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蒙古帝國對世界文明交流的影響

2021-02-16 夢中的肥子

蒙古帝國,是在13世紀初期由草原遊牧民族——蒙古族建立的偉大帝國。傳統觀點認為,蒙古的徵服戰爭對當時的文明世界產生了極大的破壞。隨著當今經濟全球化的發展,一種在全球史觀的影響下形成的新的蒙元歷史敘事日益引起了人們的關注。而本文將持著全球史觀,秉承著客觀公正的態度,去分析蒙古帝國的徵服戰爭及其對文化傳播、民族交流與融合等方面的世界文明交流的影響。

1.蒙古徵服戰爭的直接影響

蒙古帝國徵服戰爭對當時較蒙古地區而言,經濟發展程度相對較高、思想文化相對繁榮的地區,造成了大量諸如人口傷亡、經濟發展嚴重受損、文化建設遭嚴重破壞等災難。像當時的農耕文明國家——中原的金王朝、位於「江南水鄉」的南宋王朝、享有「塞上江南」——寧夏平原的西夏王朝、具有中亞富庶農耕地——河間地區的西遼王朝、11世紀末12世紀初崛起的花剌子模帝國和以兩河流域為中心的伊斯蘭文明——阿拉伯帝國,以及東歐的早期俄羅斯文明,均受到了來自漠北草原的蒙古遊牧人的衝擊。

據《草原帝國》記載:在1215年蒙古帝國攻佔金國都城中都(原文作「北京」)後,「屠殺居民,奪民房,最後縱火焚城,劫掠持續了一個月之久」。而在西方的伊斯蘭世界,這種破壞的情況則更為嚴重——蒙古人在不花剌城(今布哈拉)和你沙布爾城(今內沙布爾)的屠城行為便是明證:在蒙古人攻打不花剌城時,「不花剌城的突厥守軍企圖突破圍城者的防線逃跑,但是,結果只是大批被殺死。被守軍遺棄了的居民們投降,城堡被攻佔,守城衛兵全部被殺。接著,不花剌城經歷了一次有條理的徹底的洗劫,居民們遭到了搶劫以及種種虐待、威逼和蹂躪」;薩曼王朝國都不花剌,按志費尼記載,是東方的巴格達,成吉思汗的軍隊攻佔其外城後,把盛裝古蘭經的箱子當做秣槽,古蘭經則被隨意踐踏,當地居民被迫奉獻財物。為擊敗據守內城的花剌子模軍,成吉思汗下令縱火,幾天之內城市大半焚蕩一空,康裡守軍被殺三萬餘人,婦孺淪為奴婢;而在蒙古人攻打你沙布爾城(《草原帝國》作「尼沙普爾」)時,「接著,託雷又去懲罰尼沙普爾,因為該城於不久前倒黴地擊退並殺害了蒙古將軍、成吉思汗的女婿脫合察,這一次尼沙普爾城被攻佔並遭到徹底摧毀,脫合察的遺孀主持了這次屠殺。為防止受騙,屍體都被砍頭,並將首級按男、女、小孩分別堆成金字塔形,『甚至貓、狗也被屠殺』」;另一史料記載:「1221年4月,託雷進圍你沙布爾,決心為他的妹夫脫忽察兒復仇。戰鬥進行到禮拜五午禱告時刻,壕塹已經有幾處被填平,城牆也給打開了一個缺口。一隊蒙古兵,在城頭豎起了旌旗,不少蒙古人一個跟一個地爬上城牆,但到黃昏時,他們又被守城的居民趕了下去。到了禮拜六晚上,所有的城牆和城頭都被蒙古人攻佔了,最後,你沙布爾終於被佔領了。成吉思汗之女,脫忽察兒的長妻,此時帶領她的衛士入城,他們把活人殺光,只留下四百人,這些人因有手藝而被挑選出來,並被送到突厥斯坦。拖雷命令把城池平毀,直到土地可以耕種為止,城內連一隻貓狗都不能留下。託雷聽說在屠殺馬魯時,有些人藏在屍體中逃離了,於是他命令割下每個受害者的腦袋,並將男人、女人與小孩的頭分開,堆成三座人頭塔。這種大屠殺整整進行了十五天,你沙布爾變成了一個偌大的殺人場,蒼蠅和豺狼,野狗和山鷹爭先恐後地跑到那裡,飽餐男人的胸脯,美婦的脖頸。臨離開這裡之前,託雷還留下了四百大食人(伊朗人),命令他們把發現的人都殺光」,「瞬間,一個繁榮富裕的地區一片荒涼,土地變成了不毛之地,活人變成了一具具屍體,他們的皮骨化為黃土,尤其是那些起來反抗的人們,先後被粉碎在蒙軍的殘暴屠殺中」。

