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你喜不喜歡《亮劍》,你不得不承認,很多萌新就是通過這部電視劇一腳踏入軍juan的。
在小說《亮劍》中,作者虛構了一個德國慕尼黑軍校學成歸來的日本軍官山本一木,他創建了一支精銳的「特種作戰小分隊」——山本突擊隊,全套德國裝備。在小說裡,作者描述山本突擊隊「人手一支德國MP38/40衝鋒鎗」,但到了電視劇《亮劍》中,可能是MP38、MP40衝鋒鎗道具太難找,劇組給這支「特種作戰小分隊」準備的道具槍是另一種我們熟悉的武器,不少軍迷都認識它,這是美國M3衝鋒鎗,因為其造型和加注黃油的注油槍有點像,於是還有個綽號「黃油槍」或者「注油槍」。
可能是為了圓這個破綻,劇中還給李雲龍加了句臺詞——當孔捷的新2團團部遭遇「山本突擊隊」後,李雲龍到現場查看,撿起一個空彈殼說:「這是美國造的衝鋒鎗。」(其實那是一個51式手槍彈的空包彈殼)。
《亮劍》中花裡胡哨的「山本突擊隊」
除了《亮劍》,看過各種抗日劇的我們,會發現M3「注油槍」出現的機率很高,鬼子用,國民黨用,共產黨用,連土匪山大王都用,動不動就看到豬腳舉著M3衝鋒鎗嗷嗷叫地掃射,還誇張地上下抖動,偏偏拋殼窗蓋子都沒打開……哎不說了不說了,這場面想想都尷尬。
《我的特一營》裡,反倒是打開了M3衝鋒鎗的拋彈窗
M3注油槍
M3衝鋒鎗的設計者還是通用汽車美國內陸分公司的設計師喬治·海德(George Hyde),此前他設計過海德33試驗衝鋒鎗和M2衝鋒鎗,其中M2衝鋒鎗一度被美軍列為備選制式武器,作為湯姆森衝鋒鎗的補充,但因為生產環節出了一些問題,最終該槍沒有投產。除了喬治·海德,還有一位費雷德克·辛普森(Frederick Sampson)也參與了設計,他也是通用公司的設計師。M3衝鋒鎗的研製背景是美軍參加二戰後,對衝鋒鎗的需求量大增,雖然採購了湯姆森M1928A1衝鋒鎗和簡化的M1、M1A1衝鋒鎗,但湯姆森衝鋒鎗生產工藝複雜,成本太高,作為一種僅在近距離噴射手槍彈頭的自動武器實在是不划算。美軍注意到,無論是盟友英國的斯登衝鋒鎗還是對手德國的MP38、MP40衝鋒鎗都大量使用金屬衝壓件,結構非常簡單,生產工藝性非常好,成本低廉,所以美軍提出也要研製這樣一種低成本的衝鋒鎗,以取代價格昂貴的湯姆森衝鋒鎗,具體要求如下:
1、全金屬結構;
2、儘可能多採用衝壓鈑金工藝;
3、儘可能少採用機加工零件;
4、儘可能少用高質量合金鋼,多用普通鋼材;
5、不需要單發功能,僅保留連發功能,射速要低,便於控制點射(這很可能是受M2衝鋒鎗影響)。
總之,就是一定要便宜!便宜!便宜!重要的事情重說三。
1942年10月,前文提到的喬治·海德和費雷德克·辛普森設計了一種T15試驗型衝鋒鎗,該槍大量採用衝壓鈑金加工,有單發/連發選擇功能,後根據美國軍方要求,又推出了T20試驗型衝鋒鎗,該槍是在T15的基礎上取消單發功能和手動保險改進而來,結構更加簡單。同年11月,T20試驗型衝鋒鎗被提交給美國軍方,在阿伯丁武器試驗場進行了測試,測試結果表明T20的戰鬥性能、使用壽命完全合格。1942年12月12日,美軍正式賦予該槍「.45口徑M3衝鋒鎗」的正式編號,將該槍列入制式武器,並授權通用汽車導航燈分公司(Guide Lamp Division)生產該槍。當時湯姆森衝鋒鎗仍是美軍制式武器,在戰時貿然停產並不明智,所以美軍打算鋪開M3衝鋒鎗的生產,逐步替換戰場上的湯姆森衝鋒鎗。除了.45ACP也就是11.43mm口徑,M3衝鋒鎗還有9mm派拉貝魯姆口徑的型號,考慮用於援助盟軍,但該型號並未大量生產。
與湯姆森衝鋒鎗相比,M3衝鋒鎗的外觀非常粗糙簡陋——機匣部分為圓柱形,與握把、彈匣座連為一體,分為左右兩個部分,分別用金屬板件衝壓成型,然後用焊接的辦法左右拼合,所以貫穿全槍中心有一道明顯的焊接痕跡;該槍的槍管為光溜溜的一根圓管(後來加裝了一個喇叭形槍口消焰器),突出於機匣前方,用一個帶滾花的槍管連接座與機匣前方的螺紋連接;準星為簡單的片狀準星、照門為鋼板衝壓成型的固定覘孔式照門,分別點焊在機匣前後端;擊發機裝在一個罩子裡,用銷子固定在機匣下方,分解時可拆開,拆出扳機連杆和阻鐵;鋼絲彎折成型的伸縮槍託固定在機匣後方,使用時向後拉開固定,可抵肩射擊。
