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劇熱門衝鋒鎗,其實沒上過抗戰戰場

2021-02-24 雲上經略

無論你喜不喜歡《亮劍》,你不得不承認,很多萌新就是通過這部電視劇一腳踏入軍juan的

在小說《亮劍》中,作者虛構了一個德國慕尼黑軍校學成歸來的日本軍官山本一木,他創建了一支精銳的「特種作戰小分隊」——山本突擊隊,全套德國裝備。在小說裡,作者描述山本突擊隊「人手一支德國MP38/40衝鋒鎗」,但到了電視劇《亮劍》中,可能是MP38、MP40衝鋒鎗道具太難找,劇組給這支「特種作戰小分隊」準備的道具槍是另一種我們熟悉的武器,不少軍迷都認識它,這是美國M3衝鋒鎗,因為其造型和加注黃油的注油槍有點像,於是還有個綽號「黃油槍」或者「注油槍」。

可能是為了圓這個破綻,劇中還給李雲龍加了句臺詞——當孔捷的新2團團部遭遇「山本突擊隊」後,李雲龍到現場查看,撿起一個空彈殼說:「這是美國造的衝鋒鎗。」(其實那是一個51式手槍彈的空包彈殼)。

《亮劍》中花裡胡哨的「山本突擊隊」

除了《亮劍》,看過各種抗日劇的我們,會發現M3「注油槍」出現的機率很高,鬼子用,國民黨用,共產黨用,連土匪山大王都用,動不動就看到豬腳舉著M3衝鋒鎗嗷嗷叫地掃射,還誇張地上下抖動,偏偏拋殼窗蓋子都沒打開……哎不說了不說了,這場面想想都尷尬。

《我的特一營》裡,反倒是打開了M3衝鋒鎗的拋彈窗

M3注油槍

M3衝鋒鎗的設計者還是通用汽車美國內陸分公司的設計師喬治·海德(George Hyde),此前他設計過海德33試驗衝鋒鎗和M2衝鋒鎗,其中M2衝鋒鎗一度被美軍列為備選制式武器,作為湯姆森衝鋒鎗的補充,但因為生產環節出了一些問題,最終該槍沒有投產。除了喬治·海德,還有一位費雷德克·辛普森(Frederick Sampson)也參與了設計,他也是通用公司的設計師。M3衝鋒鎗的研製背景是美軍參加二戰後,對衝鋒鎗的需求量大增,雖然採購了湯姆森M1928A1衝鋒鎗和簡化的M1、M1A1衝鋒鎗,但湯姆森衝鋒鎗生產工藝複雜,成本太高,作為一種僅在近距離噴射手槍彈頭的自動武器實在是不划算。美軍注意到,無論是盟友英國的斯登衝鋒鎗還是對手德國的MP38、MP40衝鋒鎗都大量使用金屬衝壓件,結構非常簡單,生產工藝性非常好,成本低廉,所以美軍提出也要研製這樣一種低成本的衝鋒鎗,以取代價格昂貴的湯姆森衝鋒鎗,具體要求如下:

1、全金屬結構;

2、儘可能多採用衝壓鈑金工藝;

3、儘可能少採用機加工零件;

4、儘可能少用高質量合金鋼,多用普通鋼材;