以上史料足以證明蒙古帝國在徵服戰爭中對經濟發展和文化建設破壞之嚴重、對人口屠殺之殘酷,足以見證戰爭中傷亡人數之多——裡面不僅有與蒙古敵對的國家的軍隊,還有這些國家的平民百姓。倒在蒙古帝國將士馬刀之下的亡靈數不勝數,伏屍百萬,無疑給被侵略、徵服地區的各族人民的生命財產造成了巨大的破壞。在蒙古徵服西亞、中亞等地時,他們使原本美麗富饒的農耕之地和綠洲所包圍的富庶城郭變為了無人耕作的荒地與人煙稀少的「樓蘭古城」,使絲綢之路原本繁華的文明古都變成了「魔鬼城」。所以說,蒙古帝國徵服戰爭對當時世界其他文明無疑是一種毀滅性的災難。

2.蒙古徵服戰爭後的和平建設

蒙古人進行徵服戰爭的主要目的是擴大被徵服土地的面積和增加被徵服人口的數量,而在戰後,蒙古統治者「因俗而治」,立即在廣大的被徵服地區建立有效的行政統治,採用當地所習見的管理方式,對其進行管理,推動被徵服地區的經濟文化發展。蒙古帝國在中亞、西亞設置了達魯花赤(書記官)進行統治,在金國故地則採用「以漢制漢」的方式,這種統治方式雖以蒙古的習慣法《札撒》為根本,但也結合佔領地原有的統治慣例,實行蒙古帝國對徵服地的統治權——不僅保障了蒙古大汗及貴族們的既得利益,為蒙古帝國在各地的統治提供了各自「換湯不換藥」的施政藍本,也相當程度上促進了被徵服地區社會經濟的恢復和發展。另一方面,蒙古統治者鼓勵商業、文化發展的政策,同樣對被徵服地區社會經濟的恢復與發展起了促進作用,所以在徵服戰爭後的短短十幾年裡,許多被徵服地區原有的經濟文化中心迅速從戰爭造成的巨大破壞中恢復了過來。這裡以中亞的兩大名城——不花剌(今布哈拉)和撒麻耳幹(今撒馬爾罕)為例:經過蒙古統治者的努力,不花剌又恢復了昔日的繁榮昌盛,「要說人口的擁塞,動產和不動產的眾多,學者的雲集,科學及其研究的興盛,宗教捐贈的建立,伊斯蘭國家中沒有城市可與不花剌相匹敵」。志費尼的記述無疑證明了不花剌在戰後和平建設中經濟文化發展迅速恢復的現狀。而在中亞地區的另一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撒麻耳幹,據《異城志》記載,「其地在西番回鶻之西,其國極富麗,城郭房屋皆與中國同,其國風景佳美,有似江南,繁富似中原。商人至其國多不思歸。皆以金銀為錢」。這段文字便以平時精煉的語言概述了撒麻耳幹城市富麗、環境優美的形象和商賈雲集、貨幣經濟高度發展的現象,說明了撒麻耳幹已擺脫蒙古徵服戰爭的陰影,重新走向文化發展、經濟繁榮的現狀。而在東方的中原,金國的故都——中都(今北京)在1215年的戰爭中得已恢復商業大都市的地位,也是蒙古徵服戰爭後和平建設的成果。可見,蒙古徵服戰爭後的和平建設,對被徵服地區的經濟進步、文化繁榮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為當時文明世界的經濟文化交流、民族融合準備了一定的經濟基礎。

二.統一的蒙古帝國經濟文化交流體的發展歷程及影響

在全球史觀的影響下,對蒙古帝國的歷史意義的詮釋悄然在改變:蒙古帝國,不僅是一個政治意義上的國家,在經濟文化方面更具有推進全球化的作用。而在此基礎上,我認為:蒙古帝國在除了過去賦予它的政治意義之外,實質是一個世界性的、長期統一的經濟文化交流體,在這裡,我著重討論蒙古帝國經濟文化交流體的發展歷程與影響。

