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壞生態,加劇物種滅絕,北美毛皮貿易如何加速印第安人消亡?

2021-01-13 木少傅

引言

毛皮貿易,一種特殊的貿易形式,毛皮因其獨特的性質受到了世人的熱愛。遠古人類藉助毛皮保暖生活,先秦時期人們佩戴狐裘,彰顯身份的高貴,明清時期,毛皮貿易成為了跨國貿易的重頭戲。

甚至史學界還留有毛皮貿易保護了康乾盛世的說法,當然這些說法並未得到主流學術的肯定,但不可否認的是,毛皮從原來的單一價值屬性,轉變為具有多種屬性的商品。

北美、牛仔、西部大開發。這些詞語串聯在一起,不僅會讓人想起美國18世紀末期展開的西進運動,美國西進運動一方面緩解了東部的人口壓力,刺激了國家經濟發展,但在另一方面,西進運動又幾乎摧毀了冒出嫩芽的美洲文明,無數印第安人倒在了西部大開發的路上。

(美國西進運動)

毛皮邊疆是北美西部大開發中極具傳奇色彩的一種說法,毛皮邊疆不僅涉及範圍廣泛,而且持續時間長久,打破了土著印第安人與外來白人的交往方式。然而美好的背後總是孕育著黑暗,毛皮邊境摧毀了印第安人的生存環境,許多印第安人沒有了棲身之所,食物來源,只能在深山中等待死亡。

可是歷史是由勝利者書寫的,為了掩蓋白人殘害印第安人的史實,白人編造了印第安人從毛皮貿易中獲利的說法,這種說法一直持續到今日,也沒有改變。那麼歷史上真實的北美毛皮貿易究竟是那樣的?它對印第安人和白人各自產生了何種影響呢?讓我們踏上時光穿梭器,回到18世紀末的北美。

物質交換,利益至上,毛皮貿易成為了白人與印第安人獨一無二的商業合作

北美貿易毛皮,有著狹義和廣義兩種說法,狹義上的北美毛皮貿易是指交換毛色豔麗、品質優秀的帶毛獸皮,其中最為出名的就是海狸皮貿易;而廣義上的包含了所有動物的皮毛貿易。馴鹿皮、野牛皮、羚羊皮這些都涵蓋其中。

(海狸皮)

海狸皮貿易是北美毛皮貿易的核心,其他動物的毛皮都需換算成海狸皮進行交易,18世紀40年代,1張品相上佳的海狸皮,可以換取2磅糖或一磅鉛彈,亦或是一些其他飾品。

這些來自於歐洲的精細玩意吸引了眾多印第安人的目光,最早期的毛皮貿易就發生在歐洲漁民和印第安土著之間的,當時攜帶著望遠鏡、鐵器、火槍的歐洲漁民,成為了土著眼中的寶貝。許多印第安人用積蓄已久的海狸皮交換望遠鏡、鐵器等,毛皮貿易就是在如此簡單的交換過程中誕生了。

1534年,法國航海家、探險家雅克·卡蒂埃奉法國國王之命,探索北美。卡蒂埃在經歷幾個月的航行來到了今天的加拿大聖勞倫斯灣附近,這裡不僅有豐富的漁業資源,還有大量的動物毛皮。土著印第安人利用動物毛皮同卡蒂埃進行商業貿易,自此,毛皮貿易成為了北美貿易史上富有傳奇色彩的行業。

(雅克·卡蒂埃)

毛皮貿易讓歐洲人賺的是盆滿缽滿,但是獲利頗豐的毛皮貿易也有著脆弱不堪的一面,這種依賴於北美印第安人毛皮存儲量的商業模式,一旦遇到印第安人狩獵情況不佳,無法獲取充足的動物毛皮,就會遭到滑鐵盧。

在加拿大的毛皮貿易中,只存在著印第安人與白人毛皮物質上的利益交換,根本沒有所謂的商業友情,動物毛皮是兩者建立友情的唯一基礎。此後隨著北美西部大開發的興起,毛皮貿易中心也隨之不斷變化,法國毛皮商作為白人毛皮商的佼佼者,牢牢抓住了印第安人的心,他們通過聯姻、利益交換的形式,獲得了眾多土著部落的支持。

與此同時,印第安人十分渴望白人身上的稀罕玩意,為了獲取寶貝以及穩定商業利益,印第安人也決定以聯姻的方式,加深兩者關係。雙方一拍即合,年輕白人和土著印第安人聯姻,這種方式在一定時間內為兩者之間的穩定合作提供了現實保障。

(北美印第安人)

梅蒂人就是白人與印第安人孕育的混血種族,他們宛如紐帶一般,連接著雙方的關係,隨著時間的推移,梅蒂人建立龐大的領地,世代定居於紅河附近,對此後的毛皮貿易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