5、不需要單發功能,僅保留連發功能,射速要低,便於控制點射(這很可能是受M2衝鋒鎗影響)。

總之,就是一定要便宜!便宜!便宜!重要的事情重說三。

1942年10月,前文提到的喬治·海德和費雷德克·辛普森設計了一種T15試驗型衝鋒鎗,該槍大量採用衝壓鈑金加工,有單發/連發選擇功能,後根據美國軍方要求,又推出了T20試驗型衝鋒鎗,該槍是在T15的基礎上取消單發功能和手動保險改進而來,結構更加簡單。同年11月,T20試驗型衝鋒鎗被提交給美國軍方,在阿伯丁武器試驗場進行了測試,測試結果表明T20的戰鬥性能、使用壽命完全合格。1942年12月12日,美軍正式賦予該槍「.45口徑M3衝鋒鎗」的正式編號,將該槍列入制式武器,並授權通用汽車導航燈分公司(Guide Lamp Division)生產該槍。當時湯姆森衝鋒鎗仍是美軍制式武器,在戰時貿然停產並不明智,所以美軍打算鋪開M3衝鋒鎗的生產,逐步替換戰場上的湯姆森衝鋒鎗。除了.45ACP也就是11.43mm口徑,M3衝鋒鎗還有9mm派拉貝魯姆口徑的型號,考慮用於援助盟軍,但該型號並未大量生產。

與湯姆森衝鋒鎗相比,M3衝鋒鎗的外觀非常粗糙簡陋——機匣部分為圓柱形,與握把、彈匣座連為一體,分為左右兩個部分,分別用金屬板件衝壓成型,然後用焊接的辦法左右拼合,所以貫穿全槍中心有一道明顯的焊接痕跡;該槍的槍管為光溜溜的一根圓管(後來加裝了一個喇叭形槍口消焰器),突出於機匣前方,用一個帶滾花的槍管連接座與機匣前方的螺紋連接;準星為簡單的片狀準星、照門為鋼板衝壓成型的固定覘孔式照門,分別點焊在機匣前後端;擊發機裝在一個罩子裡,用銷子固定在機匣下方,分解時可拆開,拆出扳機連杆和阻鐵;鋼絲彎折成型的伸縮槍託固定在機匣後方,使用時向後拉開固定,可抵肩射擊。

這支是M3A1衝鋒鎗,為M3的改進型,槍管固定方式和M3一樣,用一個帶滾花的槍管連接座旋接在機匣前方螺紋上。

M3衝鋒鎗的槍託為鋼絲彎折焊接製成,拉出固定就能抵肩射擊。

M3衝鋒鎗採用簡單的自由槍機原理,開膛待擊、固定擊針前衝擊發,該槍的槍機為圓柱形,後面有兩根並列的復進簧導杆,復進簧纏繞在導杆上。該槍的拉機柄非常特別,為一個搖把,拉槍機時向後搖動搖把,直到槍機被阻鐵掛住,扣扳機後槍機前衝推彈匣內首發彈上膛擊發,擊發後在膛壓作用下槍機後坐,抽出空彈殼,隨後再次復進,打響第二發……M3衝鋒鎗沒有單發模式,只能連發,但因為射速很低只有450發/分,所以射手能輕鬆控制點射和單發,由於射速很低,每次擊發後射手都有能力把槍壓住,所以該槍短點射精度還挺高,比湯姆森衝鋒鎗更高。M3的搖把拉機柄還有個功能,就是作為手柄裝上小油刷,用於擦拭武器。

前面說過,M3衝鋒鎗在T20樣槍起就取消了手動保險,但不代表該槍無任何保險機構。該槍的大型拋殼窗蓋就兼做保險,當膛內無彈,槍機處於前方閉鎖位置時,只要合上拋殼窗蓋,該拋殼窗蓋下方有一個凸起卡在槍機保險缺口裡,槍機不能後退;當槍機處於後方待擊位置時,也只要合上拋殼窗蓋,此時槍機被擋在後方位置不能前衝推彈上膛,也無法擊發;在射擊前,只有打開拋殼窗蓋槍機才能解除保險,正常動作。所以一些神劇中演員端著M3衝鋒鎗裝模作樣,甚至使勁搖動槍身裝作射擊狀(槍口火焰是後期製作加上去的五毛特效),仔細一看拋殼窗都沒打開,讓人無法直視。

M3衝鋒鎗的拉機柄是個搖把,射擊前要打開拋殼窗蓋,如果不打開,槍機被鎖定無法運動,也就無法射擊。

1944年12月,改進型的M3A1衝鋒鎗出現,與M3相比,M3A1最大的變化在於取消了搖把式拉機柄,原因是這個拉機柄容易損壞,為此M3A1乾脆在槍機上挖了一個凹坑,待擊時直接打開拋殼窗蓋,用手指扣著這個凹坑向後拉槍機直到掛住,也算是簡陋到家了!

