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根 ▋百家姓之--湛氏 家族起源族譜

2021-02-14 文道閱讀

自古以來,華夏子孫以姓氏為家族延續的標誌。中華姓氏的起源,直溯到距今大約5000多年伏羲氏時期。每個人一出生就傳承了家族姓氏,它既是我們與生俱來的代號,也是血緣關係的符號。

源流一

源於姒姓,出自夏王朝早期大禹氏族後代,屬於以國名為氏。上古夏朝時,有個斟灌氏國,是大禹的氏族中的一支建立的諸侯國,其地在今山東省壽光縣東北四十裡斟灌店。太康失國後,東夷族人寒浞又代羿稱王。派遣澆率兵攻滅斟灌氏國。原斟灌氏族人為避害,便約定把原國姓斟灌二字合併,各取一半,合成一個湛字,即去鬥去雚為姓,遂成湛氏。子孫沿襲,傳延至今,已有四千餘年。

這在典籍《百家姓》中有注釋:「湛,系出姒姓,夏同姓諸侯斟灌氏,其後子孫去鬥去雚,合二字為湛氏。」

源流二

源於尹祁氏,出自上古堯帝的第三子大節之後裔,屬於以封邑名稱為氏。據文獻《荊州諶氏祖譜》記載:「諶氏為堯之後,封大節於洛陽,始有諶氏。」大節,是遠古堯帝的第三子,其後裔子孫在西周末期亦稱大節。大節在周平王姬宜臼執政期間(公元前 770~前720年)為洛陽令,率軍興晉伐戎,恢復周王朝有功,在周平王遷都成周后,被賜與成周之東的諶地即礁陽(今河南洛陽),為礁陽令,遂以封邑為姓氏,稱諶氏,始有諶氏一族,世代相傳至今已達八十七世,人丁甚是興旺。諶氏一族在東漢順帝劉保執政時期(公元126~144年),有一位赫赫有名的諶重,字文疊,江西塢土塘人,後遷豫章(今江西南昌),諶重被「高第除郡博士」,官至京輔都尉、右內史衛尉、大司農詔加奉車都尉,後出任荊州刺史,敕封漢昌侯。諶重是全國各地諶氏族人的重要先祖之一。到唐朝時期,太常博士林寶於唐憲宗李純元和七年(公元812年)奉詔組織編撰了著名的《元和姓纂》,在該書中,林寶將「諶」誤為「湛」字,以諶重為「湛」姓,記載為「湛重南昌人,漢末大司農。」

據本書考證,在隋、唐時期,諶氏族人聚集的古新淦之地(今江西樟樹)的確有一個稱作「湛溪鎮」的地方,大概就是因地名而誤筆之故。

源流三

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期鄭國大夫裨諶,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在著名清朝學者張澍所著的《姓氏尋源》裡記載:「湛氏,宜出鄭國時期的複姓裨諶氏……五裡族盛,析居本邑凡十餘處外,徙近而鄰邑,遠而湘黔,皆根本五裡。」裨諶,是春秋時期鄭簡公執政期間的鄭國大夫,博學多謀,大力協助國相公孫僑(子產)處理國政。史書記載:「裨諶能謀,謀於野則獲,謀於邑則否。有事乃載裨諶與之適野,使謀可否,而告馮簡子斷之,使公孫揮為之辭令,成乃受子太叔行之,以應對賓客,是以鮮有敗事也。」在裨諶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字為姓氏者,稱諶氏。

但同第二個淵源類似的,古代的姓氏學家已經把「諶」誤為「湛」。因此,而望出豫章的諶氏族人,早在唐、宋、明、清以來就帶著「湛」之姓氏,源源不斷地遷徙祖國大江南北各地了。

