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太平洋數碼
你好,請給我一杯這個中杯拿鐵。不好意思先生,這個是大杯。哪個才是中杯。你就給我這個中杯就可以了。不好意思先生,這裡是中杯、大杯、超大杯。
羅老師狂扇自己的搞笑場面我想大家還歷歷在目吧?雖然是搞笑劇,但是也向我們揭露了商業的一個套路。我想被杯子大小玩壞的不僅僅是羅老師,還有消費者吧?畢竟現在手機廠商也開始玩起了這種套路。
這種套路是由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丹尼爾·卡尼曼提出的錨定效應。在同一系列產品中分出三個型號。超大杯的目的是做價格的反襯,因為做商人的都清楚售價過高是對消費者底線的觸控,一但弄不好就會引起消費者的反感。那為什麼同一個系列要弄出三款型號呢?很簡單,因為作為廠商來說他們也不確定哪一款是消費者最容易接受願意買單的。
我們拿蘋果來舉例,對於同系列頂端的也就是超大杯的iPhone11 Pro Max來說雖然都知道它的功能與性能是最強勁的,但是對於消費者來說手機只是一個消耗品。且越往後後面的機型越是強大,那麼何必花那麼高的價錢去買頂配呢?很明顯不划算,所以iPhone 11 Pro Max的目的就是設置一個上限,這時候消費者考慮價格的同時還要考慮大杯與中杯距離超大杯的性能以及配置相差多少。這樣以來在面對這兩款機型的售價的時候雖然知道它很貴,但是有超大杯iPhone 11 Pro Max的上限擺在那裡,反而映襯出其他兩款機型頗具性價比的樣子。
簡單的做了一個圖用於展示,這樣以來是不是顯得iPhone11真的很香?事實上iPhone11也確實是11系列中最熱銷的。可見這個套路十分的有效,所以在商業交易中哪怕是門口擺地攤的水果大媽也會將價格搞得十分醒目然畫個圈接著在用一橫,之後下面寫上她真正可以交易的售價。換做手機中也是一樣,不過先不要說蘋果套路深,實際上蘋果是最近2年才開始玩套路的,再次之前華為,三星都用過。只不過是沒有蘋果成功而已。
蘋果通過這個套路成功的讓肩負走量的「中杯」iPhone11大火,甚至蟬聯許久的熱賣單品寶座。但是似乎套路並不能保證能深得人心的。比如華為。在蘋果之前華為也就一直在嘗試這種套路。在看到iPhone11成功之後,華為再也按捺不住了,終於在華為P40系列搞起事來。但是可惜的是同樣的套路卻是兩個結果,蘋果完勝,華為輸得可憐。
似乎華為一直沒有搞清楚蘋果與自己之間的差距到底在哪裡,同樣的事為何別人做會成功,換做自己卻以失敗收尾。之後我們也對兩家的產品以及經營模式進行了搜索對比,發現蘋果在閹割中杯時是十分的「溫柔」的,並沒有對基礎版的iPhone11進行過大的改動,反觀華為呢則是「六親不認」了。相信對數碼圈有所關注的朋友都清楚,華為P40與P40 Pro之間的差距可以說是一個天上一個地下!在屏幕尺寸、屏幕刷新率、屏幕材質上以及今年普遍主打的快充,無線充電等等都進行了大幅的閹割。很顯然華為是想通過P40與P40 Pro的差距來讓用戶選擇P40 Pro。
但是此時問題就出現了,大杯與超大杯之間的差距微乎甚微。此時入手華為P40 Pro也已經不是明智的選擇了。而作為超大杯的P40 Pro +的售價又在同期產品中處於較高的水平,也已經走在消費者心理底線的邊緣上遊走了。所以最終華為P40系列看似光輝耀眼,實際上連蘋果的尾氣都沒有見到。所以對於消費者來說,最重要的還是要培養自己的獨立思考能力,看看商品對於自己來說是否真的需要。畢竟不買立省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