如果每次看病時藥品的費用總計為100元以下,則無需繳交藥品部分負擔費;藥品的費用101元至200元,需繳費20元;最高的藥品費用,凡在1000元以上者,需繳付新臺幣200元。所以,看一次病,連同看診費用、藥品費用,最低的可能收費僅需50元,最高亦不過650元左右。

健保對一般臺灣市井小民而言,稱得上是相當實惠的健康保障機制,這項制度使得過去貧病無依、沒錢看病、坐以待斃的情況,不復發生,堪稱窮人生病時的救星。所以,全民健保堪稱是臺灣民眾最受用的福音。

相關焦點

  • 兩岸醫療保險制度大比拼,解秘臺灣健保神話
    我臺灣同事的二大爺重病住院,只花了幾百元臺幣。」「我給你講啊,臺灣福利超好,看病基本不用花錢,看病只要50元臺幣掛號費就可以了。」......臺灣全民健保制度一直被臺灣自詡為「世界典範」、「世界第一,沒有之一。」,「臺灣健保包山包海,什麼都包」,「臺灣健保是臺灣人享受的高福利」等等。
  • 中國臺灣全民健康保險及對口腔醫療的影響——高資彬教授
    ‍全民健康保險的歷史沿革  1980年以前 因經濟發展的限制,這段時期中國臺灣口腔科醫師不被社會重視,加上日據時代遺留的不良影響,臺灣口腔醫療與口腔醫學可算是一片荒蕪不堪回首的過去。  1980—1994年 這段時期,中國臺灣通過醫師法加上勞工保險納入口腔醫療,臺灣牙醫師組成牙醫師聯合會,透過修法讓勞工保險對口腔醫療給付由論量計酬改為論質專案給付。這大大改變了臺灣口腔醫師的工作狀態,口腔醫療行為邁向現代化。  1995年至今 中國臺灣醫療保險邁入「全民健康保險」年代。
  • 臺灣的健保 , 究竟是個啥?
    完全公費醫療的特殊人群如下:包括低保戶、3歲以下兒童、百歲人瑞、榮民(就是跟著老蔣過去的退伍軍人)及家眷等等。雖然醫學具有其複雜性,但是大抵所有的醫療費用都可以由健保給付。大陸1950年開始免費醫療,後來改革發展成醫保、新農合等;臺灣地區從1988年開始規劃實施「全民健保」。
  • 連戰當年推動臺灣「健保」卻挨轟,蔡正元批民進黨:不要臉
    新冠肺炎使臺灣的「健保」制度再受國際矚目,但前國民黨副秘書長蔡正元今早在臉書提醒,當年連戰當臺當局行政機構負責人,推動「健保」時被罵到臭頭,尤其醫藥界及民進黨。如今民進黨「立委」和支持者除指「健保」是「臺灣之光」,又像當成民進党家產,「就『健保』的歷史來說,全臺灣最不要臉的人,就是民進黨。」蔡正元說,很多人都覺得臺灣的「健保」辦的很好,但大部分的人都忘了,臺灣的「健保」是1995年連戰當行者機構負責人時硬著頭皮,把「軍公教勞」等醫療保險整合擴大後產生的制度。
  • 臺灣健保,要沒錢了?
