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見」古絲路的新故事,《在那遙遠的地方》探尋「巨變四十年」

2021-02-13 廣電時評

將「一帶一路」倡議五周年與改革開放40周年主題結合,《在那遙遠的地方》聚焦歷史和現實的對接延伸,展現了「一帶一路」歷史的輝煌和新時代的巨變。

古城西安大雁塔,曾經玄奘西行的終點,也是主持人鐘山在節目《在那遙遠的地方》中的起點。從古城西安出發,《在那遙遠的地方》節目組途徑天水、蘭州、武威、張掖、祁連、額濟納旗、酒泉、嘉峪關、瓜州、敦煌、哈密、鄯善、吐魯番、烏魯木齊、庫爾勒、庫車、輪臺、喀什等地,途經數百座城,感受普通人的生活。

由芒果TV、湖南廣播電視臺經視頻道聯合出品的社會探索紀實類節目《在那遙遠的地方》,於10月31日上線播出。作為湖南廣播電視臺獻禮「改革開放四十周年」系列節目之一,該節目用每集三十分鐘的體量,沿著古陸上絲綢之路行走兩萬裡,用鏡頭和主持人的感悟把觀眾拉進這宏偉的畫卷中一起感受這條古老的貿易線上在改革開放四十年的春風下的巨變。今年,也是「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五周年,兩個關鍵點的結合也令這個節目立意更為深遠。

1980年,改革開放初期,中央電視臺與NHK合作推出了大型紀錄片《絲綢之路》,該片在探索絲路故事的同時也帶領電視觀眾一起走進這條古代貫穿歐、亞的要道。38年過去了,當年這個紀錄片所呈現的絲路,現在如何?

通過對比1980央視版《絲綢之路》的片段,節目組將這近四十年來這條古道上城市、農村、風情、人民精神面貌所發生的顯著變化一一呈現。

沿著三十八年前的軌跡行走,會發現,這條路上的改變實在是「日月換新天」,這種對比最能夠強調潛移默化的改革力量。

節目第四集甘肅武威篇,講述了一個叫馬俊河的年輕人回到家鄉,利用網際網路思維治理家鄉土地沙漠化的故事。在曾經有專家預言他的家鄉不久可能會成為沙漠的嚴峻背景下,他毅然放棄大城市的生活,開辦網站,招募志願者來到家鄉一起種防沙林,與沙漠作鬥爭。在政府的支持下,他們從治理沙漠,到利用沙漠種植藥材幫助農民致富,完成了從對抗自然到與自然共處共生的轉變。從他父輩四十年前的治沙2.0,一路走到如今的網際網路治沙5.0。為多樣化防沙治沙提供了可貴的樣本。

著眼於小人物的故事,節目力求以小見大,來體現改革開放四十年的時代意義。

在第六集青海省祁連篇,節目組記錄了守護八一冰川黑河源頭的葉金俄日夫妻的故事。主持人體驗了半天高原雪域騎摩託車巡山的艱辛工作,深刻地領悟到這只是他們20年來的每一天的日常,更是用情感捕捉到這對夫妻這20年來的平凡中的偉大與不易。這四十年讓人們明白了許多事,家園是每一個人的,家園是需要守護的,家園更是需要建設的。如果每一個人對環境保護都有一份堅守,那青山綠山的家園就會永遠守護我們。

古絲路四十年來,幾乎每十年都是一次巨變,這些變化記錄著中國在時代進程中的進步。在第十四集新疆庫爾勒篇,主持人「遇見」一位八十一歲老人李漢朝的理想,引出老人在四十年間用相機記錄城市變化的故事。李漢朝老人的理想是在三十年前拍攝照片的原址重新拍照,記錄如今的城市,進行家鄉新舊變化的對比,舉辦一場改革開放四十周年攝影展覽。在他的照片中,觀眾可以清晰看到庫爾勒每十年的細節變化,體現改革開放四十年來人民生活水平的大幅提高和城市建設的飛速發展。舊貌與新顏就這樣直觀地來了一次最完美的「約會」,更讓觀眾認識到新疆的城市發展是如此迅速如此時尚如此潮流。

