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是中杯、大杯、超大杯,蘋果、華為和三星有啥不同?

2020-12-11 愛範兒

你好,請給我一杯這個中杯拿鐵。不好意思先生,這個是大杯。那個才是中杯。你就給我這個中杯就可以了。不好意思先生,這裡是中杯、大杯、超大杯。

被杯型整蒙圈的不止有羅老師,還有現在的手機消費者。

▲圖片來自:《幸福 59 釐米之小馬》

因為從現售的旗艦機型來看,今年蘋果、華為、三星不約而同都採用了「中杯、大杯、超大杯」的命名策略。

從「標準閹割版」升級到「標準版」

回顧一下各家歷年的發布機型,其實蘋果、華為、三星這三家頭部手機廠商並非第一次嘗試在同一個系列當中推出三種不同機型。但今年他們所推出的新品(蘋果是去年)才真正稱得上是「中杯、大杯、超大杯」。

在 2018 年的秋季發布會上蘋果一口氣推出了三款新機,分別是 iPhone XR、iPhone XS、iPhone XS Max。

而在 2019 年,蘋果推出的三款新機分別命名為 iPhone 11、iPhone 11 Pro 以及 iPhone 11 Pro Max。

可以看出,從去年開始,雖然都是發布三款產品,但是從名字上,蘋果給每一款機器都提升了一個檔位。最低配機型的名稱從「XR」變成了「11」而非「11R」,這樣一來就相當於從「標準閹割版」升級成了「標準版」。

同樣的情況也發生在了三星身上。名字也從去年的 S10e、S10、S10+ 變成了 S20、S20+、S20 Ultra。

▲圖片來自:蓋樂世社區

雖然華為此前沒有國內同時發布過同系列三款機型,但在海外地區,還是有標準閹割版機型,例如 P30 Lite。而在今年,華為也把名字改成了 P40、P40 Pro、P40 Pro Plus。

於是,從今年開始,這三家廠商都在命名上完成了從「小杯、中杯、大杯」到「中杯、大杯、超大杯」的演變。

名字有那麼重要嗎?你還別說,還真挺重要的,因為這可是關乎到「面子」的問題。

為了讓大家更好地理解,我們不從複雜的星巴克商業邏輯來解釋,從大家日常都會做的一件事說起:尿尿。

大家都知道,由於在外太空處於無重力狀態,所以太空人解決尿尿這個生理需求,需要藉助一些器具的輔助。

▲ 圖片來自:@MakerBeta

相傳在阿波羅項目的時候,設備相對沒有現在那麼先進,男性太空人需要套上一個裝置去解決這個問題。當時,根據不同的尺寸, NASA 為太空人提供了小、中、大三個不同的型號。

太空人也是人,同樣也會做「死要面子活受罪」的事,當時幾乎所有太空人都冒著會滑落和洩漏的風險也要挑個大號。

用不了多久,NASA 發現了這個問題的存在,於是就將這三個型號的名稱換成了「大、加大、超級大」,之後問題也就解決了。

超大杯秀肌肉,但走量的不一定是中杯

要知道的是,所有廠商的主要任務,並不是要改變世界,而是賣貨。設置三種杯型,最終目的也是如此。

動輒過萬的超大杯顯然不會是走量的那個,所以 iPhone 11 Pro Max、Galaxy S20 Ultra、P40 Pro Plus 所肩負的任務都是一致的。

首先,廠商靠這些靠這些高端機型進行價格上探,覆蓋更多市場。其次,這些超大杯所搭載的都是目前各家量產中最尖端的技術,廠商通過它們來做技術展示,形成技術標杆。簡單來說就是秀肌肉,成為門面擔當。

而超大杯的最後一個任務,就是作為價格反襯。這種做法,也就是由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丹尼爾·卡尼曼提出的錨定效應。

應用到賣手機這件事上來說,錨定效應就是當你在糾結到底買哪一款機型時,在廠商的重點宣傳後,你肯定首先會留意到超大杯機型。這時,超大杯機型的價格就會代表了整個系列,在消費者心中形成了一個初步印象,也就是錨點。

然後當消費者再仔細研究整個系列的時候,就會在潛意識中把超大杯作為判斷標準,把高價格作為錨點,接下來你看到剩下的兩款機型,看起來也就沒有那麼貴了,而廠商也在無形之中提高了你下單剁手的機率。

