怛羅斯之戰的高仙芝

2021-02-13 歷史人物傳記

高仙芝(?—756年1月24日),唐朝中期名將,高句麗人。姿容俊美,善於騎射,驍勇果敢。幼時隨父入唐。20歲時被授予將軍。官至安西副都護、四鎮都知兵馬使等職,封密雲郡公。

吐蕃佔領小勃律,唐王朝三次出兵不捷,遂於天寶六年(747年)命高仙芝為行營節度使。率軍出擊,智取小勃律,升安西節度使。天寶九載進攻石國(今烏茲別克斯坦塔什幹一帶),先約和,後突襲,生俘其國王和部眾。次年,石國引大食來攻,高仙芝出擊大食敗歸。後入朝,授開府儀同三司,任右羽林大將軍。

天寶十四年(756年),安祿山叛亂時,高仙芝以副統帥之職出徵討叛逆,前線失利,退守潼關,為監軍宦官邊令誠誣陷殺害。

怛羅斯之戰(怛,音dá)是唐朝安西都護府的軍隊與阿拉伯帝國的穆斯林、中亞諸國聯軍在怛羅斯相遇而導致的戰役。怛羅斯所在地還未完全確定,但應在蔥嶺(今帕米爾高原)以西、吉爾吉斯斯坦與哈薩克斯坦的相鄰邊境、塔拉茲地區。怛羅斯之戰發生時間在天寶十年(751年7月-8月),葛邏祿突然叛變,導致唐軍失利。這是阿拉伯與大唐幾次邊境衝突中唯一一次打勝安西軍。此戰對唐朝、阿拉伯雙方的疆域幾乎沒有影響。戰後,唐朝仍然控制西域,並且繼續擴張。

歷史學家指出,怛羅斯之戰只是一場遭遇戰,怛羅斯之戰對唐與大食(阿拉伯)的關係沒有顯著影響。

高仙芝的不是知名度不高,而是算比較高的,對唐史感興趣的應該都知道。
這裡說的唐史,指的通史,偏向政治史方面,如果是搞專門史的可能不太了解。當然,專門史還要看哪個方向,搞唐代軍事史的更應該知道,要是搞文學史的,也應該知道杜甫的《高都護驄馬行》,李白的《猛虎行》裡也有提到。
而對唐史不感興趣,甚至對歷史都不感興趣的,不了解那就再正常不過了。限於中學所學的歷史知識,對開天年間的武將,就知道郭李,再算上個安祿山。如果語文老師在講《白雪歌》的時候介紹背景,可能會知道還有個叫封常清的,其他的就聞所未聞了。

其次,如果對開天年間的武將知名度排個座次的話,郭、李、安應該是第一序列,高、封、哥舒可算第二序列,其他的武將知名度更低。要說高仙芝知名度不高,那除了第一序列的三人外,就沒有知名度高的了。
如果評書演義中薛仁貴的兒子就叫薛訥,那薛訥的知名度應該比第一序列更高。可惜,演義中薛仁貴的兒子是兩遼王薛丁山,而薛丁山和薛訥的共同點,除了他們的爸爸都叫薛仁貴外,基本沒有。。。所以,就不勉強認為薛訥 = 薛丁山了。

其三,開天年間,第二序列的武將,在不看課外書的人中,還是沒什麼名氣,這只能說中國歷史太長了。上下幾千年的歷史,留下名字的人太多太多,老百姓要一個一個的了解,根本了解不過來。所以,關心點只能放在有特殊亮點的人身上。比如衛霍,比如嶽戚。
而高仙芝呢?
1,他建立功業的年代,是開元盛世,這個年代人們更關心朝堂上的政爭,像李林甫、楊國忠,甚至唐明皇的梨園、楊貴妃的荔枝;
2,他建立功業的地點,是在邊疆,還不是內縮時候的邊疆,近在咫尺,而是開拓西域的邊疆,實在太遠了,遠到老百姓都不知道那地方在哪。。。
3,在同儕中並不算一騎絕塵,在他之前,經略西域的名將大有人在,像張孝嵩、王忠嗣、包括他的前前前任蓋嘉運,之後也有他的好基友封常清,他還背上了一個怛羅斯之戰跑路的壞名聲。
4,動地而來的漁陽鞞鼓,本來正是英雄建功立業的時候,可惜他出場太早,打了個前哨就被殺了。。。不說郭李了,就是他的老部下李嗣業都比不上。

