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貓耳洞,幾乎每個中國人都知道,可謂大名鼎鼎。
說起貓耳洞,我們本能會想起中越邊界戰爭。
說起貓耳洞,薩沙的心裡忍不住會一酸,一股心酸和榮譽感油然而生。
好了,下面就聽聽薩沙說說這個貓耳洞。
什麼叫做貓耳洞?在軍事字典中的定義是:貓耳洞是指一種與貓耳朵形狀相似的防炮洞,防空洞,是一種軍事上供單兵或少量士兵作戰用的防護工事。
在中國
貓耳洞在西方人和日軍的口中,只是叫做防炮洞或者防空洞,貓耳洞的叫法是中國人自己創造的。
中國使用貓耳洞的歷史也很長,在抗戰中,由於日軍炮火猛烈,我們也大量使用過。國軍利用這些工事,來對付日軍炮擊和轟炸,獲得很好的效果。
在敵後的平原戰上,地方八路軍也大量使用。地道戰主要是1943年以後的事情,在之前,八路軍和民兵主要用的還是這類小型的貓耳洞,深不過幾米到幾十米。他們除了防備日軍火炮以外,還有藏身、藏彈藥、藏糧食的作用。
後期感覺貓耳洞作用有限,不具備什麼進攻能力,一些村莊逐步將貓耳洞發展,修築了四通八達的地道工事。
有意思的是,貓耳洞這個名字誕生卻很遲,據稱還是內戰時期粟裕他們創造的。
在內戰中,粟裕大將曾經有過一段極為艱難的轉戰時期。時蘇中蘇北都被國軍反攻奪取,雖在山東孟良崮殲滅了74師等幾個國軍主力師,自身也消耗過大。 在國軍反攻下,很快又丟了山東主要幾個解放區。1948年,華野在粟裕領導下轉戰國軍力量比較薄弱的河南,發動了著名的豫東戰役。
山東解放區是國軍重點進攻最主要的戰場,大量國軍美械一流部隊都參戰,火炮非常厲害。在陣地戰中,解放軍大量使用貓耳洞防炮和防空。
在豫東戰役開始前,粟裕視察阻擊胡璉兵團的十縱部隊。十縱殲滅了大量的國軍部隊,在國軍打擊下傷亡也極為慘重。幾個主力師兵員都不足5000 人。粟裕看到眾多傷兵很傷心,對十縱29師師長蕭鋒說:你們傷亡這麼重,真不容易,我們指揮員有一定的責任。我們考慮把你們師先撤下來。
蕭鋒是一個鬥士,他說:粟司令放心,我雖然還剩5000多人,面對第五軍,也能打個十天半個月。
粟裕說:第五軍是國民黨的五大主力,火炮飛機坦克都很多,不能輕敵。我看你們沒有什麼重武器,兵員又不足,恐怕堅持不住的。
蕭鋒回答:您放心,我們戰士已經發明了貓耳洞,抗擊炮擊、坦克、飛機都很管用。
粟裕問:什麼是貓耳洞?
蕭鋒說:就是這些小型的防炮洞,戰士們自己挖的!不需要什麼材料,幾根木頭就能挖成,比戰壕的防炮能力強的多。您看這些洞又小又窄,像不像一個貓耳朵,這是戰士們給起的名字。
粟裕有興趣的爬到洞裡面看了半天,然後笑著說:這個貓耳洞發明的很好,很及時。我們準備在全野戰軍推廣。我們已到了戰略大反攻階段,我們的戰術技術,要不斷適應攻城戰,陣地戰的特點,指揮員要多動腦子,多出點子,多搞一些發明創造啊!貓耳洞還要不斷完善。
由此,貓耳洞的名字就在解放軍傳開,在後面的三大戰役的激烈陣地戰中大量使用!
它一般是在溝壕,土坡的側壁挖一個洞,然後用木頭進行支撐。
洞口多開設在土質好的陽坡,背風處,儘量避開陰坡,風口。這就是貓耳洞名字的由來!
