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拉什迪,現在的年輕人未必有那麼熟悉,不過在上世紀八十年代,拉什迪及他的作品,卻曾引起過軒然大波,甚至引發了一系列的外交糾紛。不過,今天咱們要聊的,是這位作家以及他的另外一部作品——《午夜的孩子》(又譯「午夜之子」,是同一本書)。
關於拉什迪
拉什迪,著名英籍印度作家,出生在印度孟買的一個富有商人家庭,在孟買的英國教會學校讀小學。從小在烏爾都語和英語兩種語言的環境中長大,同時受到印度文化為代表的古老東方文明與英國文化為代表的現代西方文明的薰陶。
他的祖父是一位很有成就的烏爾都語詩人,曾出版過兩卷烏爾都文詩集。1961年拉什迪14歲時,父親按照富有的印度家庭的傳統做法,把他送到英國去接受系統的英國教育,其中學教育是在英國中部城市拉格比市立學校完成的。
在這所學校,他受到的種族排外主義的對待使他深惡痛絕。由於感到孤獨絕望,他一度中斷學業跑回家去,只是由於父親的堅持,才完成了在英國的學習。1964年,他的父母舉家移居巴基斯坦,對此拉什迪心懷不滿,因為他一直把孟買看作自己真正的故鄉。
從拉格比學校畢業後,拉什迪進入英國著名學府劍橋大學國王學院攻讀歷史。但在劍橋求學期間,他卻十分熱衷於演戲和大量閱讀西方現代派文學作品,這段經歷給他日後的創作生活以深刻的影響。
1968年,拉什迪取得碩士學位,從劍橋畢業,同年返回巴基斯坦。在巴基斯坦,他導演的美國劇作家阿爾比的話劇《動物園的故事》由於有「豬肉」一詞而被禁演,這使他深深感到自己與巴基斯坦的氣氛格格不入,於是不到一年便返回英國。
此後,拉什迪一度當過演員和專寫廣告作品的自由職業者。他娶了一個英國女人克拉麗薩·魯亞爾德為妻,生有一子扎法爾。同時,他定居於倫敦,並加入了英國國籍。1987年他與魯亞爾德離婚。他的第二個妻子是美國作家瑪麗安妮·維金斯。
關於拉什迪的作品
拉什迪出版的第一部長篇小說是《格裡姆斯》(1975)。此書描寫一個獲得長生不老能力的美洲印第安人外出旅行探索生活的意義。作品敘述了他一路上遇到的許多奇人奇事。這部風格奇特的作品迅速引起了英國文學評論界的注意。
拉什迪的第二部長篇小說——就是今天會聊到的《午夜的孩子》(1981)——使他一夜成名。這部用魔幻現實主義手法寫成的小說,敘述了印度獨立之夜第一個小時內出生的1001個孩子的故事,他們皆有在午夜靈魂相通、聚會的本領。故事以這些孩子,特別是其中三個孩子薩利姆、溼婆、帕瓦蒂的神奇遭遇為鏡子,反映了印度現代社會的生活和歷史。這部作品後文中有詳細介紹,這裡就不贅述了。
拉什迪的第三部長篇小說《羞恥》(1983)則把視角轉向了巴基斯坦。書中的兩個重要人物分別是以前巴基斯坦總理佐·阿·布託和前巴基斯坦總統齊亞·哈克為原型塑造的。小說中對他們不無諷刺,這自然引起了當時和現在的巴政界人物的反感。
然而這部小說中拉什迪馳聘其奔放的想像力,創造出許多令人印象深刻的藝術形象,再次引起英國文學評論界的一致讚揚,因而這部作品曾進入1983年度布克獎決賽圈,但最終未能獲獎,據說拉什迪因此在會上起立以示抗議。
拉什迪的第四部長篇小說,就是上世紀引起最大震動的文學作品《撒旦詩篇》(1988)。這部書出版後不久即引起激烈的爭論。
讚賞者認為這是一部想像力空前豐富、寓意深刻的描寫現代人生活和思想的傑作。這種觀點在英國和西方文學界佔壓倒優勢,因而此書在1988年11月獲得該年度英國長篇小說第二大獎——懷特布萊德獎,並在許多國家發行、出版了譯本。
