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絲路上的絕響:盛唐敗戰怛羅斯

2021-02-23 軍事文摘

唐開元初年不僅是唐朝和中國封建王朝最為鼎盛的時期,也是中國歷史上絲路貿易的鼎盛時期。然而,好花不常在,好景不常來,安史之亂和其後的藩鎮割據讓這個曾經強大輝煌的王朝在苦苦掙扎中走向窮途末路。

強大的唐帝國緣何由盛轉衰?自漢朝開始與西方進行交流的舞臺—「絲綢之路」緣何逐漸中斷?這些疑問我們可以從安史之亂前的怛羅斯之戰窺豹一斑。

戰爭起因和經過

公元750年,唐帝國在西域的威望和統治力達到了頂點。西域各國臣服,未有異心。鎮守西域的彪悍唐將、安西節度使高仙芝覬覦當時最富裕的西域國家—石國的財富,想要據為己有,於是誣陷石國國王「無藩臣禮」,領兵討伐。石國國王迅速認罪求和,卻被高仙芝誘騙至唐都長安處死並率部洗劫石國,劫走財物男丁,格殺老幼婦孺,順帶還攻打洗劫了突騎施等國,大發一筆橫財。

僥倖逃脫的石國王子逃到諸胡部落,將高仙芝的欺誘貪暴遍告諸胡,西域各部國國自危,害怕高仙芝將土豪式的戰爭強加到自己頭上,於是求助於另一個毗鄰的強大政權—黑衣大食,即當時和盛唐並立的阿拉伯帝國,準備聯合起來出兵攻打唐帝國的安西四鎮。高仙芝很快得知了這一消息,決定先下手為強。他率領安西都護府主力唐軍3萬多人,並裹挾西域各國組織的聯軍將近7萬人,孤軍深入敵方腹地,在怛羅斯(詳細地點已不可考)與敵方20多萬精銳部隊遭遇,怛羅斯之戰爆發。


絲綢之路承載著的文化交流在唐初非常興旺

戰爭的經過並不複雜,面對人數眾多的阿軍,唐軍毫不示弱,展開廝殺,雙方打了5天不分勝負,孤軍深入、敵眾我寡的唐軍甚至還佔了上風,但就在第5天夜晚雙方均已精疲力竭之際,早有異心的唐軍聯軍葛羅祿部突然臨陣倒戈,唐軍措手不及,腹背受敵,迅速潰散。悍將高仙芝殺出重圍,待清醒過來準備率部反擊時,發現跟自己突出重圍的只有數千人,高仙芝只得愴然離去,準備帶夠人馬再捲土重來,阿軍震撼於唐軍的戰鬥力,沒有追擊,怛羅斯戰爭結束。雖說阿勝唐敗,但雙方損失幾乎相當。唐軍遠離故土,面對數倍之敵,在友軍倒戈、腹背受敵之境,仍然重創了阿拉伯主力軍團。最終唐軍陣亡1萬多人,敵方陣亡人數超過3萬。經此一役,2萬唐軍成了阿軍俘虜,這些人並沒有被屠戮,而成了中亞各地新建的各大造紙坊和其他作坊的搶手工匠。

被誤讀和拔高的戰爭

怛羅斯之戰之所以令人矚目,是因為它是唐帝國和阿拉伯帝國之間發生的惟一一場戰爭。但實際上,這場驚世駭俗的兩個超級大國之間的碰撞,都沒有進入兩國最高統治者的視線。

一方面,唐帝國自唐太宗、唐高宗、武則天、唐玄宗以來,對突厥、高麗、日本等方向的作戰,連戰連捷。在這四代君主開疆拓土的戰爭中,這樣小規模的「敗仗」不值得一提,根本不可能激發起唐帝國像美國珍珠港被襲那樣復仇的欲望。對阿拉伯帝國來講,雖然戰爭打到了「家裡」,但2萬唐軍俘虜的價值卻非比尋常。眾所周知,絲、瓷、紙、茶是古代中國出口賺取財富的重要產品,也是不傳之秘。這些俘虜大多成為了阿拉伯帝國的工匠,讓中國古代的絲、瓷、紙、茶等不傳之秘在西域得到普及,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造紙術。自此,造紙業在阿拉伯帝國日益興旺,為其賺取了數不清的財富。所以,阿拉伯帝國也沒有因為這場戰爭損失而仇視唐帝國。