M3(上)和M3A1(下)對比,M3A1取消了搖把式拉機柄,改為在槍機上挖一個凹坑,用手指摳著凹坑拉動槍機。

美軍印刷的M3A1衝鋒鎗說明書

M3、M3A1衝鋒鎗在二戰後期開始裝備美軍部隊,逐步替換下各種湯姆森衝鋒鎗,成為美軍制式武器,一直用到韓戰。到1957年M14自動步槍裝備美軍後,步兵中大部分M3、M3A1衝鋒鎗撤裝列入儲備武器,但海軍水兵、坦克兵、汽車駕駛員以及特種作戰單位還在用M3A1衝鋒鎗,甚至到1991年海灣戰爭,美國M1、M1A1艾布拉姆斯主戰坦克還隨車攜帶兩支M3A1衝鋒鎗。著名的三角洲特種部隊退役軍人,國內軍迷尊稱「肉山大魔王」的拉裡·韋克斯(Larry Vickers)曾回憶,自己加入「三角洲」時,M3A1衝鋒鎗還作為室內CQB武器使用。除美軍外,M3、M3A1衝鋒鎗在二戰後還大量提供給美國的盟友使用。

肉山大魔王在打M3衝鋒鎗

除了普通型M3、M3A1,還有一種M3微聲衝鋒鎗,原本是供二戰時的OSS戰略情報局使用。它的槍管外有固定式整體消聲器,配合亞音速的.45ACP手槍彈能大幅度抑制槍口噪聲,這種微聲型M3衝鋒鎗還被美軍特種部隊用於越南戰爭。

M3微聲衝鋒鎗

菲律賓軍隊仍在裝備M3微聲衝鋒鎗

最後來說一說中國。

在各種抗戰劇中M3衝鋒鎗出鏡率很高,但該槍在二戰時期主要裝備美軍,並沒有提供給中國軍隊,當時援華的主力衝鋒鎗還是各種湯姆森衝鋒鎗,所以在抗戰劇中大量出現M3衝鋒鎗屬於穿幫。

M3真正進入中國,要等到抗戰勝利之後的解放戰爭時期,作為美軍剩餘物資開始提供給國民黨軍隊。1947年,國民黨聯勤總部瀋陽九十兵工廠測繪仿製了M3衝鋒鎗,命名為「三六式衝鋒鎗」,取民國三十六年的意義,在解放軍攻佔瀋陽之前,聯勤九十兵工廠共生產了1萬支不到的「三六式衝鋒鎗」。

1948年,國民黨聯勤總部南京六十兵工廠也測繪仿製了M3衝鋒鎗,但六十廠仿製的是9mm型號,命名為「三七式衝鋒鎗」,六十廠還沒來得及生產多少「三七式衝鋒鎗」國民黨政權就飛速崩塌,六十廠大部分生產設備被國民黨政權帶到臺灣,在那裡重新生產9mm的「三七式衝鋒鎗」,具體產量不知。

(完)

轉載請註明出處:「雲上國防」(ID:YUNSHANGGUOFANG)