八路軍的地道戰,它是由最初的地洞、貓耳洞演變而來的。
越戰大顯神威
1979年,鄧小平在美國說:對越南這樣窮兇極惡的小霸王,是要好好教訓教訓他的。
稍後,中越邊境戰爭爆發,6萬中國大軍從26個地域120公裡的範圍內,全線進攻越南。
中越戰爭初期,主要是中國發動大規模的進攻作戰,16天內就將越南北方總數10萬正規軍和非正規軍全部擊潰,佔領越南老街、芒街、諒山、孟康、高平幾個重鎮,佔領了越南北方諒山、萊州、黃連山、廣寧等省。
越南急忙將五個主力師調往首都河內,抵抗解放軍的進攻。
解放軍的目的只是教訓一下越軍,進攻16天後,很快宣布撤軍。
大規模攻防戰結束了,下面就是小規模的邊界戰爭。
中越邊界戰爭中,出現了和以往戰爭不同的局面。由於中越戰爭的特點,雙方空軍沒有大規模參戰。雙方同屬蘇聯體系的陸軍,特別強調炮兵的力量,以火炮作為戰場主力。
隨著步兵自動火力的大大發展,原本以營團一級的攻防戰,逐步轉化位以排連一級小規模的作戰。對於大量裝備速射自動武器和先進步兵武器的基層士兵來說,數量的優勢已經讓位於火力組織和戰術的優勢。
大規模的攻防戰很少見,人海密集衝鋒也幾乎消失,多兵種配合作戰是相當重要的。相比炮兵來,步兵的重要性逐漸降低。
對於中越戰爭來說,雙方炮兵基本決定了戰爭的勝負。很多重要的戰役,幾乎都是炮兵在發揮威力,步兵僅僅用於打掃戰場,甚至可以說是炮戰。
在1984年的老山爭奪戰,雙方炮兵都起到決定性作用。
解放軍百分之八十傷亡為越軍炮兵造成,越軍則由高達百分之九十傷亡為解放軍炮兵造成。
收復老山戰役的4月21日,越軍防禦老山的313師有重炮近200門,火力極為強大。解放軍使用重炮,迫擊炮配合火箭炮密集打擊下,越軍老山陣地很快瓦解,火炮也被摧毀大半,無力發炮反擊。解放軍步兵不到一小時就佔領了老山。
之後在6月11日,越軍以一個團配合重炮部隊試圖奪回老山,結果越軍大炮又被解放軍準確定位摧毀。好不容易攻上老山的越軍部隊被解放軍的榴彈炮痛擊, 損失慘重,解放軍半個小時奪回全部丟失的陣地。越軍後續的二個營的主力試圖繼續進攻,被解放軍的火箭炮和榴彈炮打的沒法靠近老山陣地,傷亡數百人,被迫全線後撤。
到了著名的7月12日,越軍為了奪回老山,集中了一個炮兵旅並且準備了10萬發炮彈,配合六個團編制的步兵試圖全力進攻。解放軍同越軍展開大規模炮 戰,沒有發現越軍主力的情況下,第一次幹擾炮擊就將越軍隱藏的主攻團殲滅大半,擊斃兩個營長。後一個上午炮擊擊潰越軍重炮部隊,摧毀火炮數十門,越軍炮兵 旅很快失去戰鬥力。解放軍駐守老山只有一個步兵團,在炮兵配合上,終於擊潰越軍六個團的進攻,擊斃越軍高達3700多人。
為什麼能在解放軍炮兵能夠在同越軍炮戰中輕鬆取勝?主要是中國從西方歐洲國家,進口了高性能的炮位偵察雷達。這在西方也是很高的科技,在美國牽頭的情況下才肯賣給中國。蘇聯也沒有這類先進技術,越軍就更沒有了。
後越軍分析,在越軍進攻主要方向每一平方公裡的區域內,解放軍炮兵每1小時大約發射7到8萬發各種炮彈。
在以炮戰為主的戰鬥中,可以防炮的貓耳洞就特別的重要。
在中越邊境,中國大部分前沿陣地都是越軍犬牙交錯,不可能建立大規模的軍事作戰工事(雙方相距不過幾百米,製造大型工事需要時間很長,必然遭遇越軍 集中炮擊)。雙方的陣地都以中小的防炮洞為主。這種防炮洞是解放軍在六十年代研究的較新式野戰單兵防禦工事,也是中國研究的第一代野戰工事。
這些防炮洞比起韓戰時期要先進一些!由當年的就地取材的簡單土木工事,變為以螺紋鋼、水泥、沙土包等物資建立的較為堅固的工事。它可以有效抵禦敵人的大規模炮擊,有效的保護士兵的安全。
中越的很多貓耳洞,並非士兵自己挖的,又很多是天然形成的。
