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根 ▋百家姓之--巢氏 家族起源族譜

2021-03-01 一起做遊戲

自古以來,華夏子孫以姓氏為家族延續的標誌。中華姓氏的起源,直溯到距今大約5000多年伏羲氏時期。每個人一出生就傳承了家族姓氏,它既是我們與生俱來的代號,也是血緣關係的符號。

源流一

源於有巢氏,出自上古時期有巢氏部落,屬於以國名、氏族名稱為氏。 上古時,中原地區林木茂密,野獸很多,經常侵擾在地面棲息的人類。相傳到了遠古昊英之時,人少而禽獸多,為防禦野獸侵害,昊英教人構木為巢,白天採摘橡慄,夜晚棲宿樹上。後又發明了穴居。從此人們在睡覺時就不必擔心野獸的侵襲了,於是大家把將昊英視作聖人,推戴他為部族首領,號稱「巢氏」,他的後代就是著名的有巢氏部落族人。不過,也有傳說指明「有巢氏」的名字叫金烏,女,風姓,號昊英氏。按史籍《三皇五帝時代》的記述,金烏是古代氏族聯盟時期伏羲女媧政權的第五十六任帝王,大伏羲氏族風姓女王昊英氏執政的第二任帝王。有學者推測金烏生於帝規辛八年(乙丑,公元前5876~前5803年),出生在昊英氏部落的政治活動中心昊城(今河南三門峽澠池英豪鎮),都城建在遂城(今河南駐馬店遂平),就是她發明了將房屋建築在大樹上。金烏在三十歲即位,執政虛記四十五年,逝世於金烏四十四年(戊寅,公元前5803年),終年七十四歲,死後葬在遂城南伏羲帝陵(今河南駐馬店遂平南部),尊號帝金烏。其後世人稱其族為「有巢氏」。正是由於居巢國歸靠了楚國,因此在當時引起了吳國的極大憤怒。據史籍《左傳》中的記載,周敬王十一年(楚昭王熊壬七年,吳王闔閭六年,公元前509年),吳王闔閭指揮吳國大軍突然攻入居巢國,迅速攻佔了居巢國都城,還俘獲了代表楚國鎮守在城中的楚公子繁,居巢國就此滅亡。之後,吳王闔閭將其地設為「巢州」,其城池被稱作「巢州城」。

到了周元王姬仁三年(越王勾踐二十四年,吳王夫差二十三年,公元前473年),越國滅吳國,巢州城歸了越國。一直到了周顯王姬扁十四年(楚宣王熊良夫十五年,越王無顓八年,公元前355年),在楚國滅了越國之後,巢州城才復為楚國所有。在後來戰國晚期的楚懷王熊槐執政時期(公元前328~前299年),古巢州城就是楚國經商線上極其重要的商業驛站之一。

亡國之後,在居巢國的公族後代以及部分國民中,多有以故國名稱為姓氏者,稱有巢氏、居巢氏、巢氏,後有巢氏、居巢氏皆省文簡化為單姓巢氏,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二

源於姒姓,出自夏王朝末帝夏桀的後裔,屬於以居邑名稱為氏。夏桀,本名姒癸,亦稱姒履癸,是夏王朝的最後一代君主。桀,是成湯賜給他的諡號,是兇殘暴虐的意思,史書因此稱其為「夏桀」。夏桀是夏王朝第十六代君主姒發之子,在位五十四年(公元前1653~前1600年待考)。夏桀本來文武雙全,傳說他空手就可以把大鐵鉤拉直,但他在即位後荒淫無度、暴虐無道,為歷史上著名的暴君之一,也是有史記載的第一位無道暴君。

在夏桀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居邑名稱為姓氏者,稱南巢氏、南勦氏、南剿氏,後多省文簡化為單姓巢氏,少部分稱南氏,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三

源於嬴姓,出自戰國初期秦國上卿大庶長嬴鼂,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戰國初期,秦國有位執掌軍事的重臣,即大庶長嬴鼂。大庶長,為秦國二十等爵中的第十八等爵,為卿大夫,官秩一萬二千石,下屬有左庶長、右庶長。

周考王姬嵬十三年(公元前428年),秦懷公即位後就大肆橫徵暴斂,且以活人為父親秦躁公進行殉葬,為人十分殘暴。至周威烈王姬午元年(秦懷公四年,公元前425年),忍無可忍的大庶長嬴鼂和眾大夫們一起謀兵圍困了秦懷公,逼秦懷公自殺了。秦懷公的太子叫嬴昭子,早逝,於是嬴鼂即與眾卿扶立嬴昭子的兒子為國君,是為秦靈公(秦肅靈公)。秦靈公實際上就是秦懷公的孫子。這是戰國初期秦國歷史上著名的一次「正義叛亂」。在秦國大庶長嬴鼂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字為姓氏者,稱鼂氏,後統改稱晁氏,但不稱朝氏。該支晁氏傳至漢朝時期,出現了一位著名的御史大夫晁錯。晁錯,公元前200~前154年,穎川人(今河南禹州),西漢初期的一位政治家,他學貫儒法,知識淵博。深受文、景兩帝的器重和寵信。在晁錯被冤殺之際,其家人有逃出者,其後紛紛改姓,以此躲避株連之難。傳說,大將軍周亞夫就藏匿起晁錯的一個兒子和兩個侄子,並將其改為同音字「巢」為姓氏,混偽古姓。

此後七國之亂平定,到了漢建元元年(漢景帝劉啟後元四年,公元前140年),漢武帝劉徹即位之後開始正式使用皇帝年號,大臣們乘機紛紛提出要為晁錯平反,並且繼承晁錯生前的政治主張,「務摧抑諸侯王」,不斷上奏揭露各諸侯王的過錯。由此,漢武帝在第二年即漢建元二年(公元前139年)下詔為晁錯平反。其後,周亞夫獻出晁錯之子,復為晁氏,而晁錯之侄則拒絕再更回晁氏,堅持沿稱巢氏,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四

