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松民 |評《奪冠》:陳可辛的貧困與局限

2020-10-03 郭松民

01

中國女排的故事是一個好故事,郎平的故事也是一個好故事,但陳可辛沒有講好。


和《絕殺慕尼黑》相比,《奪冠》有點鈍刀子割肉,缺乏那種利刃切蘿蔔一般的快感。

和《摔跤吧爸爸》相比,《奪冠》沒有真正的高潮,無非是把結果已經人人皆知的比賽重新排演一遍,缺乏最終結局充滿懸念的激烈對抗,更沒有那種在戰勝自我的同時又為國爭光的酣暢淋漓的突破感、穿透感!


甚至,我覺得影片的主角,無論是貫穿全劇的「郎平」還是在最後階段出現的「朱婷」,都不如1981年張暖忻執導的女排電影《沙鷗》中女主角沙鷗——她們的性格含混、跳躍、缺乏內在連貫性,有時太過低調,有時又過於張揚,給人做作、矯情的感覺,而沙鷗的性格則冷峻、剛毅、頑強,但絲毫不咄咄逼人,散發著保爾·柯察金般的魅力。


02


拍攝《奪冠》,陳可辛一開始就走錯了路,他沒有想好究竟是拍「中國女排」還是拍「郎平」就匆匆開機了,結果整部影片不倫不類。


《奪冠》表現的「中國女排」嗎?


但最為華彩的五連冠老女排,個個無名無姓,面目模糊(儘管這可能並非陳可辛個人決定的),「女排精神」主要是通過吳剛飾演的「主教練」通過大灌雞湯的方式「說」出來的,而不是通過一個又一個生動感人的細節再現出來的。


《奪冠》是一部「郎平傳」嗎?但「郎平」的故事同樣缺乏真實飽滿的細節。


無論是事業還是個人生活,郎平的經歷都充滿傳奇色彩,郎平本人無疑也會經歷巨大的感情起伏,但陳可辛除了強調郎平「脖子以下沒有一塊骨頭是好的」之外,對此基本沒有什麼表現。


郎平的女兒白浪飾演的「青年郎平」,只會用大聲嘶喊掩飾內心的空虛,不過考慮她是素人,這一點尚可原諒。但《沙鷗》女主角的扮演者常姍姍也是素人,她的眼睛就非常有戲。當中國女排在日本獲得亞軍後的歸國途中,沙鷗無言地將銀牌丟入大海,有了這樣一個細節,人物就豐滿了。


鞏俐這次也令人失望,可謂紙片人的演法,看似氣場滿滿,但空如紙老虎。


因為把握不住郎平的內在氣質,鞏俐的表演就比較誇張,她飾演的「郎平」似乎有一點抑制不住的想炫耀自己懂英語,並且是從美國歸來的優越感,把郎平演「小」了,演膚淺了。


黃渤則是這部影片的一大敗筆,他的體型過於肥胖,毫無專業教練、並且是贏得過世界冠軍的名教練氣質,硬是把國家女排主教練演出了炊事員的感覺,也難怪原形陳忠和不滿意。他從頭至尾沒有說過一個專業名詞,北京奧運會對戰美國隊的前夜,大戰將臨,還在大唱港臺歌曲,一副聽天由命的樣子。


「郎平」和「陳忠和」的關係,也很尷尬。


他們是好朋友嗎?但似乎沒有真正的熱血情誼,兩肋插刀;他們是互為對手,互以戰勝對方為最大榮耀嗎?但他們的關係又缺乏足夠大的張力,也沒有這種關係必須的惺惺相惜,「陳忠和」的分量也不足以和「郎平」相抗衡。