在中越邊境的喀斯特地形裡面,有數量眾多的大大小小的巖洞和溶洞。這些洞非常堅固,只需要簡單加固就可以使用,比起人工建築的貓耳洞效果還要好的多。
無數人工修建的貓耳洞和天然生成的巖洞,構成了我們經常談起的貓耳洞。
總體來說,貓耳洞的防炮性能很好,解放軍在防禦中傷亡很少。
解放軍的重炮
空間狹小
貓耳洞一般不大,屬於單兵和少量士兵的防禦工事。中越邊境最大的貓耳洞是利用天然巖洞構成,可以容納一個連。絕大部分貓耳洞只能容納一個班或者半個班,有些洞甚至僅僅能容納兩三個身材矮小的士兵。
小說基督山伯爵中,基督山被關押在一個約10平方米的牢房裡面,一年後就強烈希望和其他犯人見面,或者換個牢房。
而貓耳洞比基督山的牢房,還要小很多。很多洞都是靠匍匐爬行進去,如果體形比較胖的話,爬都爬不進去。進去以後又只能坐著或者蹲著,根本無法站立起來。如果洞裡士兵較多,人既站不起,又躺不開,不好睡,不好坐,在四十多度的高溫下,幾個士兵還必須人貼著人坐著。
有些戰士在洞裡一蹲就是幾個月,直到換防下去。實話實說,讓現在的大學生呆在五星級飯店的一百平方米的豪華套房裡面三四個月,恐怕他們也無法忍受,要發狂了。
想想這些戰士的處境,是在令人欽佩!
下面是摘錄《中越戰爭秘聞》中一段描寫貓耳洞的文字:
一號洞不是洞,是巖壁上的一個三角形豁口,外面用裝土的編織代壘起來。下口能蹭進去一個瘦人深有一米多,底寬六十分分,三角形空間不足零點三立方 米。它實在太小了,除了兩個裸體小個子兵和一件短武器,就沒有一點餘地,躺不開坐不起也蹲不下,腰腿交叉,腳壓臂疊,如要換個姿式調個位置,兩個人一起動 作需十分鐘方能完成。這個洞兩至三天換一次人,哨長小趙有一次堅持過五天五夜。在一號洞不論幾天,人不能吃不能喝也不能拉。非拉不可,就拉在褲頭上,小趙 說。一號洞離越軍的洞只有四米,所以不能說話,不能出一點聲響,幾個打呼嚕的兵,在一號洞呆過之後,睡覺居然不再「奏樂」了。在這樣的洞裡根本無法戰鬥, 人縮在裡邊,靠其他陣地火力掩護,不斷地朝一號洞的周圍標定射擊。時間一長槍都不準了。一號洞這樣的哨位,雖沒什麼軍事價值,但有政治意義。貓耳洞人必須 堅守之。
狹小的貓耳洞
悶熱,潮溼
解放軍士兵的口頭禪是:在貓耳洞呆一年,把一輩子的苦都吃完了。
在雲南廣西邊境的亞熱帶氣候,就算是住在通風極好的竹樓裡面,也是無法忍受的。
貓耳洞大不過幾米長寬,小不過一兩米長寬,大半處於地下,只有一個狹小的出口在外,根本不可能通風。
洞裡面溫度高,普遍超過40度,有些高達50度,正常人幾乎無法忍受,體質差的人進去幾分鐘就會昏迷。溫度高還不是最嚴重的,最慘的還是溼度過高。 洞裡面到處溼漉漉的,人無法忍受,連衣服食品很快就會黴爛,武器容易生鏽,連特質的防潮被都是潮溼的。人在裡面,和我們蒸桑拿差不多。在洞裡面根本無法穿 衣服,因為溼度過大,衣服都是潮溼的,很容易貼在身上,除了讓人非常難受以外,還極容易生皮膚病,甚至全身潰爛。
有個從大學入伍的戰士面子薄,在貓耳洞幾個月都穿著衣服,結果全身皮膚潰爛。他不下陣地,被人強行抬了下來。到醫院一脫衣服,一層皮也隨之脫掉了。貓耳洞裡面的解放軍士兵,百分之百都是全身赤裸,連內褲也不穿,因為根本穿不住,越軍也是一樣。
由於洞口小,不通風,洞裡面除了溼氣以外,各種異味都不容易散掉。一般貓耳洞裡面都有食物腐敗的餿味,人的汗酸味,糞便的臭味騷味、老鼠的腥味、煤 油的刺鼻味,還有各種黴爛味、煙味、火藥味等等。當年的老兵回憶,如果從後方突然進入這種貓耳洞,開始一周根本不想吃東西,一個勁只想吐。
貓耳洞裡面根本穿不住衣服
積水又缺水
貓耳洞地勢一般比較低,又根本沒有排水設施,一旦下雨就很容易大量積水。下雨的時候,解放軍士兵只能拼命往外掏水。但是,無論怎麼掏,也肯定掏不過來,雨後肯定會大量積水。