源於蒙古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蒙古族朝魯圖德氏,亦稱魯圖孟和氏,源出蒙古察哈爾部,是原來左翼、右翼兩部分駐東、西部蒙古後,因地域差異產生的稱呼之別,該姓氏的漢義就是「永恆的巖石、堅如磐石」。後有鄂溫克族引為姓氏者。

在明末清初,該部族即開始冠以漢姓為巢氏、朝氏、晁氏、鼂氏、曹氏、喬氏等,屬於取原姓氏首音的諧音漢字為氏。朝魯圖德氏族人中亦有取本義漢化稱石氏者。

得姓始祖

巢父。巢氏發源於巢湖,是以地為姓的姓氏。巢湖在安徽省境內,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名川大澤之一。根據歷史記載,巢湖在距今三四千年前的殷、周時期,是巢國的所在地。春秋末期,巢國被吳國所滅,巢國的後裔,也就依照當時的習慣,以故國號為氏而姓了巢。巢氏的來源還有另一種說法,過去一部分姓氏學者把巢氏的源流推溯到上古時期的有巢氏。有巢氏是教人們構木為巢定居,有功於民族進化,這在《韓非子·五蠹》及其它古籍上都有記述。《姓譜》上記載,巢姓是有巢氏的後代,或者說是巢國的後代,堯時有巢父,夏殷時有巢國。根據《姓氏考略》上的記載,巢姓是以國為氏,望族出於彭城。巢姓的始祖以樹為巢,而寢其上,號曰巢父,他的後人就以巢為姓。故巢氏後人奉巢父為巢姓的得姓始祖。

遷徙分布

巢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但人口總數在中國的大陸和臺灣省均未列入百家姓前三百位,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為第三百九十三位門閥。巢姓在大陸和臺灣都沒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遠古時候,堯帝的大臣中有一位叫巢父,他是中國建築的開創者。也稱為有巢氏。中國傳統建築最主要特徵是木建築,與其他國家的石建築有很大不同。遠古時時候,巢父教人利用樹幹架起房屋,以便於防上野獸侵害,後來這類建築被稱為杆欄式房屋。因為架在樹上,類同鷹鳥建巢,所以它的創建人就稱為有巢氏了。大禹為王時,將有巢氏的後代封為貴族,讓他們建立巢國,就在現今安徽巢縣一帶。巢國公族後代形成巢姓。巢姓望族居於彭城郡,即現在的江蘇省徐州、銅山一帶。

今湖南省的湘陰縣、汨羅市、常德市、益陽地區,江西省的萬載縣、宜豐縣、九江市的都昌縣,安徽省的宿松縣,江蘇省的南京市、揚州市、江陰市、高要縣、常州市新北區、蘇州市、鎮江市丹陽市、宜興市、溧陽市、泰州市、淮陰市,河北省的昌黎縣,廣東省的新會市、深圳市、從化市,香港特別行政區,山西省的平陸縣、運城市,福建省的莆田市,山東省的濰坊市昌樂縣,河南省的漯河市,天津市,湖北的黃岡麻城市等地,均有巢氏族人分布。

巢 父

堯帝時的隱士。山居不營世利,在樹上築巢而居,時人號曰巢父。上古時禽獸多而人民少,於是人民就在樹上築巢居住以避野獸。傳說堯帝以天下讓給巢父,巢父不肯受,又讓給許由,許由亦不肯受。

巢 堪

東漢江西南城人,章帝時官拜司空。以「……時曹褒清著成漢禮,堪言一世大典,非褒所能定」而名留史籍。

巢 猗

隋朝時的國子助教,也是位著名的學者,撰有《尚書義》、《尚書音譯》等,而得後世的推崇。

巢 谷

宋代進士。他中進士後,棄其家學,改而學習古兵法。遊秦、鳳、涇原間,會赦乃。後蘇轍、蘇軾貶謫嶺海,巢谷徒步前往拜訪,見轍。又欲望海南訪軾,行至新州病死。

巢元方

隋唐年間西華人。巢元方在隋大業年間(605-615)醫事活動頻繁,任太醫博士,業績卓著。然而《隋書》無巢氏傳記,僅宋代傳奇小說《開河記》有一段關於巢氏的記載。說隋大業五年八月, 開鑿運河總管患風逆症,隋煬帝命太醫令巢元方往視得療。雖然 巢元方的生平事跡缺乏史料記載而混沒於歷史的塵封中,但巢元方對於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的偉大貢獻,卻以他殫精竭慮主持編纂整理的中醫病因學巨著《諸病源候論》為載,而永垂史冊。

巢帝閣

明朝人,他走道時拾到金子,就坐等一整天,終於等到失主而歸還。

巢鳴盛

字端明(1611-1680),一字五峰,號崆峒、止園。嘉興人。世居今郊區鳳橋鎮巢家弄。20歲時就讀於石佛寺,博覽群書,盡通其義。明崇禎九年(1636年)舉人。明亡,為遺民,隱居巢家弄。在其母墓側築永思草堂,又建「止閣」,因之自號止園。巢鳴盛在崇禎年間為復社中人物,明亡後,與吳中徐俟齋、宣城沈壽民合稱「海內三遺民」。與長洲徐枋、桐鄉張履祥、海鹽陳恂等友善,彼此以氣節相勉。隱居37年,足跡不到城市,與妻錢氏以耕織自活。他在居所四周種葫蘆10餘品種,並用刻有花紋或文字的模子合在匏上,長成尊、彝等形狀,製成極精美的各色器皿,世稱「檇李匏尊」,為人所珍視。卒後,徐枋、張履祥等私諡貞孝先生。著有《永思堂集》、《洙泗問津》、《老圃良言》等。