雖然說都有反襯的作用,但其實只要仔細研究一下的話,你就會發現,其實三家所反襯的對象和方法都是有所不同的。

同樣地,我們先來看看蘋果。

與其說蘋果三款機型作為對比,倒不如說只有大小兩款 iPhone Pro 與 iPhone 11 做對比。

因為如果你看配置的話,iPhone 11 Pro 與 iPhone 11 Pro Max 之間只有屏幕尺寸以及電池大小(當然電池大小也是屏幕尺寸衍生出來的紅利,以下相同)的區別,而兩者之間的起步價差價也有 900 元。

所以 iPhone 11 Pro 和 iPhone 11 Pro Max 所區分的真的就只有對屏幕大小和手感有不同追求的用戶。

但如果看 iPhone 11 Pro 和 iPhone 11 ,兩者之間在配置上存在差異的地方是外觀材質、屏幕大小、解析度、以及是否有長焦鏡頭。

雖然確實存在差異,但這些差異並不會對核心體驗造成太大影響。而兩者之間的差價,則達到了 3200 元,你甚至可以拿著這個差價買多一臺新款 iPhone SE。

於是,有了大小兩款 iPhone 11 Pro 作為參照之後,起步價 5499 元的 iPhone 11 甚至還有了性價比。

從市場調研機構的調查報告顯示,在 11 系列的三款 iPhone 之中,真正走量的確實就是 iPhone 11。所以顯然對於蘋果來說,三機型策略,想要走量的就是中杯,而蘋果也達到了他的目的。

但走量的一定就是中杯嗎?也未必。接下來我們繼續看看華為是怎麼做的。

如果說蘋果在閹割中杯時是「溫柔以待」的話,華為則是「大刀闊斧」。

P40 和 P40 Pro 之間,配置差距可是一個天一個地。華為在 P40 的屏幕尺寸、屏幕刷新率、後置相機、三方級別、有線快充速度、無線快充、反向無線充等都做了大幅度的閹割。

相反對比 P40 Pro 和 P40 Pro+ 之間,差異僅僅體現在了後蓋材質、有無潛望式長焦鏡頭以及無線充電的功率上。

可是,中杯和大杯、大杯和超大杯之間的差價同樣是在 2000 元左右。於是在一上一下的襯託之中,最為有性價比的顯然是大杯的 P40 Pro,而不是中杯的 P40。

所以可以看出,在定價和配置差異上,蘋果和華為都是有自己的小心思的。那三星怎麼樣?相比起前兩家,三星則顯得比較「老實」了。

▲ 圖片來自:AndroidCentral

S20 和 S20+ 之間配置差距並不大、主要還是在屏幕大小、電池容量、有無景深鏡頭上,雖然對核心體驗影響同樣不大,但兩者之間的起步價差價也只有 1000 元。

而 S20+ 和 S20 Ultra 之間,配置差異則在主攝規格(有無招牌 100 倍變焦)、有無潛望式長焦、屏幕大小、電池容量、快充功率以及起存儲空間上(前者 128GB ROM、後者起步 256GB ROM)。兩款手機之間的差價為 2000 元。

所以三星的定價策略就是配置差得少,定價就差得少;配置差得多,定價就差得多一些,你很難看出它究竟刻意突出哪一款更具性價比,又或者可能三星在定價時就沒有特地去考慮這一點。

於是從上面三個例子你也可以看出,即便是使用「三機策略」也並非所有廠商都在運用錨定效應來引導你的判斷。即便用了,蘋果和華為所使用的具體方法和突出機型也都並不相同,但和大多商家一樣,他們都利用了消費者的一個特點:

消費者真正喜歡的,並不是便宜本身,而是撿到便宜的感覺。

當然,錨定效應並不可怕,畢竟在這個商業社會,你到處都能看到它,連在園區附近賣水果的阿姨也懂得先在牌子上寫一個大大的原價,再打個大大的叉,最後才在下面寫上她真正想賣的價格。

