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公號「重析抗戰史」授權轉載
天白日勳章,是民國政府的軍職勳章,1929年開始頒發,勳章的頒授對象是保家衛國,抵禦外侮的有功軍職人員。其等級僅次於1935年開始頒發的國光勳章。由於國光勳章的特殊性,青天白日勳章實際上就成為了抗戰期間,軍職人員所能獲得的最高級別獎章。
而查閱抗戰14年期間青天白日勳章頒發情況,筆者覺得更多時候政治色彩更為濃厚一些。為什麼筆者會有這樣的感受?
首先來說說抗戰期間哪一次戰役所頒發的青天白日勳章最多?
如果從1937年開始算起,就是滇西緬北反攻。這次反攻戰役是抗戰期間中國軍隊對日軍難得的全面勝利,並且打通了外援通道,這對於長期與日軍鏖戰的中國來說,無疑是最大的好消息。也就是在這種情況下,這次戰役頒發了18枚青天白日勳章。上至駐印軍總指揮部副總指揮鄭洞國將軍,下到參加松山戰鬥的榮譽1師第3團第3營第9連連長張其昌少尉。
在這18枚青天白日勳章中,因松山戰鬥頒發的就佔6枚。獲得者分別為:
第八軍軍長何邵周(指揮攻克松山,戰果輝煌;
103師309團代理團長王光煒(臨危受命,迭創奇功,身受重傷,確保成果);
309團第3營少校營長黃人偉(攻佔兩大據點,敗敵七次,逆襲3次,重傷不退);
榮譽1師第3團上校團長趙發筆(乘坑道爆破反覆爭奪松山頂而固守之,黃土坡之攻擊再奏偉功);
榮譽1師第3團第3營第9連排長張其昌少尉(捨身犯難,確保成果,開松山克復之端);
第82師第246團第3營中校營長謝夢熊(深入敵陣,奪獲山炮,繼以強襲,為國捐軀)。
滇緬反攻再往下,就是臺兒莊戰役後所頒發的青天白日勳章數量次之。如果包括40軍軍長龐炳勳的青天白日勳章(該勳章為嘉獎龐河北滄縣和臨沂兩次戰役),共12枚。特別是孫連仲的第2集團軍,從集團軍司令孫連仲中將到集團軍下轄的2個軍軍長、3個師長、1個獨立旅旅長外加配屬的炮7團團長都獲得了青天白日勳章。
湯恩伯軍團,分別是軍團長湯恩伯中將、85軍軍長王仲廉少將、第2師第11團團長陳林達少校獲得青天白日勳章。其中值得注意的是團長陳林達,其獲獎原因是在3月31日張樓附近戰鬥中擊潰日軍並奪得摩託車2輛、裝甲車1輛和其它戰利品。
抗戰期間不得不提及的兩枚青天白日勳章,就是在抗戰初期就頒發給了率領「八佰壯士守」堅守四行倉庫的謝晉元團長和楊瑞符營長。這應該是對他們英勇行為的嘉獎和鼓勵。
而抗戰中少有的幾次日軍承認其失敗戰役,雖然有青天白日勳章頒發,但數量相對於前面兩次戰役相比,就少得多了。
比如上高會戰,僅頒發2枚青天白日勳章,分別頒給了集團軍司令羅卓英和74軍軍長王耀武。
再例如第三次長沙會戰,也僅僅頒發2枚青天白日勳章,分別頒給了時任第九戰區司令的薛嶽和守備長沙的第10軍軍長李玉堂。
常德會戰中,也僅頒發了1枚青天白日勳章,而且是頒發給了第六戰區長官部參謀長郭懺(運籌適宜,勳勞迭著)。
還有更悲哀的就是湘西會戰。在這個日軍自己都承認完全失敗的敗仗,卻並未頒發一枚青天白日勳章,最高級別獲獎是第18軍軍長胡璉和第73軍軍長韓濬,都只是四等寶鼎勳章。
而反攻崑崙關戰役,最高級別獲獎者第五軍軍長杜聿明,獲四等寶鼎勳章。
倒是1943年的鄂西會戰,頒發了5枚青天白日勳章,分別頒發給了第六戰區司令長官陳誠,江防軍總司令吳奇偉(決心堅定,指揮沉著,部署適宜),第18軍軍長方天(確實掌握所部,堅守石牌要塞,實為鄂西會戰勝利之關鍵,所部殲來犯之敵甚眾,尤顯平日作訓有方),第18軍副軍長兼18師師長羅廣文(沉著勇敢,所部斃敵極眾,尤見該兼師長平日訓練之效果),第11師師長胡璉(堅守石牌要塞,誓與存亡。要塞前斃敵甚眾,見該師長勇敢果決,指揮有方)。
說完少的,再來說說抗戰十四年期間獲青天白日勳章最多的一次戰役,那就是1933年的長城抗戰。這次戰役後,國民政府先後頒發了49枚勳章,可以說是空前絕後的一次大撒勳章行為。不說長城抗戰打得多好,算不算得上一次勝利。單就這次大規模的頒發勳章行為,其實是國民政府表達的一種態度。
同樣在1932年的「一二八」淞滬抗戰後,國民政府也先後頒發12枚青天白日勳章,從十九路軍總指揮蔣光鼐,司令蔡廷楷,再到增援的第五軍軍長張治中,以及各個參戰的師長都獲得了青天白日勳章。
本文系網易新聞·網易號「各有態度」特色內容
長按二維碼關注本號,解讀軍事歷史,點評時事風雲,感謝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