一個時代的建設,離不開人,在古絲路上,有太多的精神在點綴著夢想。「鐵人精神」「鐵山精神」都是這個堅定前行的時代的基石。

第八集嘉峪關篇中,節目組走進了西北最早的礦山鏡鐵山,通過第一代建設者幾十年後的回程探訪,在一片淚光和感動中完成了對先行者的致敬。再通過尋訪到酒泉鋼鐵公司年輕的一代的銳意進取和技術更新,鮮明地感覺了這個「西北第一礦」在「鐵山精神」的鼓舞下,在這四十年來的完美接班。第九集玉門篇裡,更是讓觀眾充分了解了鐵人王進喜在玉門工作時的場景,再通過「油二代」「油三代」至今仍在默默奉獻的閃光品質的故事體現,溫暖地傳承著「鐵人精神」在絲路上熠熠生輝。

絲綢之路有諸多少數民族聚集區,節目組在許多集裡都採訪了少數民族群眾,由少數民族同胞講述自己家鄉的變化,體現了少數民族群眾團結友愛,像石榴一樣和漢族群眾密不可分,在政府幫助下共同走向美好的故事。

在第五集張掖篇,節目組將視角放在一所裕固族的小學,通過生動地體驗,展示了裕固族小學的現代化多媒體教學用具,對比曾經的校舍房屋,體現了少數民族小學在改革開放四十周年背景下的巨大變化。在第六集祁連縣,主持人鐘山進入一家藏族人家中,通過一天的牧民生活體驗,感受了卓瑪一家人的生活巨變。通過卓瑪父親在政府資助下創辦公司,資助貧困大學生就業的故事,展現了少數民族群眾在改革開放的春風裡生活蒸蒸日上。在第十二集哈密篇、第十四集庫爾勒篇、第十五集庫車篇裡,更是體現了新農村建設在遙遠的邊疆所取得的成果,通過大量特色農產品的多渠道銷售到鄉村電影院傳播主旋律文化的精彩,無不體現著大時代背景下,新疆各族人民的甜美生活。

一條延伸在北半球的弧度,跨越東西;一條延伸兩千年的商道,連接中外;一條溝通古今的橋梁,訴說過去……兩千多年來,作為中國與世界友好交往、對話的大動脈,絲綢之路這道「地球之弧」早已超越其歷史含義,已然成為一種時代精神和象徵。

通過體驗式的展現方式和生動有趣的表達,《在那遙遠的地方》以「站在時代背景中講好中國故事」的格局通過過去、現在、未來三個維度的故事,展現了四十年間的巨大改變以及改革開放為人民生活帶來的欣喜變化。

古老的絲綢之路上有許多的精彩,一路遇見,一路發現,《在那遙遠的地方》通過鮮活的故事來勾連情懷,也留下更多值得回味的空間。

作者:劉白

編輯:李頎 侯雯慧

【版權聲明】標註「原創」的文章系《廣電時評》獨家稿件,《廣電時評》編輯部保留所有版權;未經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轉載或使用。

