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代中國,國門被列強強行打開,一群強盜闖入中國後,他們燒殺搶掠,無惡不作。列強騎在我們的頭上,迫使我們低頭,可中華民族是一個有血性的民族,面對外敵入侵,即使處境非常艱難,有無數的愛國志士紛紛走上前線。很多犧牲的愛國者我們至今不知道他們的名字,可我們絕不能忘記,如今的和平生活是他們用自己的血肉之軀拼搏出來的。抗日烈士趙一曼同志,想必很多人都不會忘記,1936年8月,趙一曼同志在與日寇的鬥爭中被捕就義,年僅31歲。趙一曼犧牲時,她的兒子陳掖賢才7歲,陳也成為了抗日烈士趙一曼的唯一後代。
抗日戰爭是我們每個人心中無法抹去的傷痛,日本侵略中國期間,殘忍對待中國人民,他們視人命為草芥。許多人在日軍的酷刑之下寧死不屈,即便生命受到威脅也決不妥協。在抗日戰爭時期,無數革命先烈為國家而戰鬥,他(她)們身後有家庭,有國家,儘管知道日軍裝備先進,科技發達,但仍然不服輸,雖然他(她)們很多人沒能看到新中國的成立,可他(她)們的名字卻被世人永遠銘記。
趙一曼曾在莫斯科中山大學學習,回國後從事秘密工作。1928年4月,趙一曼與湖南人陳達邦結婚,婚後不久便產下一子,取名為「寧兒」,也就是陳掖賢。1935年11月,在與日軍作戰中,趙一曼為掩護部隊負傷後在昏迷中被俘。在被俘後,趙一曼受盡酷刑,日軍想從她的口中獲取有價值的情報,但她從未屈服,最終於1936年8月英勇就義。
趙一曼犧牲時,她唯一的兒子陳掖賢才7歲。當時陳掖賢年紀尚小,並且當時一直在大伯父家生活,對於自己母親身上所發生的一切也還不知情。在懂事之後,陳掖賢才知道自己的母親是抗日英雄。值得一提的是,陳掖賢的父親陳達邦在自己很小的時候便被派往法國工作,直到1943年共產國際解散後才回國。
解放後,陳掖賢的親姑姑找到了陳掖賢,並送他進入中國人民大學讀書。不久後,他和生父陳達邦也聯繫上了,只不過聯繫比較少。新中國成立後,陳達邦在中國人民銀行任專員,但他當時已經是再婚,並還有幾個子女,陳掖賢也曾到過生父家中,但因為感情不深,兩人來往也並不多。
陳掖賢從中國人民大學畢業後,被分配到北京工業學院任教,讓人感到奇怪的是,當政府通知他前去領趙一曼的撫恤金時,他不願前往領取。陳掖賢認為,撫恤金代表著母親的愛國精神,而這些錢卻被自己用來吃穿,是對母親的不尊敬,因此拒絕領取撫恤金,連政府頒發的烈士家書證書也拒絕了,他不想用母親的功績來換取任何利益。
在那段「艱難歲月」中,陳掖賢的父親被誣陷「打倒」,他始終不明白為什麼會這樣,對此,陳掖賢也多次給中央寫信,為父親申辯,不但沒有任何答覆,反而被關在牛棚隔離審查。陳掖賢不懂自己的父親為何會被「打倒」,也不懂自己身邊的人為何會變得毫無理想可言。種種疑惑一直伴隨著陳掖賢,直到1982年8月15日,陳掖賢選擇自縊離世,年僅53歲。
陳掖賢在離世前曾給後人留下遺言:在我(陳掖賢)去世後不準向任何人提起自己是趙一曼的後人,更不準以她的功績來換取自己的利益,你們是你們,奶奶是奶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