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末年荷蘭是如何佔據臺灣的

2020-12-27 騰訊網

葡萄牙的中國貿易

16世紀中期,葡萄牙人從明帝國手中以每年500兩白銀的價格租借澳門後。將澳門作為據點後葡萄牙的東亞貿易變得簡單起來。將東南亞生產的香料販賣到中國,再從中國購買生絲瓷器茶葉等販賣到歐洲。葡萄牙人在中國貿易中獲得了巨額利潤。

荷蘭的中國貿易

眼紅葡萄牙在中國貿易中賺到的錢,荷蘭人也想參與到中國貿易中。1601年前後荷蘭東印度公司數次前往廣州希望開展貿易。但都被當時的明朝以沒有朝貢關係拒絕。

荷蘭東印度公司

無法開展正規貿易,荷蘭東印度公司只能私下裡進行走私貿易,甚至襲擊來往廣州的葡萄牙,西班牙船隻搶劫貨品。

荷蘭人攻擊澳門

在東亞海域,荷蘭人愈發需要一個據點。而且首先攻擊被葡萄牙佔據的澳門。

於是在1622年,荷蘭東印度公司派出12艘艦船組成的艦隊,配備巨炮60門,士兵1000人,由荷蘭提督賴臣(kornelisreyerszoon)統率,於6月10日出發,直奔澳門。

