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
俟
家
族
姓氏溯源万俟(Mò qí )姓源流有:
單一源流:万俟姓源於敕勒族,出自南北朝時期敕勒部万俟氏族,屬於以部族稱謂漢化為氏。關於万俟氏的姓氏來源,在史籍《尚友錄》中記載:「後魏獻帝季茅之後為十姓,<魏書·官氏志>稱万俟氏。」指明万俟氏是南北朝時期「五胡亂華」過程中才出現的,在北魏政權十大貴族中,万俟氏為其中之一,至今有一千七百餘年的得姓歷史。万俟氏,在一些史書中認為是鮮卑族的部落名稱,北魏政權是由北魏道武帝拓拔·珪所創建的,拓拔·珪原是代北鮮卑君主的後代,在戰亂中長大。他成年後,不失時機地召集父王的舊部,佔地稱王,擴展勢力。北魏政權的君位傳至第六代,由北魏獻文帝拓拔·弘繼承,他的三弟之後代就是万俟氏的始祖。南北朝時期,鮮卑万俟部後來隨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入中原,後來就以部落名稱作為姓氏。按史籍《魏書》中的記載,第一個以「万俟」為姓氏的人叫万俟·醜奴,是高平人(今甘肅固原)。
所謂「後魏獻帝季茅之後為十姓」,在《魏書·官氏志》中的記載分別是:
獻帝以兄為紇骨氏,後改為胡氏。
次兄為普氏,後改為周氏。
次兄為拓跋氏,後改為長孫氏。
弟為達奚氏,後改為奚氏。
次弟為伊婁氏,後改為伊氏。
次弟為丘敦氏,後改為丘氏。
次弟為侯氏,後改為亥氏。
七族之興,自此始也。
又命叔父之胤曰乙旃氏,後改為叔孫氏。
又命疏屬曰車焜氏,後改為車氏。
這就是獻帝季茅之後的「十姓」。在《魏書》記載中,有「次弟為侯氏」的記載,卻沒有「獻帝次弟俟氏」的記載。後魏獻帝,就是鮮卑拓跋部早先的首領拓跋·鄰,字季茅,拓跋·儈(威帝)的兒子。實際上,其帝號是後世北魏武道帝拓跋·珪追封的,其字「季茅」則是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元宏)在推行漢化改革政策後追賜的。在「季茅之後為十姓」中,並沒有「万俟氏」。再看史傳的「北魏獻文帝拓跋弘三弟之後,為万俟氏的始祖」這一說法,恐怕也是一種訛誤。在《魏書》的記載中,北魏獻文皇帝拓跋·弘一共是兄弟七個,分別是:
獻文帝:拓跋·弘自己,為長兄。
安樂厲王:拓跋·長樂,長弟,後與內行長乙肆虎謀為不軌,事發,賜死於家。葬以王禮,諡曰厲。
廣川莊王:拓跋·略,次弟,位中都大官,性明敏,鞫獄稱平。北魏太和四年薨,諡曰莊。
齊郡順王:拓跋·簡,三弟,字叔亮。北魏太和太和五年封,位中都大官。北魏太和二十三年薨,諡曰靈。北魏世宗時改諡曰順。
河間孝王:拓跋·若,四弟,字叔儒。年十六,未封而薨,追封河間,諡曰孝。
安豐匡王:拓跋·猛,五弟,字季烈。北魏太和五年封,加侍中。出為和龍鎮都大將、營州刺史。薨於州。贈太尉,諡曰匡。
韓哀王:拓跋·安平,六弟,早薨,無傳。
在《魏書》記載中,也沒有「魏獻文帝拓跋弘三弟之後為万俟氏始祖」的相關記載。所謂獻文帝拓跋·弘之三弟,就是齊郡王拓跋·簡,是北魏景穆皇帝拓跋·晃的妃子沮渠夫人所生。他只有一個子嗣,叫拓跋·子祐,字伯授,承襲齊郡王,母親為常氏。當時北魏高祖孝文皇帝拓跋·宏當時以常氏「納不以禮」,禁止常氏稱妃。直到北魏世宗宣武皇帝拓跋·恪執政以後,以「母從子貴」為由,下詔特尊常氏為齊國太妃。拓跋·祐後來官至涇州刺史,薨諡曰敬。在其後裔子孫中,皆無「万俟氏」的記載。