廣電時評已入駐今日頭條、一點資訊、企鵝號、鳳凰號、搜狐號、百家號、網易號、北京時間等媒體平臺。

相關焦點

  • 沒落在「關照」裡的古絲路
    甘肅西部這片土地,有說不完的大國行者故事。從張騫到常惠,從林則徐到左宗棠,直到後來,「兩彈一星」的元勳,石油人,支援邊區的幹部,以及很多不為我們所知的故事都埋藏在戈壁灘的黃沙中了。嘉峪關歷任遊擊將軍名單明正德十一年,公元1516年,滿速兒汗攻下嘉峪關,遊擊將軍芮寧陣亡。我們在嘉峪關的遊擊將軍府可以看到的那張歷任嘉峪關遊擊將軍名單,芮寧之後,明朝沒有再任命遊擊將軍。
  • 在那遙遠的地方
    王洛賓,西部歌王,早在四十年代初,他在金銀灘創作的歌曲《在那遙遠的地方》,似乎早已成為代表他的一個符號,從金銀灘、青海湖出發,唱遍了青海,唱遍了全中國,風靡海內外。感染著無數的人。中國人,沒有人不知道這首歌,也沒有人不喜歡它。二十世紀過去了,多少年了,王洛賓,一個讓人熟悉又讓人敬重的人。
  • 從遺址抵達「古絲路」的歷史現場
    要塞,驛站以及有組織的屯墾開發河西。但漢武帝的一生,也就只是站在黃河東岸朝這裡眺望了幾眼。真正親自第一個抵達河西的帝國君王是隋煬帝。這位將自己國號定為「大業」的君王雖然沒能有效的鞏固自己的統治,但他在位期間完成的那些對歷史影響深遠的大型工程也的確算得上是「大業」了。
  • 把「神往」留給新疆|絲路新歌《新疆是個好地方》火熱上線
    > 閉上雙眼,思懷冥想,這是一片擁有160多萬平方公裡,佔中國國土六分之一的神奇地方——古西域,今新疆,在「一帶一路」建設的時代洪流聲中,正高歌中國夢想,引來世人目光。新疆民間音樂那標誌性節奏貫穿歌曲始終,閃耀著光芒,承託著希望。在這首歌中,壯麗的山河,誼長的情深,都在精巧地完成勾勒,無不展示著歌曲美的高度濃縮。當熱瓦甫的琴弦被撥響,整首歌曲將把聆聽的你帶往昔今巨變的新疆,每一句的點描,都是對「新疆是個好地方」的準確點題,歌曲秉承著新疆民歌特有的熱情奔放,切分的鼓點,縈繞的旋律,同時散發著新的醉人芬芳。
  • 《在那遙遠的地方》是哪位姑娘鞭打出的?
  • 神奇的絲路,神秘的冒險
    《絲路大冒險》(廣東新世紀出版社)是一套以「一帶一路」為主題的長篇兒童冒險小說,分《西安密碼之玄奘袈裟》《洛陽之唐三彩失竊案》《河西走廊之黑水國傳說》《敦煌之遺落的壁畫》《青海道之外星疑雲》五冊,不僅用輕鬆幽默的語言講述了三個小學生探險救人的故事,也將連接歐亞的古老絲路文化、神秘歷史寶藏和特色風土人情鮮活地呈現在讀者面前。巧妙的故事構思。
  • 在那遙遠的地方,是歌場又是「戰場」
    「在那遙遠的地方,有位好姑娘……」這首歌大家耳熟能詳,是「西部歌王」王洛賓,早年創作的著名愛情歌曲。
  • 從南湖佛塔傳說到百年哈密貢瓜《在那遙遠的地方》帶你走進新疆哈密
    由芒果TV、湖南廣播電視臺經視頻道聯合出品的社會探索紀實類節目《在那遙遠的地方》正在熱播。第十一期節目來到有「西域襟喉,中華拱衛」和「新疆門戶」之稱的哈密市,這裡是新疆通向中國內地的要道,自古就是絲綢之路的咽喉。本期節目,我們將走進哈密,一覽這裡獨特的風土物產,人文傳奇。
  • 探訪古絲路,唯有出發才能發現
    ,而如果要選一個最能代表新疆民族風情的城市,那非喀什莫屬。如今,雖然古絲路上的風蕭馬鳴早已不再,地平線上也見不到迤邐西行的駝隊。但這裡依然記載著當年的繁華。作為西域古絲路進入中國境內後的第一個大集合點,由此開始我們的「路虎遠徵之旅」感覺頗有一番當年胡商販客的遠徵之感。
  • 王洛賓歌曲《在那遙遠的地方》,80年前的經典,背後的故事更感人
    新疆民歌《在那遙遠的地方》,是王洛賓於1939年創作的,也是王洛賓創作的眾多歌曲中,流行最廣的一首歌。王洛賓也因為這首歌,獲得了「西部歌王」的美譽。王洛賓臨終前,還囑咐家人,把這首歌的歌詞,刻在他的墓碑上,由此可見,王洛賓對這首歌是多麼的喜愛。
  • 金銀灘草原:在那遙遠的地方有位好姑娘
    生命的起源從水的滋養開始,湟水河從這裡出發,流經湟源、湟中、西寧、平安、互助、樂都、民和,在蘭州達川西古河嘴流入黃河,全長370公裡,在青海省內長349公裡,它就像一條人體經絡將青藏高原與中原大地緊密相連。包乎圖,系蒙古語譯音,意為有鹿的地方,海拔3400米,是湟水發源地。這裡泉水眾多,汩汩有聲。