    據臺灣《中國時報》報導,臺灣健保破產危機浮上檯面。臺衛生福利主管部門編列明年健保基金保險收入7223億元(新臺幣,下同),其中877億元以安全準備金的救命錢填補。臺立法機構預算中心報告指出,健保面臨財務缺口擴大時,數次調升健保費率,未來應建立收支連動機制。換言之,健保費率調漲恐難避免。預算中心報告指出,健保基金評估2021年收支狀況後,編列業務收入7362億元,業務成本及費用7375億元。業務收入中,保險收入佔7223億,其中877億來自安全準備金。
  • 臺灣地區年金及健保制度對大陸地區的啟示
    二、臺灣地區健康保險(醫保)制度(一)保費費率臺灣地區「一代健保」的籌資主要由被保險人、投保單位與各級政府按不同比例分擔的保險費收入,公益彩券、菸品健康福利捐等計提收入構成。為減少制度變革的阻力,「一代健保」延續了原有各類保險以職業進行劃分的做法,將被保險人分為6大類14個細目[2],根據臺灣地區「全民健康保險法」及「全民健康保險實施細則」的相關規定,不同類目的被保險人及其眷屬承擔的保險費比率也有所不同, 具體情況參見表2。臺灣全民健保制度通過社會共同籌資、建立風險分擔制度來提高民眾醫療衛生服務的公平性和可及性[3]。
  • 臺灣經濟漏洞百出,健保快「窮了」
    導讀:據臺灣媒體報導,臺灣健保出現破產危機。臺灣衛生福利主管部門預算明年健保基金會有7223億新臺幣的收入,但其中有877億是安全準備金。相關機構通過現有的數據進行預算對比發現,臺灣健保面臨著嚴重的財務緊缺,健保費率多次上調,且表示應在未來建立相關完整的收支連動機制。這表示,臺灣健保費率將只上不下。預算中心報告指出,對2021年健保基金的收支進行的預測評估,編列業務的收入將會是7362億元,而業務的成本費用預計在7375億元。
  • 健保只是臺灣人的健保,別人不能享有
    民進黨主席:我來唱白臉了針對「獨派」陳姓「立委」、本黨「立委」林俊憲提案限制未取得臺灣身份的在臺大陸人等特定人群享受健康保險。民進黨主席卓榮泰4日說,任何制度不要針對某一個人或某一些人,臺灣健保已被世界公認是相當好的制度,如何讓它更完善,可以從公平與安全來考量。
  • 臺灣健保最大問題 是資源濫用
    臺灣立法機構民代近來擬針對「黃安們」提案修改「健保法」,調高海外民眾的健保費率,然而,島內保費級距公平與否、醫療資源便宜導致濫用,這才是臺灣健保制度所面臨最大問題。    健保的公平性    首先要去討論的有2個重點,第1是年輕人繳多用少、年長者繳少用多。
  • 民進黨稱讚健保制度 蔡正元轟:全臺最不要臉
    新冠肺炎使臺灣的健保制度,再受國際矚目及讚譽。前國民黨副秘書長蔡正元日前在臉書提醒,當年連戰當臺灣行政機構負責人推動健保時被罵到臭頭,尤其醫藥界及民進黨,如今民進黨「立委」和支持者除指健保是臺灣之光,又像當成民進党家產,「就健保的歷史來說,全臺灣最不要臉的人,就是民進黨。」
  • 境外臺灣人健保辦理注意事項!務必保存,轉發!
    還是為了省錢只好吃成藥最後抱病回臺灣再看病呢?事實上不用那麼麻煩,因為只要在臺灣繳有健保保費的臺灣居民,都可以憑看病醫療單據回臺灣申請健保核退,但要怎麼核退需要怎麼做呢?是否都還會因為健保報銷的問題傷腦筋呢?其實只要遵照以下步驟幾點注意事項後,就可以申請健保自墊醫療費用核退了。
  • 國際 | 也看臺灣診所林立的醫療生態
    因此,大量私人及財團資本不斷投入醫療市場,私立及財團醫院蓬勃發展,無論是醫院數、病床數、或醫事人員數都急遽竄升,高高凌駕公立醫院之上;這些私人或財團醫院藉由大量製造及行銷醫療商品,從病患處賺取利潤,進一步累積及擴張其醫療資本。臺灣於1995年3月1日正式開辦全民健康保險,臺灣進入全面健保時期。
  • 臺灣健保費擬漲價 , 海外臺胞追討出境期間的所有保費..