總而言之,他們朋友不像朋友,對手不像對手,只是兩個普通的熟人而已,沒有真正動人的情感力量。


由於這些因素的缺位,陳可辛就只能靠突如其來的音樂、雞湯和強行煽情來硬擠觀眾的眼淚,反而讓觀眾體驗到了一種莫名的尷尬。


03

當然,《奪冠》最主要的問題,還是這一類影片的老毛病:用非歷史的方式講述歷史。


中國女排之所以是今天的「中國女排」,決定性的一戰是1981年擊敗「東洋魔女」,成為世界冠軍。 但是,按照《奪冠》的交代,這一勝利的取得,完全是八十年代後「走向世界」帶來的,似乎和此前的歷史無關。


影片開始的字幕、以及一系列蒙太奇鏡頭,給觀眾以「時間從此開始」的印象,並且借「袁偉民」之口,抱怨他「十年沒有比賽的機會」,出國入住賓館後,就被房間裡的冰箱、彩電等電器「震撼」,深感「我們太落後了」。


這種感覺的確是八十年代的。但是,在四十年後重新表現這段歷史,難道還要停留在八十年代,而不能有新的視野和更尊重歷史的解讀嗎?

陳可辛顯然不能跳出舊的「傷痕」思維的窠臼。


在影片中,「袁偉民」為了磨礪中國女排,安排他們與江蘇男排對陣,觀眾席上,坐滿了身穿六五式軍裝的解放軍戰士,只是,他們沒有營造熱烈、歡快的氛圍,卻用非常難聽的聲音唱著六十年代的歌曲,在女排姑娘們為自己的技戰術能力而焦慮的氛圍中,他們成了一種幹擾性的存在,陳可辛把他們表現得冷漠、機械,如同殭屍一般,並用淺焦鏡頭將他們虛化了。


無疑,陳可辛是想告訴觀眾,只有擺脫前一個時代的「幹擾」,女排才能取得成功。 這當然是一種誤導性的解讀。


04


簡單梳理一下歷史。 中國現代女子排球運動起步於1953年。


1956年,成立僅三年中國女子排球隊在法國舉行的第二屆世界女子排球錦標賽中,先後擊敗奧地利、荷蘭和西德等歐洲強隊,獲得第6名。


在影片中「袁偉民」抱怨的那「十年」裡,在毛主席「發展體育運動,增強人民體質」號召的指引下,全民運動蓬勃發展,業餘體校遍地開花,工廠、學校、人民公社都有自己的運動隊,都要搞自己的運動會,中華民族成了一個「體育民族」,為以後進軍競技體育奠定了堅實的人才基礎。


1976年,袁偉民擔任中國女子排球隊主教練。他1958年進入南京體育學院學習並開始排球生涯,完完全全是新中國培養的體育人才。


在此之前的1973年4月,13歲的郎平進入北京工人體育館少年體校排球班練習排球;


1976年,進入北京市業餘體校,同年入選北京市排球隊;


1978年,郎平入選中國女排。


這樣的一個簡單的脈絡足以使我們明白,1981年的勝利及之後幾年中國女排的輝煌戰績,絕非憑空而來,而是新中國體育事業厚積薄發,勢能轉化為動能的結果。


可以說,到了七十年代末,中國已經是世界女子排球運動的強國,中國女排也已經是一支世界強隊,僅僅需要一個機會向世界展示出來罷了。

女排精神的基本內核——團結協作,頑強拼搏——顯然孕育於此前的集體主義時代,個人顧個人的「聯產承包精神」不能提供這樣的精神資源。


反過來說,中國女排在經歷了八十年代初期的輝煌之後,即陷入青黃不接的狀況,在低谷徘徊了很多年,難道不是和體育從「事業」向「商業」轉軌,全民體育盛況不再,類似郎平這樣的體育苗子缺乏系統培訓的機會有關嗎?


陳可辛後來在接受採訪時,用「百廢待興」來形容八十年代初的中國,我只能說,他對歷史的理解是差之毫厘,謬之千裡了!