第四,缺少宣傳。初中歷史那簡單的課本中,兩本書講完古代史,攤到唐朝頭上的能有幾章?開國玄武門之後,武則天這個唯一的女皇肯定要講,跳過中宗、睿宗就到了玄宗,玄宗朝重點在於開元盛世多牛逼,封建社會的一個高峰,姚崇宋璟這些人,然後是國內民族大團結(課本標題好像是叫《車書本一家》),國外的各國人民大聯歡(課本標題好像是叫《海內存知己》),然後就到了安史之亂了,而安史之亂,主角自然是郭李,哪有篇幅講高仙芝?放《海內存知己》這一章嗎?
除了歷史課本,語文課也會涉及到歷史。碰到願意發散的老師,《白雪歌》會講講封常清,《哥舒歌》會講講哥舒翰,學杜甫可能會提到嚴武,學韓愈可能會提到裴度,學柳宗元劉禹錫可能會提到王叔文,學杜牧提到杜佑(杜希望就別希望了),學李商隱會提到李德裕牛僧孺,李紳就不說了,他自己就有詩在語文書上出現,但就是沒人會提高仙芝。。。高仙芝也不是沒人寫,前面說了杜甫的《高都護》,但那首詩不是中學生學的啊。。。

第五,不局限於玄宗,整個唐朝,前有李靖、李勣、薛仁貴等,後有李晟、韋皋、劉沔、石雄等,要麼是開國良將,要麼是挽狂瀾於既倒,相形之下,高仙芝也就名氣較小了。

話說回來,歷史上有知名度高的將軍,也有知名度不高的將軍,如果將歷史上的人按照知名度排名,肯定有那麼幾個人處於一種尷尬的狀態,既不是家喻戶曉,也不是默默無聞,基本上就是出名和不出名的臨界點上。
像高仙芝就是如此,正處在臨界點上。

阿拉伯人是怎麼評價怛羅斯之戰的?

怛羅斯之戰無論是對大唐還是阿拉伯來說,都是一場邊境小衝突,史學界有個說法:「無足輕重的怛羅斯」,有網友戲稱怛羅斯之戰在歷史論壇上的意義比在歷史上的意義大。

  怛羅斯之戰後,阿拉伯人對唐帝國的軍隊根本就沒有評價,只是後來在史書中對戰爭過程和結果幾筆帶過,《歷史大全》伊歷133年那一章中:

怛羅斯之戰

  吶,就是紅框中標出的部分,只佔了這一章的很少部分,翻譯過來就是:

  「[伊歷133年]本年,費爾幹納的伊赫西德與赭石國王反目,伊赫西德遂向中國國王求援,中國國王派遣十萬名士兵支援他,他們包圍了赭石國王。於是赭石國王便臣服於中國國王的統治之下,他本人和他的隨從們都沒有受到虐待。艾布·穆斯林得知這個消息,就派遣齊亞德·本·薩利赫與他們戰鬥。雙方在怛羅斯河相遇,穆斯林戰勝了他們,對方大約有五萬人被殺,大約有兩萬人被俘,剩下的人逃回了中國。此事發生在一百三十三年十二月。」

  這一章,阿拉伯人用比怛羅斯之戰多得多的篇幅來記錄和拜佔庭帝國之間的戰爭,那才是他們的重點。

  阿拉伯人

  怛羅斯之戰中,唐朝軍隊共約大唐鎮兵2萬多人,城傍諸軍約4萬人,並且徵召了葛邏祿部、寧遠國等僕從軍約3萬,對手阿拉伯軍隊共20萬人。結果是唐軍戰敗,戰敗最主要的原因是葛邏祿部叛變,從背後捅了唐軍一刀。