1.統一的蒙古帝國經濟文化交流體的發展歷程

在13世紀,成吉思汗蒙古人依靠馬背民族軍隊的機動靈活和遊牧民族軍隊的強大,進行對外戰爭,迅速建立起一個強大的蒙古大帝國,將當時的文明世界連成一體——隨著這個強大的遊牧帝國的建立、發展、完善和壯大,一個嶄新的蒙古帝國經濟文化交流體也在一步步發展、完善和壯大。隨著蒙古旭烈兀西徵在埃及的艾因·扎魯特之役止步、蒙哥大汗戰死四川釣魚城下、蒙古帝國四年內戰以及忽必烈徵服南宋的最終勝利,這個世界性的交流體最終在蒙古帝國第五位統治者忽必烈大汗時期達到了定型期,並在之後保持了相對百年的繁榮,最終於14世紀下半期以元朝皇帝被逐出中原、察合臺汗國分裂為東西兩部、伊爾汗國的瓦解和金帳汗國為莫斯科公國所敗等蒙古人在各地衰落或喪失政權的事件為轉折點逐漸衰弱並走向瓦解。可見,蒙古帝國經濟文化交流體的興盛與衰敗,無疑與蒙古帝國的盛衰息息相關。

2. 統一的蒙古帝國經濟文化交流體的影響

(1)蒙古帝國經濟文化交流體為世界性的文明交流提供了強大的政治保障。在這裡,成吉思汗蒙古人用一定經濟基礎上的武力建立了這個統一的經濟文化交流體,與此同時,也是蒙古人用同樣強大的行政機構和軍事力量肩負起了為世界性的經濟文化交流體保駕護航的政治、軍事職責,對這個統一的、世界性的經濟文化交流體的集體安全負責。正如約因維爾所說:「它使人民保持了和平」。正是由於把所有的突厥-蒙古民族統一於一個惟一的帝國之中,由於在中國到裏海的範圍內強行貫徹鐵的紀律,成吉思汗及其子孫平息了無休止的內戰,為商旅們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安全,亦如阿布哈齊所寫道「在成吉思汗統治下,從伊朗到圖蘭(突厥人的地區)之間的一些地區內是如此平靜,以致一個頭頂金大盤的人從日出走到日落處都不會受到任何人的一小點暴力」。這足以表明:在這經濟文化交流體下,世界性經濟文化交流和平進行的背後是蒙古帝國強大的政治、軍事保障。

(2)蒙古帝國經濟文化交流體為世界性的商貿往來與經濟活動提供了一個統一的世界大市場。中華文明、印度文明、伊斯蘭文明與歐洲文明等文明,由於對各自地理單元的適應性和世界大環境的限制,大部分的商貿往來與經濟活動只能局限在各自地理單元內的地域市場中,無法展開大規模的經濟與商貿活動。而當那歷史因舊有的世界文明秩序無法被打破而遲遲不能迅速發展時,蒙古人在東方的地平線上出現了:他們帶著從遠東獲得的先進火器與攻城技術迅速投入、應用於攻打西方國家的城堡之中,打破了一個又一個民族國家的疆界,炸開了一個文明通向另一個迥乎不同的文明的大門,用武力強行打開一個又一個國家和文明的地域市場,並將它們連接在一起,極大消除了一個地區與另一個地區的貿易歧視——最終結果便是統一的世界大市場的形成。蒙古帝國經濟文化交流體提供的統一的世界大市場,使得一個國家的商人沿著古絲綢之路經商,不會像以往一樣受另一個國家有關經濟法律的限制,也使得那些自西方的粟特商人敢於在千裡之外的中國與印度進行毫無關稅與符合平等貿易原則的大規模通商。可見,蒙古帝國經濟文化交流體為世界性的經濟活動提供了統一的世界大市場,為世界性經濟活動的大規模進行奠定了經濟基礎。

(3)蒙古帝國經濟文化交流體促進了思想上「整體世界」觀念的形成,極大程度上為大規模世界性的文明交流掃清了思想文化觀念上的阻礙因素,為世界性的文明交流,提供了一個「地上無疆界,人間無差別」的文化共榮圈。隨著蒙古人用先進火器與攻城技術打破了一個又一個民族國家的疆界,炸開了一個文明通向另一個迥乎不同的文明的大門,他們也在把一個國家或文明的觀念傳播到另一個國家或文明。他們使中華文化的傳統儒學觀念得到了歐洲思想家的認可,也使得伊斯蘭教的文化觀念在東方流傳。這個交流體打破了由地緣觀念、文化差異造成的阻礙世界性文明交流的枷鎖與桎梏,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各地區人民「整體世界」的「思想全球化」觀念的形成,在思想文化觀念上為世界性文明交流提供了一個「地上無疆界,人間無差別」的文化共榮圈,為大範圍的世界性經濟文化交流的進行奠定了思想基礎。

