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才算是「開悟」?真正開悟的人,往往都有這3個特徵

2020-12-09 90秒文史說

開悟是什麼樣子?現在有很多描述,但是絕大部分都是錯的,因為大多數描寫開悟的人都沒有開悟,只是用大腦理解,哪怕描述的都一樣,也是錯的。同樣的,本篇文章也是錯的。

開悟是什麼樣子,要聽那些開悟的人說,哪怕他們說的都不一樣,也是對的。區別就在於,兩個人都在給你講如何學會遊泳,不會遊泳的人就算背誦了一本遊泳教材,他講的也是錯的;會遊泳的人,即使從來沒有上過學,他說的也是對的。

許多人通過各種方式苦苦追求開悟的境界。無論是孔孟之道、佛陀之道、老莊之道,還是瑜伽之道,其終極目的只有一個:如何引導我們進入開悟的狀態。

打開了,我們就悟道了。孔子在《周易·文言傳》裡說:

「夫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兇。天且弗違,而況於人乎,況於鬼神乎?」

也許這就是開悟的狀態,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

是否不開悟的人,每一時刻看到的世界是不一樣的、對同一事情的解釋也在變化;如果是開悟的人,那麼他對世界的解釋就是始終如一的?

其實有一種說法是這樣的——開悟的人(指真正開悟的人)和不開悟的人重要區別在於:開悟的人不再相信自己的想法是真的,包括任何想法;

而不開悟的人則相反,他們無意識中相信自己的任何想法是真的,簡直是「任何」。所有想法都是自己從虛無中建立的,都是從本無所有的心地上構建的,所以諸佛(開悟的人)不相信自己的任何想法——哪怕某種想法看起來多合理或真實。

覺悟的心不以「合理」和「看起來真實」為理由和依據來確定它自己的存在是真的,這種習性是頭腦的。頭腦以「合理」、「看起來實在」等來支持和證明它自己的夢幻是真實的。

真正開悟的人,從不談開悟。

相反,那些整天為了尋求某種特殊能量而去修行或者開悟的人,它們追求「永生」、想要「斷輪迴」、其實都是執念,這種人永遠也不能真正開悟。

開悟的人,從不解釋,因為他們知道一旦開口解釋或者描繪,就著了像,凡是能被說出的真理,已經離開了真相。

開悟的人,沒有牢騷,沒有抱怨,沒有妄想,沒有執念,他的心是平靜的,在平靜中做自己應該做的事,這就是智慧,也是佛性,也是順天行道,道法自然,自然而然。

夢參老和尚曾經說過:

開悟並不是修成,更不是成道。開悟只是明「理」而已;而斷煩惱、證菩提的修行才是「事」。「理可頓悟,事須漸除」。所以稱開悟的禪宗大德「成佛了」是錯誤的。開悟並沒有成佛,明心見性之後還需要學習。」