巢坤霖

1885-1953,廣東新會衝鄧村人,1885年出生,就讀於香港聖保羅書院、聖士提反書院、皇仁書院,1908年23歲被在港的英國主教業德看中,帶去英國聖約翰學院讀了三年神學,畢業後按理應該去做牧師,但家人反對,轉而考進了多倫(Durham)大學獲碩士學位,其後再考進倫敦大學攻讀師範課程和英國文學。1915年30歲的巢坤霖應聘回到北京清華學校英文部任教。1921年辭清華職返港應聘擔任教育行政工作,長達25年,曾擔任官立文商專科學校首任校長。香港淪陷後,首先使其父巢錦榮老先生在戰亂中歿去,接著他在跑馬地黃泥湧道的私宅又遭浩劫,遂帶領全家流浪到廣西桂林逃難。被當時的國民政府選中了,出國擔任國際宣傳處駐澳大利亞雪梨辦事處主任。1949年任務完滿返回香港,1952年已是年過花甲的巢坤霖,他本人並不知自己已得了肝病,並且是已壞了許久。在生命的最後兩年,還邀舊清華學生過元熙建築師為自己在赤柱沿山道造了一座三層樓新居,形式很樸實。夫婦住在三樓上,壁上掛著一幅澳大利畫家為他作的漫畫,還有一張歷史學家羅香林送給他的陳舊的清光緒三十二年考古學家所題「涪心齋」橫額。1953年11月17日,他昏迷人住瑪麗醫院,19日終因不治而謝世,享年69歲,葬於荃灣。他於清華的同事林語堂,學生梁秋實、孫立人,都是中國史上顯赫一時的人物。

巢峰江

(1924~),一名巢峰;江蘇阜寧人。著名現代出版業編審。

1942年6月~1949年參加抗日戰爭、解放戰爭;1954年起從事出版工作。長期擔任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辭書出版社副總編、副社長、社長、總編輯。曾任上海市政協常委、上海市人大代表。現任《辭海》編輯委員會副主任(副主編)、中國辭書學會名譽會長、上海社會科學界聯合會副主席、上海市經濟學會名譽會長、上海市編輯學會會長。參與或具體主持《辭海》1979年版、1989年版、1999年版的編纂和出版,主持《辭海》繁體字版的編纂。是《簡明社會科學詞典》、《經濟大辭典》的主要策劃者、組織者、副主編;是《毛澤東思想研究大系》的具體組織者,總論卷主編之一;是《毛澤東思想大辭典》、《鄧小平思想理論大辭典》、《學生辭海》、《兒童辭海》等書的主編。在主持上海人民出版社工作期間,獲「五個一」工程獎一項,國家圖書獎兩項,國家辭書獎兩項,上海市優秀圖書獎十七項。在主持上海辭書出版社工作期間,獲國家圖書獎七項,國家辭書獎八項,上海市優秀圖書獎二十六項。有經濟學論文四十餘篇,出版學、辭書學、編輯學論文百餘篇,集成《出版論稿》。獲中國韜奮出版獎、中國百佳出版工作者稱號,獲國務院授予的有突出貢獻的專家稱號。

巢紀平

(1932~),江蘇無錫人。著名氣象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

1954年畢業於南京大學氣象學系。1978年任大氣物理研究所研究員。1981年和1983年當選為國際氣象學和大氣物理學協會國際氣候學委員會(ICCL/IAMAP)委員。1984年任國家海洋局科學技術委員會副主任兼國家海洋局海洋環境預報中心主任。1986年被選為氣候變化和海洋委員會(CCC0/IOC,SCOR)委員。1995年被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主要研究工作有積雲動力學和長期數值天氣預報。熱帶海氬相互作用。1962年提出了描寫中、小尺度天氣系統的基本動力學方程組,並應用此方程組,研究了熱對流積雲的發展。

1964年和周曉平合著出版了《積雲動力學》一書,同年提出了在小地形影響下,氣流過山後在背風面形成氣壓跳躍的分支解。1977年提出預報氣候距平場的模式,並作了預報試驗。1993年出版專著「厄爾尼諾和南雲濤動動力學。發表學術論文約一百餘篇,主要著作有:《斜壓西風帶中大地形有限振幅的動力學》、《論小尺度過程動力學的一些基本問題》、《二層模式中小地形對氣壓跳躍形成的初步研究》、《一種長期數值預報方法的物理基礎》、《長期數值天氣預報的理論和方法》等。

巢志瑜

(1935~),江蘇常州人。著名高能物理專家。畢業於北京大學技術物理系。就職於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員。現已退休。

1956~1973年在原子能研究所檢測各種材料的微量成份。1980年在美國費來實驗室參加超導磁體研製。1988年在英國沃裡克大學檢測同步輻射形貌相機及半導體材料缺陷。在高能物理研究所創建了同步輻射螢光分析站和形貌學實驗站。開發研究各種材料內微量成份分布。利用同步輻射的偏振特性,提高信噪比八倍,在地礦等領域推應用。發表學術論文約五十篇。曾赴俄羅斯原子能所作學術交流。獲得國家科技成果證書,地質礦產部科技進步二等獎,中國分析測試協會二等獎等。