三.蒙古帝國對於文化發展與傳播的影響

1.對於宗教發展與傳播的影響

蒙古帝國極大推動了世界宗教的發展與傳播。蒙古帝國自成吉思汗時確立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便極大推動了世界各種宗教的傳播與發展。

伊斯蘭教的廣泛傳播便是蒙古人推動的結果。14世紀中期,西方蒙古三大汗國在當時統治者的帶領下,幾乎在同一時期完成了國家的伊斯蘭化,積極傳播伊斯蘭教:在新疆和中亞地區的東察合臺汗國,禿黑魯·帖木兒汗,帶領著16萬蒙兀兒人皈依伊斯蘭教,並廣泛傳播伊斯蘭教,標誌著察合臺汗國蒙古人伊斯蘭化過程的基本完成,並為伊斯蘭教取代其他各教,成為新疆地區主要宗教奠定了基礎;而在東歐的正處於鼎盛時期的金帳汗國,第九位統治者月即別汗則是在金帳汗國封建社會上層分子中推行伊斯蘭教的主要人物,他領導了金帳汗國的蒙古人正式皈依伊斯蘭教。而在西亞的伊爾汗國,信仰伊斯蘭教的合贊汗,在繼位時宣布伊斯蘭教為國教,並在國內廣泛推動伊斯蘭教的發展。可以說,西方蒙古三大汗國的伊斯蘭化,直接促進了伊斯蘭教在西亞、中亞、歐洲和印度等地的傳播。在蒙古三大汗國與他們的宗主國元朝的文化交流中,伊斯蘭教更是作為了「泊來品」在中華大地生根發芽,發展成為了當今頗具中國特色的宗教文化。可見,蒙古帝國極大促進了伊斯蘭教的世界性傳播。

而在東方的元朝,蒙古人則極力推廣佛教的發展。忽必烈拜藏傳佛教領袖八思巴為帝師,開啟了元朝皇帝拜藏傳佛教高僧為「帝師」的先河;帝師總領宣政院,掌管全國佛教事宜和藏族地區軍政事務;在元代,全國大量興修佛寺——這些制度和舉措都推動了藏傳佛教的發展。有元一代,帝師在宗教地位上受到了很高的禮遇,這正是元代蒙古人尊崇並廣泛傳播藏傳佛教的體現。可見,蒙古帝國極大促進了佛教的發展和傳播。

總而概之,蒙古帝國對宗教的發展與傳播發揮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2.對語言、文字發展演進的影響

蒙古帝國對語言、文字發展演進起了重要的推動作用。當今,許多民族的語言和文字都與蒙古帝國時代產生的文字息息相關。例如,察合臺汗國時期產生的察合臺文和察合臺語迄19世紀末,成為維吾爾、哈薩克、柯爾克孜、烏孜別克、塔塔爾等民族的共同文字和書面語;在俄羅斯民族那裡,俄羅斯民族在經歷了蒙古人長達兩個半世紀的統治後,俄語的一些方面已深深打上了「蒙古烙印」。在行政和財政領域,一些蒙古詞彙進入了俄語,例如「亞爾雷克」(iarlyk),這個詞便來自蒙古語,原意是「可汗的手令」,尤其是指可汗對特許權的批准,在現代俄語中的意思是「標籤」或「海關印戳」。而這樣的詞彙還有很多很多。結合上述,可見:蒙古帝國極大促進了語言、文字的發展演進。

3.對藝術的影響

蒙古帝國,以其囊括宇內的胸懷,極大推動了以美術、音樂為主的藝術的發展。這裡以維吾爾族古典民間藝術——《十二木卡姆》為例:《十二木卡姆》是融音樂、舞蹈、詩歌為一體的綜合性的民間藝術,它是古代天山南北各族樂舞藝人的偉大創造。全套木卡姆音樂,共包括170多首歌曲和歌舞曲,72首器樂間奏曲,演奏時間長達20多個小時之久。迄11世紀,經過樂師們的不斷修整創新,木卡姆已形成完整而有一定規律的樂曲。公元16世紀,木卡姆樂舞藝術又經歷了一次很大的變革:東察合臺汗國阿不都·拉失德汗及其妃子阿曼尼莎罕、樂師喀迪爾漢對它進行了系統的規範整理,使之成為一套集古代維吾爾傳統音樂、演奏音樂、詩歌、舞蹈於一身的固定的規範化大型套,繼而演變成今天的《十二木卡姆》。毋庸置疑,東察合臺汗國對《十二木卡姆》的規範化、系統化的加工整理,反映出蒙古帝國對藝術發展的積極推動作用。