万俟氏,是北魏孝明帝元詡執政時期(公元515~528年在位)高平酋長胡琛的部中族人。若按《魏書》中的記載,該酋族當為北魏獻帝之兄紇骨氏的後裔,而紇骨氏後改為漢姓胡氏,但諸多文獻皆稱万俟氏「為獻帝之弟」,而北魏獻帝只有其兄「紇骨氏,後改為胡氏」,其弟中並沒有胡氏,也沒有能夠與「万俟」諧音的「莫齊」或「莫奇、穆奇」等姓氏。顯然,高平酋長胡琛既非北魏獻帝之族,因此也就不是鮮卑拓跋部的十姓族裔。高平酋族,是北魏時期分布在高平地區的民族,實際上是敕勒民族的一個分支部族。而「高平」,也並非諸多文獻中所述的「山西高平」,而是漢末魏晉時期的古高平,即寧夏固原地區。敕勒,在漢朝時期稱作「丁零」,魏、晉、南北朝時期稱「狄歷、敕勒」,到隋朝時期稱作「鐵勒」。因所用車輪高大,亦稱「高車」,即後來唐朝初期著名的突厥民族之先民。在史籍《隋書》中,記載鐵勒各部分布於東至獨洛河以北(今圖拉河)、西至裏海(今裏海)的廣大地區,分屬於東、西突厥。其後來唐朝初期的漠北十五部,以薛延陀部與回紇部為最著。唐朝貞觀末期,唐太宗李世民曾於東部鐵勒故地分設都督府、州,隸燕然都護府。」 在秦、漢時期,敕勒的祖先丁零居住在北海一帶(今貝加爾湖),南邊是匈奴民族,西南是烏孫民族。匈奴民族在冒頓單于統治時期,先後徵服了很多部族,當時的丁零也和其它周邊的部落一樣,遭受匈奴貴族的奴役。不少丁零族人被匈奴擄去作了奴隸。
在公元前三世紀末至公元一世紀期間,丁零民族不斷地和匈奴貴族進行武裝鬥爭。據《漢書·匈奴傳》中的記載,西漢宣帝劉珣(劉病已)本始三年(公元前71年),匈奴單于領兵攻打遊牧與伊犁河上遊流域的烏孫族,在返回途中遭遇大雪,平時被匈奴奴役的烏桓、烏孫和丁零乘機對匈奴進行襲擊,結果殺死了數萬匈奴騎兵。從此匈奴國勢大衰,被匈奴所奴役的各個民族都紛紛乘機擺脫了匈奴的控制。
公元一世紀中葉以後,匈奴民族由於統治階級內部無法調和的鬥爭,分裂為南、北兩部。漢章帝劉炟元和四年(公元87年),丁零民族聯合了南部匈奴、鮮卑民族及西域各族共同夾擊北匈奴,北匈奴大敗,被迫遠徙西遷。東漢時期,除大部分丁零族人仍遊牧於貝加爾湖一帶外(北丁零),一部分丁零族人向西遷徙遊牧於伊犁河流域和阿爾泰山一帶(西丁零),還有一部分丁零族人則向南移,在今山西和河北境內形成了定州丁零、中山丁零、北地丁零等部落。「五胡十六國」時期,丁零族人在中原一帶先後參與了各民族統治者的混戰。後來,這部分丁零族人逐漸與其他民族融合,「丁零」這個民族即消失了。漢末魏、晉時期,有很多的丁零族人南遷,當時富饒的漠南地區成為敕勒族人遊牧的地區。不過大部分敕勒族人還留在原來的牧地。當時敕勒族人的遊牧地域東到貝加爾湖,西到土拉河、阿爾泰山一帶。由於敕勒人造車業很出名,他們的車車輪直徑最長者達一米四左右,有鐵箍(鐵勒),甚至超過了當地牛身的高度,與馬的身高相差無幾。這種高輪大車,可以在草茂而高、積雪深厚且多沼澤的地區順利通行。所以當時中原人多稱他們為「高車、鐵勒」。
據史書的記載,當時的鐵勒部落分布廣在大漠南北的九個地區,共有大小四十來個不同名稱的部落,其中比較著名的部落有副伏羅部、斛律部、吐突鄰部、袁紇部、敕力犍部、幡豆建部等。由於遊牧在北方的敕勒各部落日益強大起來,對當時的柔然民族和北魏統治階級構成了威脅。北魏統治階級曾多次攻打敕勒各部,很多敕勒部落相繼歸附北魏政權。公元五世紀初,北魏王朝曾把貝加爾湖東部的敕勒族人數十萬落都遷徙到漠南一帶,使漠南一帶畜牧業得到迅速發展。由於受到漢族文化的影響,許多部落後來逐漸轉向定居農耕。據記載,北魏文成帝拓跋·浚執政時期,「五部高車合聚祭天,眾至數萬,大會走馬殺牲,遊繞歌聲忻忻,其俗稱自前世以來無盛於此。」這樣空前的盛會,數萬敕勒族人乘著高車,唱著優美的牧歌,行進在草原,就是在今天看來也是很壯觀之事。由於漠南地區當時主要是敕勒人聚居的地方,他們把漠南一帶稱為「敕勒川」。千古流傳的一首著名敕勒民歌,就反映了當時畜牧業興旺發達的景象:「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 由於北魏統治階級對敕勒人民的掠奪日益加劇,敕勒各部經常被迫向北魏王朝遣使朝貢,因此敕勒人民的反抗鬥爭日益激烈,歷史上發生了多次敕勒人民反抗北魏的武裝鬥爭。