巢志專

(1939~),江蘇常州人。著名光學儀器專家。高級工程師。

1962年畢業於浙江大學。現任職於新天精密光學儀器公司湖州分公司。曾在上海、北京先後參加兩種型號潛艇潛望鏡的研製和35毫米、16毫米系列電影攝影物鏡設計等。回到新天精密光學儀器公司後,成功地設計了長度計量類如一米、三米測長機,1微米、0.2微米投影光學計等的光學系統;航空攝影測量儀類其中包括國家「七·五」重點攻關項目解析測圖儀的光學系統以及變焦矩立體判讀儀、輻射線轉換儀等的光學系統;國家「七·五」重點攻關項目精密型三坐標測量機的光學系統;參加國家「八·五」重點攻關項目雷射微調工作機的研製任務,成功地設計了雷射微調工作機的光學系統,其中包括150~900倍連續變倍的電視監控系統、雷射聚焦系統、自動聚焦系統等;還設計了多種內園磨超精機光學對準裝置的光學系統以及手持式看譜鏡、阿貝折射計、分光光度計等的光學系統。解析測圖儀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三坐標測量機獲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潛艇潛望鏡獲國家科學大會獎等。撰寫了《連續變形變倍光學系統的設計》、《光學系統達到復浦色差和超消色差的設計方法》、《莫子條紋技術》等論文及軍工史《潛艇潛望鏡》。

巢華慶

(1940~),江蘇常州人。著名石油地質專家。

1961年畢業於北京石油地質學校、196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歷任地質師、副主任地質師、主任地質師、開發部副主任、大慶石油管理局總地質師,黨委常委,副局長。教授級高級工程師。現任大慶油田有限責任公司董事、副總經理,兼任黑龍江省石油學會理事長。他是油田開發地質方面的技術專家,一直從事油田開發地質技術研究和技術管理工作,「六五」期間,他提出了完善注採系統,加強分層注水的總體思路及配套技術方案。「七五」期末至「八五」期間,大慶油田已進入到高含水開採新階段,他又和其它同志一起創造性地提出並實施了「大慶油田高含水期穩油控水系統工程」,親自主持和組織了多項現場科技攻關,負責編制並審定了大慶油田長遠和年度「穩油控水」規劃及實施總體方案。「大慶油田高含水期穩油控水系統工程」被評為國家科技進步特等八五」以後,油田進入到「水驅」、「聚驅」並舉的新階段,他提出了水驅開採要在深化精細地質研究的基礎上,堅持和發展「穩油控水」技術,繼續提高水驅採收率;聚驅開採要搞好區地產量接替,堅持效果和效益最優化;外圍「三低」油田開發要進行區塊優選,簡化工藝和地面流程,降低成本,實現有效開發;天然氣生產要搞熱、搞活,提高綜合利用效益,實現「以氣補油」,作為油田新的經濟增長點來培育等一套油氣田開發新思路。他主持和參加了多項油田科研攻關項目,其中獲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兩項,中國石油天然氣總公司特等獎一項、一等獎一項、二等獎兩項。他還結合自己的科研實踐,主編了《提高油田開發效果技術措施》等6部技術專著。1991年他被中國石油天然氣總公司批准為首批石油工業有突出貢獻的科技專家,1992年被國務院批准為享受政府特殊津貼的專家學者。

1999年榮獲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鐵人科技成就獎」銀獎。

巢中柱

(1954~),江西都昌人。兒科醫學專家。

1974年九江衛校醫士班畢業,分配至都昌縣人民醫院從事兒科專業臨床工作。

1980年在江西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兒科進修壹年,1988年調都昌縣婦保健院任副院長,1989年在九江醫專內科專業證書班脫產學習壹年,1992年被聘任為院長、書記,同年破格晉升為兒科主治醫師,1996年12月份被中華人民工和國衛生部評為全國婦幼衛生先進工作者。二十餘年來一直致力於兒科臨床,兒童保健和醫院管理工作,走保健與臨床相結合的道路,在提高社會效益的前提下注重狠抓了經濟效益業務收入由1993年的年收入九萬元發表到1999年的年收入一百三十萬元。在繁忙診務之餘,尚筆耕不輟,先後撰寫了二十六篇學術論文分別發表在國家級和省級醫學雜誌以及國家、省級學術會進行了交流,其中保健和管理相結合的代表作《無償服務與有償服務相結合加強了服務增加了效益》發表在「中國婦幼保健」。

1998年7月受聘於《中華醫學展望與臨床》一書副主編。1999年12月份調都昌縣中醫院任院長。

巢亮初

(1955~),江蘇宜興人。著名建築工藝美術師。

1981年畢業於中央工藝美術學院陶瓷系,建築陶瓷廠工藝美術師,並從事技術管理及創作設計工作。近三十年來從事陶瓷美術工作,自1981年以來先後留院任教,再院黨委組織決定派入到江蘇省農場興建築陶瓷廠,從事專業工作。曾有大型琉璃彩軸堆雕壁畫「龍鳳吉祥」獲輕工部優秀新產品獎,中型特高樓空紫砂浮雕無錫青山公園「雙龍戲珠」,壁畫為解放無錫四十周年慶典性永久紀念作品,研究成功創作性特大型,2米70公分高的四方錦瓶,入選參展,全國陶瓷藝術展,獲地方優秀藝術品稱號,中央工世美術學院畢業作品曾入選中蘇在莫斯科主辦的文化藝術交流展,在地方連續五屆創作設計作品雕塑《支龍》磚雕塑《躍飛》慶香港雕型陶藝品《四歸聚》獲精品獎。為1999昆明世界園藝博覽會,他作設計了群體性琉璃裝飾園業建築造型,並陳列於昆明世博會展覽中心,及為迎接2000年新世紀,特別設計了一對超大型紀念性2000年鐵樹永久盆,陳列於江蘇省農場興建築陶瓷廠。