所以對於消費者來說,最重要的還是要培養自己的獨立思考能力,看看商品對於自己來說是否真的需要。

畢竟,不買立省 100%。

題圖來源:techradar

相關焦點

  • 「中杯、大杯、超大杯」,蘋果贏了銷量,華為卻輸了口碑
    文丨太平洋數碼你好,請給我一杯這個中杯拿鐵。不好意思先生,這個是大杯。哪個才是中杯。你就給我這個中杯就可以了。不好意思先生,這裡是中杯、大杯、超大杯。很明顯不划算,所以iPhone 11 Pro Max的目的就是設置一個上限,這時候消費者考慮價格的同時還要考慮大杯與中杯距離超大杯的性能以及配置相差多少。這樣以來在面對這兩款機型的售價的時候雖然知道它很貴,但是有超大杯iPhone 11 Pro Max的上限擺在那裡,反而映襯出其他兩款機型頗具性價比的樣子。
  • 手機廠商的「中杯、大杯、超大杯」,杯杯都有學問
    借用目前業界風行的說法,手機廠商這是將此前產品序列中的「小杯、中杯、大杯」,升級為了現在的「中杯、大杯、超大杯」,這其中的變化無疑也耐人尋味。但正所謂一切皆有因果,手機廠商自然不會是無緣無故就隨意改變了自家的產品命名策略,而我們則不妨從歷史中去尋找這個問題的答案。
  • 蘋果、三星和華為,都熱衷於「小杯中杯大杯」,緣於有「貓膩」
    智慧型手機廠商後起之秀——華為手機, 向來是以「學習性強靈活性強」而有名,兼收蘋果和三星的品牌運營模式的特長,短線學習三星手機雙品牌運營玩法,長線學習蘋果的」抓大放小」的單品牌運營玩法,「抓大」是主抓核心軟體(OS)和硬體(CPU+GPU),「放小」,是指把「非核心的軟硬體配件」,平衡分給合作夥伴做,實現構建服務創新的閉環創收模式,於是推出了P和Mate兩個品牌,主抓2 X 2。
  • 中杯?大杯還是超大杯?華為P40系列入機建議
    華為P40系列的價格主要涵蓋4000到7000這個價格,主要有三個機型,分別是華為P40,華為P40Pro和華為P40Pro+。那麼,華為P40這三個機型有什麼不同之處呢,又分別適用於什麼樣的人群呢?且聽小編一一道來。
  • 手機也分「中杯,大杯,超大杯」?網友表示:「超大杯」買不起
    中杯、大杯和超大杯隨著科技發展力的提升以及用戶的體驗需求增長,手機廠商在發布手機時,一般同一系列,會推出多個配置版本,例如華為的P40、P40 Pro和P40 Pro+,不同版本之間三個版本不過,現在有些廠商會打一些「擦邊球」,就是一款手機發布「中杯,大杯和超大杯」三個版本。然後卻宣傳「中杯」的價格,「超大杯」的配置,對用戶產生誤導。
  • 與蘋果、華為、三星混戰,小米「超大杯」能否C位出道?
    消息一條接一條風很大的iPhone12,整裝待發的三星Note20 Ultra,摩拳擦掌的華為Mate 40 Pro等,宛如旗艦手機101,勢必要來一場掰頭,看看誰是真正的C位。而幾天前小米總裁雷軍在微博上的發言,似乎暗示下半年的機圈競爭,小米也要佔據一席之地。
  • 中杯、大杯、超大杯 華為P40系列你會選擇哪一「杯」
    早在發布華為Mate XS時華為就已公布了華為P40系列的發布會時間,在此之前關於華為P40的爆料也越來越多。今天我們終於等到了華為P40系列發布,本次華為發布了中杯、大杯、超大杯三款手機,不對不對。。。。。。應該是華為P40 、華為P40 Pro、華為P40 Pro+。
  • 羅老師,別這樣 中杯大杯超大杯套路太大多 我們應該怎麼選?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手機圈突然開始流行中杯、大杯、超大杯的組合。華為、三星、榮耀、vivo……都有相同玩法,很多朋友不明白為什麼要這樣設計,選擇的時候究竟是該挑哪一個版本呢?
  • 為什麼星巴克咖啡是中杯、大杯和超大杯而不是小杯、中杯和大杯?
    不知道大家還記得不記得老羅有一個視頻,是在星巴克點咖啡,為了中杯和大杯一直在爭論的故事?你有沒有想過,為什麼你要在星巴克點一杯高杯、大杯或超大杯,而不是標準的小杯、中杯和大杯呢?星巴克的規模背後其實有一段歷史。
  • 三星S21 超大杯配置曝光,看齊蘋果,全系不標配充電器和耳機