源流四

源於地名,出自春秋時期居住在湛地住民,屬於以居邑名稱為氏。湛,水名,源出古應國犨縣魚齒山(今河南寶豐),東向流經葉縣至襄城縣境之後,匯入於北汝河。湛邑,在春秋初期屬於鄭國,繼而被楚國所佔,後又屬於晉國。到了戰國初期,湛邑又屬於韓國。秦國滅韓國之後,在湛邑設置了父城縣,漢朝時期因之。隋、唐時期,湛邑先後被稱為汝南縣、滍陽縣、武興縣、龍興縣等。

春秋、戰國時期居於湛邑的住人,多有以地名為姓氏者,稱為湛氏,其中姬姓、羋姓、贏姓的皆有,其後代沿襲湛氏至今,姓源繁複,不可一論。

各支始祖

湛福六:明朝洪武年間自江西鐵樹觀遷平江哲寮,是為湖南平江湛氏始祖。

湛若水:公元1466~1560年,字元明,號甘泉;廣東增城甘泉都,學者稱甘泉先生。著名明朝大臣、學者,為南京禮、吏、兵三部尚書,為嶺南湛氏第七世孫。(嶺南湛氏始祖是湛露。)

遷徙分布

湛氏總體來講屬於漢族姓氏,人口總數在中國的大陸與臺灣省均未進入前三百大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為第一百零三位門閥。

湛氏族人在唐末五代以後大批南遷,在豫章郡(今江西南昌)發展成望族,世稱豫章望。史籍《路史》中記載:河陽軹只有湛水,傍有湛城。

今重慶市的黔江區、涪陵區,山東省的登州市、文登縣、濟南市、鄒城市,廣西壯族自治區的玉林市、桂林市、灌陽縣、北海市,貴州省的福泉縣,雲南省的富源縣,廣東省的高州市、河源市、樂昌市、增城市,湖北省的漢川市、孝昌縣、黃梅縣,安徽省的壽縣,河南省的平頂山市寶豐縣、信陽市,湖南省的嶽陽市汨羅縣、平江縣、長沙市,北京市,上海市,遼寧省的瀋陽市、遼陽市,江西省的贛縣,內蒙古自治區,河北省的唐山市,陝西省的旬陽縣、三原縣,福建省的莆田市,美國的西雅圖市,日本國的神戸縣等地,均有湛氏族人分布。

湛 賁

宋長史茂之十二世孫。本家毗陵,後為宜春人。貞元中登第,嘗以江陰縣主簿權知無錫縣事,後為毗陵守。

湛 溫

五代時光州人,仕閩。王延翰時為御史大夫、國子祭酒。王審知養延稟與延翰有隙,遣使來探虛實。延翰命溫往餞,且鴆之。溫懼爭鬥,道貌岸然經高安山西嶺,飲鴆自斃。國人哀之,名其嶺為祭酒嶺。

湛 然

唐代佛教天台宗高僧,常州晉陵荊溪(今屬江蘇省宜興)人。

湛若水

字元明,號甘泉,廣東增城甘泉都,學者稱甘泉先生。明弘治十八年(1505)進士,歷官南京吏、禮、兵部尚書。湛若水是明代著名的學者,從陳憲章遊,是陳白沙弟子中成就最著者。湛若水與王守仁皆以理學著名而分庭抗禮。湛若水書法亦學乃師,陳白沙善用一種特殊的「茅龍筆」,筆性與一般的毛筆有異,寫出效果自然不同。湛若水這件行草書紙本,縱144、橫72釐米。從筆劃特點看,也應是用茅龍筆所書,比如筆劃間出現的飛白,與毛筆出現的略有不同。湛若水書法雖承繼白沙,但能自出新意,這點較為難能可貴。

陶母湛氏

(公元243--318年),是中國古代一位有名的良母。她與孟母、歐母、嶽母齊名,是著名的「四大賢母」之一。她以教子有方和寬厚待人稱道於世。《幼學》云:「侃母截發以筵賓。村媼殺雞而謝客。此女之賢者。」這「侃母」,指的就是東晉名將陶侃的母親湛氏。湛氏出生於三國時期吳國的新淦縣南市村(今江西省新幹縣金川鎮)。16歲那年,因一次偶然的機會,她嫁給了吳國揚武將軍陶丹為妾。生下陶侃沒幾年,丈夫陶丹便病逝。從此,家境便跌落到"酷貧"的地步。在外孤苦無依,湛氏只好攜帶侃兒由潯陽(今九江市)回新淦娘家,以紡織謀生,供陶侃讀書。