  阿拉伯

  此戰之後不久,唐朝爆發安史之亂,唐軍指揮官高仙芝被調回國內平定叛亂,阿拉伯指揮官艾布·穆斯林則遭到哈裡發猜忌,直接被已謀逆罪處死。

高仙芝不僅人長得帥,而且精通騎射,是一位真正能打仗的名將。他的成名之作是小勃律之徵。
  勃律原來是一個國家,公元7世紀初被吐蕃擊破後一分為二,分成了大、小勃律。按史書的記載,小勃律離長安九千餘裡,東偏南三千裡是吐蕃贊普牙帳。這應當是個大致的距離,而且使用的是唐朝的度量單位。分析其位置,小勃律大概在今天的克什米爾地區西北部。
  這個地區直到今天仍然是個戰略要地,衝突一直沒有停止過。在唐朝,小勃律是吐蕃進入西域的一個門戶,是他們攻擊唐朝安西西鎮的要道,因此也是兩國的必爭之地。
 

  小勃律原來一直臣附於大唐,後來被吐蕃擊敗,轉而依附於吐蕃,而且迎娶吐蕃公主為妃。旁邊的二十餘國因此投靠了吐蕃,不再向大唐納貢。

  如果換在其他朝代,事情可能不了了之。畢竟天朝上國不指望他們的那點小禮品。但那是在大唐,「天可汗」豈容這樣的事發生?於是唐玄宗命安西節度使討伐小勃律。
  但那個地方實在太遠了,路還不好走,需要翻越無數的崇山峻岭,因此之前的幾位節度使多次出兵都無功而返。
  天寶六年(747年),唐玄宗命高仙芝率一萬騎兵遠徵小勃律,而且給他派了一位監軍——宦官邊令誠。
  天寶六年四月,高仙芝率領這一萬零一名將士,從安西都護府(治所龜茲,今新疆庫車縣)出發,開始了唐軍最遠的一次出徵,一次真正的萬裡長徵(離長安一萬裡)。他們向西走了十五天,到撥換城;又走了十來天,到握瑟德;又走了十來天到疏勒;再走了二十餘天到蔥嶺守捉;再走了二十餘天到播密川;再過二十來天到特勒滿川。
  從這些稀奇古怪的地名就知道,當時這些地方都不在漢文化範圍之內。在特勒滿川,高仙芝將部隊分為三路,約定七月十三日在連雲堡(位於今克什米爾西北)會合。
  連雲堡內駐紮有吐蕃軍一千人,城南因山為柵還有九千人駐守,堡下面有一條小河,叫娑勒川,當時正漲水。擺在遠徵軍面前的困難是可想而知的。
  高仙芝下令將領們挑選兵馬,每人自帶三天糧食,早上起來強行渡河。每個人都認為主帥瘋了,但軍令難違,只得硬著頭皮去蹚。結果過河竟然十分順利,馬不溼韉,人不溼旗,唐軍輕輕鬆鬆排列成陣了。
  高仙芝把懸著的一顆心放進了肚子裡。他對邊令城說:「如果敵人在我們半渡的時候進攻,我軍必敗無疑。現在我軍既已過河,此乃天賜我也!」
  後面自然是一場血戰。吐蕃人依山拒險,砲石如雨。郎將李嗣業率領陌刀敢死隊從險要處登山,出其不意,大破吐蕃軍。到巳時(上午十一點),唐軍取得了重大勝利,殺敵五千餘人,俘虜一千餘人。
  值得一提的是李嗣業,善使陌刀(一種類似於斬馬劍的兩邊開刃的長刀),後來在平定安史之亂中屢立戰功。
  攻下連雲堡後,唐軍繼續前進。可監軍邊令誠害怕了,不敢再走。高仙芝讓他率領三千病弱將士駐守連雲堡,其餘人繼續向小勃律挺進。
 