註:本文為「雲上國防」公眾號獨家特約文章,未經允許請勿轉載、洗稿,否則將追究當事人和單位法律責任。

點看+秒贊+分享,傳播你的歡喜

相關焦點

  • 如果參加抗戰,湯姆森,MP40,波波沙衝鋒鎗:你選哪一種上戰場?
    有網友問:湯姆森、MP-40、波波沙這三種衝鋒鎗如果你要打仗,會選擇哪一種?我們先說說美國的湯姆森式衝鋒鎗,我國在抗戰曾經使用過,自產和進口等各種版本的數萬把湯姆森式衝鋒鎗。這種衝鋒鎗是1921年正式推出的一種自動武器,全重接近4.9公斤,全長0.85米。
  • 有湯姆森,MP40,波波沙三種衝鋒鎗:假如抗戰你選哪一種上戰場?
    我們先說說美國的湯姆森式衝鋒鎗,我國在抗戰曾經使用過,自產和進口等各種版本的數萬把湯姆森式衝鋒鎗。這種衝鋒鎗是1921年正式推出的一種自動武器,全重接近4.9公斤,全長0.85米。理論射速每分鐘600-800發子彈。湯姆森衝鋒鎗的口徑是11.43毫米,口徑比較大,其實也就意味著威力比較大。
  • 抗日劇頻繁出現武器穿越!1941年的衝鋒鎗出現在1938年
    而關於抗日的電視劇也創造了一部分經典,例如《亮劍》、《我的團長我的團》這一類的經典抗戰劇。而近些年播出的抗戰劇,其質量則是參差不齊,甚至有一部分抗戰劇在道具上出現大量穿幫。接下來就來講一講那些在道具上出現穿幫的例子。首先最經典的"穿幫"案例,就是關於司登衝鋒鎗、M3衝鋒鎗的。在這些衝鋒鎗上出現穿幫的抗日劇數不勝數,在這裡就不一一舉例了。
  • 抗日神劇動不動就衝鋒鎗掃射,其實真實抗戰,我們主要用這三種槍
    生活在和平年代的和平國家,戰爭離我們非常遙遠,但我們不能忘記曾經發生過的那些戰爭,也不能忘記我軍將士付出了怎樣的代價才贏得戰爭的勝利。不過正是藉助大家對於抗日戰爭的在意,很多無良編劇無良導演創作了很多「抗日神劇」,劇中的中國將士們力拔山河手撕鬼子,一個人能打一個師,拍出來的效果相當震撼,但完全不尊重真正的歷史。偏偏很多老人愛看這樣的爽劇,其實他們只是單純想看日本軍隊吃癟,這樣的心情我們理解,但很多人會受到這一類電視劇的誤導,以為當年的戰爭真的贏得如此輕鬆,尤其是小孩子。
  • 《東方戰場》與普通抗戰劇有何區別?格局大、視角全、投資創紀錄
    時隔抗戰結束71周年的今天,終於出現了《東方戰場》這樣一部多維度、全視角展現抗戰史的恢弘巨製,大量的資料研究與收集,投資2億,輾轉14省取景,拍攝行程超過3萬公裡,角色演員1200餘人,包括群眾演員過萬,累計動用武警官兵4萬多人次參演等等,無一不顯示《東方戰場》的場景廣闊、氣勢宏大。
  • 抗戰劇摻雜偶像劇風格,太過兒戲,停播早就的結局,早就註定了
    (本文原創,版權歸作者所有)抗戰劇摻雜偶像劇風格,太過兒戲,停播早就的結局,早就註定了高偉光、張雲龍等人主演《亮劍3》被強制停播了,從開播之處,就是罵聲一片,停播也是早就註定的結局。說起亮劍,我們就不得不提起李幼斌主演的《亮劍》。
  • 抗戰劇中,彈藥箱可以直接放戰壕上?抗日老兵直言:真實戰場這樣做就...