郡望

豫章郡:亦稱南昌府、南昌郡。原為春秋時期的洪州之地,戰國時期秦國置為九江郡。楚、漢之際置豫章郡,治所在豫章(今江西南昌),其時轄地在今江西省南昌市,南朝陳時包有今江西錦江流域、南昌、清江、九江、歷陵、彭澤、柴桑等十八縣和兩個候國,即今江西省北部地區。隋朝時期為洪州治所。唐朝以後又改為豫章郡洪州,後期曾改為鍾陵縣,再後又改為南昌。五代時期的南唐及明、清諸朝為南昌府治,明朝初期曾為洪都府治,其時轄地均為今江西省南昌市。

潯陽郡:亦稱河陽郡,西晉朝永興元年(甲子,公元304年)置潯陽郡,治所在潯陽(今江西九江)。唐朝時期改九江郡為江洲,唐朝天寶元年(壬午,公元742年)改為河陽郡,至唐朝乾元元年(戊戌,公元758年)又復為江洲。

堂號

豫章堂:以望立堂。

河陽堂:以望立堂,亦稱潯陽堂。

四言通用聯

源自斟灌;

望出豫章。

——佚名撰湛姓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指湛姓的源流和郡望。

韶州免貢;

西樵講經。

——佚名撰湛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明代錢塘人湛禮,字用和,永樂年間進士,任內江令,後官至韶州知府。原來,韶州每年要向朝廷進貢藤,而當地又不出產,往往到外地去買。湛禮上疏說明情況,從此得以免貢。為官以寬厚清白著稱,始終如一。下聯典指明代哲學家湛若水,字元明,號甘泉,增城人,弘治年間進士,曾任編修、南京國子祭酒、禮部侍郎,官至南京禮、吏、兵三部尚書。王守仁在吏部講學時,他筑西椎講舍講學相應和,另立門戶,學者稱甘泉先生。著作有《湛甘泉集》。

甘泉講學;

樵郡稱仁。

——佚名撰湛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明·湛若水,號甘泉,筑西樵講舍,學者稱「甘泉先生」。下聯典指南朝梁·湛僧智為樵州制史,施仁政,時人以「君子」稱之。

南畿講學;

樵郡稱仁。

——佚名撰湛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明·湛若水。下聯典指南朝梁·湛僧智。

豫章世澤;

甘泉家聲。

——佚名撰湛姓宗祠通用聯

全聯黃指明·湛若水事典。

潯陽卻鮓;

彭伉墜驢。

——佚名撰湛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陶侃以一缶鮓遺母,母湛氏奉還,以書責侃曰:「爾為吏不廉,吾憂也。」下聯典指唐·湛賁,在其妻激勵之下,感奮力學,舉進士,其連襟彭伉聞悉,驚而墜驢。

五言通用聯

元明登進士;

仲謨授郎中。

——佚名撰湛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明代理學家湛若水(1466-1560),字元明。號甘泉,增城人。弘治進士,授翰林院編修。時王守仁吏部講學,他與之相應和。嘉靖間,歷官南京國子監祭酒及吏、禮、兵本部尚收。他講學與王守仁異,以隨處體驗天理為宗。自稱「陽明與吾言心不同。陽明所謂心,指方寸而言。吾之所謂心者,體萬物而為遺者也。」時稱「王湛之學。」有《二禮經傳測》、《春秋正傳》、《古樂經傳》、《甘泉新論》、《甘泉集》等。下聯典指宋代屯田郎中湛俞,字仲謨,景佑進士,年五十餘歸隱於閩之館前鄉,三召不起,因名其地為旌隱坊。