  • 雪域往事:在那遙遠的地方
    一、奉 調《在那遙遠的地方》是一首充滿浪漫愛情的青海民歌。我這裡說的也是發生在青海的故事。不過這裡面沒有美麗的姑娘,也沒有浪漫的愛情。有的,只是我們在那個艱苦年代艱辛的工作、生活經歷和難以忘懷的記憶。新組建的管線團不負擔管線施工任務,管線團成立時,管線工程已接近尾聲。
  • 讀懂東方大國的絲路夢想
    第二,以歷史視角與個人故事的有機結合,探尋絲路的巨大魅力,展示絲綢之路經濟帶是人類謀求和平發展的共同選擇。從亞歷山大東徵與漢武帝通西域,實現古絲路真正意義上的全線貫通開始,一直到今天構建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宏偉藍圖與偉大實踐;從高山大漠間交通要道的艱難開鑿,到馬匹、絲綢、茶葉等種種物品的貿易流通,再到絲路上千錘百鍊而出的商業理念……面對浩繁的資料與故事,這部紀錄片統籌兼顧,娓娓道來,對絲綢之路進行了整體觀照與細密爬梳,將宏大的歷史敘述與具體的人物命運熔於一爐,以歷史智慧與時代眼光,展示了絲綢之路經濟帶對於人類和平發展的重要意義
  • 哈薩克斯坦女博士與中國西北漢子的絲路愛情故事
    上千年來,在7000多公裡的絲路上,經貿的流通互惠,文化的碰撞交融在這條連接亞歐的通道上一直進行著,今天的節目裡,我們將為您講述一段現代絲綢之路上的愛情故事。  「我2000年就和絲綢之路有關係,緣分,真是緣分!從來不知道文化公司叫絲綢之路。」  在西安自家的庭院裡,來自哈薩克斯坦的法學女博士烏蘇洛娃·索菲婭給我們講起她的故事。
  • 《在那遙遠的地方》傳唱世界的歌!
    《在那遙遠的地方》傳唱世界的歌!14:52 來源:Music音樂世界 原標題:《在那遙遠的地方
  • 任宇昕:騰訊要做「數字絲路」的文化連接器、翻譯官、新使者
    非常感謝各位的到來,跟我們一起來見證敦煌研究院和騰訊的戰略合作,以及數字絲路這個計劃的誕生,今天活動場地非常特別,剛才主持人也介紹過,國子監是中國古代教育體系最高的學府,我們希望在這個代表中國文脈傳承的地方來舉辦今天的儀式,能夠激勵我們把絲路文化傳承這件事情能夠做到最好。
  • 每日一詩|《或許》遇見你,去最遙遠的地方做最真摯的夢
    你在,或許暖著的冬半壺燒開的水,和陶罐裡的茶葉淡淡木色的書桌,也在那我或許,可以去一趟西邊那鋪滿落葉的公園,走走或許,我半夢裡,夾著半醒從西邊那鋪滿落葉的公園,回來回的路上,也會想遇見你想遇見你,在每一個深夜到黎明這樣的想法,也總在半夜盛開還有那不知誰窗臺上的花,也是
  • 邊走邊看古絲路上的中國和波斯因素
    《史記•大宛列傳》記載:「漢使窮河源,河源出于寘(闐),其山多玉石,採來,天子案古圖書,名河所出山曰崑崙雲」。講的就是這段故事。長期研究中西古代交往史的中國社科院外文所研究員葉舒憲,也是此次「2016絲綢之路-——崑崙、河源道大型科考」的專家組成員。他認為,玉石在儒家文化傳統中,寓意高貴聖潔,漢武帝最終把如今新疆南疆地區的大山命名為「崑崙山」,重要原因是當地出產美玉。
  • 【鐵路與「一帶一路」】沿古絲路而建的「高鐵絲路」即將貫通
    隨著開通日期的日益臨近,從古絲綢之路起點陝西西安,向西一直到新疆烏魯木齊,一條長達2300多公裡的「高鐵絲路」即將全線貫通。寶蘭客專是中國「四縱四橫」高鐵主幹網的「最後一公裡」,全長401公裡,設計時速250公裡,於2012年年底開工建設。今年4月6日,這條高速鐵路軌道全部鋪設完畢。
  • 【聚焦一帶一路】中國沿古絲路而建的「高鐵絲路」即將貫通
    隨著開通日期的日益臨近,從古絲綢之路起點陝西西安,向西一直到新疆烏魯木齊,一條長達2300多公裡的「高鐵絲路」即將全線貫通。  寶蘭客專是中國「四縱四橫」高鐵主幹網的「最後一公裡」,全長401公裡,設計時速250公裡,於2012年年底開工建設。今年4月6日,這條高速鐵路軌道全部鋪設完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