到了北魏明帝時,由於敕勒統治者為爭奪王位殘殺不已,再加上已經逐漸強大起來的柔然民族的不斷侵擾,力量日益削弱,最後為柔然所敗。當時日益強盛的柔然民族也對敕勒族人進行瘋狂的軍事掠奪。有的敕勒部族淪為柔然貴族的奴隸部落,如後來興起的敕勒民族的一個分支突厥部落,就曾經是柔然貴族的「鍛奴部」。副伏羅部也曾經被淪為柔然貴族的奴隸。齊武帝蕭賾永明五年(公元487年),副伏羅部的首領副伏羅·阿伏至羅和其弟副伏羅·窮奇擺脫了柔然的統治,遷徙到車師前部(今新疆吐魯番),建立了自己本族的政權即高車王國。但是,整個敕勒民族並沒有消亡,後來在隋、唐時期稱霸一時的薛延陀部、回紇部、突厥民族及蒙古民族中的汪古部、克烈部等,均為敕勒民族的後裔。敕勒民族沒有自己的文字,通用突厥語,是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大小聚會時都要唱歌跳舞。敕勒民族是遊牧民族,敕勒族人對漠南地區敕勒川(今陰山山脈沿向山前平原)經濟文化發展的貢獻是極其巨大的。因此,万俟氏並非是鮮卑民族的拓跋部後裔,他們曾經在歷史上被北魏王朝所統治,但並非後魏獻帝拓跋·鄰的族裔,更非北魏獻文帝拓跋·弘的三弟之後裔,而是不斷反抗北魏王朝統治的敕勒民族的一個分支氏族。
万俟氏,早已分別融入漢族、蒙古族、維吾爾族、藏族等各民族之中,如今大多省文簡改為單姓萬氏、俟氏,但依然有維持万俟氏複姓者,皆世代相傳至今。
得姓始祖万俟醜奴。東晉時,万俟部落隨拓跋氏進入中原,万俟部落的人稱為万俟氏。北魏時的一位君王獻文帝,叫拓跋弘,而他的親屬中,又產生了万俟姓。拓跋氏是鮮卑族中的王族大姓,万俟姓源出於此,是很榮耀的。北魏朝由道武帝創建,他原是鮮卑君王后代,從小陷於戰亂,而鍛鍊出一身才幹。他不失良機地召集父王舊部,佔地稱王,擴展勢力。他在位期間,實行了對百姓有益的「分土定居」國策,使農業得到復興和發展。他又重用漢人,崇尚漢文化,使北魏的政治、經濟、文化都呈現欣欣向榮的局面。北魏君位傳六王后由獻獻文帝拓跋弘繼承,他的三弟的公族中產生了万俟姓。頭一個出現於北魏歷史上的万俟氏,是孝莊帝建義初年(公元528年)僭號關中,置署百官,儼然一方之主的万俟醜奴。據《魏書》說他是高平鎮(山西省高平)人。故万俟氏後人奉万俟醜奴為万俟姓的得姓始祖。
万俟普北齊太平人,官朔州刺史。仁厚愛民,雄果有勇,官至太尉。
万俟洛北齊的大將軍,万俟普之子,氣宇非凡,勇銳蓋世,威名遠揚。
万俟卨宋代宰相,南宋奸臣,開封陽武人。他承秦檜之意彈劾嶽飛,並編造假罪名置嶽飛父子和張憲於死地;後又與秦檜爭權,被罷黜。秦檜死後,他重任宰相,繼續推行投降政策。
万俟詠字雅言,裡居不詳。哲宗元佑間,即以詞著名。紹聖中廢科舉,以三舍法取士,遂絕意進取,縱情歌酒,自號大梁詞隱。每制一腔,哄傳京中。徽宗崇寧年間召試補官,為大晟樂府制撰。高宗紹興五年(1120年),補下州文學。其詞多頌諛、風月之作,注重音律,構思新穎,風格淡婉工雅,其中《長相思》,《訴衷情》等詞皆有名。原著《大聲集》已佚。近人趙萬裡輯得其詞二十九首。
万俟醜奴山西省高平鎮人,北魏末關隴人民起義領袖。匈奴族人。初為胡琛部屬。琛死,代統其部眾。建義元年自稱天子,建元神獸。後兵敗被殺。