松竹心長固;

池臺興自饒。

——湛賁撰湛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唐代詩人湛賁《題歷山司徙右長史祖宅》詩句聯。湛賁,宜春人,貞元中登進士,嘗任江陰縣主簿權知無錫縣事,毗陵守。《全唐詩》錄其詩三首。

七言通用聯

仔細斟酌百事順;

適時灌溉萬年豐。

——佚名撰湛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嵌湛姓源流聯。上聯嵌「斟」字,下聯嵌「灌」字,為湛氏發源地古斟灌氏國的嵌字聯。

捲簾曉望雲平檻;

下榻宵吟月半窗。

——湛賁撰湛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唐代詩人湛賁《別慧山書堂》詩句聯。

司農籌裕國大計;

延賓具截發幽賢。

——佚名撰湛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漢代司農湛重的事典。下聯典指東晉大臣陶侃母親湛氏的事典。

八言以上通用聯

廉介平實,著名西蜀;

仁慈長厚,留譽譙州。

——佚名撰湛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明代永樂進士湛禮,字用和,錢塘人。授內江令,累遷知韶州府。在官以寬厚清白著稱。下聯典指隋代前在譙州(今安徽省全椒西北,又名南譙州)任職的湛姓州官湛某的德政事跡。

教子尚廉,潯陽卻鮓;

激夫雪辱,彭伉墜驢。

——佚名撰湛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晉·陶侃母湛氏事典。下聯典指唐·湛賁妻事典。

家譜文獻

湖南平江湛氏族譜,(清)湛宗久等纂修,清嘉慶三年(公元1798年)豫章堂木刻活字印本邑冊,今僅存第二集第二卷、卷首。現被收藏在中國國家圖書館、江西省博物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江西贛縣元田湛氏五修族譜,著者待考,清朝年間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江西省圖書館。

江西楊雅湛氏聯修族譜,元至正十六年(公元1356年)初修,明弘治元年(公元1488年)二修,明嘉靖三十八年(公元1559年)三修,清康熙四十年(公元1725年)四修,清嘉慶八年(公元1803年)五修,清光緒十九年(公元1893年)六修,1996年楊雅、蕪田聯合六修,(現代)湛志晶主編,2005年計算機排印本六冊。現被收藏在江西省贛州市贛縣大埠鄉楊雅村楊雅小學湛志晶處。

廣東陽江湛氏族譜,著者待考,清末民國初年手抄本。現被收藏在廣東省陽江市湛達允處。

高安五裡諶氏族譜五十四卷,著者待考,清朝年間木刻活字印本五十二冊。

湛氏族譜首三十六卷,著者待考,民國三十三年(公元1944年)豫章堂鉛印本,今僅存第三十四冊,缺第二卷、第四卷、第十五卷。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四川豐都湛氏族譜,(民國)湛習之編,民國三十七年(公元1948年)石印本一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字輩排行

河南信陽湛氏字輩:「正大光明文宗緒祥開世德新」。

安徽壽縣湛氏字輩:「傳善友長慶家生黃」。

湖南汨羅湛氏字輩:「自朝興世緒,耀貴衍雲乃,大芳懋道啟,宗先培本茂,忠厚懷前哲,傳家恩澤長,顯名由節義,達理重文章」。

湛氏一支字輩:「光明正大賢能顯達芬芳傳世仁和祥發道統其昌家振廣華」。

湛氏一支字輩:「秦琮緒祥凱世德磬」。

山東濟南湛氏字輩「永玉司林其」

贛縣楊雅位思堂湛氏字派:湛英少念王 小十付舉世 允如宗彥惟 邦映仕期自 文明光大振 起克承先志 詩禮傳家學可思祖澤宏 聯成譜新章

贛縣元田維新堂湛氏字派:英少念王 小十付舉 世太如作 以祿明用 文德源曰 聖賢如天 元士尚志 為學有本方正 可思祖澤宏 聯成譜新章(元田字派前面為四個字一組,從1996年元田與楊雅聯繫族譜為五個字一組,可思祖澤宏 聯成譜新章為1996年增補)