四.蒙古帝國對民族交流與融合的影響

在蒙古帝國的民族中,蒙古族作為佔少數的統治民族,必然要與其他各民族相互交流,並融入其中;而蒙古帝國地域廣闊,所轄民族甚多,自然就更有利於各個民族進行世界範圍內的交流與融合。

1.對民族交流的影響

可以說,正是因為蒙古西徵,中國史書上才有了關於「俄羅斯」和「德意志」的最早記載——《元史》上的「斡羅斯」即為「俄羅斯」、「 捏米思」即為「德意志」。且俄羅斯本名「羅斯」,在蒙古語轉譯為漢語時,因前面加了一個蒙古元音「o」的緣故,才在史料記載中成為了「俄羅斯」,遂沿用至今——這正是蒙古帝國統治下,各民族交流的明證。在蒙古徵服後,大量來自西方、像馬可·波羅、柏朗嘉賓和魯布魯克一樣的冒險家和旅行家,不遠萬裡,甘冒奇危異險,前往神秘而陌生的東方;亦有大批如列班·掃馬一樣的東方冒險家和旅行家,不遠萬裡,重走唐代玄奘西行路去訪問歐洲,造就了一段段民族交流的美談與佳話。這亦可表明,蒙古帝國對民族交流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促進作用。

2.對民族融合的影響

蒙古帝國,對民族融合起到了相當重要的推動作用。一些民族的著名人物,便是蒙古族與其他民族相融合的產物。例如:印度莫臥兒帝國的建立者巴布爾便是帖木兒家族與成吉思汗家族的血緣契合。巴布爾的父親來自帖木兒家族,屬於中亞的突厥人;而他的母親則來自成吉思汗家族,屬於蒙古人。巴布爾的家世與出身,無疑是蒙古帝國推動民族融合的明證。除巴布爾外,還有哈薩克汗國的哈斯木汗和烏茲別克汗國的昔班尼汗——他們雖成為了伊斯蘭教《古蘭經》的順民,在先知穆罕默德光輝的照耀下受洗,但身上依舊流淌著高貴的古老蒙古成吉思汗黃金家族的血液——他們都隸屬於成吉思汗長子朮赤系的後裔。而在他們的民族文化中,也保留了許多蒙古帝國時代的特色。可見,蒙古帝國推動民族融合的重要作用是不可磨滅的。

五.總結

依據全球史觀來看,蒙古帝國雖然在歷史的長河中逝去,但它開啟了當時經濟文化「全球化」的先河,對當時乃至今天的經濟文化「全球化」——世界文明交流的影響十分顯著。這種影響,一直持續至今,值得我們後人深刻研究。

【參考文獻】

[1] 沈衛榮.蒙元史研究與蒙元史敘事的建構[J].中國社會科學評價,2018(3)

[2]〔法〕雷納·格魯塞.蒙古帝國史[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9.  

[3]〔法〕勒內·格魯塞.草原帝國[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8.  

[4]〔法〕勒內·格魯塞.東方的文明[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7.

[5]〔蘇〕 Б.Д.格列科夫, А.Ю.雅庫博夫斯基.金帳汗國興衰史[M].餘大鈞,譯.張滬華,校.北京:商務印書館,1985. 

[6]〔瑞典〕多桑.多桑蒙古史[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3. 

[7]〔印度〕巴布爾.巴布爾回憶錄[M].王治來,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

[8]納忠.阿拉伯通史[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

[9]〔波斯〕拉施特.史集[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5.

[10]許序雅、許輔旻.文明的十字路口:奧斯曼帝國的興衰[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5.

[11]〔法〕詹姆斯·W.湯普遜.中世紀晚期歐洲經濟社會史[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2. 

[12]〔美〕詹森·湯普森.埃及史:從原初時代至當下[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

[13]〔美〕尼古拉·梁贊諾夫斯基、馬克·斯坦伯格.俄羅斯史(第八版)[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

[14]丁建弘.德國通史[M].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12.

[15] 《哈薩克族簡史》編寫組、《哈薩克族簡史》修訂本編寫組.哈薩克族簡史[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  

[16《烏孜別克族簡史》編寫組、《烏孜別克族簡史》修訂本編寫組.烏孜別克族簡史[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  

[17]蒙古秘史校勘本[M].額爾登泰、烏雲達賚,校.呼和浩特:內蒙古人民出版社,1980. 