  三天後到達坦駒嶺,從這裡下去後穿越四十多裡險峻斜坡是一個叫阿弩越的地方,小勃律在阿弩越的南面。
  坦駒嶺過於險要,崇山峻岭一眼望不到頭。士兵們都不肯下去,對高仙芝說:「大使您要把我們帶到哪裡去?」
  高仙芝早就預料到這種情況,提前派二十名騎兵化裝成胡人前來迎接,把士兵們騙得高高興興繼續往前走。結果,走了三日,阿弩越城還真派了人來迎接唐軍。這真是一個意想不到的收穫。
  順利進入阿弩越城後,高仙芝命將軍席元慶率領一千名騎兵為先鋒,急奔小勃律。他對席元慶說:「小勃律聽說唐兵到了,君臣必定躲進山谷。你喊他們出來,稱奉旨賞賜他們布帛綢緞。他們出來後,你把他們全綁起來,等我來處理。」
  用這個方法,席元慶抓了很多小勃律大臣,唯獨跑了國王和吐蕃公主。想必是國王與公主不缺這點綢緞,因此沒有上當。高仙芝到後,殺了親附吐蕃的大臣數人,急派席元慶去斫斷娑夷水上的藤橋。
  娑夷水是印度河北岸的一條支流,河上的藤橋長約一箭射程,乃是連接吐蕃與小勃律的交通要道。席元慶剛把藤橋斫斷,吐蕃大軍就到了,只能望斷橋而興嘆。
  這座藤橋據說修復要一年左右的時間。橋斷了,小勃律國王不再有什麼幻想,不久就走出山洞選擇投降。
  天寶六年八月,高仙芝押著小勃律國王和吐蕃公主,先到連雲堡與邊令誠會合,然後寫了一封奏章向朝廷報捷。沒想到,這封奏章惹怒了節度使夫蒙靈察。
  回到安西後,夫蒙靈察沒有慰問出徵將士,而是把高仙芝罵了個狗血淋頭。
  「吃狗屎的高麗奴(高仙芝是高麗人),于闐使的官職你從何而來?」
  「中丞之力也。」高仙芝不敢還嘴,只能叩頭謝罪。
  「焉耆鎮守使、安西副都護、都知兵馬使,這些官職你又是怎麼獲得的?」
  「也是中丞之力。」
  「既然如此,你怎能不經我同意就擅自上奏捷報?!高麗奴,你罪當斬,念你立下新功,暫且饒你一命。」
  夫蒙靈察氣急敗壞,罵得非常難聽。最後宦官邊令誠都看不過去,向李隆基奏報說高仙芝深入萬裡,立下奇功,如今旦夕憂懼,害怕被殺。
  李隆基把夫蒙靈察調回朝廷,任命高仙芝為安西節度使。
 

  怛邏斯之戰
  小勃律之徵是高仙芝軍事生涯的頂峰,據說他因此被吐蕃、大食等國譽為「中國山地作戰之神」。提到大食,又不得不提到高仙芝的另一場戰役——怛邏斯之戰。
  天寶九年(750年),高仙芝率兵擊敗了朅師(今印度北部),接著又擊敗了石國(今烏茲別克斯坦塔什幹市)。為什麼攻打石國呢?史書上說石國國王無蕃臣禮,高仙芝請討之。但怎麼個無禮法,卻沒有詳細記載。大概是石國國王發了幾句牢騷,高仙芝就舉起了大棒。
  大棒還未落下,石國國王害怕了,請求講和。高仙芝表面答應了石國的求和,暗地裡卻領兵發動奇襲,將國王和他的部眾全部擄走。
  有人說高仙芝這樣做是背信棄義,也有人說他這是兵不厭詐,沒有什麼不對。如果單從軍事角度講,高仙芝確實沒有錯,古代不少名將都曾採用同樣的手段麻痺敵人。但如果考慮當地的形勢,高仙芝的做法就有問題了。
  在西域,唐朝對各附屬國採取的是羈縻政策。羈縻,即控制、束縛,又有籠絡之意。高仙芝說一套,做一套,無疑會讓西域各國對大唐的誠信產生懷疑,對羈縻政策的實施很不利。
  但這也不能太苛責高仙芝,畢竟他是位軍人,而不是政治家。可接下來,高仙芝的做法就比較過分了。他把石國的老弱病殘全都殺了,石國國王被押到長安後處死。石國的寶貨都裝進了高仙芝的私人腰包,包括十餘斛瑟瑟(一種鑽石),馱滿五、六隻駱駝的黃金,以及馬匹、其他財物。
  僥倖逃脫的石國王子被徹底激怒了,四處求援,把唐軍的暴行大大渲染了一番。最後胡人各部落對唐軍恨得咬牙切齒,大家商議聯合大食共同進攻唐朝的安西四鎮。
  大食,即阿拉伯帝國,建國時間略晚於大唐,是當時歐亞大陸上除唐朝外最強大的帝國。
  高仙芝得知消息後,決定先下手為強。天寶十年(751年)四月,他率領蕃、漢兵馬三萬(唐軍兵力一直眾說紛紜,有二、三、六、七萬等多種說法)深入敵境七百裡,在怛邏斯城(今哈薩克斯坦江布爾附近)與大食軍相遇。
  大食出動了多少人馬,也一直沒有定論,但普遍認為是唐軍的兩倍左右。兩軍相持五日,唐軍本來處於劣勢,關鍵時刻,前來相助唐軍的葛邏祿部又臨陣倒戈,與大食夾攻唐軍。唐軍一敗塗地,士卒死亡殆盡,最後只剩下幾千人。
  已經升任右威衛將軍的李嗣業勸高仙芝趁夜逃跑。高仙芝還想收集殘兵,再與大食決戰,希望能挽回點面子。李嗣業勸他說:「大勢已去,留下來只會任人宰割。」
  高仙芝聽從了李嗣業的意見。但當時場面極其混亂,狹窄的道路被先行逃跑的拔汗那兵馬擠得水洩不通。拔汗那兵是高仙芝徵召過來的友軍,可此時連漢軍都顧不上了,哪裡還顧得了友軍?李嗣業拿起一根大棒在前面開路,硬生生地擊斃了數十個拔汗那兵,還有那些擋在路上的馬,才殺開一條血路,讓高仙芝撿回一條性命。
 