    蘋果自iPhone 12系列開始,就扛著「環保」的大旗, 不再標配充電器和耳機,被網友狂吐槽。但也有網友非常敏銳的指出,蘋果或將引領行業的新風潮。果不其然,被外媒爆料,將於2021年1月14日正式發布的三星 Galaxy S21 系列,也將不再標配充電器和耳機。
  • 三星S20中杯、大杯、超大杯到底該怎麼選?
    三星S20中杯、大杯、超大杯到底該怎麼選?看準這幾點便不再糾結  關注手機圈的朋友不難發現,前幾年廠商在同系手機推出2款不同屏幕尺寸新品的策略已悄然發生了改變。以三星為首的手機廠商在今年都不約而同地採取了同系3款新品的全新策略,也就是大家口中的「中杯、大杯、超大杯」,其中較為典型的便是三星S20系列的三款新機。
  • 三星是故意的?難道用「中杯」襯託「超大杯」?這差得也太多了!
    最近三星公司推出今年下半年旗艦機三星Note 20系列手機,相比上半年旗艦機有些不同,這一次只推出「中杯」三星Note 20和「超大杯」三星Note 20 Ultra,當小編看完發布會之後,感覺這兩部手機簡直不是一個級別的,有著天壤之別,為什麼會這樣說呢?就請聽小編娓娓道來!
  • 三星Note 或被取消,超大杯元老為何謝幕?
    雖然大家都吐槽這幾年的手機陷入了創新乏力的怪圈,但不可否認的是,怪圈裡依然發生著一些有趣的小變化,今年的變化是「超大杯」手機的流行。與常規旗艦相比,超大杯擁有更尖端的技術,更出色的品質和工藝,當然這也體現在價格上。
  • 三星S21系列發布日期確定,超大杯亮點十足
    自2018年iPhone一次性發布三款機型之後,安卓陣營就開始跟風蘋果玩起了中杯、大杯、超大杯的遊戲,其中率先出手的就是三星。印象之中在2019年三星S10發布就帶來三款機型,只不過中杯的命名後面加了一個「E」。現在安卓陣營各品牌的頂級旗艦如果不出三款都不意思拿出來混。
  • 華為P40系列來啦!中杯大杯超大杯!手機詳解,誰是你的菜?
    ,但是曲面屏設計同樣好看也更加實用。p40系列前置攝像tou華為P40配備三攝,一顆5000萬主攝,一顆800萬3倍光學變焦長焦鏡頭支持光學防抖,一顆1600超廣角。中杯拍照效果就表現得非常給力了。p40 pro+houzhi此次華為相機也是採用業界最頂級的感光元件,吊打三星,手撕蘋果,1/1.28寸的RYYB底,相比之下1/1.33寸的RGGB的三星S20 Ultra也略遜一籌
  • 中杯 大杯 超大杯 我們該如何選擇
    2020年3月26日,華為公司在巴黎發布會上發布了今年的上半年的新款旗艦手機P40系列。此次P40系列包括了三款手機,很多消費者在看會發布會後會產生一個疑問:「這三款手機哪一個更值得購買呢?」為創服務就來推薦一下哪一款手機適合購買。
  • 千元機也要有中杯、大杯、超大杯啦?紅米Note9要三劍齊發
    在高端旗艦機方面,華為、蘋果和三星以及vivo都這麼幹過,推出了中杯、大杯和超大杯的組合,讓用戶更多的選擇,其實產品還是有一定的工藝延續性!而在旗艦機和千元機方面還真沒有出現,而這次據爆料小米在26日召開的發布會將會是三劍齊發!當然小米官方也開始預熱了,三劍齊發千元機小米也要打開一個新的先河!
  • 花式收割消費者,手機先賣超大杯!
    從今年開始,手機圈有了一個新的詞彙:超大杯,什麼是超大杯?以羅老師的星巴克經歷來看,超大杯就是小杯、中杯、大杯裡的大杯,雖然手機的名字是超大杯,但硬體配置和以往的大杯相差無幾,廠商為何要這麼做,目的僅有一個:利潤最大化,收割消費者。
  • 一個家族三個「杯型」 榮威RX5中杯、大杯、超大杯該這麼買
    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8月27日6時訊(趙廣)經常逛街、看電影、買小吃的朋友都知道,飲品一般分為中杯、大杯、超大杯,而羅永浩通過瘋狂抽自己耳光的電影畫面,讓這杯型分類成為了一個梗火爆全網,手機圈也從此正式進入了中杯、
  • 一個家族三個「杯型」榮威RX5中杯、大杯、超大杯該這麼買
    經常逛街、看電影、買小吃的朋友都知道,飲品一般分為中杯、大杯、超大杯,而羅永浩通過瘋狂抽自己耳光的電影畫面,讓這杯型分類成為了一個梗火爆全網,手機圈也從此正式進入了中杯、大杯、超大杯的機型分布方式,比如華為P40、P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