    健保署日前公告自費醫材值管理辦法,引起醫界不滿。圖為一位女性接受眼睛檢查臺灣醫保的正式名稱是:全民健康保險。當初臺灣當局遠見卓識,沒有頭痛醫頭腳痛醫腳,而是從長遠著想,為根本計,邀請美國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當時任美國衛生福利部醫療保險精算局局長的蕭慶倫(出生於北京)赴臺,為臺灣設計一種能夠為全民提供有力保障的醫療制度。
  • 綠營政客竟稱:臺灣2300萬人交的健保,不能讓14億人用
    綠營一些人趁機建議,修改陸配及其子女、親屬取得健保的相關規定,臺灣「基進黨」民意代表陳柏惟更以煽動的口吻說,「如果2300萬人繳交的保費,要讓14億人使用,這無法接受」。他並質疑,為何臺灣學生在外留學要買商業醫療保險,而大陸學生在臺灣卻可以使用健保,未來將與民進黨合作解決相關問題。
  • 受疫情影響,逾兩年未返臺 相關健保權益問題解答..
    教育部國教署副署長許麗娟說,為解決部分孩童沒有健保卡的情形,在7月15日臨櫃作業啟動時再建置以孩童身分證號為基礎的第二個資料庫,以孩童於7月9日前(含當日)是否已領有健保卡作為基準日,分別規劃申領人(包括父母、監護人或實際照顧者)臨櫃申請時應攜帶的證明文件,整體作業快速又簡便。
  • 政協常委黃險峰:從醫保向健保轉變,全民健康不只是看病吃藥
    8月28日下午,深圳市政協2020年第4場「委員議事廳」聚焦和民生息息相關的醫療保障,來自市、區兩級的政協委員圍繞深圳醫保未來保什麼、怎麼保展開討論,為深圳醫保改革先行先試提出高質量的建議。直播活動全程80分鐘,吸引了超過100萬名網友在線圍觀、留言、點讚。
  • 臺灣健保基金明年短缺877億 健保費率「漲」聲再起
    中國臺灣網12月7日訊 據臺灣《中國時報》報導,臺灣健保破產危機浮上檯面。臺衛生福利主管部門編列明年健保基金保險收入7223億元(新臺幣,下同),其中877億元以安全準備金的救命錢填補。臺立法機構預算中心報告指出,健保面臨財務缺口擴大時,數次調升健保費率,未來應建立收支連動機制。
  • 騰訊微保入局惠民保市場 河南「豫健保」有何特點
    據了解,豫健保」也由多家保險公司聯合承保——中原農險作為主承保公司,東吳人壽河南分公司、天安財險河南省分公司、利安人壽河南分公司、國元保險河南分公司、泰山保險河南分公司、亞太財險河南分公司、長安保險河南省分公司、安盛天平河南分公司、錦泰保險河南分公司、中煤保險河南分公司等十家保險公司以全省「共保體」的模式共同參與,騰訊微保作為運營合作平臺。
  • 綠營再炒反陸情緒 竟叫囂「臺灣健保為何要讓14億人享用」
    有綠營學者顏建發等開始拿陸配及其子女開刀,建議檢討「兩岸關係條例」與「健保」制度,包括陸配及其子女、親屬取得居留與健保等議題。民進黨「立委」林俊憲主張修改「全民健康保險法」,新增健保被保險人第七類,針對一年內在臺灣未住滿183天、無法提出收入證明及繳稅紀錄者,健保費提高至1.2萬元(新臺幣,下同)。「基進黨立委」陳柏惟更以煽動的口吻說,「如果2300萬人繳交的保費,要讓14億人使用,這無法接受」。
  • 衢州首款定製型全民健康補充醫療保險「惠衢保」發布...
    醫療保險——「惠衢保」來了   今天,衢州市全民健康補充醫療保險(惠衢保)推進會召開,這標誌著我市首款定製型全民健康補充醫療保險「惠衢保」正式上線。「惠衢保」對我市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員實行全民準入,實現全體職工、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員無差別保障,參保人員享受相同保費標準、保險範圍、待遇水平,報銷環節通過「一站式」結算完成理賠,無須持資料在窗口申請報銷。   那麼,「惠衢保」有什麼優勢?政府怎樣支持?市民如何參保?我們先來了解下。   「惠衢保」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