    自從央視對抗日神劇進行點名批評甚至封殺之後,這些年抗戰劇開始回歸正常了,至少不像之前那麼神,在《抗日奇俠》、《向著炮火前進》、《箭在弦上》等神劇熱播時期,國內的抗戰劇市場徹底亂掉了,手撕鬼子、百步穿楊、加特林橫掃鬼子一個小隊等等,這些情節有點太離譜了,當然了,也有一些看著正常點的,實際上正不正常,那就另說了,比如抗戰劇中,彈藥箱放在戰壕上這個場面
  • 沒想到,我居然一口氣刷完了這部抗戰劇|衛大河|抗戰劇|賽翼德|...
    電視劇《河山》中的這段家信,是能上抗戰劇教科書級別的段落。不僅是因李雪健老師(飾衛父)把整個彈幕都演哭了。而是,這段突出了《河山》最宏大厚重之處——民族精神的力量感。坦白說,每一次大柳鎮上的戲,我都看不得。
  • 國內最偉大的一部抗戰劇,也是最可惜的一部抗戰劇
    我的團長我的團無論看多少遍,《我的團長我的團》都足以稱得上國內最偉大的抗戰劇,但也是一部非常可惜的抗戰劇。如今抗戰劇已經走過了黃金時代。即使有更多人知道《我的團長我的團》的優秀,它也掀不起多少波浪。留下一堆炮灰給龍文章的炮灰團,團裡多數是沒打過仗,連槍都不會開的農民和災民,以及最爛的裝備。除了這些,《我的團長我的團》更敢於揭開那些大家避而不談的殘酷現實。
  • 美國人眼中最危險的4大衝鋒鎗:第4支臭名昭著,抗戰時最受喜愛
    昨天我們介紹了被美國人讚譽為二戰作戰最強悍的4大著名步槍,今天我們就來講講在美國民間最暢銷、被不法分子大量採用的4大危險衝鋒鎗,其中最後一把槍械,你肯定聽說過,在抗戰時期殺傷兇猛,備受戰士喜愛。蠍式衝鋒鎗:該衝鋒鎗誕生於上世紀60年代初,是二戰之後捷克造的又一經典之作,投產量超過21萬支。該槍械具有尺寸短小、易於攜帶、操控靈活、殺傷兇猛、射速高等特性,是一款作戰威猛的雙用途近戰武器。它擁有手槍一樣單發射擊功能,也可以抵肩採取連續射擊模式。推出後,該槍械不僅被多國軍警採用,更是獲得了大量不法分子的青睞。
  • 敵後戰場是抗戰勝利的堅固支撐
    八路軍、新四軍等人民抗日武裝在敵後戰場的日益發展壯大及其英勇作戰,給日本侵略者以越來越沉重的打擊,敵後戰場也由戰略上配合正面戰場作戰逐步上升為中國抗戰的主戰場,為支撐持久抗戰、奪取最後勝利發揮了決定性作用。正如習近平主席所指出的,「中國共產黨堅持全面抗戰路線,制定正確戰略策略,開闢廣大敵後戰場,成為堅持抗戰的中堅力量。」
  • 國民黨正面戰場抗戰記實
    《國殤:國民黨正面戰場抗戰記實》 記述了中國抗日戰爭中血寫的歷史,民族的壯歌。中國,第一個投身世界反法西斯侵略的戰場;中國,在反法西斯戰爭中付出最長時間的抵抗;中國,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做出最大的犧牲……百萬將士兮死沙場,保種衛家兮國有殤……一頭通體創傷的大睡獅,在被齧噬欺凌了6年之後,終於一聲怒吼,驀然驚醒。
  • 《光榮使命OL》:一部玩家自導自演的抗戰劇
    隨著中國首款軍事網遊《光榮使命OL》的同名抗戰題材電視劇《光榮使命》在各大衛視的熱播,熒幕上又一次掀起了抗戰劇的熱潮。在感受戰場血雨腥風的同時,隱藏在戰鬥背後的兄弟情、戰友情、革命情,無一不牽動著我們。
  • 一口氣追完,我找到了這部抗戰劇的走心之處
