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化,是融入在了香港電影人血液裡的東西,它支撐著國產電影從閉塞落後走向世界。拿陳可辛來說,在電影領域,他就是一個地道的生意人。「電影都虧本了,談口碑有什麼意義」這是陳可辛面對媒體採訪時,說得最多的一句話。
可即便如此,一直精於算計,奉行「拍電影是為了賺錢」的陳可辛,卻總是事與願違。
七次入圍金像獎最佳導演,五次得獎;三次入圍金馬獎最佳導演,兩次獲獎;兩次入圍金雞獎最佳導演,兩次獲獎;兩次提名百花獎最佳導演,一次華表獎最佳導演,一次華鼎獎最佳導演。在質量口碑上,陳可辛這一生可以說是碩果纍纍。但是在票房成績上,陳可辛卻遠遠不及他的那些後輩們。拍了30部電影,總票房才19個億,《奪冠》(6億)還是他最賣座的電影。
今年國慶檔總票房已經突破30億,而備受期待的《奪冠》僅只收穫了6個億。目前來看,陳可辛嘗試體育類型的商業片,是一次不成功的「算計」。《奪冠》雖然是他導演生涯最賣座的電影,但這個票房成績並沒有讓他和觀眾滿意。
一是,國內的創作環境並不像歐美那樣成熟;對於外國人而言,他們的體育片風格可以無所顧慮的突出個人風格,中國的體育電影卻不一樣。體育在每一個中國人心裡承載著別樣的感情,他和民族自豪感捆綁在一起,所以離不開主旋律。二是,他「精於算計」卻「不善於賺錢」;陳可辛拍戲,總把自己的個人追求放在觀眾或者市場之前,不然他不會選擇嘗試《奪冠》也不會在《中國合伙人》大火之後,毅然決然選擇拍《親愛的》這部文藝片。
《奪冠》未能奪冠,這對於陳可辛來說,是一個不小的打擊。
因為接下來他還有一部同樣題材的《李娜傳》,《奪冠》的失利,不但澆滅了觀眾進電影院的熱情,也拉低了大家對《李娜傳》的期待。
在《奪冠》裡,陳可辛並沒有很好地傳達中國女排的精神,也沒有塑造出郎平的形象。要知道,中國女排這個群體,遠遠沒有李娜這個人物複雜。所以大家對於陳可辛能否講好李娜的故事,抱有很大的質疑。
現在距離《李娜傳》上映沒有多長時間,電影也早已殺青,演員不可能再回來補拍,陳可辛可以說是無計可施了。如今唯一的辦法就是,《李娜傳》上映前,陳可辛在宣發上多花一點心思,不要給觀眾製造多餘的期待值,不要一味的美化主角,真實自然就好。讓觀眾自己去體會李娜這一生的不容易,去感受電影裡導演真正想表達的情緒,才是《李娜傳》最好的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