明心見性只是一個開始、一個起點,好比是趴在門縫上看見了些許的光亮。而這「明心見性」,也許正是我們要做的第一步吧。

讀者們,關「開悟」,大家有怎樣的看法?如果喜歡本文章,請轉發收藏哦~

相關焦點

  • 真正開悟成佛的人,往往有這些顯著特徵,看看你有嗎
    佛語有云:「心中有佛,所見皆佛。」佛以各種方式顯現在眾生面前,所謂的見到,並非是表象上的見到,而是真切地感受到開悟的過程。開悟見性,明白了佛所說的經義真實不虛,自然就能見到佛了。修佛修的是心,是指心靈的開悟,但是對於開悟許多人並不了解,畢竟學佛之人無數,開悟的能有幾個?修心如何才算是開悟?很多人在修行的過程中會陷入迷茫,就像船在狂風暴雨中沒有方向一樣,永遠也駛不到終點。
  • 佛教:真正「開悟」過的人,往往有這3個特質,你有過嗎?
    導語現今時代,拜佛學佛的人很多,但真正能夠得道開悟的人卻寥寥無幾。我們常說的得道開悟,其實是兩個概念。得道是得道,開悟是開悟,得道開悟是分開的。所謂的道,即自然界的運行法則。若是我們的身、口、意三業,都能夠與該法則相應,沒有絲毫違背,就叫得道。
  • 真正開悟的人,會有兩個「顯著」特徵,福報越來越多
    真正開悟的人,會有兩個「顯著」特徵,福報越來越多開悟的人,境界和格局非常人所能及,如同登上五嶽之巔,自然視野遼闊,能夠一覽眾山之小,而真正的開悟之人,往往會有兩個特徵。他一時也想不清楚拜佛的真正意義到底在哪裡,於是就回答趙州禪師,起碼拜佛是件好事啊!趙州禪師就對他說,好事不如無事,無事勝佛。其實所有的人,最大的痛苦煩惱來自什麼?——就是來自於執念,來自於我執。
  • 佛教:真正開悟的人,身上都有這3大特質,看看你有嗎?
    那麼,開悟的人是什麼樣子的呢?怎樣判斷自己是否開悟了呢?開悟是不是就像佛菩薩的神通那樣無所不能呢?並不是。佛教從來不是談玄說妙、搞神通,佛陀也告誡後世弟子嚴禁以神通說法,因為這樣易使人走上邪路和迷信。「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覺」,佛法的照現離不開我們樸素的生活,在實際生活中去醒悟、實踐,才能真正受用。
  • 真正開悟的人,究竟有多厲害?不可思議!
    天且弗違,而況於人乎,況於鬼神乎?」這就是開悟的狀態,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真正開悟的人,從不談開悟。相反,那些整天為了尋求某種特殊能量而去修行或者開悟的人,它們追求「永生」、想要「斷輪迴」、其實都是執念,這種人永遠也不能真正開悟。
  • 開悟後有什麼變化?
    修行者一旦開悟,就等於即身證得菩薩的初果,同時在知見上與佛比肩平齊,所以,開悟也就是即心成佛。那麼,怎麼樣才算是開悟呢?開悟,並不是一個抽象的形容詞,而是包括感知、思想、以及心身狀態的變化在內的一個具體證境,它有著與它相應的多種形態的量的體現。
  • 如何開悟?坐禪能開悟嗎?開悟了的法師這樣教人「開悟」
    自古至今,信仰佛陀的人的最終目的,都是為了開悟。因為只要開悟了,就有了佛陀般的大智慧。如何開悟呢?通過坐禪能開悟嗎?對於坐禪能不能開悟,大師們的看法有所不同。多數人認為,坐禪不一定能開悟,但開悟者一定經過坐禪。大家在寺廟裡可以看到,所有的佛和菩薩的坐姿雕像,都是雙腿盤坐的姿式。釋迦牟尼佛開悟前,就是以雙腿盤坐的姿勢,在菩提樹下,坐了七七四十九天,最後睹明星而開悟。
  • 佛教:真正的「開悟」人通常有這三個特點,你有嗎?
    介紹在的時代,有很多人崇拜和學習佛教,但很少有人能真正得到教化。我們常說啟蒙其實是兩個概念。啟蒙就是啟蒙,啟蒙就是啟蒙,啟蒙是分開的。所謂道是自然法則。如果我們的身、口、心都能符合這一規律,而沒有違反,那就是道。明白法律,看到自己的心,叫做覺悟。
  • 星雲大師:真正開悟的人,往往具備四個特質,所以活得無比自在
    科技的進步也讓現代人的競爭不再局限於一村、一鎮,更是在與一市、一國甚至全世界的人競爭。但是在這種壓力重重的環境中,就不能找到一個自在的生活了麼?當然不是,佛家有雲,「萬物唯心造」。房子、車子、孩子、票子這些都是外物,而要獲得真正大自在的生活,自己內心的感受,才是最重要的。
  • 如何獲得交易開悟?交易開悟是一個什麼樣的狀態?
    脫開實踐經驗談開悟是不現實的。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它的前提是,你要先讀書十年。想要在投資市場中長期生存,要記住這句話,一定要有這樣的決心,並付諸實踐。尼採:凡是不能將我滅亡的,都將使我強大。肯定沒有實質性變化偽「開悟」有很多次,能讓我真正有很大變化的開悟只有兩次。第一次,是在我從事市場投機交易第四個年頭,當時在深圳一家貿易公司,工作內容應該算是期貨交易系統的檢測,是真的需要百分之百執行,最後我也確實做到了。為什麼要說最後做到了呢?