05

《奪冠》還有一些明顯的裂隙,陳可辛完全沒有能力將其縫合。


2008年北京奧運會,郎平作為美國女排主教練率隊參賽,並擊敗「陳忠和」率領的中國女排取得銀牌,這是影片最富戲劇性的一幕。


北京奧運會的口號是「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夢想」。按照這一口號,郎平的行為不僅毫無問題,並且是這一口號的最好體現。


但是,我們都知道,同一個夢想是沒有的。 中國人有中國夢,這就是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美國人也有美國夢,普通人的美國夢也許僅僅是個人成功,但美國權勢集團的美國夢就是永遠做霸主。


這其中的心路歷程,郎平又是如何走過的呢?有沒有經歷過矛盾、掙扎、痛苦?她是如何說服自己的?影片對此惜墨如金。

郎平在沉寂了幾年之後,又重新執掌中國女排帥印,帶領中國女排再登巔峰,這是影片的另一個戲劇性情節。


但郎平的回歸,究竟是「老女排精神」的回歸?抑或是從美國帶回了「先進理念」?


陳可辛一會讓「郎平」大談先進理念,一會又讓女排在老女排的訓練場露營,看來他也沒有明白。


「朱婷」希望自己成為郎平,但郎平認為她錯了,「你要成為你自己」,這是不是意味著「女排精神」不能再對新一代有激勵作用?


《奪冠》中諸如此類不能自洽的裂隙比比皆是,整部影片也就顯得斑駁陸離了。

06

《奪冠》中也有令人動容的橋段。


當1981年11月16日,中國女排在日本大阪打滿五局戰勝日本女排奪得世界盃時,全中國似乎都在屏住呼吸觀看這場扣人心弦的比賽。

在車間、在大學教室、在商場,凡是有電視直播的地方都會擠滿了人群,宋世雄激情解說的聲音在神州大地上空迴蕩。


這一幕,在去年的國慶獻禮片《我和我的祖國》中,徐崢執導的「奪冠」也有精彩表現。

女排獲勝了,舉國狂歡,人們舉著火把和紅旗,敲鑼打鼓,跑到長安街上慶祝。


這裡真實的背景是:社會主義對全體人民都提供保障的制度安排、廉潔清明的政治、幾乎可以忽略不計的貧富差距,使中國結束了近代以來一盤散沙的局面,中華民族第一次凝聚成了一個休戚與共的命運共同體。


這才是女排精神真正堅實的基石!


今天,面對嚴峻挑戰的中國,也許比任何時候都需要這樣的基石!

