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音樂
在甘肅的最後一站是嘉峪關,這像似冥冥之中的安排。古陽關和玉門關畢竟已經廢棄,去新疆,是從這裡過玉門出去的。地圖上的玉門市和玉門關是兩回事,玉門關是一個遺址景區,從文化層面講,可能知名度要高一些;玉門市是一個石油城,從建設層面講,可能知名度要高一些。搞建設和文化守望一樣,付出的犧牲特別大。甘肅西部這片土地,有說不完的大國行者故事。從張騫到常惠,從林則徐到左宗棠,直到後來,「兩彈一星」的元勳,石油人,支援邊區的幹部,以及很多不為我們所知的故事都埋藏在戈壁灘的黃沙中了。
扼守要害的關隘
如今,很多當年保密的任務都逐漸被揭秘,很多無私奉獻的人也已經作古。當我們再一次踏上這片土地,層層疊疊的歷史之間,充盈著一股令人敬畏的浩然正氣。
嘉峪關的大規模修建是在明朝時期,明朝的軍事配置相較於兩漢要保守很多,漢朝是將西域融為一體,並且設立了類似行政公署的職能部門,衛戍以及關隘充當著警察、警報以及公共服務功能。明朝設立的關隘完全是一種分界線的功能,明朝初年,帝國的皇帝們都還雄心勃勃,在嘉峪關外延伸到西域還設立了不少軍事衛所。後期,隨著國力的衰弱,以及和西域的經濟連接一直沒有被激活,那些衛所全部都廢棄了,最後只能退守到長城沿線。
祁連山下的雄關
嘉峪關的選址還是充滿著智慧,不然也不會讓後來的那些軍事名家看了一眼之後就心潮澎湃熱血沸騰。主持修建嘉峪關的是明朝的開國將領馮勝,他的塑像被立在嘉峪關下面。與朱元璋一起創業的兄弟都沒有什麼好結果,馮勝也死於朝廷內部的政治鬥爭。這位面向西域,目光如炬的戰略型人才,在帝國的權力中心化作齏粉。但他的作品嘉峪關讓他名留青史。
大明開國名將馮勝
明朝從一開始就是一個權力高度集中的帝國,戶籍、商貿乃至很多社會職業在明初時期都被國家給你安排好了。對於商業貿易的管束極其嚴苛,為了控制茶馬貿易,朱元璋不惜殺掉自己的女婿來警示天下。所以明朝的社會氛圍是在一種緊張、高壓的狀態下有序運行著。嘉峪關作為帝國的一個重要關隘,這裡作為很多政策的實際執行地,個體命運在一個龐大的帝國體系下充滿了無奈。
遊擊將軍府的芮寧
嘉峪關歷任遊擊將軍名單
明正德十一年,公元1516年,滿速兒汗攻下嘉峪關,遊擊將軍芮寧陣亡。我們在嘉峪關的遊擊將軍府可以看到的那張歷任嘉峪關遊擊將軍名單,芮寧之後,明朝沒有再任命遊擊將軍。整個帝國系統轉換成了防守態勢。古絲路是一條漫長的歷史存在,這對於東西方的探險家而言都充滿了誘惑。1605年,葡萄牙人鄂本篤在古絲路文獻的誘惑下風塵僕僕的一路東來。那時候,大航海的序幕已經徐徐展開,在海洋和陸地都趨於保守的明王朝並沒有意識到這一世界潮流,鄂本篤的腳步止於嘉峪關。
嘉峪關內
那時候明朝的對外貿易政策只有一個,那就是貢賜貿易。你覺得你的東西很有特點,那就帶著來敬獻給皇帝,然後皇帝再給你賞賜商品作為回饋。為了彰顯大國風採,在這種貿易中皇帝回賜的商品自然不會太寒磣。但貢賜貿易的名額很有限。有明一朝的政治精英始終還是沒有理解貿易對於一個國家乃至社會的重要意義。千裡趕來的鄂本篤沒有政治資源,進不了貢賜貿易的名單,也就沒辦法東進。在這個過程中,他聽說有一位來自西方的同仁叫利瑪竇,他已經在北京站穩了腳跟,於是就寫信給利瑪竇陳述了他的困境與訴求。書信從嘉峪關發出去,鄂本篤在漫長的等待中花光了自己的積蓄,等利瑪竇的回信送達他手中時,貧困交加的他已經身染重病。生命的最後彌留之際,他得知自己已經進入了貢賜貿易的名單,但他再也無法向東前行了。
