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很多人看好上港本賽季奪冠,但上港這個賽季的某些數據卻不怎麼好看:比如是最靠外援的中超強隊,也比如至今本土球員只有一人進球,還比如最近5輪僅打進3球,且都是點球。
數據說明了一切:本賽季至今已經踢了16輪,上港全隊於常規比賽時間內一共打進27球,這其中只有3球是本土球員打進,而且這3球都是王燊超一人所進。也就是說,上港本土球員的進球數僅佔全隊總進球數的11%。
反過來說,上港6外援一共打進89%的進球!這外援的進球比率在中超5強(恆大、上港、國安、魯能和蘇寧)中是最高的。同時,本賽季上港本土球員中只有1人有過進球,恐怕在全中超16隊中是最少的。
數據不騙人!上港的踢法是中超最原始的踢法,即進攻交給4大外援解決,6名本土球員在後面扎籬笆。有球迷戲稱上港的踢法是604踢法,雖然有些言過其實,但還真有幾分神似。上港這種踢法的結果是——上港隊內的國足球員人數越來越少。
這是一個讓中國足球悲哀的問題!曾幾何時,上港也曾是國腳大戶。2016年高洪波重新執教國足時,多達5名上港球員(於海、顏駿凌 、武磊、蔡慧康 、王燊超)同時入選一期國足。
上港國腳成為國足最大戶的時候是裡皮執教時期。2018年5月一期國足集訓,多達6名上港球員入選,比恆大4人還多2人。這一期,入選國足的上港球員有:顏駿凌、王燊超、石柯、武磊、於海、陳彬彬。
再加上曾入選國足的賀慣,目前上港這批球員中就多達8人當過國腳。然而最近幾年,上港的現役國腳人數卻越來越少。此前最新李鐵的國足集訓名單中,上港僅剩2人:顏駿凌+王燊超。顏駿凌是絕對主力,王燊超也不過是替補。
也就是說,上港球員的能力在退步,他們在國足中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弱。在恆大、國安和魯能等隊貢獻國足人數繼續維持原樣的時候,上港對國足的貢獻越來越小。身為一支中超爭冠熱門球隊,不得不說這就是悲哀。
上港看似在中前場堆積中超最豪華的外援組合,但攻擊能力卻不如恆大和國安。其進球方式很多時候就是靠點球,對,你沒看錯,就是點球。(上圖)就是最好的證明。
從圖中可以看到,上港最近5場比賽只打進3球,而且這3球都是胡爾克的點球。上港戰勝石家莊永昌,靠的是胡爾克下半場點球。上港戰勝國安,靠的是上半場胡爾克的點球。第14輪上港派出替補陣容輸給重慶當代,一球未進。第15輪跟申花0比0踢平。第16輪靠胡爾克下半場的點球領先申花。
沒有運動戰進球,連上港一向引以為傲的防守反擊也沒有得分,贏球的方式只有靠點球。即便最後能在第二階段中淘汰申花,還是靠點球。這就是這支中超奪冠熱門的最大尷尬!
不禁要問,上港你這種踢法對中國足球有何裨益嗎?靠外援+贏球靠點球+本土球員退步,以這種方式奪冠,「9連冠10連冠中國足球也上不去啊!」
除了進攻靠堆積外援,本土球員專乾沒太多技術含量的髒活累活外,還有一個原因,就是上港隊內的競爭機制失靈,能脫穎而出的新球員少得可憐。
主力或主力替補都是那幾個人,其他球員難有出頭之日,除了27歲楊世元代替體重超標的31歲老將蔡慧康,佩雷拉能換的還是那幾個人,國足新星陳彬彬如今英姿不再。好在上港未雨綢繆,今年引進了買提江和於睿,否則人員的替換更加捉襟見肘。
本土球員徹底淪為外援的輔助工具,把球交給外援進攻,自己只需在後場負責防守即可。這樣的踢法,對於本土球員來說,除了會擺大巴外,幾乎沒有任何益處。相比之下,上港這點跟申花相比,高下立判。
在前幾天的上海德比次回合中,崔康熙僅派出一名外援首發,而上港卻是4大外援精英盡出。但從比賽場面來看,申花絲毫不落下風,甚至還有贏球的可能。
如果以提升中國足球水平為準,你會選擇上港的踢法,還是申花的?想必絕大部分人都會選擇申花這種。2018賽季,上港首次奪冠中超後,有媒體表示「上港奪冠,或許將成為中超新時代的開始」。2019年恆大奪冠後,某媒體表示《中國足球,凜冬已至》。
那麼,如果本賽季上港再次奪冠,中國足球就能上去嗎?看好上港本賽季奪冠,但這種以本土球員退步為代價的做法對中國足球有幫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