巢勤華

(1956~),江蘇丹陽人。著名傷骨科醫學專家。中國藥學會江蘇分會會員,丹陽市傷骨科醫院主管藥師。1991年畢業於江蘇省職工醫科大學藥學 專業。現任江蘇省丹陽市傷骨科醫院主管藥師。1976年10月開始從事醫院藥學工作。1983年 在鎮江醫學院附屬醫藥藥學專家指導下,對該院數萬張門診處方進行了合理用藥調查,寫出 了調查分析報告;1987年,與鎮江中醫院腫瘤科合作,生產了高質量的瞻素注射液,用於抗 癌治療;1991年,得到了南京軍區總醫院藥理科陳剛教授、談恆山主任的指導,協助進行了左旋多巴和卡比多巴血藥濃度測定研究;多年來,注重基層醫院合理用藥工作研究,為醫務 人員多次開過臨床藥學,合理應用抗生素等方面知識講座。許多合理用藥方面的科普文章, 被省、市報刊刊出。1994年被評為丹陽市衛生系統優秀通訊員;1996年被晉升為主管藥師。1991年以來,已有十幾篇論文在省級、國家級雜誌上發表,有8篇論文在全國性藥學學術會 議上交流。主要著述有撰寫《合理用藥之我見》(《江蘇醫學信息》1994.2)、《基層醫院 藥學發展與成人藥學人才培養》(《全國醫院藥劑科管理論文選編》1995.9)、《提高醫院 藥師地位,促進醫療衛生事業發展》(《中國藥房》1996)、《適應非處方藥管理制度在中國 推廣實施》(《中國藥房》1997,並在「立止血杯」衛生部第四屆醫院藥劑科管理工作研討 會優秀論文評選徵文中獲優秀論文證書)、《淺談醫療保險與合理用藥》(《中國藥事》1999 .1)等論文。

郡望

彭城郡:彭城郡原為西漢時期的楚國所置。漢宣帝地節元年(壬子,公元前69年)以楚國改置彭城郡,治所在彭城縣(今江蘇徐州),西漢朝黃龍元年(壬申,公元前49年)復名楚國,東漢朝章和二年(戊子,公元88年)又改為彭城國。南朝宋永初二年(辛酉,公元421年)復為彭城郡。隋開皇時期(公元581~600年)廢郡,隋朝大業三年(丁卯,公元607年)復置。唐朝武德四年(辛巳,公元621年)又改為徐州,唐朝天寶元年(壬午,公元742年)名彭城郡。唐朝乾元元年(戊戌,公元758年)復為徐州。歷史上的彭城郡,其統轄範圍大致包括今山東省微山縣、江蘇省徐州市、銅山縣、沛縣東南部及邳縣西北部,安徽灘溪縣東部及山東微山縣一帶。彭城郡與沛郡在地域範圍上有部分重疊。

堂號

彭城堂:以望立堂。

辭禪堂:堯帝時期有高士巢父,隱居山林,以樹為巢,不謀世利。堯帝以天下禪讓予他,他堅辭不受,遂名「辭禪堂」。

家譜文獻

江蘇武進巢氏宗譜四十九卷,(清)巢永宸等六修,清道光十七年(公元1837年)木刻活字本二十四冊。現被收藏在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美國猶他州家譜學會。

江西萬載北門巢氏族譜十卷,首一卷、末一卷,(清)巢員琇等纂修,清光緒三年(公元1877年)鳳來堂木刻木活字本十二冊。現被收藏在江西省圖書館。

江蘇武進謝氏源流,附龜巢先生崇祀錄,著者待考,(清)謝蘭生纂,清光緒十九年(公元1893年)木刻活字本一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國家圖書館。

江蘇武進毗陵巢氏宗譜十二卷,(清)巢盈升主修,清光緒二十四年(公元1900年)餘德堂木刻活字本,今缺第二卷、第七卷。現被收藏在江蘇省常州市圖書館。現被收藏在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美國猶他州家譜學會。

江西萬載北門巢氏族譜十八卷,首一卷、末一卷,(民國)巢廣源等纂修,民國二十二年(公元1933年)鳳來堂木活字本十八冊,另有一部缺卷首、第一卷、第九卷、第十三卷、卷末下冊。現被收藏在江西省圖書館。

江蘇常州巢氏宗譜,著者待考,民國年間敬愛堂木刻活字本,今僅存第三十四卷、第四十二卷、第五十一~五十二卷。現被收藏在江蘇省常州市圖書館。

巢氏族人現正在進行全國性的修譜,如今湖南湘陰汨羅有巢姓人氏幾萬人,現在湘汨巢氏族譜主修人叫巢民強,是中國武漢地質大學工程碩士、深圳市高速公路開發有限公司董事長總經理、深圳市大升高科技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長。

字輩排行

江西修水、九江、銅鼓、萬載、湖南、四川、湖北巢氏字輩:「承崇登祖與傳自德來章以理」。

江蘇南京、安徽蒙城巢氏字輩:「更錦文繼洪玉明德良克學子」。

江蘇沭陽巢氏字輩:「錦瑤繼玉」

安徽蒙城巢氏字輩:「錦文繼洪玉明德良」。

福建浦城巢氏字輩:「文增賢良武添忠孝」。

河南巢氏一支字輩:「廷學紹爾世維新」。

青海巢氏字輩:「羲生守世業,福祿永蘭芳,鯤鵬志遠大,甲第瑞祥光」。

巢氏一支字輩:「英鶴傲文天國太民安祖武榮宗克振遵守中正傳芳」。

四言通用聯

宗開巢國;

秀毓彭城。

——佚名撰巢姓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指巢姓的源流和郡望(見上題頭《一、姓氏源流》和《二、郡望堂號》介紹)。

高人洗耳;