而反對者認為,此書放肆地影射攻擊了某教及其先知,是對信教群眾的挑釁,因而大逆不道。1988年反對此書的浪潮首先從南非掀起,那裡的抗議者放火燒了賣這本書的博覽會,並聲稱殺死拉什迪,迫使拉什迪取消了出席這次博覽會的計劃。同年秋,此書在印度被明令查禁,理由是避免引起教派衝突。
此書在英國獲第二大獎後引起了更廣泛的注意,並使圍繞此書進行的爭議日趨激化。拉什迪本人也受到長時間的追殺,只得在特別警衛小組的庇護下過著隱居生活。更有甚者,因為此書,拉什迪所在的英國竟與伊朗斷絕外交關係。
一本書竟引起世界範圍內的一系列大變動,這種情況在上世紀內是前所未見的。拉什迪的名字也遠播到了文學圈以外,他本人也從此被英國警方置於嚴密的安全保護之下,過著與世隔絕的生活。
在幾乎與世隔絕的情況下,拉什迪仍然堅持創作活動,並且大大提高了寫作速度。幽居不到兩年,他首先推出了童話《哈倫與故事海》(1990)。作品描寫一個叫哈倫的孩子,他父親原是個故事大王,一天卻失去了講故事的本領。後來哈倫到了故事國和故事海,打敗了扼殺故事的故事國的邪惡統治者卡坦-舒德,使他父親重新得以流暢地講述故事。作品得到好評,獲得了英國作協頒授的「最佳兒童讀物獎」。
關於《午夜的孩子》
《午夜的孩子》的故事以第一人稱展開,由主人公「我」——在孟買一家泡菜場工作、病入膏肓的男子,向女僕兼情人帕德瑪講述自己的故事:
我叫薩利姆·希奈,是在印度獨立日當夜第一個小時內出生的1001個神奇的孩子中最重要的一個。我的外祖父是克什米爾人,曾在德國海德堡學醫,目睹了20年代英軍進行的金廟廣場大屠殺。他使我們家族既有古老印度的文化背景,又有現代西方文明的自由精神。我母親是外祖父的二女兒,原來的丈夫納迪爾·坎,是個大人物的秘書,後來為逃避來抓他的軍人離開了母親,行前留下一信,宣布與母親離婚。
於是我母親再嫁給商人阿赫邁德·希奈,並改名為阿米娜,他們便是我的父母。1947年,隨著印度獨立日的迫近,英屬印度國內教派衝突日益激烈,血腥的殺戮事件不斷發生。已懷孕的阿米娜由於救了一個陷於絕境的印度教青年而得以聽預言家預言自己未來孩子的命運。
預言家所講的令人費解的話使阿米娜惶恐,但多年後竟一一應驗。印度教徒的暴力組織放火燒掉了父親等企業家的財產。父親聽從老朋友納爾裡卡爾大夫的勸告,趁大量英國人離境、孟買地產賤如塵土的機會移居孟買,並在那兒買了地產。母親住進了診所待產,同時住進去的還有窮歌手維·維利·文基的妻子,她也即將分娩。1947年8月15日零時,正當印度全國歡慶獨立時,這家診所同時降生了兩個嬰兒。
在忙亂中,憎惡富人的護士瑪麗乘人不備偷換了兩個嬰兒的名牌,人為地改變了貧富兩個孩子的命運。我原本是窮歌手的孩子,而歌手的兒子溼婆(印度教中破壞之神的名字)則是阿米娜的親骨肉,但這個謎底10年後才揭開。
我被抱回富商希奈家。由於我出生之時即印度獨立之時,我的照片被登在《印度時報》上,並收到總理尼赫魯的親筆賀信,信中說我的生活從某種意義上正是新生印度的一面鏡子。瑪麗原來是為討好自己的情人、激進分子菲力普才幹出掉包罪行的,後來卻發現菲力普已棄她而去。她後悔之餘又不敢講出真相,於是自薦做了我的奶媽以贖罪。後來菲力普在他藏軍火的鐘塔上被警察擊斃。
我從9歲時開始具備心靈感應能力,從而知道在印度獨立的第一個小時裡出生了1001個有神奇能力的孩子。我的心靈感應能力日益發展,能夠每天與那些午夜出生的孩子通話,舉行靈魂的聚會,於是以我為首組成了午夜孩子會議。
出身於印度不同種姓、宗教、社會集團的孩子們在這個會議上談自己的生活、理想,發表對各種問題的看法,使這個會議真正成了現代印度社會的一面鏡子。午夜的孩子們各有神奇才能:有的能在時間中任意穿行,有的能任意改變自己的性別,有的能如鳥兒高飛……而神力最大的是我和同時出生的溼婆。