[18]新譯校注《蒙古源流》[M].道潤梯步,譯校.呼和浩特:內蒙古人民出版社,1980.  

[19]漢譯蒙古黃金史綱[M].朱風、賈敬顏,譯.呼和浩特:內蒙古人民出版社,1985. 

[20]鄒弘文.一代天驕——成吉思汗[M].北京:線裝書局,2014.

[21]劉迎勝.察合臺汗國史研究[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22] 徐良利.伊兒汗國史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3]田衛疆.絲綢之路與東察合臺汗國史研究[M].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1997. 

[24]〔法〕伯希和.蒙古與教廷[M].馮承鈞,譯.北京:中華書局,1994.

[25]〔英〕約翰·達爾文.後帖木兒時代:全球帝國的興與衰(1400-2000)[M].鄭州:大象出版社,2011.

[26]拉班·掃馬和馬克西行記[M].朱炳旭,譯.鄭州:大象出版社,2009.

[27]劉海翔.歐洲大地的「中國風」[M].深圳:海天出版社,2005. 

[28]〔法〕莫尼克·瑪雅爾.中世紀初期吐魯番綠洲的物質生活[M].北京: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2012. 

[29]〔俄〕巴透爾德.七河史[M].北京: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2013. 

[30]〔法〕布哇.帖木兒帝國[M].北京: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2013.

[31]承天.契丹帝國[M].北京: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2013. 

[32]唐榮堯.西夏帝國[M].北京: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2013. 

[33]孫昊、楊軍.女真帝國[M].北京: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2013. 

[34]赤軍.西遼帝國[M].北京: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2013.

[35]王東、張耀.吐蕃王朝[M].北京: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2013. 

[36]張峰峰、張鵬.高昌王國[M].北京: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2013.