古代絲綢之路示意圖

另一方面,這場戰爭實際上是唐帝國的安西都護府將領高仙芝和阿拉伯帝國呼羅珊總督阿布·穆斯林之間的衝突。唐政府設立的都護府和藩鎮手中都有兵,將領有極大的用兵自主權,這樣做的好處就是便於拓邊,但它帶來藩鎮割據尾大不掉的問題,阿拉伯帝國也有同樣的問題。這些上馬管軍、下馬管民的「軍閥」,以擴張領土和加強屬地控制為目的,挑起武裝衝突,是職權範圍內的事情,這也是高仙芝沒有受責的原因所在。

不該爆發的紛爭,不應中斷的絲路文化

怛羅斯之戰中的帝國紛爭只是表象,絲路文化的中斷才是最大的遺憾。高仙芝雖然具有極高的軍事才能和豐富的軍事經驗,可他貪財好武的性格以及唐政府錯誤的民族政策導致了絲路文化之殤。

初唐時,連接中亞的西域是一個多民族政權構成的區域,經過隋唐多年軍事、外交、經濟、文化多維手段並舉,這些政權大多臣服於唐帝國,確保了絲路的暢通。高仙芝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成為該地區的唐軍主將和代表。然而,面對西方強權阿拉伯帝國的虎視眈眈,高仙芝不僅在兵力有限的情況下沒有通過維護民族和睦來確保地區穩定,防禦阿拉伯帝國對西域政權的拉攏侵蝕,反而作威作福,橫徵暴斂,肆意用兵。高仙芝向唐政府報告石國的不臣之禮,唐政府未經核實,就縱容了高仙芝的用兵;石國國王親赴長安辯解,唐政府同樣未經核實,就在高仙芝的攛掇下輕率將之處死。高仙芝的貪橫暴斂和唐政府的縱容,讓西域諸國倒向了阿拉伯帝國;高仙芝雖主動出擊,贏得了先機,但盟軍背離之心的禍根已然種下,不可挽回,只是等待爆發的時機,最終成為打垮高仙芝率領的唐軍最關鍵的因素。怛羅斯之敗的軍事損失,對唐帝國來說,只是九牛一毛,怛羅斯之戰後不久,安西都護府就得以重建。753年,唐政府派封常清遠徵大勃律取得勝利。然而,失去的人心已無法通過軍事勝利挽回。


唐朝安西陌刀騎士

唐帝國向東曾多次用兵,其中較為著名的有對日的白江口之戰,取得全勝,自此日本派出遣唐使,虛心學習唐文化。除了戰爭以外,鑑真和尚東渡日本,促進了文化的交流,造就了一個至今仍影響朝鮮、日本、東南亞諸國的東亞文明圈,這個文明圈並沒有隨著安史之亂和唐朝的終結而結束。而向西,唐帝國錯誤的民族政策以及國力的衰減,致使絲路貿易在時斷時續中艱難維繼,更重要的是絲路文化的主導權喪失了,中華文明自此在中亞地帶無法形成像東南亞那樣持續深遠的影響,而伊斯蘭文化逐漸填補了這一真空,中亞許多國家至今仍受其影響。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

重現盛唐榮光,實現民族復興是每個中國人的夢想。「一帶一路」戰略的提出和實踐就是從夢想到現實的橋梁之一。為此,我們應當以史為鑑,深刻審視怛羅斯之戰這個中斷絲路的重要歷史事件,思得評失,以更好地開拓未來。

放眼當今時代,美國的強大與其地緣環境的穩定有著密切的聯繫。美國只有加拿大和墨西哥兩個鄰國,整個美洲都深受美國文化的影響,沒有尖銳的文化衝突和對立。然而,美國良好的地緣環境並不是天上掉下來的,是歷史經營、運籌帷幄和文化持續深入影響的結果。盛唐時期的中亞各國面臨著儒家文化和伊斯蘭文化的抉擇,存在著選擇中華儒家文化的可能,因為自漢以來經營的「絲綢之路」的繁盛讓唐贏得了先機,可一場不該發生的偶然戰爭打斷了這個進程,讓可能變成了不能。雖說安史之亂、唐後的長期分裂割據讓政治和軍事的影響力鞭長莫及,但文化種子紮根之機的失去才是最關鍵的原因。