  怛邏斯之戰,以唐軍的慘敗告終。很多學者認為這場戰役意義重大,從此之後,唐朝退出了對中亞的爭奪。這種說法難以讓人信服。實際上怛邏斯之戰並沒有阻止大唐向外擴張的欲望。兩年之後,安西節度使封常清帶兵討伐大勃律,一直打到菩薩勞城(位於今克什米爾地區),最後受降而回。
  真正重創大唐,讓大唐勢力退出西域的是安史之亂。

唐朝並未因怛羅斯之戰而丟失西域,約公元790年以後,唐朝才失去西域。

怛羅斯之戰後,唐朝在西域的影響力並未受到動搖,西域唐軍迅速恢復。僅僅過了兩年,升任安西節度使的封常清於天寶十二年(753年)進攻吐蕃控制的大勃律,大破敵軍,徵服當地。 安西都護府的實力已經大體恢復。封常清率領唐軍繼續擴張,直到安史之亂才停止。如若不是安史之亂,那麼安西都護府有能力再次和阿拉伯人一較長短。

天寶十三年(754年)唐朝在西域、中亞的勢力到了極盛。

唐朝最後退出中亞爭奪的根本原因,並不是怛羅斯之敗,而是安史之亂。由於安史之亂爆發,即使是怛羅斯之戰獲勝,唐朝依然會退出中亞。

儘管怛羅斯戰役戰敗,唐王朝的整體實力,以及在西域的影響力並未受到動搖;戰後唐朝仍然控制西域,唐朝仍在中亞繼續擴張;天寶十二年(753年),封常清攻佔大勃律菩薩勞城,而於天寶十四年(755年)達到了西域經略的鼎盛;從長安安遠門西行至唐境西陲是1.2萬裡,隴右作為東西交流的咽喉要地,成為唐朝最為富庶的地方。  至德元年(756年),參與怛羅斯戰役的拔汗那與阿拔斯王朝仍派兵助唐鎮壓安史之亂。  拔汗那位於蔥嶺以西最靠東邊的七河地區小國,是唐朝在中亞「事唐最謹」的藩屬。

《舊唐書》:「大盜作梗,祿山亂常,詞雖欲誅國忠,志則謀危社稷。於時承平日久,金革道消,封常清、高仙芝相次率不教之兵,募市人之眾,以抗兇寇,失律喪師。哥舒翰廢疾於家,起專兵柄,二十萬眾拒賊關門,軍中之務不親,委任又非其所。及遇羯賊,旋致敗亡,天子以之播遷,自身以之拘執,此皆命帥而不得其人也。《禮》曰:『大夫死眾。』又曰:『謀人之軍師敗則死之。』翰受署賊庭,苟延視息,忠義之道,即可知也,豈不愧於顏杲卿乎!抑又聞之,古之命將者,推轂而謂之曰:『閫外之事,將軍裁之。』觀楊國忠之奏事,邊令誠之護戎,又掣肘於軍政者也,未可偏責三帥,不尤伊人。後之君子,得不深鑑!」 