歡迎

相關焦點

  • 蒙古元朝帝國的文明成果有哪些?
    3、四代大汗統一亞歐 統一草原之後,繼而為統一中國、統一亞歐,不斷南下和西徵,造就了疆域東至太平洋,西到地中海,北抵北冰洋、南達印度洋的世界歷史上規模空前,地跨亞歐兩洲,版圖面積近3300萬平方公裡土地的世界大帝國。極大地改變了歐亞大陸的政治格局,深遠影響了世界歷史發展進程。
  • 彭樹智:論帝國的歷史、文明和文明交往
    文明成為古羅馬史的基礎。世界帝國有作為的大帝、皇帝、君王, 確實有不可低估的歷史作用。但是, 世界文明的創造者, 其影響更其久長, 甚至是不朽的。或者說, 世界帝國的傑出統治者們之所以對後世有更大影響, 不僅在於他們的武功, 而更重要在於他們的文治。阿拉伯帝國傑出的哈裡發們, 在這方面表現得最為典型。他們都以不分宗教畛域、不拘意識形態差異, 而一律尊重知識、獎掖學術。
  • 世界歷史上的十大帝國,蒙古帝國位列其中,還有哪些代表性帝國
    當時的羅馬帝國就是個超級帝國,說它影響力巨大,是因為它當時在各個方面都為西方世界做出了貢獻,包括但不限於法律、藝術、科技、宗教。而且這些方方面面對後世影響巨大,有的甚至延續到了現代。 羅馬帝國無論是軍事上還是政治上,都有著卓越的成就,所以它理所當然的成為了世界上延續時間最長的國家。
  • 論著選刊|世界史的誕生:蒙古帝國的文明意義
    在岡田英弘看來,歷史分別於公元前五世紀與公元前100年,誕生於中華文明與地中海文明。而創造歷史這項文化的是兩位天才。一位是東方中國,以漢文寫下《史記》的司馬遷,另一位則是在西方地中海世界,以希臘語寫下《歷史》的希羅多德。司馬遷的《史記》是皇帝制度的歷史,敘述的是王朝更迭、皇帝變遷。在他所確立的歷史敘述中,無論現實世界發生了多大變化,記述時都會儘量規避「正統」的變化。
  • 蒙古帝國是如何「發明」世界史的?
    作者主張由於蒙古帝國的出現而使世界史變得可能。因為在古代文明中,書寫歷史是作為一種文化出現的。而最早擁有歷史文化的僅有兩種文明:即西方的地中海文明與東方的中國文明。其餘的文明原本缺乏歷史文化,但後來受到前述兩大文明影響而產生書寫歷史的文化。而東西方的歷史文化觀則分別以源自西方地中海文明的希羅多德《歷史》,和源於東方中國文明的司馬遷《史記》兩書為代表。
  • 蒙古的三次西徵給蒙古帝國帶來的影響
    1218年後,蒙古開始將精力轉向西方,開啟了蒙古的三次西徵。成吉思汗西徵①背景。蒙古派往其西部花剌子模尋求通商貿易的使節團被謀害,於是成吉思汗出兵復仇。②過程。1222年,蒙古軍佔領了整個花刺子模和中亞,但蒙古軍損失也很大,成吉思汗的愛孫和女婿被殺。後成吉思汗派遣追擊花剌子模王的由哲別、速不臺等率領的別動隊橫掃中東,一直打到高加索山脈一帶,打敗了由基輔、加裡奇等組織的聯軍,收降了康裡國,後聞西夏有變,於1225年返回蒙古。成吉思汗把佔領區分為三個兀魯思,分給他的三個兒子。
  • 每日一書|世界史的誕生:蒙古帝國的文明意義
    就這樣,擁有歷史的兩大文明——中華文明與地中海文明,各自在創造出固有的歷史觀之後,在各自的地區裡以各自的歷史架構書寫歷史,直到公元十三世紀,蒙古帝國的出現打通了東西藩籬。隨著蒙古軍隊四處徵戰吞沒大半歐亞大陸,讓中華文明與地中海文明得以連接,兩大歷史文化首度接觸。覆蓋整個歐亞大陸的世界史從此變得可能,至此,人類文明方才真正進入世界史的時代。而這,也正是蒙古史的文明意義。
  • 印度的莫臥兒帝國——蒙古與突厥、伊斯蘭文明與印度教文明的融合
    就像「土耳其」(Turkey)本就是「突厥」的另一個翻譯一樣,「莫臥兒」(Mughal)也就是「蒙兀兒」,「蒙古」的意思。突厥人和蒙古人是人類歷史上影響力最為廣泛的兩個遊牧民族,其中突厥人以「突厥語」廣泛影響了中亞和小亞細亞,蒙古人則以徵服的廣袤領土而震撼了世人。
  • 【博雅薦書】 岡田英弘:世界史的誕生——蒙古帝國的文明意義
    就這樣,擁有歷史的兩大文明——中華文明與地中海文明,各自在創造出固有的歷史觀之後,在各自的地區裡以各自的歷史架構書寫歷史,直到公元十三世紀,蒙古帝國的出現打通了東西藩籬。隨著蒙古軍隊四處徵戰吞沒大半歐亞大陸,讓中華文明與地中海文明得以連接,兩大歷史文化首度接觸。覆蓋整個歐亞大陸的世界史從此變得可能,至此,人類文明方才真正進入世界史的時代。而這,也正是蒙古史的文明意義。
  • 第2課古代世界的帝國與文明的交流
    影響:傳播的希臘文明;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原城邦的內部矛盾,利於城邦繼續繁榮發展。二、古代文明擴張的結果——大帝國興起,更大規模的擴張統治概況影響波斯帝國(公元前6世紀興起)(1)國王:君權神授,君主專制(2)地方:行省制。行省總督和軍事長官相互牽制。
  • 杉山正明:蒙古帝國給後世的內陸帝國帶來怎麼樣的影響?