免責聲明:本文只供參考。如果您對本文有任何專業領域的建議,我們強烈建議您獨自對內容的可信性進行評估,並諮詢相關專業人士。溫馨提示:網際網路是一個資源共享的生態圈,我們崇尚分享;如有侵權或有其它問題請您告知我們,會在第一時間處理或撤銷

長按上方圖片,識別關注,方便查閱

點讚下方,在看分享,讓家人知道根在何處

相關焦點

  • 尋根 ▋百家姓之--段氏 家族起源族譜
    自古以來,華夏子孫以姓氏為家族延續的標誌。中華姓氏的起源,直溯到距今大約5000多年伏羲氏時期。每個人一出生就傳承了家族姓氏,它既是我們與生俱來的代號,也是血緣關係的符號。仲叔季弟分多潤寡,不以途人待之。斯不負段氏忠厚傳家之遺願,而有以答吾祖宗之靈於在天矣。譜牒是記述姓氏家族發展歷史的重要文獻,有「族譜」、「宗譜」、「家譜」、「家乘」等名稱。譜牒起源很早,在周朝時期,已經有了中國最早的譜牒。修譜在唐宋時已很盛行。
  • 尋根 ▋百家姓之--古氏 家族起源族譜
    自古以來,華夏子孫以姓氏為家族延續的標誌。中華姓氏的起源,直溯到距今大約5000多年伏羲氏時期。每個人一出生就傳承了家族姓氏,它既是我們與生俱來的代號,也是血緣關係的符號。古氏家族古姓在《百家姓》中排第338位,是一個古老、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體,最早來源於周文王姬昌的祖父古公亶父。古姓人口在臺灣排名第75位,多分布於臺灣的臺北、臺東、新竹等地。
  • 尋根 ▋百家姓之--赫連氏 家族起源族譜
    自古以來,華夏子孫以姓氏為家族延續的標誌。中華姓氏的起源,直溯到距今大約5000多年伏羲氏時期。每個人一出生就傳承了家族姓氏,它既是我們與生俱來的代號,也是血緣關係的符號。漢史稱「胡夏」,其王族子孫遂以「赫連」為氏,世代相傳。按史籍《晉書》的記載:「赫連氏為劉元海之族,篡位自稱天王,有詔書曰:我的先祖,從北方遷至幽朔後,改姓姚,與中原的姓氏不同音,故又隨母親姓齊。子孫隨母姓是不合禮儀的。古代人姓氏不定,有隨母姓的,有隨父姓的,我現在要根據禮法改變這種習慣。帝王是上天之子,是顯赫的徽記,天地相連的樞紐。故現在改姓稱赫連氏,順應天意,永享天下。
  • 尋根 ▋百家姓之--代氏 家族起源族譜
    自古以來,華夏子孫以姓氏為家族延續的標誌。中華姓氏的起源,直溯到距今大約5000多年伏羲氏時期。每個人一出生就傳承了家族姓氏,它既是我們與生俱來的代號,也是血緣關係的符號。少典氏第十五代、黃帝軒轅氏第四代帝嚳高辛氏的次妃有娀氏,生契為堯司徒,封於商,成為商王朝之祖,賜姓子氏。從契到湯共傳了十四代,恰好與夏相始終。商經過五百年而強大,最後經鳴條之戰滅掉了夏王朝。契,又名閼伯,曾輔佐大禹治水,因有功封於商丘火正,為中國天文曆法創始祖,死後葬於商丘,即閼伯臺。
  • 尋根 ▋百家姓之--澹臺氏 家族起源族譜
    自古以來,華夏子孫以姓氏為家族延續的標誌。中華姓氏的起源,直溯到距今大約5000多年伏羲氏時期。每個人一出生就傳承了家族姓氏,它既是我們與生俱來的代號,也是血緣關係的符號。在史籍《宋史·夏國傳》中記載:「元昊上宋仁宗表章:『臣祖宗本出帝胄,當東晉之末運,創後魏之初基。』」在史籍《遼史·西夏外記》中也記載:「西夏本魏拓跋氏後。」另在史籍《金史·西夏傳》中也稱:「夏之立國舊矣,其臣羅世昌譜敘世次,稱元魏衰微,居松州者因以舊姓為拓跋氏。」到了西夏末期,朝政長期處於內亂之中,政敵和宗黨間的鬥爭激烈。
