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要談論臺灣的地方選舉,個人認為,基本上即便需要逐漸從傳統的選戰的策略思維跳脫出來,網路的重要性已非吳下阿蒙,但也並不表示傳統的地方派系與組織動員逐漸不重要,相反地,他們的重要性仍是無可比擬的。
然而,若要談論臺灣青年族群對民進黨在臺灣的觀點與看法,個人以為不管從什麼年齡層作為起始點,都必須用多重的面向觀察之才會準確,畢竟有支持者也會有反對者,這點在這一輩的年輕族群尤甚。而這裡個人所指涉的年輕族群,簡而言之,其年齡層約介於1986年至00後的「天然獨」世代。
因為這段時間的臺灣學子,最早受到李登輝於1997年間推動《認識臺灣》教科書的影響,而《認識臺灣》為當時的國立編譯館所編撰的國中教科書,分為《社會篇》、《歷史篇》、《地理篇》共三本,於民國86年9月1日開始於自由地區各國民中學實施教學(此時1986年出生的臺灣學子剛好為第一屆使用認識臺灣教科書的國中學生),而一般普遍所稱的《認識臺灣》單指《歷史篇》而已,整套九年一貫課程是從民國九十學年度(2001)於國小一年級開始試行,並於民國九十三學年度(2004)9月全面實施後,臺灣的歷史與地理內容,改編於中學的社會領域課程,《認識臺灣》教科書的階段性任務才宣告結束。
教科書對於形塑國民的國家認同,有不可逆轉的影響力。因此,回到正題,這段時間的臺灣年輕族群在這樣的教育環境中,難免會受到李登輝教改教科書的影響,而使自己對於國家認同以及歷史認同等觀念產生錯誤的認知,所謂的「天然獨」也就因此隨之而生。
而這一區段的年輕人,最早對於政治的關心與狂熱,對於民進黨的喜好與支持,不消說,大約有八成到九成間必然是因為「陳水扁」的崛起而產生的,個人也是如此。因為民進黨當時經歷過黨外運動而崛起,在意識形態上主張中間偏左的進步主義和社會民主主義思想,深受當時年輕人的支持與喜愛,而陳水扁的個人魅力與英雄色彩,尤其,1979年底的美麗島事件是陳水扁踏入臺灣政壇的源起。為美麗島事件被告延攬律師的張德銘找上陳水扁,希望陳水扁能挺身出面辯護,後來,陳水扁成為美麗島事件被告辯護律師團的一員,負責為主犯之一的黃信介辯護。美麗島事件被告的辯護律師團共有15位律師,均因本案而聲名遠播,其中多人後來都成為黨外運動的要角,甚至是民進黨的重要人物,例如張俊雄、江鵬堅、尤清、謝長廷、蘇貞昌等等,自此以後陳水扁開始積極參與黨外運動,也因此為當時的年輕一輩所瘋狂推崇,「扁帽」更是成為當時的支持者必備的配備之一。
而臺灣一般政治學界所廣泛使用的「深綠」族群,其指涉的內容與所涵攝的範圍大抵便在這區間段中形成,蓋從過往將民眾或特定人士貼上深綠標籤的評論者語意來看,在不同情境下被指為深綠者,有時指的是前總統陳水扁或民進黨的鐵桿支持者,有時指的是支持或推動臺灣獨立者、或是支持或推動轉型正義者等等不一而足。而今日區分所謂藍綠的重要依據,就在於「統獨意識」的國家認同立場之差異,蓋藍綠的本質就是統獨意識。
所謂的「深綠」族群,對於民進黨在政治上的一切所作所為,基本上都是投以正面正向的想法與積極視角在看待,也因此在當時才有「肚子扁扁也要挺阿扁」的閩南語俗諺出現,而相同的情境,在馬英九執政時期,他們則會認為民進黨在野期間針對國民黨政府所做的各種針鋒相對的事情,都是站在臺灣人民的角度去支持或推動臺灣獨立,抑或是支持或推動轉型正義的「正當舉措」,是在「愛臺灣」、「愛鄉土」等「本土主義」大旗底下所為的「義舉」。
而今天蔡英文執政,深綠民眾在心態上基本上也多半沒有太大的轉變。蓋早年的深綠支持者大致分為都市知識份子,跟鄉村行為較激烈者。當國民黨的支配能力低落後,有歷史糾葛的慢慢都跳出來成為深綠選民,而深綠選民的特點至今為止幾乎也都沒有什麼改變,一直以來都是建築在「反統一」跟「反國民黨」的歷史之上,尤其以後者為甚,這點放在現今的青年族群來說也是一樣的。從早先個人身為「深綠小臺獨」的經驗認知與實際的接觸了解,這些青年族群對於反統一的思想最主要的就是來自於臺獨課綱的相關教育,但是對於反國民黨或者仇恨國民黨的這件事情,很多都是來自於家族的薰陶、生長背景的環境因素,以及「被製造的仇恨」,此被製造的仇恨,一般而言在這些深綠的年輕族群的生命中不曾經歷與體驗過,反而是單純地受到他人的煽動或渲染,在其教育環境或社交環境中耳濡目染之下而化作一種根深柢固的意念與想法,在其潛意識中盤根錯節而斬除不能。
簡言之,對於深綠年輕族群來說,不管民進黨政府做得再糟、再爛,他們總是能有辦法為民進黨政府開脫,或找到藉口說詞,真的沒有辦法的話就將一切推給「萬惡」的國民黨所留下的歷史沉痾,解決。