破壞生態多樣性,加速物種滅絕,北美毛皮貿易最終導致北美印第安人的消亡

繁榮的毛皮貿易背後隱藏著黑暗的深淵,這種貿易模式十分依賴帶毛動物的數量,然而動物數量是一定的,短時間內也無法實現成倍數的增加。

即使毛皮貿易不具有農業開拓那種改天換地的情況出現,但是毛皮貿易對北美的生態環境惡化和物種滅絕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首先,毛皮貿易破壞生態多樣性,改變了北美的生態環境,大量肥沃土地成為了荒漠、沙地。

18-19世紀的毛皮貿易,受到了歐洲資本主義興起的帶動,處於高度競爭的時期,許多歐洲毛皮商聞風而動,齊聚北美,進行毛皮交易。交易的背後必然包含著血腥的殺戮,大量的動物遭到了屠殺,海狸作為北美西部分布廣泛的帶毛動物,因其毛皮滴水不沾,受到了歐洲人的熱愛,所有遭到了近乎滅絕的屠殺。

(北美白尾鹿)

除了海狸以外,北美的白尾鹿、野牛、浣熊、羚羊都遭到了大量的獵殺,

18世紀40年代,加拿大毛皮交易重地拉羅謝爾港出口了12萬張海狸皮、11萬張浣熊皮、3萬張貂皮,數額龐大的毛皮代表著無數死去的動物。

滅絕式的獵殺行為加速了動物的滅絕,許多珍稀毛皮動物自此消失在歷史舞臺上。昔日數量巨大的白尾鹿、,美洲野牛差點被人類屠戮一空,動物數量的銳減加速了生態環境的惡化,即便是不起眼的小草,過度生長後也會引發災難。此外,動物較少,印第安人沒有了主要肉食來源,使得他們愈發貧困和無力對抗白人,不得已之下,只得放棄原始聚居地,遷徙到內陸。

(敬畏自然的印第安部落)

其次,毛皮貿易改變了印第安人千百年來的生態觀念,在白人還未踏足美洲大陸時,印第安人遵循著古老的傳統,在狩獵動物的同時,嚴格準守祖訓,不得過度捕殺,遇到懷孕的雌性動物,一律放生。

正是在這種理念下,印第安人與美洲大陸和諧共處數千年之久,即便是要滅殺整群動物,也有著必然的理由,例如為祭祀祖先準備祭品,或是整個族群的動物發生了瘟疫。令人稱奇的是,印第安人在獵殺動物後,會對動物進行跪拜、祈禱的行為,也許與他們的生殺觀念有關,寄希望於跪拜得到動物的原諒,消除動物死後的怨氣。

根據已有文獻記載,印第安人在白人沒有到來之前,過著無憂無慮的原始生活,但是自從白人來了以後,毛皮貿易的興盛,改變了印第安人的生態觀念,他們開始大量獵殺動物,換取物資。從前印第安人獵殺動物只為獲取家庭中的肉食需求,但是後來卻變了,毛皮變成了香餑餑,使得無數印第安人爭相獵殺毛皮動物。

(白人改變了印第安人的生存方式)

此外,歐洲人帶來的先進工業製品,如鐵鍋、獵槍、斧子,這些使用方便的工業製品,令印第安人忘記了自己賴以生存的傳統本能,他們也許無法像從前那樣,飛速奔馳在熱帶雨林中。生態理念的巨大變革影響著居住環境,印第安人部落周圍的動物愈發稀少,樹木也成片成片的消失。就像那句老話說的:欲使其滅亡,必先使其瘋狂。

印第安人在毛皮貿易的瘋狂行為中喪失了自我,即使少數印第安人意識到了危機,但是依舊無法喚醒沉醉於利益中的多數人。部落中的老人也常說:"今天的富裕終有一日會葬送整個部落",印第安人敬畏自然、善待自然的生態觀念在利益大炮的轟擊下,轟然倒塌。

結語

毛皮貿易,作為白人與印第安人文化上的一次碰撞,擦出了絢麗的火花,然而這個火花焚燒了整個印第安人的信仰。當然毛皮貿易也有其積極的一面,它在客觀上傳播了西方先進的文化知識,促進了文明之間的交流,加快了北美現代化的歷史進程。

毛皮貿易固然有其優秀的一面,但是從歷史影響力探究,它又幾乎摧毀了北美的生態環境,加速了生物滅絕,進而導致了印第安人的大量死亡。

參考文獻:

