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和美國是關係非常親密的兩個國家,無論是經濟領域,還是軍事領域,兩國都互為最信任的合作夥伴。從美加之間漫長的國境線,就能看出它們之間的信任程度。美國和加拿大之間擁有漫長的邊境線,總長度達到了8891千米,其中美國本土與加拿大的邊境長6414千米。這條邊境有一個最大的特點,那就是不設防。所謂不設防,是指美加邊境不設置任何物理阻攔物,軍事防備等級也很低,因此這條邊境也號稱世界上最長的不設防邊境。
美加邊境基本以北緯49度為分界線,在美加邊境北部,是加拿大人口最密集,工業最發達的地區。比如加拿大東部的多倫多、渥太華、蒙特婁,西部的溫哥華,距離邊境都不遠。其中加拿大最大的城市多倫多,甚至緊鄰邊境,加拿大首都渥太華,距離邊境也很近。
從世界範圍來看,首都的安全,往往關係著全國的安定,人類歷史上很多滅國級的戰爭,都是都是把佔領敵國首都,當作結束戰爭的標誌。比如二戰中,德軍佔領巴黎,則宣告了法國抵抗力量的覆滅。還有1812年的美加戰爭,也是以英國和加拿大軍隊攻入華盛頓而告終。當時英加軍隊,甚至一把火燒了美國總統官邸,導致美國不得不使用白色塗料重新粉飾牆壁。所以為了保障首都的安全,把首都設置在遠離邊境的內陸地區,無疑是一個好的選擇。
這樣做的好處顯而易見,當國家遭到入侵的時候,國土的縱深,可以有效延緩敵軍的推進時間。就比如二戰時期的蘇聯,假如莫斯科是一座邊境城市,那肯定擋不住德國閃電戰的進攻。所以說,讓首都遠離邊境,更有利於首都的安全。而加拿大的首都渥太華卻靠近美加邊境,從美加兩國現在的關係來看,肯定是無需顧慮安全問題,畢竟兩國邊境已經不設防,可以說是完全信任對方。但在歷史上,美加關係卻沒有這般融洽。
在美國獨立之初,美國和加拿大的關係是非常緊張的,當時兩國基本就是不折不扣的「你死我活關係」。兩國曾在各自的土地上,多次大打出手。美國獨立戰爭期間,美軍兩次侵入加拿大,試圖摧毀英軍後方基地。1812年戰爭,美軍再次入侵加拿大,試圖將加拿大納入美國版圖,結果導致自己首都被佔,白宮被燒。從那時起,防禦美國入侵一直是加拿大的既定國策,甚至到20世紀30年代,美國還曾制訂入侵加拿大的「紅色戰爭計劃」,準備兵分三路全面入侵加拿大並最終將其吞併。在這種緊張的局勢下,加拿大的首都靠近美國,無疑是非常危險的。那麼加拿大為何不遷都?難道他們不怕美國報火燒白宮之仇?
具體有三點原因。第一,沒有合適的遷都地點。加拿大雖然國土遼闊,但大部分地區都是苦寒之地,只有南部靠近美國的地帶比較宜居,因此美加邊境附近,是加拿大人口最集中的地區,全國城市,基本都分布在邊境附近。所以加拿大沒有遷都內陸的可能,如果無法遷都內陸,那麼遷都將毫無意義,把首都從渥太華,遷到溫哥華,依然是靠近美國。
第二,有強大的外援。雖然加拿大自身的實力不如美國,但好在加拿大有一個強大的外援。這個外援就是英國。英國號稱日不落帝國,曾經控制的土地遍及全世界,從17世紀開始,到一戰之前,實力都在美國之上,而加拿大作為英國最忠實的「小弟」,這就間接地保證了加拿大的國家安全。
第三,維護邊境穩定。加拿大東南部的安大略省、魁北克省,一直都是加拿大人口最密集的地區。而且魁北克省曾是法國殖民地,一直存在分離傾向。把首都設置在邊境附近,既可以保障國家的統一,也可以防止美國勢力對這一人口密集區的滲透,畢竟歷史上的美國,長期懷有吞併加拿大的野心,這就叫作「天子守國門」。所以基於這些原因,即使在美加關係緊張時期,加拿大也沒有遷都,而到了二戰後,隨著英國的衰落,美加關係開始緩和,如今兩國關係已經非常密切,遷都也就更加沒有必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