    稍作回溯,在整個蒙古世界帝國當中最晚確立於中亞的察合臺兀魯思,其中央機構原本並不健全。當奠基者都哇及其眾多子嗣接連繼承王位又相繼去世,向心力只得一步步失去。自東方三王家以來,中國東北地區就處於其控制或是勢力範圍和影響圈之內。可以推想,從努爾哈赤出現之前很久開始,女真諸族即在蒙古左翼王家寬鬆的統治下生活,並逐步走向了統一。總之,對於努爾哈赤和皇太極等人來說,科爾沁部是可以作為名副其實夥伴的對象。於是皇太極與科爾沁聯合,迅速收服了內蒙古高原的蒙古諸勢力。
  • 蒙古帝國留給世界的遺產,打破野蠻與殘暴的謠傳!
    也就是說,蒙古最終建立的是一個商業帝國,甚至是全世界第一個經濟全球化的樣板。只不過,相對於蒙古人耀眼而殘酷的軍事徵服,商業上的成功沒有那麼顯著罷了。但對於一個世界帝國來說,這卻是其真正的命脈所在。如此,蒙古帝國所發展出的商業體系、交通體系、稅制體系、金融體系,為這個商業帝國的興旺奠定了基礎。傑克·維澤弗雷說,蒙古帝國實際上具有現代文明的特徵。一如美國在二戰之後所做的那樣,通過確保商品的全面流通而維護共同的商業利益,蒙古人建立起了世界性的商業霸權,再輔以雖然沒落但依然強大的軍事能力。儘管他們的人數遠遠少於他們所徵服的土地上的人們(大約1:1000),但仍牢固地維持住了統治地位。
  • 【原創】蒙古帝國
    它不僅極大地影響了蒙古民族的歷史進程,也在人類文明演進的軌跡上留下了深深的印痕。8、9世紀之交,原來遊牧於貝加爾湖東南和黑龍江上遊額爾古納河一帶的室韋諸部,開始向西遷徙,進入斡難河、怯魯連河和土拉河上遊地帶,隨之佔據了東起貝加爾湖、西至額爾齊斯河、南達萬裡長城、北到西伯利亞的廣闊高原地區。
  • 「世界體系」以「蒙古時代」為開端:杉山正明談蒙元帝國
    上海書評:如果說「唐宋變革論」主要是基於中國中心的歷史敘述的話,那麼是否有可能在「唐宋變革」和「北族王朝史」之間找到一個歷史敘述的平衡?  杉山正明:迄今為止的研究,動輒從相互對立的角度來把握唐宋變革論和北族王朝史。
  • 《成吉思汗蒙古帝國的後人》概述
    其疆域東起太平洋,西到地中海之濱與西歐為鄰,北及北冰洋,南臨印度洋,建立了人類歷史上領土面積空前的日不落蒙古大帝國。幾乎整個亞洲和歐洲的大部分都成了帝國的領地,其版圖之大可謂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當時的帝國版圖面積約3000多萬平方公裡。成吉思汗的蒙古帝國把遠東、南亞、中亞、西亞、歐洲的各種文明都統一在一個王朝政權的統治之下,這在人類歷史上都是空前絕後的。
  • 中華文明的至暗時刻!論古典中華帝國遭遇到的最大挑戰
    在明確了古代中國的地緣政治格局與政治法統後,古典中華帝國在歷史長河中遭遇到的第一個「至暗時刻」就不言而喻了:沒錯,正是從15世紀開始、到17世紀中葉於東部沿海、西部邊陲遭遇到的以西方殖民者、準噶爾蒙古、沙俄帝國等相比古典中國國家體系以及文明集叢完全異質的文明、甚至具備了一定民族國家特徵的「前民族國家」的挑戰。
  • 綱要提綱 | 許亞剛:第2課 古代世界的帝國與文明的交流【體系+導圖】
    道路網絡的完善和開發,同樣也為早期文明交流和武力擴張提供了條件。2.古代文明擴張的範圍:(1)古埃及文明的擴張:主要向敘利亞和巴勒斯坦擴張,新王國時期(約前1570——前1085),勢力曾達到量和流域,並與西亞地區的大國爭霸。
  • 曾經為所欲為的蒙古帝國,如今被網際網路重塑了?
    這是一個草原民族的奇蹟般崛起,也是東西方文明交流碰撞出的火花。一般人眼裡,蒙古是靠遊牧部落的騎射能力與一群戰爭天才取勝,但很多中亞遊牧民族(突厥人、欽察人)都玩這一套,蒙古人是勝在東方文明圈內幾百年交流中練就的超強戰爭能力。從匈奴人到蒙古人,西方人眼裡的兩次「上帝之鞭」隔了千年,都是從東方一路多米諾骨牌式推到歐洲,不能不說是巧合。
  • 世界遊牧文明的金冠,古老蒙古文明
    生活在海北的託茂人長期與蒙古族進行經濟文化交流,上世紀50 年代前具有明顯的蒙古文化特色,因伊斯蘭教在託茂人的宗教和世俗生活中居於主導地位,伊斯蘭文化是其主體文化,然而在託茂人的社會生產生活中也處處流露著蒙古文化的遺蹟,其文化具有明顯的伊斯蘭和蒙古文化的雙重特色       作為穆斯林群體一員的託茂人其生產方式以畜牧業為主,流動的生產方式並沒有影響他們履行各項宗教功課。
  • 伊朗在蒙古帝國時期,為何颳起中國風?
    13世紀,隨著蒙古西徵,擴展了歐亞大陸的疆域領土,同時也極大促進了西亞、中亞與中國的文化交流與溝通。蒙古在伊朗周邊設置了藩屬政權伊兒汗國,讓當時世界上兩個大國中國和伊朗之間的紡織品文化交流達到空前的巔峰,形成了伊朗的中國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