遷徙分布万俟氏是典型的少數民族姓氏,源出敕勒民族的一個分支氏族,人口總數在中國的大陸和臺灣省都沒有列入百家姓前三百位,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為第四百零九位門閥。万俟姓在大陸和臺灣沒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關於万俟的姓氏來源,《魏書·官氏志》和《尚友錄》都有記載。前者指出「後魏獻帝季茅之裔」;後者則指出「後魏獻帝季茅之後為十姓,魏書官氏志稱万俟氏」由此可見,這個姓氏是南北朝五胡亂華時期才出現的,推算起來,至今僅有1700多年的得姓歷史。實際上,「万俟」兩個安本來是當時一個叫鮮卑族部落的名稱,東晉時,鮮卑族的万俟部隨拓跋氏進入中原,他們的酋長,是後魏獻帝的弟弟。後來,由於鮮卑族逐漸被中華文化所同化,這個部落的後裔就以部落的名稱作為自己的姓氏,稱万俟氏,並且千秋萬世地襲用下來。根據《魏書》記載,頭一個以「万俟」為姓的是万俟醜奴,是山西高平人。望族居蘭陵郡(今山西省高平)。《百家姓》注開封郡(今河南省開封市)。
万俟氏族人早期居住在西北地區與山西一帶,後隨北魏王朝遷入河南、河北、山東諸地區,並在山東形成万俟氏聚集地,以蘭陵郡為郡望。今安徽、北京、遼寧、福建等地均有万俟氏族人分布。
郡望開封府:古稱大梁、梁、汴,又稱汴梁,簡稱汴,河南省轄市,中國七大古都之一,國務院首批命名的歷史文化名城。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開封素以物華天寶、人傑地靈而著稱,其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不但對中原地區而且對全國曾產生過巨大的影響。遠在新石器時代早期開封一帶就有人類活動。夏王朝(公元前二十一~前十六世紀),第七世帝杼遷都於老丘(今開封老丘),直至第十二世胤,歷經六世約一百五十七年。春秋時期(公元前743~前701年),鄭莊公在開封城南朱仙鎮古城村築「啟封」城。戰國時期(公元前364年),魏惠王從山西安邑遷都今開封市所在地,時稱大梁。秦王政二十五年(公元前225年),秦始皇滅魏國,置碭郡,立浚儀(大梁)、啟封兩縣。漢朝景帝元年(公元前156年),因避漢景帝劉啟之諱,改啟封縣為開封縣。南北朝時期,東魏在開封設置梁州。北周滅北齊後改梁州為汴州。唐延和元年(公元712年),開封縣治移置汴州城內與浚儀縣同廓。唐天佑四年(公元907年),後梁政權建都開封,升汴州為開封府,號稱東都。後晉、後漢、後周相繼建都開封。公元938年稱開封為東京。後周顯德七年(公元960年),後周禁軍大將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定都開封,建立北宋王朝,開封升為府。北宋時期開封人口曾達一百五十萬,不僅是國內經濟、政治、文化中心,而且是「萬國鹹通」的國際大都市。宋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金國攻陷開封,改開封為汴京。金貞佑二年(公元1214年),金國遷都開封。元朝至元二十八年(公元1291年)設河南江北行中書省於開封。明朝洪武十一年(公元1378年),朱元璋封第五子朱棣為周王駐藩開封。明朝時期,開封經濟繁榮,號稱「八省通衢」、「勢若兩京」。明崇禎十五年(公元1642年),李自成攻打開封,明軍扒開黃河進行防禦,開封城遭道嚴重破壞,城中原三十七萬人口僅剩三萬餘人。清朝時期設開封府,清朝末期開封闢為商埠,民族資本工業興起,先後創辦了機械、兵器、麵粉、火柴、菸草等工廠。民國期間,開封為河南省會。民國三十七年(公元1948年)10月24日開封被人民解放軍解放,11月6日成立開封特別市人民民主市政府,12月23日改稱開封市人民民主市政府。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初期,開封為河南省會;1954年10月河南省會遷往鄭州,開封改為省轄市。1982年,開封市被國務院首批命名為「歷史文化名城」。