贊曰:「羯賊犯順,戎車啟行。委任失所,封、高敗亡。虔劉圻甸,僭竊衣裳。醜哉舒翰,不能死王。」

《新唐書》:「祿山裒百鬥驍虜,乘天下忘戰,主德耄勤,故提戈內噪,人情崩潰。常清乃驅市人數萬以嬰賊鋒,一戰不勝,即奪爵土。欲入關見天子論成敗事,使者三輩上書,皆不報,回斬於軍。仙芝棄陝守關,遏賊西勢,以喪地被誅。玄宗雖為左右蒙瞽,然荒奪其明亦甚矣。卒使叛將得藉口,執翰以降賊。嗚呼,非天熟其惡,使亂四海,舉黔首而殘之邪!彼二將奚誅焉?」

陳弘謀:「唐自中葉以後,方鎮皆選列校以掌牙兵。是時四方豪傑,不能以科舉自達者,皆爭為之。往往積功以取旄鉞。雖老奸巨盜,或出其中。而名卿賢將,如高仙芝、封常清、李光弼、來瑱、李抱玉、段秀實之流,所得亦已多矣。」 

胡秋原:「數目不少的軍隊,行經帕米爾和興都庫什,在歷史上以此為第一次,高山插天,又缺乏給養,不知道當時如何維持軍隊的供應?即令現代的參謀本部,亦將束手無策。」「中國這一位勇敢的將軍,行軍所經,驚險困難,比起歐洲名將,從漢尼拔,到拿破崙,到蘇沃洛夫,他們之越阿爾卑斯山,真不知超過若干倍。」