「一帶一路」的提出,不僅是經濟策略,也是文化交流和交融。汲取怛羅斯之戰的教訓,在經濟互利、共同發展的同時,把握文化交融主動權,完成盛唐未盡之事業,是利千秋、謀萬世的大智慧、大戰略、大布局,是實現民族復興、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舉措和保證。


唐軍施行精兵政策,裝備精良

歷史的發展不是循環往復而是螺旋上升的,我們今天也正重新面臨著一個歷史機遇。軍事是後盾和安全的保障,但文化和經濟才是永恆的紐帶。今天的中亞各國都是是我們絲路文化交融中積極活躍的一環和要素,絲路重開是有利於中國、有利於中亞、有利於世界各國的大事情,但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的幹擾依舊存在,對中國和平崛起的質疑沒有消除,「中國威脅論」仍有市場,絲路的暢通絕不會一帆風順。要避免重蹈盛唐兵敗怛羅斯的覆轍,防止偶然的軍事衝突造成不可挽回的損失。以文化消融誤解、消解衝突,用互利共榮的真誠贏得人心、贏得朋友、孤立敵人,讓絲路的歷史之光穿透霧霾,推動中國、絲路沿線國家和世界各國共同發展,共創未來。

版權聲明:本文刊載於《軍事文摘》雜誌2016年第1期,如需轉載請務必註明「轉自軍事文摘微信號(mildig)」。


聯繫方式

關注我們

發送您的手機號與姓名,

即可成為雜誌會員!

獲取最新精品活動信息與雜誌訂閱優惠,還能享受更多會員服務!