  • 開悟的最高境界是什麼?開悟者現身說法是硬道理
    開悟到了至高的境界是什麼?,然而一個人開悟以後,回答以上問題簡單得很開悟的人不但對於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這三觀相關的問題沒有疑惑,而且對科學也有深刻的認識,開悟者從整體上把不同的學科統一了起來。極高的開悟者可以指導別人開悟如果一個小學數學老師宣布他掌握了加、減、乘、除四則運算的原理,那麼他必須證明自己,如果他能教會小學生四則運算,那麼我們相信他的話,如果他教不會小朋友四則運算,那麼他對四則運算的理解是有問題的歷史上有無數人的自稱開悟,他們真的開悟了嗎,誰能教會別人開悟?
  • 梅宮主:讓你開悟的一句話是什麼?
    讓你開悟的,永遠不會是聽了多少課,讀了多少書。一定是課裡的一句話,書裡的一句話讓你開悟。所以,為了遇見一句話,你才該多聽課。2.記住一個觀點:99%有價值的信息都是花錢買的!因為你腦子裡沒有那個精準關鍵詞,你就什麼真相看不到,搜不到。
  • 開悟還是誤入歧途
    ,有的將意識造作的境界當作了開悟;有的將理論了知當作了開悟;有的將覺受當作了開悟……在佛教的「四法依」中有「依智不依識」的教誨,而在修持大圓滿的竅訣中也有辨別心識與智慧的實修引導,還有《楞嚴經》中開示了五十種陰魔境界,目的都是為了讓修行人不要誤入歧途,順利趣入菩提康莊大道。
  • 金剛經第三:真正開悟的人,都是返璞歸真,看看釋迦佛就知道了
    這一品非常簡單,就兩句話,但第二句話其實就是釋迦佛親身為諸弟子示現的開悟甚至大徹大悟後的人該是什麼樣子,其實能夠看懂這句話,整部金剛經都參悟了,所有的三藏十二部佛經也都參悟了。而要能承擔這麼多人必須要有個大院子不可,所以給孤獨長者就去和當時的祗樹太子去買皇家花園,並承諾布滿黃金——這一幕在西遊記裡面也提到過,有個「布金之寺」,後來祗樹太子很感動,就把園子送給了他,兩人合力布施,所以稱為「祗樹給孤獨園」。
  • 開悟之人,會有什麼特徵?
    其實包括慧能大師,直至開悟時也不認識字,仍是個在家人,外面好像沒有成熟,但內在的證悟已臻究竟。從歷史上看,這樣的成就者也非常非常多,心跟諸佛菩薩的境界無二無別,可是外表的形象卻非常不如法。聊開悟也許太高深了,但即使此生沒有開悟的機緣,我們至少也應該從內心中對佛法生起信心。
  • 開悟的人是什麼狀態呢
    開悟的人是什麼狀態呢開悟的人也會有各種情緒悲傷憤怒難過都有和沒開悟的區別在於就算悲傷憤怒難過也屬於在「愛」裡面悲傷憤怒難過「愛」就是將各種現象與發生都當成恩典欣然接納讓一種情緒只是在肉體上有感覺和你的內心的寧靜沒有什麼關係能做到痛與苦的分離就算你真的很生氣很難過在肉體上表現得再多麼的極端你的內心永遠是寧靜的
  • 虛雲大師經過苦行、遊歷參訪,終於開悟得道:開悟後是什麼狀態?
    老傑談《百年虛雲》第5期:虛雲大師經過苦行、遊歷參訪,終於開悟得道:開悟後是什麼狀態?一路上山高路遠,寒暑變化,甚至被人取笑,被迫從別人褲襠底下鑽過去。大師曾經在路上身患疾病,險些喪命,多虧文吉菩薩相救才脫離生命危險。
  • 論我開悟開悟開悟及扯出有感幽默神冰冰崽了縫褲子誰的雅外號哈哈
    今天是我活到現在最開悟,頭次等於開悟了自己。本想開悟貢獻值於眾,也好不須枉此生。就是一直堅守不謀己必須有所所為,就是不能白活一生而來到這世上,不為了錢只為活著有意義,更有價值奉獻給這個世界。最後圖個名,宇宙歷史留名,也不是。
  • 修到一念不生還未開悟,「不動」才是開悟的標準
    很多大師講一念不生,清楚明了的心就是開悟的境界,這是錯誤的,因為這還是在意識心的六塵境界裡,但若說像石頭一樣什麼也感覺不到,那也是錯誤的,這個在《圓覺經》裡佛有過明確的說法:「如來因地修圓覺者,知是空華,即無輪轉,亦無身心受彼生死,非作故無,本性無故,彼知覺者,猶如虛空,知虛空者,即空華相,亦不可說無知覺性
  • 體驗上,開悟和徹悟有什麼區別?
    有時,我們會體驗到身心以及世界統統消失,只剩下了了分明的靈明覺知,這就是徹見本性。這都是從親身體會的角度說的,也就是覺知的角度。而悟,主要指的是認知層面不再迷惑,也就是從迷惑當中醒悟過來的意思。問:一剎那的迴光返照與整個世界統統消失的體會,有什麼區別?答:它們本質上就是一個事情,都屬於開悟之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