相關焦點

  • 怛羅斯之戰-大唐與阿拉伯帝國的碰撞
    天寶十年四月(751)高仙芝率軍從安西出發,在翻過蔥嶺、越過沙漠、經過了三個月的長途跋涉之後,高仙芝在七月份到達了阿拉伯人控制下的怛羅斯,並且開始圍攻怛羅斯城(今哈薩克斯坦的江布爾城附近),史稱「怛羅斯之戰「。此次戰役不僅深刻地影響了中亞歷史發展,更在客觀上推動了世界歷史進程。 怛羅斯之戰的背景 怛羅斯之戰為什麼會爆發?
  • 哈薩克斯坦考古新發現:怛羅斯戰場,高仙芝為何渡河背水一戰?
    編者按:在《怛羅斯之戰:大唐阿拉伯兩大帝國重裝軍團互砍5天?1天就累死了!》一文發表後,筆者在朋友的建議下和幫助下,查閱了更多的資料,其中就包括一些蘇聯的考古發現、一些來自哈薩克斯坦和烏茲別克斯坦的考古研究報告與民族傳說,以及當地學者與中國學者的交流記錄,儘管我們距離完全弄清怛羅斯之戰的來龍去脈仍有距離,但我們至少獲得了減少這個距離的機會。 現在,讓我們回到怛羅斯去吧,去看看更加立體的戰場與政治環境。
  • 怛羅斯之戰,兩大帝國的一次「較量」
    怛羅斯之戰是唐朝的安西都護府軍隊和阿拉伯帝國的穆斯林及其中亞盟軍在怛羅斯相遇而導致的戰役。唐王朝這邊是著名將領高仙芝,阿拉伯那邊的是號稱武士之王的艾布穆斯林。在這之前,由於唐太宗,唐高宗勵精圖治,國力強盛,突厥,西域諸國被唐朝滅掉了,唐朝擴張並且統治了河套,漠南,西域,漠北,安南等地。
  • 怛羅斯之戰,是一場雖敗猶榮的遭遇戰
    今天,人們出於各種不同的原因,十分在意高仙芝與大食之間的怛羅斯之戰。
  • 怛羅斯之戰:大唐對抗阿拉伯,對世界影響竟如此之遠
    怛羅斯之戰,是中國人與阿拉伯人的第一次交鋒,也是古代中國為數不多的外戰。一面是正處在開元盛世的唐帝國,一面是正在不斷擴張崛起的阿拉伯帝國,兩個帝國在為了維護在各自在中亞的利益,最終發生了不可避免的碰撞,一場大戰就在怛羅斯城展開。
  • 怛羅斯之戰:大唐帝國與阿拉伯帝國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交鋒
    混亂之下,兵敗如山倒,一個又一個方陣被擊潰,主將高仙芝在親兵護衛下匆忙逃離了戰場……談到中外關係史,怛羅斯之戰是一個無法迴避的話題,它是大唐和阿拉伯(大食)兩個文明間少有的直接衝突。不過對於其影響,後人多有異議。
  • 「怛羅斯」之戰:雖敗卻避免了中國被伊斯蘭化
    阿拉伯帝國作為世界上最有影響力的三大宗教之一,為什麼伊斯蘭教沒有征服中國的漢文化,中國也沒有走上伊斯蘭化的道路其實有兩大原因,一個是我們的傳統儒家文化根深蒂固,根本不可能輕易被外族文化所吞併;另一個就是老王今天要給大夥講的——「怛羅斯之戰
  • 怛羅斯之戰:影響東西方文明的一場戰爭
    怛羅斯之戰,此戰是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唐帝國與阿拉伯帝國之間的一次正面碰撞「漢家兵馬乘北風,鼓行向西破犬戎」怛羅斯也成為繼漢代陳湯擊滅匈奴至康居(今哈薩克斯坦東部)及李廣利遠徵大宛(今費爾幹納盆地)之後,中國古代史上漢兵所達最遠的地區。在怛羅斯戰場上對峙雙方的軍隊服飾迥異,語言不通,武器裝備亦大不相同。高仙芝統帥的唐軍本部以步兵為主(安西都護府僅有軍馬2700匹,即使全數出徵,按一騎兩馬計亦不過騎兵千餘人)。
  • 「怛羅斯」之戰:兵力絕對劣勢,內部叛亂!為何卻說打出了軍威?
    因此當高仙芝歷時三個月到達怛羅斯時,大食軍隊卻是主力盡出,當時已經足足有十多萬之眾,隨著不斷增兵最高兵力達到近20萬。而唐軍至始至終只有區區三萬人,其中安西都護府唐軍二萬,西域盟軍一萬,兩軍在兵力數量上對比十分懸殊。
  • 古絲路上的絕響:盛唐敗戰怛羅斯
    高仙芝很快得知了這一消息,決定先下手為強。他率領安西都護府主力唐軍3萬多人,並裹挾西域各國組織的聯軍將近7萬人,孤軍深入敵方腹地,在怛羅斯(詳細地點已不可考)與敵方20多萬精銳部隊遭遇,怛羅斯之戰爆發。
  • 怛羅斯之戰戰敗後,殺紅了眼的唐軍為了清理退路,殺盟友藩兵