  • 尋根 ▋百家姓之--荀氏 家族起源族譜
    自古以來,華夏子孫以姓氏為家族延續的標誌。中華姓氏的起源,直溯到距今大約5000多年伏羲氏時期。每個人一出生就傳承了家族姓氏,它既是我們與生俱來的代號,也是血緣關係的符號。6、姓氏有區別,姓是家族符號,分封制的產物,氏是家族的分支。同姓不通婚,不同姓同氏可以通婚。秦以前荀姓與荀氏有區別,秦以後合併。遷徙分布荀姓在大陸和臺灣都沒有列入人口基數百家姓前一百位。荀氏譜是歷史著名譜牒,輩分首家。
  • 尋根 ▋百家姓之--巢氏 家族起源族譜
    自古以來,華夏子孫以姓氏為家族延續的標誌。中華姓氏的起源,直溯到距今大約5000多年伏羲氏時期。每個人一出生就傳承了家族姓氏,它既是我們與生俱來的代號,也是血緣關係的符號。夏桀是夏王朝第十六代君主姒發之子,在位五十四年(公元前1653~前1600年待考)。夏桀本來文武雙全,傳說他空手就可以把大鐵鉤拉直,但他在即位後荒淫無度、暴虐無道,為歷史上著名的暴君之一,也是有史記載的第一位無道暴君。在夏桀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居邑名稱為姓氏者,稱南巢氏、南勦氏、南剿氏,後多省文簡化為單姓巢氏,少部分稱南氏,世代相傳至今。
  • 尋根 ▋百家姓之--利氏 家族起源族譜
    自古以來,華夏子孫以姓氏為家族延續的標誌。中華姓氏的起源,直溯到距今大約5000多年伏羲氏時期。每個人一出生就傳承了家族姓氏,它既是我們與生俱來的代號,也是血緣關係的符號。利氏家族於上古時期,一直都是以河南地區為繁衍中心,所以,河南應是利氏的發祥之地和老家所在地。望族居河南郡(今河南省洛陽縣東北)。故利氏後人奉利貞為利姓的得姓始祖。 遷徙分布(缺)利姓在大陸和臺灣都沒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利氏有三個來源。
  • 尋根 ▋百家姓之--談氏 家族起源族譜
    自古以來,華夏子孫以姓氏為家族延續的標誌。中華姓氏的起源,直溯到距今大約5000多年伏羲氏時期。每個人一出生就傳承了家族姓氏,它既是我們與生俱來的代號,也是血緣關係的符號。蒼健古拙,無少纖媚之態。見《墨林今話》等。   指塗清溪裡;聽鳥時幽音⑥。  ——注釋⑥:唐代曲阿人談戴(丫9n音演。官至長洲尉。以詩出名。與包融等十八人為詩,被編為《丹陽集》。《全唐詩》錄其詩一首。   湖州愛知府之政⑦,丹陽傳賢尉之詩⑧。
  • 尋根 ▋百家姓之--歸氏 家族起源族譜
    自古以來,華夏子孫以姓氏為家族延續的標誌。中華姓氏的起源,直溯到距今大約5000多年伏羲氏時期。每個人一出生就傳承了家族姓氏,它既是我們與生俱來的代號,也是血緣關係的符號。其後,黃帝之後代歸藏君世守歸藏國,遂以「歸藏」國名為姓氏,稱歸藏氏,後逐漸又省文簡改分衍為單姓歸氏、藏氏,世代相傳至今,皆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源流二源於歸姓,出自春秋時鬍子國國姓,屬於以國姓為氏。歸姓,則起源於堯舜時代的後夔的後裔子孫,在舜帝時期為樂正,是掌樂之官。歸姓歷史古老,被史家稱為歸夷,屬於東夷集團一支。