蘭陵郡:蘭陵郡始建於西晉朝元康元年(辛亥,公元291年),是從原東海郡中分出來的,治所在丞縣(今山東棗莊嶧城鎮),下領五縣,其時轄地包括今山東棗莊、滕縣一帶地區。隋朝開皇三年(癸卯,公元583年)廢黜。蘭陵郡又稱濟寧、氶縣、棗莊。夏朝時期,今棗莊地區南屬鄫國,北和西部屬滕國和薛國。商朝時期,今棗莊地區西北部為滕國、郳國和薛國,東北屬鄫國,中部為蔇國,南部為逼陽。西周時期,今棗莊地區東部屬鄫國,南部屬逼陽,西屬薛國,北屬滕、郳二國。春秋時期,今棗莊地區東屬鄫國、南屬逼陽國,西部屬薛國,北部屬滕國和小邾國。戰國時期,今棗莊地區東部為蘭陵、南部為傅陽,西為齊之舒州,北部為齊之滕國。秦昭襄王贏則五十二年(丁未,公元前254年),今棗莊地區全境屬於楚國。秦朝時期,今棗莊地區東部為郯郡的蘭陵縣、鄫縣,南部為傅陽縣,西部為薛郡的薛縣、戚縣,北部為滕縣。西漢時期,今棗莊地區北部屬魯國、南部為楚國。東漢時期,今棗莊地區屬東海郡。三國時期,今棗莊地區全境屬魏。兩晉時期,今棗莊地區北部初屬魯郡,先後置蕃縣、薛縣、公邱縣、戚縣,南部屬蘭陵郡,先後置氶縣、鄫縣、陰平縣、昌慮縣、合鄉縣。南北朝時期,今棗莊地區北部屬魯郡,轄蕃、永興、昌慮,南屬蘭陵郡,轄氶、鄫、傅陽。南朝梁簡文帝蕭綱大寶元年(庚午,公元550年)以後,今棗莊境內只有氶、蕃兩縣建置。隋朝時期,今棗莊境內北為蕃縣,後改為滕縣,南為蘭陵縣,後改為氶縣。唐朝時期,今棗莊地區屬河南道,北置滕縣,南置蘭陵縣,後改為氶縣。宋朝時期,今棗莊地區北部為滕縣,南部為氶縣。金國時期,今棗莊地區北部為滕縣,南部置嶧州。到了元朝,今棗莊地區北部置滕縣,南部置嶧州。明朝時期,今棗莊地區屬濟寧府,後屬兗州府,北部置滕縣,南部置嶧州,後降為嶧縣。清朝時期,今棗莊境內屬兗州府,北部置滕縣,南部置嶧縣。民國時期,沿襲清朝區劃。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今棗莊地區仍為滕、嶧兩縣,屬濟寧專署領導。1960年庚子,嶧縣改為縣級棗莊市。1961年辛丑棗莊升格為山東省省轄市。
堂號開封堂:以望立堂。
蘭陵堂:以望立堂。
建昌堂:北齊時有万俟·洛,他為人慷慨有氣節,以勇銳著稱。河套之戰,以孤軍擋敵鋒利,戰功顯赫。被封為建昌郡公。万俟氏因此號「建昌堂」。
四言通用聯雄稱果勇;
雅號風騷。
——佚名撰万俟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黃指北齊太平人万俟普,字普拔,英勇果敢,有武力,由匈奴降魏,又歸齊,官朔州刺史。下聯典指宋代人万俟詠,字雅言,擅長寫詞,自號詞隱,崇寧年間,官大晟府制撰,著有《大聲集》。人稱其詞平而工,和而雅。
開封世澤;
建昌家聲。
——佚名撰万俟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万俟姓的望族居開封。下聯典指北齊万俟洛,万俟普之子,慷慨而有氣節,勇猛蓋世,天平年間隨父親歸齊,封建昌郡公,官左僕射。
六言通用聯清約見護州政;慷慨昭僕射風。
——佚名撰万俟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宋代人万俟湜,大觀年間任護州知州,勤奮而清廉,有善政。下聯典指北齊万俟洛,万俟普之子,慷慨而有氣節,勇猛蓋世,天平年間隨父親歸齊,封建昌郡公,官左僕射。
七言通用聯清約見護州之政;
慷慨昭僕射之風。
——佚名撰万俟姓宗祠通用聯
同上。
免責聲明:本文只供參考。如果您對本文有任何專業領域的建議,我們強烈建議您獨自對內容的可信性進行評估,並諮詢相關專業人士。溫馨提示:網際網路是一個資源共享的生態圈,我們崇尚分享;如有侵權或有其它問題請您告知我們,會在第一時間處理或撤銷
長按上方圖片,識別關注,方便查閱
點讚下方,在看分享,讓家人知道根在何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