遺老碧瞳。

——佚名撰巢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上古時,堯以天下讓巢父,巢父不受,且以水洗耳。下聯典指宋·巢谷年一百七十歲,瞳子碧光燦然。

陶唐賓友;

漢室司空。

——佚名撰巢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上古巢父(堯帝,又稱為唐堯、陶唐)。下聯典指東漢巢堪。

六言通用聯

識禮儀之重任;

撰書義以傳經。

——佚名撰巢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東漢南城人巢堪,字次朗,章帝時官太常。當時,曹褒請求著《漢禮》,巢堪說:「作為一個朝代的大典,不是曹褒所能定的。」下聯典指隋代國子助教巢猗,著有《尚書義》、《尚書音釋》等。

隋傳太醫博士;

清有刑部尚書。

——佚名撰巢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隋代大業中有太醫博士巢元方。下聯典指清代有刑部尚書巢可驩,滿洲正藍旗人。

貞孝名傳後世;

禪讓德比先賢。

——佚名撰巢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清代孝子、明崇時禎時舉人巢鳴盛,人稱貞孝先生。下聯典指上古巢父不受帝位的事典。

七言通用聯

金蘭勝友情誼厚;

巢父巨人燻望高。

——佚名撰巢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宋代進士巢谷,與河州將韓存寶善。韓存寶坐罪死,巢谷逃避江淮間,肝赦乃出。詔聖初二蘇貶謫嶺海,巢谷徒步往訪。下聯典指上古巢父不受帝位的事典。

千山明月浮杯影;

一林桂子入夢香。

——佚名撰巢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巢府後花園畫圖聯。見《中國對聯大辭典》。

免責聲明:本文只供參考。如果您對本文有任何專業領域的建議,我們強烈建議您獨自對內容的可信性進行評估,並諮詢相關專業人士。溫馨提示:網際網路是一個資源共享的生態圈,我們崇尚分享;如有侵權或有其它問題請您告知我們,會在第一時間處理或撤銷