相關焦點

  • 導演陳可辛傾情說《奪冠》
    截至目前,國慶檔最先上映的電影《奪冠》票房突破5億元,為影院復工後的第一個「黃金檔期」開了個好頭,導演陳可辛終於給了這份交付自己的重任一個滿意的答覆。從籌備到拍攝再到上映,陳可辛覺得,《奪冠》與觀眾見面的每一步都可以歸為一個「難」字。但令他覺得奇妙的是,每一次的「難」最後都能迎刃而解,就像是有一種力量在推著他向前走。
  • 陳可辛的《奪冠》究竟牛在哪
    陳可辛又贏了!《奪冠》的票房和口碑雙雙飛起! 「中國女排」,簡簡單單的四個字,卻蘊含了數不清的賽場故事與國家榮耀。 所以,《奪冠》只需要100分的完美表現,99分都容易被人詬病。萬「南」之下,導演陳可辛站了出來,別人不敢嘗試的題材,他總能挑戰成功。
  • 《奪冠》未能「奪冠」,陳可辛的《李娜傳》該怎麼辦?
    拿陳可辛來說,在電影領域,他就是一個地道的生意人。「電影都虧本了,談口碑有什麼意義」這是陳可辛面對媒體採訪時,說得最多的一句話。可即便如此,一直精於算計,奉行「拍電影是為了賺錢」的陳可辛,卻總是事與願違。
  • 陳可辛:《奪冠》的每個節點都是奇蹟
    陳可辛對記者說。體育題材始終是中國電影的「軟肋」,最主要的原因一是技術,二是故事。如何把比賽場景融入整體故事而不顯割裂,是留給陳可辛在編劇上的最大難題。兩個人和三場比賽,成為他的講述主線。這句臺詞,曾春蕾並不需要演,就讓陳可辛心疼不已。他說:「女排姑娘們並不是在演戲,她們只是在講述親身經歷。」7年前,《中國合伙人》的編劇張冀對陳可辛的敘事審美有一個評價:「表面上它講了很多成功,但它其實是在講這幾個人為成功付出的代價,特別是情感失落的代價。」落在《奪冠》之上,這種風格一脈相承。
  • 專訪 | 陳可辛:《奪冠》的每個節點都是奇蹟
    2018年,改革開放40周年,56歲的陳可辛接到國家體育總局和國家電影局的邀請,拍攝展現中國女排發展的電影;2019年9月,中國女排以11連勝的戰績奪得女排世界盃冠軍,不久後,陳可辛執導的電影《奪冠》殺青;2020年9月25日,《奪冠》正式上映。
  • 郭松民:臣妾主義的裸奔
    【郭松民,紅歌會網專欄學者。本文原載於郭松民微博,授權紅歌會網發布】如果您覺得本文有價值,歡迎轉發至朋友圈、微信群分享給更多人。
  • 《奪冠》女排精神沒丟,陳可辛好樣的
    在這樣的背景下,如果能為國爭光,相信比任何一屆的奧運會奪冠都要更有意義。電影的主線是郎平,和其他的運動員不一樣,那一年,郎平作為美國隊的主教練,帶領著美國隊徵戰北京奧運。陳可辛選擇了這個片段,選擇了小組賽的中美女排大戰,顯然有他的深意。
  • 陳可辛談《奪冠》獲金雞獎 回應電影口碑爭議
    陳可辛談《奪冠》獲金雞獎 回應電影口碑爭議 時間:2020.11.29 來源:新浪娛樂 分享到:
  • 陳可辛:《奪冠》用中國女排精神拍的電影
    19日,電影《奪冠》(原名《中國女排》)在北京舉行首映禮,導演陳可辛,監製張一白與主演鞏俐、黃渤、吳剛、彭昱暢、白浪等出席,分享拍攝故事。  導演陳可辛  電影《奪冠》的故事跨越35年,從1981年首奪世界冠軍到2016年重返世界之巔,致敬幾代功勳,再現中國女排這支王者之師一路的荊棘與榮光。
  • 關於《奪冠》,聽導演陳可辛怎麼說
    原標題:關於《奪冠》,聽導演陳可辛怎麼說四場比賽、三段故事,兩個朋友的互動、一個中心人物郎平,這就是《奪冠》的敘述線,講述了中國體育史上最具傳奇色彩和英雄氣質的中國女排跨越30年的發展歷程。作為一種體育精神的傳遞,中國精神的傳遞,導演陳可辛如何看待當前的票房?在拍攝中又有哪些不為人知的故事?《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對於目前的票房成績您是否滿意?陳可辛:電影是比較被動的藝術,它需要觀眾和市場去驗證。