    有關於怛羅斯戰役,是中國唐朝玄宗時唐朝的勢力與來自現在阿拉伯、新興和信奉伊斯蘭教什葉派的新興阿拔斯王朝的勢力在包含昭武九姓國、大小勃律
  • 怛羅斯之戰,唐朝輸給了阿拉伯人,但卻是雖敗猶榮
    石頭人一役,使高仙芝在西域的信譽大減,唐軍的聲望一度跌到谷底。那時高仙芝假意與石國講和,讓石國放鬆警惕,隨後率軍偷襲,勝之不武。另外,高仙芝殺光了石國的老弱病殘,掠奪了他們的財物。《資治通鑑》:安西四鎮節度使高仙芝假與石國約和,引兵襲之,虜其王及部眾,悉知其老弱。
  • 唐時期的中亞地區與怛邏斯之戰
    此時中國已經成為塔裡木地區、伊犁河流域和伊塞克湖地區的佔有人和塔什幹宗主,她控制了帕米爾山谷地區,成了吐火羅地區,喀布爾河克什米爾的保護者,高仙芝在庫車駐地上,其行為儼然是中國在中亞的總督。 怛羅斯戰役按中國史書記載,是西域藩國石國「無番臣禮」。
  • 怛羅斯之戰後,這個族群命運又如何?
    #在公元8世紀,唐朝的大致版圖,最左邊的大食是阿拉伯帝國,當時雙方已交界其實在許多朋友所熟悉的怛羅斯之戰之前,唐朝曾兩次與阿拉伯人直接交戰,分別發生在公元715年和717年。而且,這場發生在公元717年的戰鬥,在現代有時也被稱為「撥換之戰」。
  • 怛羅斯之戰:大唐阿拉伯兩大帝國重裝軍團互砍5天?1天就累死了!
    編者按:一直以來,怛羅斯之戰都是國內軍事歷史研究者的一個心病:一些學者將之視為中原文明和阿拉伯文明的必然碰撞,而另一些則將之視為一場單純的意外衝突。 高仙芝的決斷——撲朔迷離的交戰時間與交戰地點:與交戰規模一樣,怛羅斯之戰的交戰時間也一直是個謎,《歷史大全》和《新唐書》都沒有記載,而舊唐書的記載是「領兵二萬深入胡地,與大食戰
  • 講故事·知新疆怛羅斯戰役與中國造紙術的西傳
    怛羅斯戰爭。(圖片來源:陳虹學提供)公元751年時的中國,正是盛唐的天寶年間,此時是唐玄宗統治的時期,唐朝的國力達到了頂點,大唐成為當時世界上的強國。唐朝在西域建立了以安西大都護府、北庭大都護為核心的統治體系。幾乎在同一時期,中東的阿拉伯人也在迅速崛起。
  • 唐朝名將高仙芝戰敗,不僅改變唐朝國運,更改變世界歷史的走向!
    為了先發制人,751年,高仙芝率領漢人和胡人組成的3萬大軍離開碎葉城,向大食進發。雙方在怛羅斯對峙了5天,然而高仙芝手下的葛邏祿部隊叛變,同大食國軍隊同時夾擊唐軍,高仙芝打敗,只帶著數千殘部逃回碎葉城。這場戰鬥也是唐朝和大食國唯一的一次正面的直接交鋒。這場戰鬥的失敗,讓大唐損失了大片領土,唐軍一路退回到帕米爾高原以東。
  • 談古論今 || 我們從哪裡來 || 之四 || 李唐,粟特,薩拉森帝國,怛邏斯之戰
    西域之西,伊斯蘭薩拉森帝國,版圖形成新格局:阿拔斯家族在取代倭馬亞家族。唐朝把倭馬亞王朝稱作白衣大食,而把新的阿拔斯王朝稱作黑衣大食。睦鄰友好,遠交近攻。鄰居過強,君心惕惕。 發生於751年的怛羅斯之戰,是東方唐朝與西方薩拉森帝國的必然之相撞,一次局部的試探性的軍事衝突。
  • 怛羅斯之戰的意義無論如何也上升不到決定中亞千年歷史走向的地步
    阿拉伯人向中亞方向的拓展使他們與雄心勃勃的大唐在這附近相遇,兩個龐然大物開始進行小心翼翼的試探,後世網絡上轟傳的熱點戰事——怛羅斯戰役就發生在這一時期。其實在這場衝突之前,大唐與被其稱為大食的阿拉伯帝國就有過官方接觸,因為阿拉伯人的死敵波斯薩珊王朝的一些王室成員逃到了長安,並且被朝廷收留。阿拉伯人曾派出使節索要這些波斯餘孽,不過大唐朝廷卻決心庇護他們。
  • 怛羅斯之戰前,阿拉伯帝國和唐帝國在中亞是怎樣的存在?
    隨著兩大帝國的擴張,其在今中亞地區發生了一次戰爭,史稱怛羅斯之戰。這次戰役之前,阿拉伯帝國和唐朝是如何一步步走向直接碰撞的?戰前的兩大帝國在中亞的軍事存在又是怎樣的呢?本文就來一起了解下。一:阿拉伯帝國與呼羅珊阿拉伯帝國初創於632年,四大哈裡發時期其版圖得到了極大的擴張。到661年開始,其轉入帝國世襲階段,第一個王朝為倭馬亞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