通訊地址 北京142信箱32分箱

郵政編碼 100854

聯繫電話 010-68760057

網  址 http://www.mildig.com

單  價 8元/冊 全年96元

投稿郵箱 jswz2004@126.com

北京航天情報與信息研究所

長按↑↑↑二維碼,關注《軍事文摘》微信平臺

相關焦點

  • 怛羅斯之戰,兩大帝國的一次「較量」
    我們都所知,漢和唐在當時可以說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尤其是唐朝;在盛唐時期,接待了大大小小各國使節,有來稱臣的,有想貿易往來的,有想請兵保護的等等。不過在盛唐時期,世界上有三個強盛的帝國,一個是位於歐洲的拜佔庭帝國,一個是位於中東的阿拉伯帝國,一個就是我們的唐王朝了。
  • 怛羅斯之戰-大唐與阿拉伯帝國的碰撞
    "  751年時的中國,正是盛唐的天寶年間,前所未有的鼎盛時期。天寶十年四月(751)高仙芝率軍從安西出發,在翻過蔥嶺、越過沙漠、經過了三個月的長途跋涉之後,高仙芝在七月份到達了阿拉伯人控制下的怛羅斯,並且開始圍攻怛羅斯城(今哈薩克斯坦的江布爾城附近),史稱「怛羅斯之戰「。此次戰役不僅深刻地影響了中亞歷史發展,更在客觀上推動了世界歷史進程。 怛羅斯之戰的背景 怛羅斯之戰為什麼會爆發?
  • 「怛羅斯」之戰:雖敗卻避免了中國被伊斯蘭化
    ——「怛羅斯之戰」。盛唐時期疆域咱先簡單說一下怛(da 達)羅斯,千萬別念成恆羅斯!在怛羅斯兩軍相遇,一場決定中國命運的戰爭開始了。雙方於「怛羅斯」巴爾科什湖邊擺開陣勢,唐軍雖然兵力很少,但是單兵作戰能力出色,且裝備上比較先進,絕對實力擺在那。而且唐軍在西域屢戰屢勝帶來的巨大信心,不太看得起阿拉伯的軍隊。唐軍上下軍容嚴整,士兵身披光明鎧,手持3米長的馬槊,跟阿拉伯軍隊碰到的所有騎兵都不一樣,這在當時屬於武裝到牙齒的重裝騎兵。
  • 怛羅斯之戰的高仙芝
    怛羅斯之戰(怛,音dá)是唐朝安西都護府的軍隊與阿拉伯帝國的穆斯林、中亞諸國聯軍在怛羅斯相遇而導致的戰役。怛羅斯所在地還未完全確定,但應在蔥嶺(今帕米爾高原)以西、吉爾吉斯斯坦與哈薩克斯坦的相鄰邊境、塔拉茲地區。
  • 導致怛羅斯大敗的「變節者」葛邏祿部,為何戰後仍深受大唐信任?
    編者按:關於大唐與阿拉伯帝國的怛羅斯之戰,近些年,或者說是20世紀80年代之後,幾乎所有國內的歷史研究者們(也包括歷史學家和考古學家)都將葛邏祿部變節視為唐軍崩潰的原因。
  • 怛羅斯之戰的意義無論如何也上升不到決定中亞千年歷史走向的地步
    阿拉伯人向中亞方向的拓展使他們與雄心勃勃的大唐在這附近相遇,兩個龐然大物開始進行小心翼翼的試探,後世網絡上轟傳的熱點戰事——怛羅斯戰役就發生在這一時期。其實在這場衝突之前,大唐與被其稱為大食的阿拉伯帝國就有過官方接觸,因為阿拉伯人的死敵波斯薩珊王朝的一些王室成員逃到了長安,並且被朝廷收留。阿拉伯人曾派出使節索要這些波斯餘孽,不過大唐朝廷卻決心庇護他們。
  • 哈薩克斯坦考古新發現:怛羅斯戰場,高仙芝為何渡河背水一戰?
    ▲在怛羅斯之戰後的1200多年,為了應對恐怖主義,中國軍隊再次開赴舊「阿特拉赫」地區並與吉爾吉斯斯坦進行聯合反恐行動,不知道那片土地下的忠骨會是怎樣的一番感受……作為立場中立的當地人,顯然沒必要在戰役地點上造假,至多也只存在一些地理位置誤差,但這就出現了一個新的問題,那就是無論是怛羅斯舊城還是怛羅斯新城遺址
  • 怛羅斯之戰:大唐對抗阿拉伯,對世界影響竟如此之遠
    怛羅斯之戰,是中國人與阿拉伯人的第一次交鋒,也是古代中國為數不多的外戰。一面是正處在開元盛世的唐帝國,一面是正在不斷擴張崛起的阿拉伯帝國,兩個帝國在為了維護在各自在中亞的利益,最終發生了不可避免的碰撞,一場大戰就在怛羅斯城展開。
  • 怛羅斯之戰後,這個族群命運又如何?
    #在公元8世紀,唐朝的大致版圖,最左邊的大食是阿拉伯帝國,當時雙方已交界其實在許多朋友所熟悉的怛羅斯之戰之前,唐朝曾兩次與阿拉伯人直接交戰,分別發生在公元715年和717年。而且,這場發生在公元717年的戰鬥,在現代有時也被稱為「撥換之戰」。