這支是M3A1衝鋒鎗,為M3的改進型,槍管固定方式和M3一樣,用一個帶滾花的槍管連接座旋接在機匣前方螺紋上。
M3衝鋒鎗的槍託為鋼絲彎折焊接製成,拉出固定就能抵肩射擊。
M3衝鋒鎗採用簡單的自由槍機原理,開膛待擊、固定擊針前衝擊發,該槍的槍機為圓柱形,後面有兩根並列的復進簧導杆,復進簧纏繞在導杆上。該槍的拉機柄非常特別,為一個搖把,拉槍機時向後搖動搖把,直到槍機被阻鐵掛住,扣扳機後槍機前衝推彈匣內首發彈上膛擊發,擊發後在膛壓作用下槍機後坐,抽出空彈殼,隨後再次復進,打響第二發……M3衝鋒鎗沒有單發模式,只能連發,但因為射速很低只有450發/分,所以射手能輕鬆控制點射和單發,由於射速很低,每次擊發後射手都有能力把槍壓住,所以該槍短點射精度還挺高,比湯姆森衝鋒鎗更高。M3的搖把拉機柄還有個功能,就是作為手柄裝上小油刷,用於擦拭武器。
前面說過,M3衝鋒鎗在T20樣槍起就取消了手動保險,但不代表該槍無任何保險機構。該槍的大型拋殼窗蓋就兼做保險,當膛內無彈,槍機處於前方閉鎖位置時,只要合上拋殼窗蓋,該拋殼窗蓋下方有一個凸起卡在槍機保險缺口裡,槍機不能後退;當槍機處於後方待擊位置時,也只要合上拋殼窗蓋,此時槍機被擋在後方位置不能前衝推彈上膛,也無法擊發;在射擊前,只有打開拋殼窗蓋槍機才能解除保險,正常動作。所以一些神劇中演員端著M3衝鋒鎗裝模作樣,甚至使勁搖動槍身裝作射擊狀(槍口火焰是後期製作加上去的五毛特效),仔細一看拋殼窗都沒打開,讓人無法直視。
M3衝鋒鎗的拉機柄是個搖把,射擊前要打開拋殼窗蓋,如果不打開,槍機被鎖定無法運動,也就無法射擊。
1944年12月,改進型的M3A1衝鋒鎗出現,與M3相比,M3A1最大的變化在於取消了搖把式拉機柄,原因是這個拉機柄容易損壞,為此M3A1乾脆在槍機上挖了一個凹坑,待擊時直接打開拋殼窗蓋,用手指扣著這個凹坑向後拉槍機直到掛住,也算是簡陋到家了!
M3(上)和M3A1(下)對比,M3A1取消了搖把式拉機柄,改為在槍機上挖一個凹坑,用手指摳著凹坑拉動槍機。
美軍印刷的M3A1衝鋒鎗說明書
M3、M3A1衝鋒鎗在二戰後期開始裝備美軍部隊,逐步替換下各種湯姆森衝鋒鎗,成為美軍制式武器,一直用到韓戰。到1957年M14自動步槍裝備美軍後,步兵中大部分M3、M3A1衝鋒鎗撤裝列入儲備武器,但海軍水兵、坦克兵、汽車駕駛員以及特種作戰單位還在用M3A1衝鋒鎗,甚至到1991年海灣戰爭,美國M1、M1A1艾布拉姆斯主戰坦克還隨車攜帶兩支M3A1衝鋒鎗。著名的三角洲特種部隊退役軍人,國內軍迷尊稱「肉山大魔王」的拉裡·韋克斯(Larry Vickers)曾回憶,自己加入「三角洲」時,M3A1衝鋒鎗還作為室內CQB武器使用。除美軍外,M3、M3A1衝鋒鎗在二戰後還大量提供給美國的盟友使用。
肉山大魔王在打M3衝鋒鎗
除了普通型M3、M3A1,還有一種M3微聲衝鋒鎗,原本是供二戰時的OSS戰略情報局使用。它的槍管外有固定式整體消聲器,配合亞音速的.45ACP手槍彈能大幅度抑制槍口噪聲,這種微聲型M3衝鋒鎗還被美軍特種部隊用於越南戰爭。
M3微聲衝鋒鎗
菲律賓軍隊仍在裝備M3微聲衝鋒鎗
最後來說一說中國。
在各種抗戰劇中M3衝鋒鎗出鏡率很高,但該槍在二戰時期主要裝備美軍,並沒有提供給中國軍隊,當時援華的主力衝鋒鎗還是各種湯姆森衝鋒鎗,所以在抗戰劇中大量出現M3衝鋒鎗屬於穿幫。
M3真正進入中國,要等到抗戰勝利之後的解放戰爭時期,作為美軍剩餘物資開始提供給國民黨軍隊。1947年,國民黨聯勤總部瀋陽九十兵工廠測繪仿製了M3衝鋒鎗,命名為「三六式衝鋒鎗」,取民國三十六年的意義,在解放軍攻佔瀋陽之前,聯勤九十兵工廠共生產了1萬支不到的「三六式衝鋒鎗」。
1948年,國民黨聯勤總部南京六十兵工廠也測繪仿製了M3衝鋒鎗,但六十廠仿製的是9mm型號,命名為「三七式衝鋒鎗」,六十廠還沒來得及生產多少「三七式衝鋒鎗」國民黨政權就飛速崩塌,六十廠大部分生產設備被國民黨政權帶到臺灣,在那裡重新生產9mm的「三七式衝鋒鎗」,具體產量不知。
(完)
轉載請註明出處:「雲上國防」(ID:YUNSHANGGUOFANG)註:本文為「雲上國防」公眾號獨家特約文章,未經允許請勿轉載、洗稿,否則將追究當事人和單位法律責任。
點看+秒贊+分享,傳播你的歡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