    近來偶然在螢屏上看到了一部抗日劇《絕地反擊》,初看時並未抱太大希望,畢竟抗日題材雖然一直是影視創作的沃土,但也經不起這些年來的過度開發,很難再出現令人眼前一亮的作品。沒想到,幾集過後,還真咂摸出了幾分味道。電視劇不是紀錄片,它沒有必要對現實進行完全復刻,但該有的現實邏輯還是不能丟。
  • 《我的特一營》網絡點擊過5000萬 被贊抗戰劇王
    憑藉寫實的影像風格、懸念迭起的故事、全民抗戰的直觀呈現,該劇在視頻網站上處於熱點位置,目前全網點擊量穩步飆升,高達5000萬次。其既創下了同類題材劇的網絡收視新高,也贏得了越來越多年輕觀眾的認可,被贊「抗戰劇王」。  徐佳領銜男人戲 熱血正能量席捲網絡  在《我的特一營》中,徐佳飾演的男主角周天翼是個偏執、熱血、一根筋的硬漢。
  • 高級軍官在戰場上使用什麼武器作戰?用小手槍的都可列入抗日神劇
    抗戰爆發以後戰場犧牲的第一位軍長,是衛立煌第14集團軍下轄的第9軍軍長郝夢齡中將,在忻口會戰中,為了督率所部獨立第5旅向日軍反擊,郝夢齡戴鋼盔持衝鋒鎗,帶著隨從人員冒險通過被敵人火力封鎖的一條小路,遭到日軍四挺機槍的交叉射擊,身中十幾彈當場陣亡,追晉陸軍二級上將。
  • 抗戰劇《最後的國門之英雄宜昌》宜昌開機
    一部再現1938—1943年抗戰時期四保宜昌、拱衛陪都重慶的史詩大劇《最後的國門之英雄宜昌》,在「三峽門戶」——世界水電旅遊名城宜昌正式開機。近年來,孟凡耀深挖湖北影視題材富礦,又創作了多部優秀的「湖北造」——《血誓》、《鐵血紅安》、《東方戰場》。與孟凡耀一起轉戰宜昌的製作團隊,是一支藏龍臥虎、能徵慣戰的優秀班底,也是從重大革命歷史題材電視劇《東方戰場》轉戰過來的精英團隊。經歷過《東方戰場》艱苦卓絕的洗禮,相信該團隊定能不負眾望,再創精品。集導演編劇於一身的齊星,是一位佳作頗豐、極具才情的導演。
  • 抗日戰爭研究︱抗日神劇無法推動抗戰敘事,誤導受眾歷史觀
    「抗日神劇」的衍生邏輯自2010年前後,我國電視熒幕上陸續出現了一批嚴重違反歷史真實與常識的抗戰影視劇。其中影響較大者包括《抗日奇俠》(2010)、《一個鬼子都不留》(2011)、《一起打鬼子》(2015)等。
  • 最經典的五部抗戰劇,哪一部讓你百看不厭?
    抗戰劇,在我國可以說是源遠流長,經久不衰。再加上近年來國家文化軟實力的不斷提升和發展,湧現出來的多部抗戰劇集更是一部比一部質量高。今天,筆者就給大家安利五部最經典抗戰劇,大家看下哪一部讓你百看不厭吧 1、《我的團長我的團》段奕宏、張譯 這是一部嚴重被低估的作品,我沒有看過比這部刻畫人性刻畫國民性更深刻準確的電視劇了,而且在還原歷史的基礎上多重解讀皆可。從士兵突擊轉到團劇,原班人馬卻沒看到任何士兵的影子,我心帶著演員的黑料,但是最後卻愛上炮灰中的每個人。
  • 洪希伯:抗戰十大謠言之委員長衛隊
    這段「史實」是如此傳奇,直到近年才有抗戰神劇「超越」。至於文章的內容更是錯漏百出。首先,文章號稱衛隊的對手是日軍最強的第250梅村師團, 編制有24聯隊(日軍甲種步兵師有4個),在遭到「委員長衛隊」的沉重打擊後傷亡達兩萬人。且不說南京會戰中日軍參戰師團(第3、5、6、9、13、16、18、104師團)裡沒有這個「梅村師團」,二戰中整個日軍都不存在250師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