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原文呈現
繫辭傳上·第五章
一陰一陽之謂道。
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見之謂之仁,知者見之謂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鮮矣。
顯諸仁,藏諸用,鼓萬物而不與聖人同憂,盛德大業至矣哉!
富有之謂大業,日新之謂盛德。生生之謂易,成象之謂乾,效法之謂坤,極數知來之謂佔,通變之謂事,陰陽不測之謂神。
(二)蘊含道理
1.「一陰一陽之謂道。」意思是:一陰一陽的相反相生,運轉不息,為宇宙萬事萬物盛衰存亡的根本,這就是道。
唯物辯證法的實質與核心是矛盾觀,即對立統一規律。矛盾就是對立統一,對立就是鬥爭性,統一就是同一性,它們是矛盾所固有的相反相成的兩種基本屬性。道的陰陽兩面相反相成,體現了矛盾的基本屬性。
矛盾是事物發展的動力,矛盾雙方既對立又統一,推動事物的發展變化。矛盾雙方鬥爭過程中,力量此消彼長,矛盾的主次面發生轉化,事物的性質也隨之改變;矛盾雙方鬥爭的過程中,雙方同歸於盡,舊的事物滅亡,新的事物產生。所以道為宇宙萬事萬物盛衰存亡的根本。
2.「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見之謂之仁,知者見之謂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鮮矣。」意思是:繼續陰陽之道而產生宇宙萬事萬物的就是善,成就萬事萬物的是天命之性,亦即道德之義。有仁德的人見此性此道,即認為是仁,聰明的人體察此性此道,就認為是智。百姓日常受用,遵循此道此性而各遂其生,而不知曉,所以君子之道能含蓋萬有,為萬物之根,而知之者卻很少呀!
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認為,認識受主客觀因素的影響。從認識主體來說,人們對客觀事物的認識總要受到具體的實踐水平的限制,還會受到不同的立場、觀點、方法、知識水平、思維能力、生理素質等條件的限制。
從認識的客體來說,客觀事物是複雜的、變化著的,其本質的暴露和展現也有一個過程。
當道體現為具體的客觀事物時,是複雜的、變化著的,普通百姓由於知識水平、思維能力不高,看問題不能透過現象抓住事物的本質和規律,所以他們並不知道有道的存在;具有一定科學知識的有仁德的人和聰明的人,他們只能看到道的某個側面;只有君子能站在哲學的高度上,對萬事萬物進行概括,總結出道這個最高的概念和範疇。
3.「顯諸仁,藏諸用,鼓萬物而不與聖人同憂,盛德大業至矣哉!」意思是:君子之道(即易道)顯現之仁道,是可以見之於實行的。蘊藏之以致用,是可以舍之則藏的。能鼓動萬物的生機,而不與得天子之位的聖人同其憂思,可以樹立盛明的德行,偉大的事業是多麼的完美呀!
唯物辯證法的聯繫觀認為,事物的聯繫多種多樣,正確把握事物的聯繫要一切以時間地點為轉移。孔子認為,天命許可時要實行「外王」,通過齊家治國平天下止於至善境界,這就是仁道的顯現;天命不許可時,則要將仁「舍之則藏」,堅持「內聖」,通過格物致知誠心正意,蘊藏之以致用。
4.「富有之謂大業,日新之謂盛德。生生之謂易,成象之謂乾,效法之謂坤,極數知來之謂佔,通變之謂事,陰陽不測之謂神。」
意思是:學問德行乃至天下萬事萬物的具足富有,就是偉大的事業了,日新又新,就具足了盛明的德行了。生生不息,變化前進不已,就是「易」,成就現象就是「乾」,效法而行就是「坤」,極盡數術的推演,知道將來的變化就是「佔」,通達變化之道,就是「事」,能運用陰陽之道,至神奇奧妙,變化莫測的,就是「神」。
古希臘哲學家說過:「人不能兩次踏進同一條河流。」因為事物是變化發展的。唯物辯證法認為,世界是永恆發展的,任何事物都是絕對運動和相對靜止的統一。「生生不息,變化前進不已」的事物就叫做「易」。
古希臘詭辯論者說:「人甚至連一次都不能踏進同一條河流。」這是形上學的片面觀點,因為它否認了事物具有相對靜止的一面。從絕對運動的角度說,事物本質上是一個過程。從相對靜止的角度說,事物是一種現象,事物成就的現象就稱作「乾」了。
唯物辯證法的發展觀日認為,任何事物的變化發展都具有量變和質變兩種基本狀態。從量變開始,到達一定的「度」時發生質變,在新質的基礎上再次開始量變,到達一定的「度」時發生新的質變,如此循環,以致無窮。
「通」是不明顯的、逐漸的量變狀態,「變」是顯著的、根本性質的變化,屬於質變狀態。任何事物都具有量質變兩種基本狀態,即「通」與「變」兩種基本狀態,所以「通變之謂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