長按上方圖片,識別關注,方便查閱

點讚下方,在看分享,讓家人知道根在何處

相關焦點

  • 尋根 ▋百家姓之--湛氏 家族起源族譜
    自古以來,華夏子孫以姓氏為家族延續的標誌。中華姓氏的起源,直溯到距今大約5000多年伏羲氏時期。每個人一出生就傳承了家族姓氏,它既是我們與生俱來的代號,也是血緣關係的符號。派遣澆率兵攻滅斟灌氏國。原斟灌氏族人為避害,便約定把原國姓斟灌二字合併,各取一半,合成一個湛字,即去鬥去雚為姓,遂成湛氏。子孫沿襲,傳延至今,已有四千餘年。這在典籍《百家姓》中有注釋:「湛,系出姒姓,夏同姓諸侯斟灌氏,其後子孫去鬥去雚,合二字為湛氏。」源流二源於尹祁氏,出自上古堯帝的第三子大節之後裔,屬於以封邑名稱為氏。
  • 尋根 ▋百家姓之--段氏 家族起源族譜
    自古以來,華夏子孫以姓氏為家族延續的標誌。中華姓氏的起源,直溯到距今大約5000多年伏羲氏時期。每個人一出生就傳承了家族姓氏,它既是我們與生俱來的代號,也是血緣關係的符號。仲叔季弟分多潤寡,不以途人待之。斯不負段氏忠厚傳家之遺願,而有以答吾祖宗之靈於在天矣。譜牒是記述姓氏家族發展歷史的重要文獻,有「族譜」、「宗譜」、「家譜」、「家乘」等名稱。譜牒起源很早,在周朝時期,已經有了中國最早的譜牒。修譜在唐宋時已很盛行。
  • 尋根 ▋百家姓之--古氏 家族起源族譜
    自古以來,華夏子孫以姓氏為家族延續的標誌。中華姓氏的起源,直溯到距今大約5000多年伏羲氏時期。每個人一出生就傳承了家族姓氏,它既是我們與生俱來的代號,也是血緣關係的符號。古氏家族古姓在《百家姓》中排第338位,是一個古老、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體,最早來源於周文王姬昌的祖父古公亶父。古姓人口在臺灣排名第75位,多分布於臺灣的臺北、臺東、新竹等地。
  • 尋根 ▋百家姓之--赫連氏 家族起源族譜
    自古以來,華夏子孫以姓氏為家族延續的標誌。中華姓氏的起源,直溯到距今大約5000多年伏羲氏時期。每個人一出生就傳承了家族姓氏,它既是我們與生俱來的代號,也是血緣關係的符號。漢史稱「胡夏」,其王族子孫遂以「赫連」為氏,世代相傳。按史籍《晉書》的記載:「赫連氏為劉元海之族,篡位自稱天王,有詔書曰:我的先祖,從北方遷至幽朔後,改姓姚,與中原的姓氏不同音,故又隨母親姓齊。子孫隨母姓是不合禮儀的。古代人姓氏不定,有隨母姓的,有隨父姓的,我現在要根據禮法改變這種習慣。帝王是上天之子,是顯赫的徽記,天地相連的樞紐。故現在改姓稱赫連氏,順應天意,永享天下。
  • 尋根 ▋百家姓之--代氏 家族起源族譜
    自古以來,華夏子孫以姓氏為家族延續的標誌。中華姓氏的起源,直溯到距今大約5000多年伏羲氏時期。每個人一出生就傳承了家族姓氏,它既是我們與生俱來的代號,也是血緣關係的符號。少典氏第十五代、黃帝軒轅氏第四代帝嚳高辛氏的次妃有娀氏,生契為堯司徒,封於商,成為商王朝之祖,賜姓子氏。從契到湯共傳了十四代,恰好與夏相始終。商經過五百年而強大,最後經鳴條之戰滅掉了夏王朝。契,又名閼伯,曾輔佐大禹治水,因有功封於商丘火正,為中國天文曆法創始祖,死後葬於商丘,即閼伯臺。
  • 尋根 ▋百家姓之--澹臺氏 家族起源族譜
    自古以來,華夏子孫以姓氏為家族延續的標誌。中華姓氏的起源,直溯到距今大約5000多年伏羲氏時期。每個人一出生就傳承了家族姓氏,它既是我們與生俱來的代號,也是血緣關係的符號。在史籍《宋史·夏國傳》中記載:「元昊上宋仁宗表章:『臣祖宗本出帝胄,當東晉之末運,創後魏之初基。』」在史籍《遼史·西夏外記》中也記載:「西夏本魏拓跋氏後。」另在史籍《金史·西夏傳》中也稱:「夏之立國舊矣,其臣羅世昌譜敘世次,稱元魏衰微,居松州者因以舊姓為拓跋氏。」到了西夏末期,朝政長期處於內亂之中,政敵和宗黨間的鬥爭激烈。
  • 尋根 ▋百家姓之--荀氏 家族起源族譜
    自古以來,華夏子孫以姓氏為家族延續的標誌。中華姓氏的起源,直溯到距今大約5000多年伏羲氏時期。每個人一出生就傳承了家族姓氏,它既是我們與生俱來的代號,也是血緣關係的符號。6、姓氏有區別,姓是家族符號,分封制的產物,氏是家族的分支。同姓不通婚,不同姓同氏可以通婚。秦以前荀姓與荀氏有區別,秦以後合併。遷徙分布荀姓在大陸和臺灣都沒有列入人口基數百家姓前一百位。荀氏譜是歷史著名譜牒,輩分首家。
  • 尋根 ▋百家姓之--利氏 家族起源族譜
    自古以來,華夏子孫以姓氏為家族延續的標誌。中華姓氏的起源,直溯到距今大約5000多年伏羲氏時期。每個人一出生就傳承了家族姓氏,它既是我們與生俱來的代號,也是血緣關係的符號。利氏家族於上古時期,一直都是以河南地區為繁衍中心,所以,河南應是利氏的發祥之地和老家所在地。望族居河南郡(今河南省洛陽縣東北)。故利氏後人奉利貞為利姓的得姓始祖。 遷徙分布(缺)利姓在大陸和臺灣都沒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利氏有三個來源。
  • 尋根 ▋百家姓之--談氏 家族起源族譜
    自古以來,華夏子孫以姓氏為家族延續的標誌。中華姓氏的起源,直溯到距今大約5000多年伏羲氏時期。每個人一出生就傳承了家族姓氏,它既是我們與生俱來的代號,也是血緣關係的符號。蒼健古拙,無少纖媚之態。見《墨林今話》等。   指塗清溪裡;聽鳥時幽音⑥。  ——注釋⑥:唐代曲阿人談戴(丫9n音演。官至長洲尉。以詩出名。與包融等十八人為詩,被編為《丹陽集》。《全唐詩》錄其詩一首。   湖州愛知府之政⑦,丹陽傳賢尉之詩⑧。
  • 尋根 ▋百家姓之--歸氏 家族起源族譜
    自古以來,華夏子孫以姓氏為家族延續的標誌。中華姓氏的起源,直溯到距今大約5000多年伏羲氏時期。每個人一出生就傳承了家族姓氏,它既是我們與生俱來的代號,也是血緣關係的符號。其後,黃帝之後代歸藏君世守歸藏國,遂以「歸藏」國名為姓氏,稱歸藏氏,後逐漸又省文簡改分衍為單姓歸氏、藏氏,世代相傳至今,皆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源流二源於歸姓,出自春秋時鬍子國國姓,屬於以國姓為氏。歸姓,則起源於堯舜時代的後夔的後裔子孫,在舜帝時期為樂正,是掌樂之官。歸姓歷史古老,被史家稱為歸夷,屬於東夷集團一支。