《加拿大毛皮貿易》

《生態的印第安人:神話與歷史》

《全球通史》

相關焦點

  • 付成雙 姚明星:毛皮貿易與北美西北草原印第安社會的變遷
    在白人到來前,來自四方的印第安部落形成了以狩獵野牛為中心的生態依存關係,並在此基礎上建立起特殊的貿易和政治格局。西北地區的印第安人在捲入毛皮貿易後,逐漸放棄傳統的生存方式,圍繞著毛皮貿易建立起新的經濟和政治網絡。雖然有些印第安部落短期內在毛皮貿易中獲利,但卻是建立在一個非常不穩定的基礎之上的。
  • 淺析:北美印第安人真實生態觀
    1.北美「生態印第安人」與動物   以美洲野牛與印第安人為例,大平原印第安人是「生態印第安人」的代表,在生產生活的諸多方面,他們依賴於野牛。他們的生態平衡觀通常與野蠻且具有破壞性的白人獵人的生態觀念形成鮮明的對比,因此,野牛數量的銳減大多被認為是由白人獵人所致。但事實上,野牛的瀕臨滅絕與其自身的疾病、氣候的乾旱及印第安人所飼的矮馬的進食競爭等不無關係。
  • 研究稱第六次物種大滅絕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加速推進
    人類在很大程度上依靠生物多樣性和健康的生態系統來生存和繁榮,無論是為我們的作物授粉的蜜蜂,還是維持海洋健康和可靠食物來源的海洋物種,或者是不斷擴大的生物種類。隨著這些物種由於棲息地的破壞、野生動物貿易、汙染和氣候變化而消失,我們賴以生存的微妙系統中的重要部分也在消失。
  • 北美印第安人:被遺忘的感恩節主角!
    在每年的感恩節慶祝上,許多人都忘記了已經在北美大地實質上滅絕的「印第安人」才是感恩節真正的主角。 當然,這一故事要從400年前開始說起。
  • 印第安人,咋就滅絕了?
    美洲的印第安人,從鼎盛時期的數千萬人口,到後來瀕於滅絕,被許多人或直線思維、或政治目的性地,歸咎於歐洲殖民者的屠殺。無疑,已經進入火器時代的歐洲殖民者,相對於還沒有脫離石器時代的印第安人,自然擁有文明的代差優勢。
  • 西方為何滅絕印第安人,只用黑人當奴隸呢?
    從世界歷史來看,西方崛起後,對於世界那是帶來了巨大的破壞和災難的,其中不光是給世界壓迫和剝削,而且犯下了滔天的罪行。其中最直接的就是印第安人的大滅絕,人數高達8000萬的印第安人,大部分被西方滅絕。而很多人其實一直以來不明白的是,有這麼多原始的印第安人,為何西方還要從非洲販賣黑人奴隸?
  • 我們能使滅絕的物種復活嗎?
    事實上,人們操控行為產生的滅絕物種復活,更多的是為了生態環境,而不是促進當地旅遊業發展,依據生態學家本·諾瓦克的觀點,如果一隻復活的滅絕動物永遠是動物園裡的動物,那麼它就不應該被復活。由於所有動物在它們的生態系統中都扮演著重要角色,所以某種動物數量驟減或者暴增,都可能會對該生態系統帶來嚴重危害,例如:猛獁是優秀的園丁,它們經常吃植物的種子,然後將包含植物種子的糞便帶到北極草原,伴隨著猛獁滅絕消失,產生了生物多樣性失衡,北極草原逐漸變成了寒冷、長滿苔蘚的苔原。圖中是冰河時代棲息在現今西班牙北部地區的生物。
  • 第6次生命大滅絕已經來臨,這3大跡象,或是物種滅絕的前兆!
    但人類文明在發展的同時,地球也面臨著巨大的壓力,生態平衡遭到了破壞,很多資源面臨枯竭,科學家更是對人類發出警告,如果再不約束自身的行為,第6次生命大滅絕將會加速來臨。科學家做出這樣的預測並非空穴來風,仔細觀察地球環境的話,會發現生態環境已經出現了很多變化,並且有很多是無法逆轉的。如今自然界中發生的這幾大跡象,便是人類危機的前兆。
  • 細思極恐的物種滅絕,50年已經消失了2/3,人類的孤獨還遠嗎?
    其中,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區的野生動物滅絕最嚴重,平均數量減少94%。報告稱,野生動物數量正出現「災難性的減少」,而且這一趨勢仍在持續,沒有放緩跡象。報告還警告說,地球生態系統的破壞正進一步威脅著100萬個物種,它們面臨著在未來數十年內滅絕的風險。
  • 歷史上,造成美洲印第安人幾近滅絕的主要原因是什麼?
    歷史上美洲印第安人的滅絕確實是人類史上的一大遺憾,在新航路開闢之前,美洲究竟有多少印第安人其實無從所知。在最初的調查結果當中,我們認為美洲的印第安人大致是2000萬到6000萬人。但實際上這種推斷太過保守。