  • 講故事·知新疆怛羅斯戰役與中國造紙術的西傳
    怛羅斯戰爭。(圖片來源:陳虹學提供)公元751年時的中國,正是盛唐的天寶年間,此時是唐玄宗統治的時期,唐朝的國力達到了頂點,大唐成為當時世界上的強國。唐朝在西域建立了以安西大都護府、北庭大都護為核心的統治體系。幾乎在同一時期,中東的阿拉伯人也在迅速崛起。
  • 怛羅斯之戰:影響東西方文明的一場戰爭
    這條全長不過500餘公裡的小河似乎顯得有些微不足道,在一般的中亞地圖上,人們甚至很難找到它的影子。在河谷中遊左岸的平原地帶,坐落著一座以它的名字命名、擁有2000多年歷史的古城——塔拉茲(唐譯「怛羅斯」)。
  • 怛羅斯之戰:大唐帝國與阿拉伯帝國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交鋒
    混亂之下,兵敗如山倒,一個又一個方陣被擊潰,主將高仙芝在親兵護衛下匆忙逃離了戰場……談到中外關係史,怛羅斯之戰是一個無法迴避的話題,它是大唐和阿拉伯(大食)兩個文明間少有的直接衝突。不過對於其影響,後人多有異議。
  • 沒落在「關照」裡的古絲路
    地圖上的玉門市和玉門關是兩回事,玉門關是一個遺址景區,從文化層面講,可能知名度要高一些;玉門市是一個石油城,從建設層面講,可能知名度要高一些。搞建設和文化守望一樣,付出的犧牲特別大。甘肅西部這片土地,有說不完的大國行者故事。從張騫到常惠,從林則徐到左宗棠,直到後來,「兩彈一星」的元勳,石油人,支援邊區的幹部,以及很多不為我們所知的故事都埋藏在戈壁灘的黃沙中了。
  • 圍觀丨專門為古絲路集市建造的博物館長啥樣?
    ❷  在西市遺址上建造的博物館位於陝西省西安市,擁有包括九宮格集市、算珠、波斯風格的手工藝品、貴霜帝國金幣等在內的2萬餘件文物。它們記錄了唐朝時期繁榮的絲路貿易和開放包容的社會風氣。「武陵年少金市東,銀鞍白馬度春風。落花踏盡遊何處,笑入胡姬酒肆中。」李白的《少年行》描繪了一幅歡快明麗、恣情邁逸的盛唐風情圖。
  • 從遺址抵達「古絲路」的歷史現場
    要塞,驛站以及有組織的屯墾開發河西。但漢武帝的一生,也就只是站在黃河東岸朝這裡眺望了幾眼。真正親自第一個抵達河西的帝國君王是隋煬帝。這位將自己國號定為「大業」的君王雖然沒能有效的鞏固自己的統治,但他在位期間完成的那些對歷史影響深遠的大型工程也的確算得上是「大業」了。
  • 怛羅斯之戰,是一場雖敗猶榮的遭遇戰
    今天,人們出於各種不同的原因,十分在意高仙芝與大食之間的怛羅斯之戰。
  • 「怛羅斯」之戰:兵力絕對劣勢,內部叛亂!為何卻說打出了軍威?
    高仙芝在接到命令率軍三萬出發時,要行軍上千公裡才能到達大食軍隊駐紮的怛羅斯城。而這一路上,都不會有任何補給和援兵,而大食軍隊接到唐軍出擊的消息後,他們就不斷開始增兵。因此當高仙芝歷時三個月到達怛羅斯時,大食軍隊卻是主力盡出,當時已經足足有十多萬之眾,隨著不斷增兵最高兵力達到近20萬。
  • 邊走邊看古絲路上的中國和波斯因素
    《史記•大宛列傳》記載:「漢使窮河源,河源出于寘(闐),其山多玉石,採來,天子案古圖書,名河所出山曰崑崙雲」。講的就是這段故事。長期研究中西古代交往史的中國社科院外文所研究員葉舒憲,也是此次「2016絲綢之路-——崑崙、河源道大型科考」的專家組成員。他認為,玉石在儒家文化傳統中,寓意高貴聖潔,漢武帝最終把如今新疆南疆地區的大山命名為「崑崙山」,重要原因是當地出產美玉。
  • 怛羅斯之戰戰敗後,殺紅了眼的唐軍為了清理退路,殺盟友藩兵
    有關於怛羅斯戰役,是中國唐朝玄宗時唐朝的勢力與來自現在阿拉伯、新興和信奉伊斯蘭教什葉派的新興阿拔斯王朝的勢力在包含昭武九姓國、大小勃律
  • 絲路上的宴飲
    絲路的暢通,貿易的興盛,作為戈壁灘上的一方綠洲,迢迢絲路上的關隘重鎮,敦煌擁有發達的農業、畜牧業、手工業和商業,這種不同的經濟活動,包含著不同民族的習俗文化基因,當年敦煌城的盛況是可想而知的。宴飲成為絲路經貿的一個重要的活動環節。從敦煌石窟中留下的歷代壁畫上,我們可知北周出現了屠戶、肉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