而所謂的淺藍淺綠,大體上也是可以用支持統獨來區分,這佔了臺灣將近一半,甚至五成的選票。但這可不是中間選民結果投票行為都深藍那種,淺色票的特點是,他們的投票行為比較「議題(政策)趨向」與「利益取向」。而顏色較淺的選民們,即一般廣泛所說的中立理性派的選民,涵蓋的年齡層大約是20至40歲居多,就是對於統獨意識沒有定型,社會化程度還不夠高,他們非常在乎議題,有些極端的會把個別議題無限上綱到最高層次,狀況端看所在區域而定。不同的社會階級又會有優先順序不同的考量,根據你住的地方,也會產生喜好度有差異的議題。因此他們或許在「統獨」立場中還是有些不同,但我們不妨稱他們就是所謂「維持現狀」派。
雖然,淺藍淺綠民眾還是以政見趨向投票,但個人也以為候選人本身的特質在此時也是嚴重影響選民個人投票意願的重要條件,尤其是這群淺色的中立選民來說,以個人的立場來說:政黨、政見以及候選人的個人特質與魅力基本上分別佔據個人投票意願的25%、40%、35%,至於剩下的5%可能就是其他外在因素的影響,例如投票當天的天氣狀況或投票場所的環境狀況等等,不一而足。
因此,在政治上,淺色選民通常是可以溝通討論,並且勇於嘗試去了解不同意見的觀點與想法,並且也較敢於接受批評或指出相對意見的不對之處。表現在選舉行為上,只要認為相對陣營的候選人所提出的政見是有道理的、可行的,同時他表現出來的個人特質與魅力也是相對不錯的時候,就容易將票投給對造(雖然有時候還是會出現到了投票現場後,突然又回歸顏色的投票行為)。不過,淺藍在這次臺灣的地方選舉,比較少「跑票」,反倒是以高雄、臺南兩直轄市來說,就很明顯有淺綠「跑票」的情況,也因此才會出現臺南市藍綠兩黨五五波;高雄市不僅是藍綠比六四波,且高雄在民進黨執政20幾年的情況下甚至首次出現綠地變藍天的情況!
最後談談深藍。深藍選民大體上而言,對於國家意識的認同,可以將其劃分為「中華民國派」到「一國兩制派」等不同光譜。但認為兩岸之間誰統一誰都無所謂的「無色統」或急於與大陸統一的「紅統派」等,基本上均不屬於這裡所指涉的深藍選民,應排除之。但他們原則上都贊成統一,而且堅決反對臺獨。
深藍群眾基本上又應該分為軍系家庭(包含絕大多數的公務員與教職人員家庭)出身和非軍系兩種,也可分為直接從大陸過來的長輩和在臺灣出生的老中生代族群,至於70後的青壯年世代恐怕就很難歸為這類,尤其是沉浸在臺灣解嚴後那種社會背景與大環境過後的青壯族群,開始對「威權」有所反思,為自己生在「民主自由的國度」的時代而驕傲的,就多半只能被稱作是「淺藍」的群眾了。
軍系外省的邏輯其實一句話,就是:「感謝國家與黨的栽培」,畢竟說白了,那是那群所謂「假的」本、外省深藍不能理解的。如果有真的在眷村或著那樣的環境長大過的就知道了,跟著政府一路逃過來,孤身寡人,全部從頭開始,沒有土地,沒有家產,全部只能靠國家養你,領國家的薪水或退休金,不感謝國家與黨是要感謝誰?而且早期過來的,還有婦聯會和民眾服務社去實際上深入基層協助軍眷各種生活的需求,「韓流」來襲,許多國民黨人士都認為韓國瑜很像早期民眾服務社的國民黨,也因此容易讓深藍的感到親切,加上他本身又是外省籍,而深藍群眾對於外省血統有著一種「革命情懷」,尤其高雄地區還有不少老眷村的長輩,因此常常有著無論如何都要出來投票挺他的心態,這點從之前馬英九出來選市長或選總統的時候,也可見一斑。
非軍系外省人因為民進黨反商與反智的傳統,一般也絕對不會去投票給民進黨,但基本上也少談論政治,而且比軍系外省人更多也更能接受談論自由民主這件事情,惟其原則上也不反對要有適當的「規矩」與捍衛基本社會價值體系的相當「權(武)力」存在,舉例來說,這一類人在「死刑是否應該存在」的命題中通常會傾向選擇「同意」的選項,而非反對它。
至於,直接從大陸過來的長輩和在臺灣出生的老中生代族群,前者理由基本上同軍系家庭出身者,但後者理由複雜許多。老一代的會到死也要支持國民黨絕大多數的理由乃是因為他們多半出身當時的「佃農」家庭,而在國民黨來臺進行「土地改革」政策,實施「三七五減租」與「耕者有其田」政策後,使得他們從地主的壓迫中瞬間解放,自然會對「黨」「國」感激涕零(反之,這些地主則成為「深綠」,凡國民黨必反)。中生代的延續父執輩的思想與對家庭狀況的理解,通常也會成為「深藍」族群(地主的中生代就成為「深綠」族群)。
綜而言之,深藍群眾絕大多數「反民進黨」、「反福佬沙文主義」、「反日本」而且「反假貨」。這個「假貨」尤其是指那些動不動就高舉著「反統一」、「反智」和「反商」的大旗,說要獨立卻甘於做日本的「三腳仔」等各種實際所作所為卻又完全與自己主張的核心價值背道而馳,在他們心目中稱之為「綠色」的人們。
(作者:吳濬傑,目前就讀臺灣中國文化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班,師承石佳音老師。曾為臺灣「中央研究院」近史所兼任研究助理,中華青年發展聯合會行政部長。已授權微信公眾號《兩岸觀點》轉載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