溼婆有一對神膝蓋,威力無比。貧寒中他養成了只重物質利益的思想和殘忍的性格。他父親失業後,為使他有終生的飯碗,曾想按許多貧窮父母的做法,打碎他的膝蓋,讓他以殘廢之身乞討。他卻以神膝夾碎了父親的手腕,自己到社會上闖蕩。
在午夜孩子的會議上,當討論解決社會問題的原則時,我主張童心原則,溼婆卻主張暴力,我們彼此成為對手。父親幾乎傾其所有投資圍海造地,由於意外事件而破產。從此他感到絕望,陷入酒色之中。而性無能使他與阿米娜的關係更加惡化。
我通過心靈感應,發現母親與其前夫、現在的赤色分子納迪爾有來往,又發現海軍上將薩巴爾瑪蒂的妻子與電影大王偷情。為警告母親,我將將軍妻子的豔情密報將軍,沒想到此舉竟造成將軍殺死電影大王、重傷妻子,並且自己被判刑30年的嚴重後果,相處多年的鄰居們也紛紛賣房離去。
我在一次與同學打架時被擠斷一隻手指,輸血過程中發現我與父、母血型不合。在事實面前和菲力普鬼魂的督促下,瑪麗講出了當年換嬰的事實,這進一步促使我父母關係的惡化。外婆帶我母親、我、我妹妹和新寡的舅媽到巴基斯坦投奔已成為高級將領的女婿左勒菲卡爾將軍。我作為將軍的親戚參加了軍官們的軍事政變,並得到後來成為巴總統的阿尤布·汗的賞識。
在巴基斯坦4年,我因邊界阻隔沒同午夜孩子們聚會。後因父親病重,全家趕回印度。1962年的中印邊界衝突使本來已分歧嚴重的午夜孩子會議陷入一片混亂,許多孩子因失望而再也不來開會了。停戰後,我被父母騙到一家醫院中強行手術,治療總流鼻涕的鼻子。手術後,病雖治癒,我卻喪失了與午夜孩子們交往的能力。
父親對印度感到絕望,全家遷往巴基斯坦。行前,我在一個鐵皮地球儀中裝好出生時的照片和總理當年的信,並把它埋在花園中,至此,我與午夜孩子們神交的時期結束了。我在巴基斯坦經歷了騷動的青春期,參加了印巴戰爭,目睹了戰爭的殘酷,思想得到淨化與升華。
後來我作為逃兵與難民碰到了午夜孩子會議中的一員,一向支持我的巫女帕瓦蒂。她用魔籃裝著我,混過軍警盤查,將我帶回到印度。我也見到了溼婆,他在印巴戰爭中成了人們崇拜的英雄,開始踏入上層社會。帕瓦蒂愛溼婆,他卻對她始亂終棄。
最後帕瓦蒂肚子裡懷著溼婆的兒子嫁給了我。我在印度施行緊急狀態法的歲月裡和絕大多數懷有美好理想與情操的午夜孩子們一起受到迫害,只有溼婆飛黃騰達。但隨著甘地夫人的倒臺,他也失勢了,成了階下囚,後來在獄中被一個因被他拋棄而絕望的鋼鐵大王的妻子開槍打死。而我未老先衰,行將就木,一如算命先生所言。
但是,我仍然寄希望於未來一代。
結語
正如前文所說,《午夜的孩子》是拉什迪的第二部長篇小說,也是拉什迪的代表作之一,於1981年出版。拉什迪已出版的所有小說中,在藝術成就上至今尚無能出其右者。
這本書在英國引起轟動。英國文學界認為,這是一部魔幻現實主義小說,反映了印度現代社會生活與歷史,一致認為小說是「具有重要國際意義的傑作」,是一部劃時代之作。
作品連獲布克獎(1981)、布萊克紀念獎(1981)、英語國家文學獎(1982)三大獎。這部作品在整個西方世界也受到普遍讚揚。評論界因此書而把拉什迪與加西亞·馬爾克斯、米蘭·昆德拉、君特·格拉斯等一些當代世界級的大作家相提並論。
但此書由於抨擊了英迪拉·甘地夫人在印度施行的緊急狀態法和孟加拉戰爭,在印度引起長期執政的國大黨英迪拉派的強烈不滿,因此在印度成為禁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