有些洞比較好,只有一兩分米,泡著腳而已。有的洞水一直到腰部,貓耳洞狹小,戰士無法戰立起來。士兵們只能背著搶,跪在水裡,把電臺頂在頭上。有的洞比較極端,一直淹到洞頂,戰士只能頭頂著洞頂站著。
如果雨很快停止,水大約十幾小時就能退下去。如果連續下雨,雨水往往幾天甚至十幾天不退。洞裡面的戰士沒有命令是絕對不能離開崗位的,由於對面就是越軍,也無法出洞。
水裡不但有大量的糞便,尿水,煤油,甚至還有很多老鼠和毒蛇。人泡在水裡一段時間後,全身皮膚都發白髮胖發皺,看起來非常嚇人。
雨天會積水,沒有雨的時候洞裡又會嚴重缺水。很多前沿的貓耳洞離越軍只有幾百甚至幾十米,雙方不斷開槍開炮,還有大量的地雷,運輸極為困難。背負補給的軍工雖敢於冒很大的危險,也很難送東西上來。
貓耳洞裡面需要糧食、水、煤油和彈藥。糧食主要是壓縮餅乾和壓縮罐頭,體積小,不佔什麼地方,一次就可 以背不少上來。煤油一桶可以用很長時間,彈藥一箱幾百發也可以用很久。只有水體積很大,很大的一袋不過20升。人每天都要喝,一袋水也喝不了幾天。解放軍後勤部門,努力讓貓耳洞人均日供水量提升到一點五升(當然這不是飲用水,還包括做飯的用水),可惜始終沒有能夠達到,大部分貓耳洞裡面都嚴重缺水。
一般來說,人每天至少要喝半升水才能保證正常的生存。每天人由於流汗,排洩要消耗一部分水分,正常的成年人一般一天至少要喝2升水才可以保持身體的健康。
而貓耳洞由於溫度極高,人出汗量遠遠超過正常人的標準,消耗水分更大。
實際上,貓耳洞裡面的戰士每天可以用水不過一天半升水,也就是說只能保證人的基本生存。在很多極端情況下,比如越軍長期開炮和多次襲擊,背送物資的軍工上不來,戰士每天只能供應0.2升水。這樣的情況往往要持續十多天之久。上甘嶺坑道的缺水現狀,又在幾十年後重演。
根據當時士兵回憶,前方士兵回到後方以後,所有人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瘋狂的喝水,有的還跳到江裡面去喝,還在江裡又遊又滾。
這是回到後方戰士最大的享受
不具備全面防禦能力造成可怕的精神負擔
和韓戰不同,中越邊境戰爭雙方都大量使用貓耳洞。中國解放軍的貓耳洞和越軍離得很近,一般也就是幾百米。近的也就是幾十米,甚至還有幾米的。有的洞是天然巖洞,乾脆和越軍相通。雙方把通道堵死,互相也可以聽到說話。
這種情況下,解放軍的貓耳洞可以防禦越軍炮擊,卻很難抵抗越軍特工的偷襲。這些貓耳洞基本都在明處,都為越軍熟知。越軍經過和日本法國美國超過三十年的軍事戰鬥,單兵素質相當的高,老兵幾乎人人可以單獨作戰,又很擅長在這種山地叢林地形的偷襲。
解放軍缺乏夜視器材,也缺乏高效的觀測設備,大多數只能靠肉眼監視敵人的動向。
一旦越軍偷襲或者乘著夜色摸到貓耳洞的洞口,往往朝洞口射擊或者投擲手榴彈。只有一個狹小出口的貓耳洞,不具備防禦這種攻擊的能力。遭遇越軍偷襲,洞裡面的士兵往往都會有傷亡,甚至全軍覆沒。
中越戰爭中絕大部分戰鬥,就是這種數不清的小規模交火。
這要求貓耳洞裡面的士兵,無論白天黑夜都要有極高的警惕性。一旦有小的放鬆,往往就會有血的教訓。
一個戰例,一個越軍特工冒雨偷襲一個貓耳洞,解放軍兩個戰士正在忙著掏水。越軍一梭子子彈打進去,兩名士兵全部陣亡。
還有一個戰例是數名越軍乘著夜色偷襲,被貓耳洞裡面二名士兵發現。雙方激烈交火,擊斃越軍一名。由于越軍向洞頭投擲幾枚手榴彈手榴彈,裡面的戰士無 法躲避,一名班長受重傷,一名戰士陣亡。重傷的班長腹部被炸開,腸子流出,仍然繼續開槍將越軍擊退。陣亡的年輕戰士身上中了八十九塊彈片!
