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一帶一路」倡議五周年與改革開放40周年主題結合,《在那遙遠的地方》聚焦歷史和現實的對接延伸,展現了「一帶一路」歷史的輝煌和新時代的巨變。
古城西安大雁塔,曾經玄奘西行的終點,也是主持人鐘山在節目《在那遙遠的地方》中的起點。從古城西安出發,《在那遙遠的地方》節目組途徑天水、蘭州、武威、張掖、祁連、額濟納旗、酒泉、嘉峪關、瓜州、敦煌、哈密、鄯善、吐魯番、烏魯木齊、庫爾勒、庫車、輪臺、喀什等地,途經數百座城,感受普通人的生活。
由芒果TV、湖南廣播電視臺經視頻道聯合出品的社會探索紀實類節目《在那遙遠的地方》,於10月31日上線播出。作為湖南廣播電視臺獻禮「改革開放四十周年」系列節目之一,該節目用每集三十分鐘的體量,沿著古陸上絲綢之路行走兩萬裡,用鏡頭和主持人的感悟把觀眾拉進這宏偉的畫卷中一起感受這條古老的貿易線上在改革開放四十年的春風下的巨變。今年,也是「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五周年,兩個關鍵點的結合也令這個節目立意更為深遠。
1980年,改革開放初期,中央電視臺與NHK合作推出了大型紀錄片《絲綢之路》,該片在探索絲路故事的同時也帶領電視觀眾一起走進這條古代貫穿歐、亞的要道。38年過去了,當年這個紀錄片所呈現的絲路,現在如何?
通過對比1980央視版《絲綢之路》的片段,節目組將這近四十年來這條古道上城市、農村、風情、人民精神面貌所發生的顯著變化一一呈現。
沿著三十八年前的軌跡行走,會發現,這條路上的改變實在是「日月換新天」,這種對比最能夠強調潛移默化的改革力量。
節目第四集甘肅武威篇,講述了一個叫馬俊河的年輕人回到家鄉,利用網際網路思維治理家鄉土地沙漠化的故事。在曾經有專家預言他的家鄉不久可能會成為沙漠的嚴峻背景下,他毅然放棄大城市的生活,開辦網站,招募志願者來到家鄉一起種防沙林,與沙漠作鬥爭。在政府的支持下,他們從治理沙漠,到利用沙漠種植藥材幫助農民致富,完成了從對抗自然到與自然共處共生的轉變。從他父輩四十年前的治沙2.0,一路走到如今的網際網路治沙5.0。為多樣化防沙治沙提供了可貴的樣本。
著眼於小人物的故事,節目力求以小見大,來體現改革開放四十年的時代意義。
在第六集青海省祁連篇,節目組記錄了守護八一冰川黑河源頭的葉金俄日夫妻的故事。主持人體驗了半天高原雪域騎摩託車巡山的艱辛工作,深刻地領悟到這只是他們20年來的每一天的日常,更是用情感捕捉到這對夫妻這20年來的平凡中的偉大與不易。這四十年讓人們明白了許多事,家園是每一個人的,家園是需要守護的,家園更是需要建設的。如果每一個人對環境保護都有一份堅守,那青山綠山的家園就會永遠守護我們。
古絲路四十年來,幾乎每十年都是一次巨變,這些變化記錄著中國在時代進程中的進步。在第十四集新疆庫爾勒篇,主持人「遇見」一位八十一歲老人李漢朝的理想,引出老人在四十年間用相機記錄城市變化的故事。李漢朝老人的理想是在三十年前拍攝照片的原址重新拍照,記錄如今的城市,進行家鄉新舊變化的對比,舉辦一場改革開放四十周年攝影展覽。在他的照片中,觀眾可以清晰看到庫爾勒每十年的細節變化,體現改革開放四十年來人民生活水平的大幅提高和城市建設的飛速發展。舊貌與新顏就這樣直觀地來了一次最完美的「約會」,更讓觀眾認識到新疆的城市發展是如此迅速如此時尚如此潮流。
一個時代的建設,離不開人,在古絲路上,有太多的精神在點綴著夢想。「鐵人精神」「鐵山精神」都是這個堅定前行的時代的基石。
第八集嘉峪關篇中,節目組走進了西北最早的礦山鏡鐵山,通過第一代建設者幾十年後的回程探訪,在一片淚光和感動中完成了對先行者的致敬。再通過尋訪到酒泉鋼鐵公司年輕的一代的銳意進取和技術更新,鮮明地感覺了這個「西北第一礦」在「鐵山精神」的鼓舞下,在這四十年來的完美接班。第九集玉門篇裡,更是讓觀眾充分了解了鐵人王進喜在玉門工作時的場景,再通過「油二代」「油三代」至今仍在默默奉獻的閃光品質的故事體現,溫暖地傳承著「鐵人精神」在絲路上熠熠生輝。
絲綢之路有諸多少數民族聚集區,節目組在許多集裡都採訪了少數民族群眾,由少數民族同胞講述自己家鄉的變化,體現了少數民族群眾團結友愛,像石榴一樣和漢族群眾密不可分,在政府幫助下共同走向美好的故事。
在第五集張掖篇,節目組將視角放在一所裕固族的小學,通過生動地體驗,展示了裕固族小學的現代化多媒體教學用具,對比曾經的校舍房屋,體現了少數民族小學在改革開放四十周年背景下的巨大變化。在第六集祁連縣,主持人鐘山進入一家藏族人家中,通過一天的牧民生活體驗,感受了卓瑪一家人的生活巨變。通過卓瑪父親在政府資助下創辦公司,資助貧困大學生就業的故事,展現了少數民族群眾在改革開放的春風裡生活蒸蒸日上。在第十二集哈密篇、第十四集庫爾勒篇、第十五集庫車篇裡,更是體現了新農村建設在遙遠的邊疆所取得的成果,通過大量特色農產品的多渠道銷售到鄉村電影院傳播主旋律文化的精彩,無不體現著大時代背景下,新疆各族人民的甜美生活。
一條延伸在北半球的弧度,跨越東西;一條延伸兩千年的商道,連接中外;一條溝通古今的橋梁,訴說過去……兩千多年來,作為中國與世界友好交往、對話的大動脈,絲綢之路這道「地球之弧」早已超越其歷史含義,已然成為一種時代精神和象徵。
通過體驗式的展現方式和生動有趣的表達,《在那遙遠的地方》以「站在時代背景中講好中國故事」的格局通過過去、現在、未來三個維度的故事,展現了四十年間的巨大改變以及改革開放為人民生活帶來的欣喜變化。
古老的絲綢之路上有許多的精彩,一路遇見,一路發現,《在那遙遠的地方》通過鮮活的故事來勾連情懷,也留下更多值得回味的空間。
作者:劉白
編輯:李頎 侯雯慧
【版權聲明】標註「原創」的文章系《廣電時評》獨家稿件,《廣電時評》編輯部保留所有版權;未經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轉載或使用。
廣電時評已入駐今日頭條、一點資訊、企鵝號、鳳凰號、搜狐號、百家號、網易號、北京時間等媒體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