6月21日,荷艦抵澳門海面。當時澳門守備力量僅50名火槍兵,100多名能執武器的土生葡人和3座配備不全的炮臺。

6月24日破曉荷蘭軍隊發起進攻,起初攻勢很順利,但是葡萄牙人不肯撤退強烈反抗當場擊斃荷蘭指揮官,荷蘭軍隊潰敗。最終以荷蘭人損失300餘人失敗結束。

荷蘭人侵佔臺灣

早在1602年,荷蘭人就侵佔了澎湖列島,當時荷蘭人的行為激怒明帝國,明帝國出兵將荷蘭人趕出了澎湖列島。

1622年荷蘭人攻打澳門失敗後(上文提及),逃到臺灣海域,再次佔領了澎湖。1624年,南居益任福建巡撫,再次將荷蘭人驅逐出了澎湖。

荷蘭人被驅逐後,將目光放在了荒僻的臺灣,由於當時臺灣只有一些土著居住,荷蘭人很容易的侵佔了臺灣。

1624年荷蘭人在臺灣西南部的沿海地區(現為臺南市)構建要塞,並取名為熱蘭遮城(安平城),把這裡作為對華貿易的據點。

直到1662年鄭成功打敗荷蘭人,收復臺灣,結束了荷蘭人對臺灣長達38年的殖民統治。

相關焦點

  • 明朝末年,中國和海上霸主荷蘭三次交鋒,三戰皆勝
    文/寂寞的紅酒荷蘭,位於歐洲西部,是17世紀的海上霸主,世界第一殖民強國。鼎盛時期的荷蘭,勢力遍及全球,擁有世界一半的軍艦和商船。荷蘭依仗國力強盛,軍事力量強大,在世界各地橫行無忌,沒人敢招惹它。但在古老的東方,荷蘭人卻遭遇了滑鐵盧,在和中國的交鋒中屢屢吃癟,大明朝曾和荷蘭爆發了三次戰爭,結果明朝三戰皆勝,「海上馬車夫」的臉都丟光了。1622 年,荷蘭依靠強大的艦隊佔據了澎湖,封鎖漳州海口,威逼明朝通商給予貿易特權。明廷得知荷蘭的囂張行徑後勃然大怒,大明中央政府下令福建巡撫嚴懲荷蘭人。
  • 明朝末年的雷霆之怒,「料羅灣海戰」大敗荷蘭
    1633年(明朝崇禎六年),明朝與荷蘭殖民軍在 福建金門海岸 料羅灣一帶 展開激戰,最後明朝水師在鄭芝龍(鄭成功之父)為前鋒下以絕對優勢兵力擊敗荷蘭東印度公司 與劉香海盜聯軍。這是以中國為東方代表,以荷蘭為西方代表的史上第一次東西方最大海戰(之前的小規模中葡之戰,這裡不說),且以當時的明朝(中國)勝利告終。
  • 葡萄牙以及荷蘭,是如何侵佔我國澳門和臺灣?
    最先來到東方的殖民主義者是葡萄牙,當時明朝稱它為「佛朗機」,這是阿拉伯人對葡萄牙的稱謂。明朝統洽者腐朽昏庸,對世界的大變化很少了解,西班牙人因為外貌同葡萄牙人相似,所以也被明朝稱作「佛朗機」。1510年,葡萄牙佔領了印度的果阿,在那裡設置總督,從此果阿成了它繼續向東方擴張的據點。1511年,葡萄牙侵佔了馬六甲,把這裡作為入侵中國的前哨。
  • 荷蘭為何對臺灣「情有獨鍾」?
    明天啟四年(1624年),荷蘭人開始侵佔臺灣南部地區,為穩固陣腳,荷蘭人又先後在臺灣修建了臺灣城以及赤崁城,而在這一期間,西班牙人也開始尋求對明朝的貿易,因為擔心荷蘭人在臺灣的駐紮會威脅西班牙對明朝的貿易,所以在天啟六年(1626年),西班牙侵佔了臺灣北部的基隆和淡水,為獲得對臺灣的全權控制,崇禎十五年(1642年),荷蘭人擊敗了西班牙人,由此完全控制了臺灣
  • 收復臺灣,趕走荷蘭人,鄭成功到底是如何攻陷熱蘭遮城的?
    鄭成功收復臺灣的故事相信大家都很熟悉,明朝末年,臺灣被荷蘭殖民者佔領。鄭成功率領南明軍隊進入臺灣驅逐荷蘭人。在跟荷蘭人作戰的時候鄭成功遇到了一塊難啃的骨頭,那就是熱蘭遮城。為什麼說熱蘭遮城是一塊難啃的骨頭呢,這座城市是荷蘭人在臺灣修建的堡壘,不僅城牆堅固,設施齊全,還有強大的外圍火力,鄭成功率領的船隊對於荷蘭人猛烈的攻擊,讓荷蘭人躲在熱蘭遮城城中不敢出來,而鄭成功的船隊也不敢冒然去攻打。雙方對峙的情況下就要打持久戰了,荷蘭人躲在熱蘭遮城城中,而鄭成功就將這座堡壘給圍困起來,看誰能熬得過誰。