  • 陳可辛:《奪冠》「選角」最難,但收穫了幾十年少有的感動
    12個機位拍攝比賽、紀錄式的影像風格、濃烈的情感、主旋律框架下的作者表達……陳可辛說,《奪冠》代表著他對這樣一個題材的取捨,「我拍了一部自己喜歡的電影,得到了一些珍貴的經歷,做了自己相信正確的決定。連續創作《獨自上場》和《奪冠》兩部體育題材電影,陳可辛表示這只是一個巧合,接下來會緩一緩、嘗試其它題材創作。
  • 《奪冠》金雞摘三獎 陳可辛:感謝中國女排與時代
    《奪冠》金雞摘三獎 陳可辛:感謝中國女排與時代 由導演陳可辛執導的電影《奪冠》獲得最佳故事片、最佳編劇、最佳攝影三項重磅大獎。導演陳可辛表示「女排精神加上中國的改革開放,給了我們的電影最美麗的土壤。我很幸運能遇到這個時代,更幸運遇到這個題材。謝謝中國電影。」
  • "沒有遺憾",導演陳可辛回應《奪冠》熱門話題
    國慶節期間,電影《奪冠》以「超燃」的女排精神感動了觀眾,引發了大家的熱議。如何彌補鞏俐和郎平的身高差?怎樣選出合適的演員?怎麼拍出賽事的真實感?近日,《奪冠》導演陳可辛接受人民網文娛部採訪,回應了網友關心的問題。1978年曼谷亞運會上,16歲的陳可辛第一次現場觀看中國女排比賽;40年後,他在電影《奪冠》中向女排精神致敬。
  • 《奪冠》獲得三項大獎,頒獎當天正好是陳可辛58歲的生日
    《奪冠》獲得三項大獎,頒獎當天正好是陳可辛由陳可辛執導的電影《奪冠》(原名《中國女排》), 是一部反映國中女排在世界大賽上取得輝煌壯麗戰績的影片。感謝陳可辛導演的邀請,讓我能夠參與這個項目…… 上圖: 《奪冠》編劇張冀在領獎臺上
  • 《奪冠》看哭觀眾 導演陳可辛:鞏俐是演郎平的不二人選
    怎麼看待有人說《奪冠》拍成了《郎平傳》?國慶檔首部亮相的大片《奪冠》上映四天後,導演陳可辛終於發聲,回顧起這部影片的拍攝歷程,並透露出很多幕後故事。《奪冠》講述中國女排數十年榮耀徵程,片中幾代女排人頑強拼搏的精神看哭許多觀眾。
  • 《奪冠》看哭觀眾 導演陳可辛:鞏俐是演郎平的不二人選
    怎麼看待有人說《奪冠》拍成了《郎平傳》?國慶檔首部亮相的大片《奪冠》上映四天後,導演陳可辛終於發聲,回顧起這部影片的拍攝歷程,並透露出很多幕後故事。《奪冠》講述中國女排數十年榮耀徵程,片中幾代女排人頑強拼搏的精神看哭許多觀眾。
  • 被質疑,跨越35年,陳可辛攜《奪冠》歸來,你的淚腺準備好了嗎
    有人覺得中國女排的故事值得一看,有人卻覺得導演陳可辛又在借著熱度拍電影。2019年,中國女排在世界盃上再次奪冠,那段時間的各大平臺上都是關於女排的討論。2019年的10月4日,中國女排以320分重新回到榜首。這樣的榮耀,讓所有的中國人民都熱血澎湃。
  • 奪冠獲獎,陳可辛稱不會捍衛自己的電影,全靠觀眾的感覺了
    在三十三屆中國電影金雞獎公布獲獎名單上,網友們也是發現陳可辛導演執導的電影《奪冠》這部影視作品也是獲得了最佳故事片,最佳攝影和最佳編劇這三個獎項。覃宏在被記者採訪的過程中,也是表示能夠和陳可辛這位導演合作這麼久,他也深切地明白陳可辛導演在奪冠這部影視作品中付出了多少,也明白陳可辛導演經歷了什麼。
  • 《奪冠》獲金雞三獎 陳可辛稱不會捍衛自己的電影
    《奪冠》獲金雞三獎 陳可辛稱不會捍衛自己的電影 時間:2020.11.30 來源:1905電影網 作者:Esther
  • 陳可辛導演自述:《奪冠》是怎樣煉成的
    電影上映第三天,想採訪陳可辛的媒體們被拉在一個微信群裡,大家急吼吼拋出幾十個問題,陳可辛一一解答。有不少問題,把《奪冠》和陳可辛的另一部電影《獨自上場》(原名《李娜》)放在一起提及。《獨自上場》比《奪冠》開機更早,但至今還在定剪階段,陳可辛說「每一天每一件事都會影響一位導演」,這其中也包括這次拍攝排球電影的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