  • 北美印第安「大地之母」神祇的生態原型探析
    北美印第安「大地之母」神祇的生態原型探析 北美土著人的信仰是一種基於大地的神學,他們對於前世、今生和來世的理解都被放置於
  • 扒一扒美國的黑歷史,那些被滅絕的印第安人
    當然光鮮亮麗的背後,也有著流血的黑歷史,那就是對北美原住居民印第安人的大規模滅族運動。從1776年以北美大西洋沿岸十三塊殖民地為主開始建立美國,此後開始美國不斷向西瘋狂擴展領土,剛開始印第安人充當這些歐洲殖民者初入北美大陸的引路人和嚮導,隨著利用價值的褪去,之後大量殖民者的湧入,白人對土地的垂涎欲滴,開始逐漸驅趕屠殺印第安人。
  • 第六次物種大滅絕悄然來襲,無人可以置身事外,學習拯救地球吧!
    為了發展經濟,我們肆意的開發導致了植物生存環境被破壞、全球氣候變化、自然資源過度使用和汙染等等。我們的開發與活動,讓物種滅絕的速度加速了近1000倍!我們現在的美好,都建立在了第六次的物種大滅絕之上。在地球的生態系統中,每一個物種都扮演著自己的特殊角色。生態系統中,每一個物種消逝就會有幾個、甚至幾十個物種受到直接與間接的影響。一個自然界的生態系統裡,每個物種都有它的特殊功能,生物間都有相互依存、制約,保持著生態平衡。每滅絕一個物種,就有幾個、幾十個物種的生存受到影響。
  • 如何拯救瀕臨滅絕的物種?
    瀕危小種群的遺傳多樣性很低,這會不會直接影響物種滅絕的風險(第1章)?我們該如何定義和衡量遺傳多樣性(第2章)?有哪些生物和非生物因素影響了物種的遺傳多樣性(第3章)?如果瀕危物種生存在片段化的生境中,很多生態因素是如何影響它們的遺傳多樣性(第4章)?對於我們來說,瀕危物種的獨特表型和背後的分子機制是什麼(第5章)?我們如何考慮瀕危物種由於適應局部的環境產生的適應性性狀(第6章)?
  • 研究:人類擔心動物一夫一妻,或導致物種滅絕
    而除了人之外,其實還有很多動物也是一夫一妻,例如:天鵝、狼、企鵝等生物,但是往往被我們忽略的有一種生物——名叫「鴛鴦」,這種生物其實並非是一夫一妻物種,是一種非常「花心」的生物,所以很多人將鴛鴦比喻成為「純潔的感情」結晶對象,這個完全是一種錯誤,所以以後別再用了。
  • 已滅絕的烏龜,為何如今再次出現?科學家:警惕第六次大滅絕
    地球上曾經經歷過五次大規模的生物滅絕,分別是距今4.4億年的奧陶紀大滅絕、距今3.65億年前泥盆紀大滅絕、距今2.5億年前二疊紀大滅絕、距今2億年前三疊紀大滅絕以及距今6500萬年前的白堊紀末期的恐龍大滅絕。至於這第六次生物大滅絕,科學家猜測很有可能已經在向我們來了,如今的全球氣候變暖問題正在不斷加劇,而人類就是推動這第六次大滅絕的始作俑者。
  • 美國曾經多罪惡:剝頭皮重賞,種族滅絕,他們曾如何對待印第安人
    這些清教徒多是在英國遭受過迫害的貧苦人民,他們來到北美其實只為另謀出路。 其實,這批移民並非第一批前往新大陸謀生的歐洲人。早在100多年前,歐洲人早已踏足美洲,而印第安人也早已對這些白色人種有所熟知。因而,在歷經一番互不知底的劍拔弩張之後,印第安首領帶頭示好,並熱情地迎接了這些移民的到來。
  • 北美印第安人的海狸尾巴刀傳奇
    ▲18世紀初,北美大陸大約擁有6500萬頭北美野牛,自從歐洲人踏上美洲大陸後,大量北美野牛被屠殺殆盡成為瀕危物種▲18世紀初,北美原生土著印第安人與歐洲殖民者進行毛皮交易西北和哈德遜灣這兩家英國貿易公司很快便在美國俄勒岡州開業了,他們的目標是儘可能多地收集毛皮
  • 《荒野獵人》:血淋淋的骨頭,白人對印第安人的種族滅絕大屠殺
    但美國的擴張,其實也不是一帆風順的,因為北美地區的原住民---即印第安人面對這些霸佔自己土地的侵略者們,一直都在持續反抗。而《荒野獵人》的故事就是發生在美國往西部擴張,白人階層與印第安人之間爆發戰爭的時期。
  • 傳染病與美國印第安人的命運
    1763年至1764年,天花在當地部落肖尼人(Shawnee)和德拉瓦人(Delaware)中流行,很多人因此喪生。18、19世紀北美印第安部落天花頻發,成為印第安人最大的殺手。調查顯示,僅僅18世紀70年代期間,至少有30%的西海岸印第安人死於天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