  • 尋根 ▋百家姓之--薄氏 家族起源族譜
    自古以來,華夏子孫以姓氏為家族延續的標誌。中華姓氏的起源,直溯到距今大約5000多年伏羲氏時期。每個人一出生就傳承了家族姓氏,它既是我們與生俱來的代號,也是血緣關係的符號。薄氏家族薄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名第264位。至2014年5月,薄姓在中國分布較廣,尤以山東及皖北等地為多,人口總數列全國第290位。
  • 尋根 ▋百家姓之--蓋氏 家族起源族譜
    自古以來,華夏子孫以姓氏為家族延續的標誌。中華姓氏的起源,直溯到距今大約5000多年伏羲氏時期。每個人一出生就傳承了家族姓氏,它既是我們與生俱來的代號,也是血緣關係的符號。根據《魏書》的記載,廬水的胡人有蓋氏,又有蓋樓氏改複姓為單姓蓋氏,因此蓋姓又有少數民族血統。根據《姓苑》記載,蓋氏望族出於漁陽、洛陽。古代的蓋邑,在今山東省沂水縣境內,蓋氏家族就發祥於此。蓋氏除了以戰國時期的齊大夫所傳的後裔為主流外,還有兩支外來的組成部分,不過,經過多年的融合,早就不分彼此了。望族居於安陽郡,就是現在的河南省泌陽縣西。而《百家姓》上則註明是汝南郡,即今天的河南省汝南縣。
  • 尋根 ▋百家姓之--亢氏 家族起源族譜
    自古以來,華夏子孫以姓氏為家族延續的標誌。中華姓氏的起源,直溯到距今大約5000多年伏羲氏時期。每個人一出生就傳承了家族姓氏,它既是我們與生俱來的代號,也是血緣關係的符號。亢父遠在三皇五帝時期即系唐虞氏故國,有仍氏繁衍生息之地。夏、商時期為仍國,周王朝時期封夏后氏至此為任國、邿國。亢父之地的地勢十分狹峻險要,從軍事地理上觀察,泰山在左,亢父在右,與泰山餘脈的梁父山緊夾東西之道,至稱陰陽。在戰國時期,齊國在其地居高臨下建有亢父城,為重要的軍事重鎮。在南榮氏所撰著的典籍《遁甲開山圖》中曾描述其境:「泰山在左,亢父在右,亢父知生,梁父主死。」
  • 尋根 ▋百家姓之--成氏 家族起源族譜
    自古以來,華夏子孫以姓氏為家族延續的標誌。中華姓氏的起源,直溯到距今大約5000多年伏羲氏時期。每個人一出生就傳承了家族姓氏,它既是我們與生俱來的代號,也是血緣關係的符號。成氏家族成姓,在《百家姓》中排第115位。在中國並不是一個常見的姓氏,但也是中國較為古老的姓氏之一。
  • 尋根 ▋百家姓之--生氏 家族起源族譜
    自古以來,華夏子孫以姓氏為家族延續的標誌。中華姓氏的起源,直溯到距今大約5000多年伏羲氏時期。每個人一出生就傳承了家族姓氏,它既是我們與生俱來的代號,也是血緣關係的符號。生氏家族生讀音shēng,在《百家姓》中未排到前五百位,在臺灣省也名列五百四十一位,是一個多流源的古老姓氏。
  • 尋根 ▋百家姓之--万俟氏 家族起源族譜
    自古以來,華夏子孫以姓氏為家族延續的標誌。中華姓氏的起源,直溯到距今大約5000多年伏羲氏時期。每個人一出生就傳承了家族姓氏,它既是我們與生俱來的代號,也是血緣關係的符號。次兄為拓跋氏,後改為長孫氏。弟為達奚氏,後改為奚氏。次弟為伊婁氏,後改為伊氏。次弟為丘敦氏,後改為丘氏。次弟為侯氏,後改為亥氏。七族之興,自此始也。又命叔父之胤曰乙旃氏,後改為叔孫氏。又命疏屬曰車焜氏,後改為車氏。這就是獻帝季茅之後的「十姓」。
  • 尋根 ▋百家姓之--闕氏 家族起源族譜
    自古以來,華夏子孫以姓氏為家族延續的標誌。中華姓氏的起源,直溯到距今大約5000多年伏羲氏時期。每個人一出生就傳承了家族姓氏,它既是我們與生俱來的代號,也是血緣關係的符號。有人被封在這個地方,於是以封地名為氏,稱做闕姓。  3、來源於以地名為氏。春秋時期孔子居住在闕裡,後來住在這個地方的人,就把地名當作自己的姓氏。  4、來源於傕姓。部分「傕姓」改成了「闕姓」。遷徙分布闕姓在大陸和臺灣都沒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
  • 尋根 ▋百家姓之--柳氏 家族起源族譜
    自古以來,華夏子孫以姓氏為家族延續的標誌。中華姓氏的起源,直溯到距今大約5000多年伏羲氏時期。每個人一出生就傳承了家族姓氏,它既是我們與生俱來的代號,也是血緣關係的符號。著名的柳下惠,就是周公姬旦之後魯孝公姬稱的後裔,就是展禽,由於食採於柳下,就改以柳為氏。柳下惠是魯國大夫,曾掌管刑獄。據說他曾夜宿郭門,「有女來同宿,恐其凍死,坐之於懷,至曉不為亂。」展禽逝世後,因有「坐懷不亂」之美德,故諡曰「惠」,史稱「柳下惠」。在史籍《淮南子》中說,展禽在家門前種有很多柳樹,由於他講究惠德,因而被人稱之為「柳下惠」。亞聖孟子贊之為「聖之和」。柳下惠的後人以其封邑為氏,稱柳氏。
  • 尋根 ▋百家姓之--歐陽氏 家族起源族譜
    自古以來,華夏子孫以姓氏為家族延續的標誌。中華姓氏的起源,直溯到距今大約5000多年伏羲氏時期。每個人一出生就傳承了家族姓氏,它既是我們與生俱來的代號,也是血緣關係的符號。久而久之,姒無疆的支庶子孫便以封地山名和封爵名為姓氏,形成了歐氏、區氏、歐陽氏、歐侯氏四個姓氏。歐陽氏與歐、區氏、歐侯氏同宗同源,皆是以封地名、或侯爵名為氏。在歷史上,歐陽氏曾一度被迫改為單姓陽氏。據歷史文獻《寧遠縣誌》的記載,元朝末年,各地農民紛紛起義反抗腐朽的元朝政府,當時即有一支歐陽氏家族為主的起義軍。
  • 尋根 ▋百家姓之--拓跋氏 家族起源族譜
    自古以來,華夏子孫以姓氏為家族延續的標誌。中華姓氏的起源,直溯到距今大約5000多年伏羲氏時期。每個人一出生就傳承了家族姓氏,它既是我們與生俱來的代號,也是血緣關係的符號。拓跋毛之後,五傳到了拓跋推寅時候,正值東漢初年,拓跋氏開始從原居地向南方遷徙,「南遷大澤,方千餘裡,厥土昏冥沮洳」。七傳到了拓跋鄰,以所在地荒遐,又謀南遷,但因年老,遂傳位於子拓跋詰汾,率部南移,「山谷高深,九難八阻,於是欲止。有神獸,其形似馬,其聲類牛,先行導引,歷年乃出,始居匈奴之故地。」神獸之說,是拓跋氏早期的神話傳說。拓跋詰汾逝世後,其子拓跋力微即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