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5-30 02:4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家就像根,永遠是樹葉的歸宿;家就像一件大衣,不會提高溫度,但卻給予人們連火爐都不能代替的溫度;家就像一瓶陳年佳釀,融進了許多寬容與理解,包括了更多的生命內涵。在我們身邊,就有這樣一個家庭。
恪盡職守 愛崗敬業
張晶,女,52歲,棗莊日報社攝影採訪部副主任,她的家庭於今年被市婦聯、市文明辦評為棗莊市「最美家庭」。丈夫李明,棗莊日報社深度報導部副主任,夫妻二人都是棗莊日報社員工,30多年來一直從事新聞工作。工作中,兩人始終堅持黨性原則,遵守國家法律和新聞宣傳紀律,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和新聞職業道德,恪盡職守,團結同志,充分發揮了黨報記者能吃苦、能戰鬥,勇挑重擔的作用,每年度都圓滿完成報社安排的各項採訪任務。其中夫妻兩人先後3次受到棗莊市委、市政府嘉獎,並於2019年同時獲得由中華全國新聞工作者協會頒發的「從事新聞工作30年,為社會主義新聞事業作出積極貢獻」榮譽證書。張晶6次被市人大、市政協評為「新聞宣傳先進個人」;連續4屆獲得由中國新聞攝影學會頒發的「全國百佳新聞攝影記者」、「全國十佳新聞攝影記者」稱號;2018年、2019年被中國女攝影家協會、山東女攝影家協會評為「優秀會員」。李明《開學複課》《傳承永恆的鐵道遊擊隊精神》《立秋花椒紅》《漂流書屋》等80幅(組)文字作品、新聞攝影圖片先後在《人民日報》《光明日報》《大眾日報》等國家級、省級報紙上發表;《緊緊牽住改革發展牛鼻子》《百日男嬰回家》《魯南鄉村戲班》《訂馬掌》等70幅文字作品、新聞攝影圖片獲國家級、省級獎勵;其中獲山東年度新聞最高獎——「山東新聞獎」7篇。13篇業務論文在《青年記者》《中國地市報人》《傳媒論壇》等雜誌發表。
孝老愛親 幸福源泉
張晶的家庭和中國的多數家庭一樣,平凡普通、幸福溫馨。如今五十有二,回味家庭生活點滴,頓感暖意擁懷,溫和微笑的舊影歷歷在目。
李明少時,一家六口僅靠每月不足百元的收入生活,父母勤儉持家、負重前行,讓姐弟三人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後隨祖國大家庭砥礪前行的步伐,都過上了衣食無憂的生活。
工作後,父母諄諄教導他們,要愛黨愛國愛家,愛崗敬業,不貪不賭,不能沾染各種不良生活惡習,作為家訓,他們一直嚴格遵循。婚後李明與張晶謹記教誨,互把雙方父母當做親生父母孝敬,婆媳、翁婿相處從未紅過臉。李明的姥爺早年去世,姥姥跟隨他家生活五十餘年,張晶為晚年的姥姥端屎端尿,精心照料,從無怨言。女兒出生,全家人視若珍寶,悉心呵護,從小學到大學畢業,女兒學業優秀、思想進步,樂於助人,尤其大學入黨,實現了全家黨員夢,一直為父母引以為豪。
家庭生活,瑣碎平凡,他們接受的教育傳統而樸素,沒有大道理,父母言傳身教,讓他們首先學會了安身立命,而後孝老愛親、兄弟姊妹團結互諒、夫妻相親相愛。
傳遞愛心 情系公益
2011年,張晶加入由熱心公益事業的社會愛心人士共同發起隸屬於共青團棗莊市委的棗莊義工聯盟。並在棗莊日報社黨委的支持下印製了價值2000餘元的「棗莊晚報攜手義工」公益馬甲。又積極鼓勵女兒加入義工聯盟,10年來和女兒一起先後參加「情系希望,愛在六一」「寶貝回家,反拐宣傳」「救助白血病兒童福彩飲料義賣」「樂淘小腳丫走進貧困地區學校」 「走進一線礦工愛心傳遞」「做環保衛士,護青山綠水」等大型慈善及公益活動。張晶依據新聞攝影工作所長積極協助棗莊義工聯盟開展各項工作,在《人民日報》《大眾日報》《棗莊日報》主流媒體發表新聞圖片宣傳棗莊義工幫扶、救助、獻愛心等一系列社會公益行動,傳遞了棗莊正能量,受到了市委、市政府、團市委和社會各界的廣泛讚譽和一致好評,棗莊義工聯盟也成為推動棗莊地區慈善公益事業深入持續健康發展的一支強大的力量,成了弘揚和傳承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一支中堅力量。2011年至2017年連續7年被共青團棗莊市委評為「優秀志願者」「十佳義工」。
以身作則 言傳身教
在張晶夫妻兩人的影響下,女兒李夢瑤積極投入到志願服務中去。2016年G20峰會在杭州舉行,李夢瑤利用休息和假日深入轄區街道社區向居民宣傳購物綠色環保袋使用、道路交通安全文明出行等宣傳活動,以優異的志願服務精神為峰會在杭州的順利召開貢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她本人也被杭州市下城區評為」優秀志願者」。2012年女兒大學期間利用寒暑假,積極參加學校組織的暑期社會實踐活動,深入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甘洛縣尼爾覺鄉牛吾村小學開展為期半個月的支教活動。在這裡,她深刻感受到了地區教育的巨大差異和當地孩子對知識的渴望,也儘自己的努力為偏遠地區學子帶去了愛與夢想。今年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作為90後年輕的黨員,女兒積極作為勇於擔當盡己所能,通過阿里巴巴公益為馳援武漢的一線醫務工作者與患者捐款。
原標題:《【小家大愛 溫暖全城——最美家庭故事匯】棗莊市「最美家庭」張晶一家:相濡以沫三十載 堅守幸福譜真愛》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