  • 尋根 ▋百家姓之--薄氏 家族起源族譜
    自古以來,華夏子孫以姓氏為家族延續的標誌。中華姓氏的起源,直溯到距今大約5000多年伏羲氏時期。每個人一出生就傳承了家族姓氏,它既是我們與生俱來的代號,也是血緣關係的符號。薄氏家族薄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名第264位。至2014年5月,薄姓在中國分布較廣,尤以山東及皖北等地為多,人口總數列全國第290位。
  • 尋根 ▋百家姓之--蓋氏 家族起源族譜
    自古以來,華夏子孫以姓氏為家族延續的標誌。中華姓氏的起源,直溯到距今大約5000多年伏羲氏時期。每個人一出生就傳承了家族姓氏,它既是我們與生俱來的代號,也是血緣關係的符號。根據《魏書》的記載,廬水的胡人有蓋氏,又有蓋樓氏改複姓為單姓蓋氏,因此蓋姓又有少數民族血統。根據《姓苑》記載,蓋氏望族出於漁陽、洛陽。古代的蓋邑,在今山東省沂水縣境內,蓋氏家族就發祥於此。蓋氏除了以戰國時期的齊大夫所傳的後裔為主流外,還有兩支外來的組成部分,不過,經過多年的融合,早就不分彼此了。望族居於安陽郡,就是現在的河南省泌陽縣西。而《百家姓》上則註明是汝南郡,即今天的河南省汝南縣。
  • 尋根 ▋百家姓之--亢氏 家族起源族譜
    自古以來,華夏子孫以姓氏為家族延續的標誌。中華姓氏的起源,直溯到距今大約5000多年伏羲氏時期。每個人一出生就傳承了家族姓氏,它既是我們與生俱來的代號,也是血緣關係的符號。亢父遠在三皇五帝時期即系唐虞氏故國,有仍氏繁衍生息之地。夏、商時期為仍國,周王朝時期封夏后氏至此為任國、邿國。亢父之地的地勢十分狹峻險要,從軍事地理上觀察,泰山在左,亢父在右,與泰山餘脈的梁父山緊夾東西之道,至稱陰陽。在戰國時期,齊國在其地居高臨下建有亢父城,為重要的軍事重鎮。在南榮氏所撰著的典籍《遁甲開山圖》中曾描述其境:「泰山在左,亢父在右,亢父知生,梁父主死。」
  • 尋根 ▋百家姓之--成氏 家族起源族譜
    自古以來,華夏子孫以姓氏為家族延續的標誌。中華姓氏的起源,直溯到距今大約5000多年伏羲氏時期。每個人一出生就傳承了家族姓氏,它既是我們與生俱來的代號,也是血緣關係的符號。成氏家族成姓,在《百家姓》中排第115位。在中國並不是一個常見的姓氏,但也是中國較為古老的姓氏之一。
  • 尋根 ▋百家姓之--生氏 家族起源族譜
    自古以來,華夏子孫以姓氏為家族延續的標誌。中華姓氏的起源,直溯到距今大約5000多年伏羲氏時期。每個人一出生就傳承了家族姓氏,它既是我們與生俱來的代號,也是血緣關係的符號。生氏家族生讀音shēng,在《百家姓》中未排到前五百位,在臺灣省也名列五百四十一位,是一個多流源的古老姓氏。
  • 尋根 ▋百家姓之--万俟氏 家族起源族譜
