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孩子,簡直是給自己製造苦難……"朋友在微信上不停地給我吐槽,自家的孩子,她家的孩子今年3歲正是調皮搗蛋的時候,她在忙碌工作之餘,最"重要"的幾乎是收拾自己家孩子製造的殘局,時常會因此崩潰,衝著孩子發火。
而在沒結婚前,她是我們圈子裡出了名的喜歡孩子,也正是因此她總是頻頻陷入了自我的懷疑,為什麼孩子在她的教育下如此不聽話。
其實,孩子的這種情況幾乎每個家長都會或多或少有所經歷,這也是孩子成長的一個標誌,因為他們開始有了"自我",開始喜歡挑戰父母的"權威"。
而這個階段的父母,總是會被孩子惹毛,特別是新手爸媽。而發火過後如果處理不當不僅會給孩子留下一定的心理陰影,甚至會讓家長們陷入愧疚和自我懷疑當中。
其實家長之所以在面對搗蛋的孩子容易發火,很大的情況是由於"爬行腦"在作怪。何謂"爬行腦"呢?
顧名思義,"爬行腦"這一說法,源自於爬行動物的原始腦,當我們的思維轉向"爬行動物腦"控制時,就會做出一些自己無法控制的行為。就像某些爬行動物是會吃掉自己幼崽一樣,母親也會控制不住自己對孩子發火。
在生活中,一旦被這種思維主導,例如,一見孩子搗蛋,就大聲呵斥不分青紅皂白批評孩子。聲音驟然提高,會讓孩子緊張,出現不安的情緒,長此以往,非常不利於親子關係的建立。
但是人之所以與其他動物區別開來,主要時我們有理性的思維,如果我們無法控制爬行腦的作怪,那我們與其他的動物又有什麼不同呢?
所以我們要去安撫我們的爬行腦,要營造安全氛圍,處於一種安全的狀態,一個人才是安全的、打開的,這樣才有工作學習生活的績效。
在我看來在親子關係中,如何有效地避免這種作怪思維佔據主導地位,其實也是如何有效安全進行家庭教育的前提了。那麼,作為家長的我們究竟應該如何避免呢?
如何有效地控制爬行腦,用理性教育代替衝動
1、學會尊重孩子
很多時候,我們與他人之所會產生爭議,很多時候時基於雙方觀點理念的不一致,而這種情況下也存在於我們與孩子之間。
當孩子開始有了自我意識時,他的想法不一定就能符合家長的想法,這個時候爭議就長生了。
作為家長,我們要更多地學會換位思考,尊重我們的孩子是獨立的個體,而不是去"控制"孩子,我想當家長能夠做到這一點時,也就能與孩子更好地交流了。
2、適當的距離是有效的抑制劑
當孩子做了你無法忍受的事時,當下我相信每個家長的都是處在暴怒的邊緣的,而這個時候爬行腦也會"迎風作案"。
這個時候就需要距離了,適當的距離能夠有效地緩解這種情緒的爆發,冷靜過後,情緒穩定才能更好地處理問題。
3、學會用欣賞的眼光看待孩子而不是批判
當我們的孩子在牆上隨意塗抹時,家長看到了他的不守規矩,而暴怒。但若是換一個角度,欣賞孩子的"大作",也許會有驚喜的發現。
對孩子大罵一頓,甚至狂揍一把,只會讓孩子不滿。不如換一種方式,先表揚再教育,"今天的畫畫得非常棒,但是媽媽沒有告訴過你不可以在牆上畫?"
情緒傳導的作用,也是教育的途徑之一,想要孩子知道錯誤,不是非要"以暴制暴"的手段才能解決。
兩三歲的孩子,很多時候沒有對錯之分,他們看待問題都是"一根筋",也正是因為這樣,我們更應該有效地控制自我的情緒,都說虎毒不食子了,作為高級動物的我們,我相信每個家長都能更好地控制情緒,而不是任由作怪的情緒"佔山為王"。
每個家長對孩子的愛都是毋庸置疑,即使是"爬行腦"後的家長也會自責的原因。
但比起愛之深,責之切,責罵是為了孩子更好,但以愛為名,傷害孩子,只會將孩子越推越遠,我相信沒有一個家長願意面對這樣的結果。
育兒的道路上,沒有一個家長天生就是優秀的,我們都是一步步成長的,見證孩子成長的同時,也是成為家長的成長之路。
不要恐懼在其中犯錯,犯錯也並不可怕,最怕的是我們並沒有意識到,常反思,多交流,我相信我們會與孩子共同成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