  • 小小的荷蘭為何能霸佔我國臺灣三十餘年
    首先,荷蘭雖然面積不大,但實力可不弱,是當時的海上霸主,稱霸世界海洋數十年。17世紀鼎盛時期的荷蘭擁有世界上最龐大的商船隊和海軍力量,荷蘭的商船數量超過1.5萬艘,比歐洲其他國家加起來還要多,是名副其實的海上霸主。憑藉強大的海軍力量和雄厚的資本,荷蘭在世界各地搶奪殖民地和貿易權,荷蘭佔據了馬六甲、錫蘭、新尼德蘭等多塊殖民地,是西班牙之後最大的殖民帝國。
  • 明朝到底管轄過臺灣島嗎?用最全面的史料探討這一段歷史
    關於臺灣的問題,我曾經寫下過《作為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臺灣是什麼時候納入中央王朝版圖的》《臺灣是不是明朝的疆域?朱元璋曾經將這裡設為不徵之國》《臺灣是如何納入到中國版圖的?清朝的貢獻不可磨滅》的文章進行介紹。不過,最近有明粉裝著看不見我的文章(實際上他們總是盯著我的文章),搬出什麼彭湖巡檢司、鄭成功甚至鄭和來證明臺灣明朝管轄著臺灣。
  • 清代史:民族英雄鄭成功,收復臺灣,驅趕荷蘭侵略者
    這時候他想要做的,就是如何收復臺灣。從親政開始他就告訴自己,將來一定要收復臺灣。作為一個帝王,他研究的最熟、吃的最透的,莫過於大清朝的版圖。他看過很多資料,對大清疆土的每一個角落都瞭若指掌。他知道一位合格的帝王,必須掌控一個完整的國家,而一個完整國家的領土必須要完整。其實,他早就想要展開行動,收復臺灣了。但是三藩之戰一打就打了八年,他實在是無暇顧及臺灣。
  • 明朝收復澎湖,活捉荷蘭主將,押到北京處死,傳首九邊!
    十六世紀末,新興的海上強國荷蘭派人來明朝請求通商,由於荷蘭並非明朝傳統朝貢貿易體系中的國家,所以被拒絕。不死心的荷蘭,在明朝商人李錦的建議下,於萬曆三十二年,出兵佔領澎湖,企圖據此逼迫明朝同意通商請求。澎湖是漳州和泉州的海上門戶,位置極其重要,元朝時期曾於此設置澎湖巡檢司,管轄澎湖和琉球。
  • 佔據臺灣38年後,荷蘭人還是在投降書上簽了字丨 荷蘭粵海通商記⑦
    上回我們說到,荷蘭人佔領臺灣後,大肆走私中國商品,並且和當時武裝走私巨頭、海盜鄭芝龍勾結,不斷襲擊從福建到呂宋的商船,與西班牙勢力抗衡。接下來會發生什麼?荷蘭人與鄭芝龍集團的合作很快也出現了一些問題。 首先是荷蘭人抱怨鄭芝龍銷售給他們的貨品裡摻有次品貨,有時還缺斤短兩。雙方為這些事情起了些矛盾。
  • 為擊沉1艘荷蘭軍艦損失30艘明朝戰船,明朝荷蘭海戰的慘烈
    赫克託號,17世紀荷蘭海軍3桅戰艦,,船長56.60米,寬10.5米,吃水5.1米,定員341名水手,排水量為600噸,軍艦在荷蘭海軍中只能算中下等戰艦,在1624年,明朝荷蘭侵佔寶島臺灣後,該艘軍艦是荷蘭佔領軍的主力戰艦,一直活躍在荷蘭設置在臺灣的據點赤坎城和臺灣城附近海域此為赫克託號複製品
  • 鄭成功佔據臺灣後經濟軍事實力不足以與大陸抗衡
    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清軍登上了臺灣島,收復了被明鄭勢力佔據的臺灣,此時離鄭成功從荷蘭殖民者手中收復臺灣已經過去了21年。 在這二十一年的時間裡,鄭軍經歷了清荷聯合攻臺、清朝厲行海禁等政策,不得不放棄金門、廈門等大陸據點後全部撤往臺灣。
  • 偉大的民族英雄鄭成功是如何收復臺灣的?
    從1661年四月鄭成功率兩萬五千大軍進攻臺灣開始,到1661年十二月二十日荷蘭統帥揆一正式遞交投降書,一千多荷蘭人硬是在臺灣堅守了八個多月。面對十幾倍於自己的敵人,荷蘭人是依靠什麼力量堅守了八個月呢?鄭家是明朝末年在東南亞地區佔據壟斷地位的海盜商人家族,靠壟斷東南亞地區的海上貿易起家。明朝滅亡後,鄭成功的父親鄭芝龍投降了清朝,鄭成功率父親的舊部在東南沿海堅持抗清鬥爭,成為了反清復明主要武裝力量的領袖。鄭成功勢力最大時曾統帥幾十萬軍隊,佔據東南沿海數個省份,勢力一直到達長江沿線。