越軍隨時可能偷襲,一旦不能發現越軍就難逃死傷,洞內戰士們自然時刻都高度緊張。戰爭的殘酷並不在於會死,而是在於隨時可能面對死亡的威脅。
一個堅強的人可以面對一次生死危險,但再堅強的人也很難在數月時間內,時時刻刻面對死亡的威脅。
長時間又總是存在的死亡威脅,造成戰士們沉重的精神壓力。
這種壓力往往比戰爭本身更能傷害一個人!
死亡本身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明知道隨時都有可能死亡,但是不知道它什麼時候會降臨
綜上所述,這樣的貓耳洞覺得稱得上煉獄兩個字,他不僅僅是一個流血的煉獄,還是一個悶熱、艱苦、時刻面臨死亡的可怕地獄。
一般一個強壯的士兵在洞裡帶上三個月,體重平均會減少10斤以上,需要數月修養才能恢復。
解放軍團長王小京說:貓耳洞要是搬到北京城,北京人能在裡邊困五分鐘,就算不簡單。
另一位去過貓耳洞的團長說:在這樣的貓耳洞呆一年,就是不打仗,也應該給立功,應該給一等功。
這些都不誇張!
有趣的是,革命老前輩們卻並不這麼看。經過韓戰的老戰士說:老山的坑道多好,比我們抗美援朝的工事闊多了。這壓縮乾糧真好吃,比我們打美國鬼子一把炒麵一把雪好多了。
韓戰也好,中越戰爭也好,貓耳洞不過是底技術條件下減少傷亡的產物。為了保證基層士兵的生存,突出貓耳洞的防禦能力,而忽視了對士兵基本生活的需求性。
士兵也是人,他們也有正常人的基本需求,不可能每個人都是超人。美國軍事條例規定,如果沒有正常補給,基層指揮官有權不向上級匯報就放棄陣地,不會受到軍事 處分。中國人和美國人同樣都是人,如果單單從身體條件來說,歐裔白人為主的美國人可能還要好一些。我們不能要求我們的士兵為祖國獻身的情 況下,還要接受正常人無法忍受的痛苦。畢竟他們已經願意獻出自己寶貴的生命,我們還能要求更多的嗎?
1984年4月21日的老山主峰,榮譽是用年輕的鮮血換來的
淘汰
隨著科技的發展,貓耳洞必然會被淘汰掉。
從八十年代末期開始,解放軍逐步用新式的半永久野戰工事取代傳統的貓耳洞,這些新興工事一定程度上緩解了貓耳洞的惡劣條件。
到了2000年以後,解放軍推出最新研究出來的鋼結構裝配式火炮工事,讓解放軍新式野戰工事發展到5種等級11個系列。到了今天,從東海海島到雪域高原,從南沙到黑龍江的大部分邊防哨所都配發了新型野戰工事。
這些新式野戰工事採用裝配式模塊技術,遮彈技術和快速構築技術,使得它們更加堅固, 機動性能更加靈活,不受地域、氣候幹擾。
新型野戰工事在貓耳洞的經驗上,更加重視舒適度,採用了最新研製的特殊防水材料,同時添加很多士兵的生活設施。如前進指揮所的簡易野戰工事裡,不僅裝有發電機、熱水器、冰箱、空調、淋浴器,官兵還住上了舒適的床鋪。
原本搭建一個貓耳洞,至少需要幾個戰士花費幾個小時的時間。新式野戰工事則更為方便,一個戰士利用現有材料僅用十幾分鐘就可以修建完畢
這些已經夠好了,專家卻仍然不滿足。
他們正在從事可攜式微型化野戰工事,納米材料野戰工事,新概念野戰工事等的研究,不遠的將來,更為先進的野戰工事還將在解放軍服役。
貓耳洞這個名詞?從此一去不復返啦!
歡迎搜索ID:qqmiljwt
或長按以下二維碼關注
騰訊軍事講武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