嘉峪關內
鄂本篤帶著遺憾長眠於嘉峪關,他的故事被利瑪竇寫在了自己的札記裡。300年後,重新踏上這片土地的很多西方探險家到達嘉峪關的第一件事就是尋找鄂本篤的墳墓。斯坦因、伯希和都在這片大漠裡停留過。只不過他們的停留是一種懷念與追思,與鄂本篤完全是兩回事。
「關照」的由來——通關護照
明朝的政策非常嚴苛,在嘉峪關下,不管是誰,都必須要持護照才能通關。漢語中「關照」一詞就是從這裡演化而來。得不到「關照」的西域商人被阻擋在了嘉峪關外,古絲路在帝國呆滯的政策下開始陷入沉寂。歷史無法挽回,但在這個雄關矗立的背後,我們用一個相對較長的歷史性眼光去回溯,大帝國的龐大軀體在盛世餘暉的映照下略顯疲態,東方與西方,陸地與海洋都在發生著一個跨越時代的變化,彼時的帝國還是缺失了一種更高格局的視野。
嘉峪關
重新走進嘉峪關,這座古代的軍事設施已經喪失了軍事意義,城牆上下,關樓之間,南望祁連北望黑山,河西走廊最為狹窄的地方,兵家必爭之地,濃墨重彩的歷史細節中,還有馮勝時代修築城樓喊起的號子,有芮寧時代身陷重圍的廝殺,有鄂本篤時代得不到關照的聲聲長嘆。
重走萬裡茶路,探尋行者精神
活動執行及負責人:洪漠如
聯繫電話:150-1000-9114
聯絡微信:h1095493837
四川·綿陽
第01篇:準備出發,全程10336.8公裡,途經河西走廊、西域和草原···
陝西·西安
第02篇:長安清明夜,邂逅那些古都行者
第03篇:在坊肆遺址間尋找「大唐氣象」
陝西·寶雞
第04篇:盛唐生死劫,兩個現場,最長安,最大唐
甘肅·平涼
第05篇:一個湖南人重啟古絲路,面向大西北行軍、種樹、引茶···
第06篇:拜山崆峒,最後還是為了讓我知道這座山的茶故事
寧夏·銀川
第07篇:茶路行者答紅網記者問,我們為什麼要出發!
第08篇:西夏筆記,金庸給我們的那驚鴻一瞥
第09篇:西夏人的「長安夢」,圍繞茶的戰鬥與對峙
第10篇:賀蘭山下的尋夢人
第11篇:回族人怎么喝茶?
甘肅·蘭州
第12篇:面對蘭州拉麵,我羞愧不已
第13篇:一生所愛都付予的「茶葉老兵」
第14篇:過客駐足的地方
甘肅·武威
第15篇:一個行者流派的吟唱地···
第16篇:左宗棠的「三套車」,讓涼州人在過去150年的日常裡全民飲茶
第17篇:李元昊的隱痛,馳騁天下的涼州大馬只能換點煮奶的茶
第18篇:在河西文化裡,邂逅兩位高僧
甘肅·張掖
第19篇:從遺址抵達「古絲路」的歷史現場
第20篇:千年互市,去看望那個與茶淵源頗深的軍馬場
第21篇:在街頭行走獲知的那些張掖往事
甘肅·敦煌
第22篇:初到敦煌,遇見一顆未泯的初心
第23篇:情寄敦煌的守望者,未曾離開,不再離開
第24篇:在人類命運共同體語境下的敦煌
在敦煌壁畫裡,赴一場古西域的下午茶
離別前,以茶的名義再聚一聚
荒漠中的行者故地
一個過客的瓜州印象
茶路行者在哈密
接下來您可以在:
吐魯番、庫爾勒、于闐、烏魯木齊、巴彥淖爾、包頭、呼和浩特、烏蘭察布、雁門關、大同、祁縣、太原、北京、承德、武漢、長沙
與他約茶!
圖文:洪漠如
責任編輯:莫沚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