  • 明朝臺灣出現神秘王國,和多方政權進行戰鬥,直到清朝才滅亡
    大家都知道我國的寶島臺灣,在明朝末年被荷蘭人佔領,後來鄭成功在廈門起兵趕走了荷蘭人收復了臺灣。大家肯定以為趕走了荷蘭人,明朝的鄭氏集團就穩固了在臺灣的統治。其實不然,在臺灣還有一個部落國家,一直和鄭氏集團作對。
  • 明朝和荷蘭殖民者的澎湖之戰:保住了澎湖,卻忽略了臺灣
    沈有容在娘媽宮(今澎湖天后宮)會晤了荷蘭的艦隊司令韋麻朗,要求他們撤出澎湖。韋麻朗談了自己要求建立海上貿易的請求,但遭到斷然的拒絕。韋麻朗一看軟的不行,想要來硬的,但自己兵力亦相差懸殊,這個仗是沒法打的。於是怏怏不樂的於 12 月 5 日離開澎湖,轉往臺灣,再尋找新據點吧。
  • 鄭成功收復臺灣時:兩萬五千人大軍打一千名荷蘭人為什麼需要八個月?
    從1661年四月鄭成功率兩萬五千大軍進攻臺灣開始,到1661年十二月二十日荷蘭統帥揆一正式遞交投降書,一千多荷蘭人硬是在臺灣堅守了八個多月。面對十幾倍於自己的敵人,荷蘭人是依靠什麼力量堅守了八個月呢?1 背景鄭家是明朝末年在東南亞地區佔據壟斷地位的海盜商人家族,靠壟斷東南亞地區的海上貿易起家。明朝滅亡後,鄭成功的父親鄭芝龍投降了清朝,鄭成功率父親的舊部在東南沿海堅持抗清鬥爭,成為了反清復明主要武裝力量的領袖。
  • 明朝和荷蘭的料羅灣海戰:充分暴露了中國已經落後於世界潮流
    阿姆斯特丹到17世紀的中葉,荷蘭基本壟斷歐洲貿易,他擁有1.5萬艘商船,佔據著歐洲一半以上,商船噸位佔當時歐洲總噸位的三分之四,被稱為「海上馬車夫」。福建巡撫商周祚提出:如果荷蘭退出澎湖到達臺灣,那麼荷蘭便可以和福建進行正常的商業往來,且向荷蘭透露了澎湖附近有臺灣島。很快,荷蘭在1624年登陸了臺灣南部,而西班牙也在1626年登陸臺灣島。不過由於海禁政策依然堅持,荷蘭無法和中國進行正常的貿易。
  • 試論1633年前後荷蘭殖民者對明朝海商策略的變化
    作 者:陳思  內容提要:1633年前,侵佔臺灣的荷蘭殖民者對明朝海商的策略主要體現在對武裝海商的利用上,將其視為以武力脅迫明朝當局開放貿易的工具。1633年料羅灣海戰失敗後,荷方開始改變策略,轉而加強與普通海商之間的合作,讓後者在明荷交涉中扮演重要角色,並成功地說服明朝地方當局開放臺灣大員的自由貿易,兩岸貿易此後迅速發展起來,荷方也得以從中賺取巨額利潤。但荷蘭殖民者對明朝海商策略在根本上存在的局限性,決定了雙方之間的合作關係難以長期維持,最終必將走向對抗。
  • 明朝末年的將領都是什麼學歷?看過之後才發現,難怪明朝會滅亡
    明朝末年,恰逢三百年一遇的小冰河,國內到處都是乾旱、洪澇、瘟疫。正是因為天時太差,導致明朝國內需要應對農民起義,對外又需要應對北方虎視眈眈的女真。再加上當時朝廷內部,黨爭太過嚴重,最終導致國家衰敗。事實真的是這樣嗎?對於明朝的滅亡,史學界到今天仍然有很多爭議,難下定論。不過,我們卻可以從另外一個角度,來分析一些明朝的滅亡。
  • 臺灣是如何納入到中國版圖的?清朝的貢獻不可磨滅
    元朝兩次招撫臺灣都宣告失敗。但是元朝卻正式在澎湖列島設立了機構。在元朝末年,元朝正式在澎湖列島設立了「澎湖巡檢司」。明朝建立了後,又繼承了澎湖巡檢司的設置。 《皇明祖訓》 可是明朝不重視的地方,卻有其他人窺視其地。明朝末年,荷蘭試圖佔領澎湖,以作為遠東地區的貿易據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