    自古以來,華夏子孫以姓氏為家族延續的標誌。中華姓氏的起源,直溯到距今大約5000多年伏羲氏時期。每個人一出生就傳承了家族姓氏,它既是我們與生俱來的代號,也是血緣關係的符號。次兄為拓跋氏,後改為長孫氏。弟為達奚氏,後改為奚氏。次弟為伊婁氏,後改為伊氏。次弟為丘敦氏,後改為丘氏。次弟為侯氏,後改為亥氏。七族之興,自此始也。又命叔父之胤曰乙旃氏,後改為叔孫氏。又命疏屬曰車焜氏,後改為車氏。這就是獻帝季茅之後的「十姓」。
  • 尋根 ▋百家姓之--闕氏 家族起源族譜
    自古以來,華夏子孫以姓氏為家族延續的標誌。中華姓氏的起源,直溯到距今大約5000多年伏羲氏時期。每個人一出生就傳承了家族姓氏,它既是我們與生俱來的代號,也是血緣關係的符號。有人被封在這個地方,於是以封地名為氏,稱做闕姓。  3、來源於以地名為氏。春秋時期孔子居住在闕裡,後來住在這個地方的人,就把地名當作自己的姓氏。  4、來源於傕姓。部分「傕姓」改成了「闕姓」。遷徙分布闕姓在大陸和臺灣都沒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
  • 尋根 ▋百家姓之--柳氏 家族起源族譜
    自古以來,華夏子孫以姓氏為家族延續的標誌。中華姓氏的起源,直溯到距今大約5000多年伏羲氏時期。每個人一出生就傳承了家族姓氏,它既是我們與生俱來的代號,也是血緣關係的符號。著名的柳下惠,就是周公姬旦之後魯孝公姬稱的後裔,就是展禽,由於食採於柳下,就改以柳為氏。柳下惠是魯國大夫,曾掌管刑獄。據說他曾夜宿郭門,「有女來同宿,恐其凍死,坐之於懷,至曉不為亂。」展禽逝世後,因有「坐懷不亂」之美德,故諡曰「惠」,史稱「柳下惠」。在史籍《淮南子》中說,展禽在家門前種有很多柳樹,由於他講究惠德,因而被人稱之為「柳下惠」。亞聖孟子贊之為「聖之和」。柳下惠的後人以其封邑為氏,稱柳氏。
  • 尋根 ▋百家姓之--歐陽氏 家族起源族譜
    自古以來,華夏子孫以姓氏為家族延續的標誌。中華姓氏的起源,直溯到距今大約5000多年伏羲氏時期。每個人一出生就傳承了家族姓氏,它既是我們與生俱來的代號,也是血緣關係的符號。久而久之,姒無疆的支庶子孫便以封地山名和封爵名為姓氏,形成了歐氏、區氏、歐陽氏、歐侯氏四個姓氏。歐陽氏與歐、區氏、歐侯氏同宗同源,皆是以封地名、或侯爵名為氏。在歷史上,歐陽氏曾一度被迫改為單姓陽氏。據歷史文獻《寧遠縣誌》的記載,元朝末年,各地農民紛紛起義反抗腐朽的元朝政府,當時即有一支歐陽氏家族為主的起義軍。
  • 尋根 ▋百家姓之--拓跋氏 家族起源族譜
    自古以來,華夏子孫以姓氏為家族延續的標誌。中華姓氏的起源,直溯到距今大約5000多年伏羲氏時期。每個人一出生就傳承了家族姓氏,它既是我們與生俱來的代號,也是血緣關係的符號。拓跋毛之後,五傳到了拓跋推寅時候,正值東漢初年,拓跋氏開始從原居地向南方遷徙,「南遷大澤,方千餘裡,厥土昏冥沮洳」。七傳到了拓跋鄰,以所在地荒遐,又謀南遷,但因年老,遂傳位於子拓跋詰汾,率部南移,「山谷高深,九難八阻,於是欲止。有神獸,其形似馬,其聲類牛,先行導引,歷年乃出,始居匈奴之故地。」神獸之說,是拓跋氏早期的神話傳說。拓跋詰汾逝世後,其子拓跋力微即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