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80後的臺灣青年人對民進黨在臺灣的想法與觀察

2021-02-20 兩岸觀點

     如要談論臺灣的地方選舉,個人認為,基本上即便需要逐漸從傳統的選戰的策略思維跳脫出來,網路的重要性已非吳下阿蒙,但也並不表示傳統的地方派系與組織動員逐漸不重要,相反地,他們的重要性仍是無可比擬的。

      然而,若要談論臺灣青年族群對民進黨在臺灣的觀點與看法,個人以為不管從什麼年齡層作為起始點,都必須用多重的面向觀察之才會準確,畢竟有支持者也會有反對者,這點在這一輩的年輕族群尤甚。而這裡個人所指涉的年輕族群,簡而言之,其年齡層約介於1986年至00後的「天然獨」世代。

因為這段時間的臺灣學子,最早受到李登輝於1997年間推動《認識臺灣》教科書的影響,而《認識臺灣》為當時的國立編譯館所編撰的國中教科書,分為《社會篇》、《歷史篇》、《地理篇》共三本,於民國86年9月1日開始於自由地區各國民中學實施教學(此時1986年出生的臺灣學子剛好為第一屆使用認識臺灣教科書的國中學生),而一般普遍所稱的《認識臺灣》單指《歷史篇》而已,整套九年一貫課程是從民國九十學年度(2001)於國小一年級開始試行,並於民國九十三學年度(2004)9月全面實施後,臺灣的歷史與地理內容,改編於中學的社會領域課程,《認識臺灣》教科書的階段性任務才宣告結束。

     教科書對於形塑國民的國家認同,有不可逆轉的影響力。因此,回到正題,這段時間的臺灣年輕族群在這樣的教育環境中,難免會受到李登輝教改教科書的影響,而使自己對於國家認同以及歷史認同等觀念產生錯誤的認知,所謂的「天然獨」也就因此隨之而生。

     而這一區段的年輕人,最早對於政治的關心與狂熱,對於民進黨的喜好與支持,不消說,大約有八成到九成間必然是因為「陳水扁」的崛起而產生的,個人也是如此。因為民進黨當時經歷過黨外運動而崛起,在意識形態上主張中間偏左的進步主義和社會民主主義思想,深受當時年輕人的支持與喜愛,而陳水扁的個人魅力與英雄色彩,尤其,1979年底的美麗島事件是陳水扁踏入臺灣政壇的源起。為美麗島事件被告延攬律師的張德銘找上陳水扁,希望陳水扁能挺身出面辯護,後來,陳水扁成為美麗島事件被告辯護律師團的一員,負責為主犯之一的黃信介辯護。美麗島事件被告的辯護律師團共有15位律師,均因本案而聲名遠播,其中多人後來都成為黨外運動的要角,甚至是民進黨的重要人物,例如張俊雄、江鵬堅、尤清、謝長廷、蘇貞昌等等,自此以後陳水扁開始積極參與黨外運動,也因此為當時的年輕一輩所瘋狂推崇,「扁帽」更是成為當時的支持者必備的配備之一。

     而臺灣一般政治學界所廣泛使用的「深綠」族群,其指涉的內容與所涵攝的範圍大抵便在這區間段中形成,蓋從過往將民眾或特定人士貼上深綠標籤的評論者語意來看,在不同情境下被指為深綠者,有時指的是前總統陳水扁或民進黨的鐵桿支持者,有時指的是支持或推動臺灣獨立者、或是支持或推動轉型正義者等等不一而足。而今日區分所謂藍綠的重要依據,就在於「統獨意識」的國家認同立場之差異,蓋藍綠的本質就是統獨意識。

      所謂的「深綠」族群,對於民進黨在政治上的一切所作所為,基本上都是投以正面正向的想法與積極視角在看待,也因此在當時才有「肚子扁扁也要挺阿扁」的閩南語俗諺出現,而相同的情境,在馬英九執政時期,他們則會認為民進黨在野期間針對國民黨政府所做的各種針鋒相對的事情,都是站在臺灣人民的角度去支持或推動臺灣獨立,抑或是支持或推動轉型正義的「正當舉措」,是在「愛臺灣」、「愛鄉土」等「本土主義」大旗底下所為的「義舉」。

而今天蔡英文執政,深綠民眾在心態上基本上也多半沒有太大的轉變。蓋早年的深綠支持者大致分為都市知識份子,跟鄉村行為較激烈者。當國民黨的支配能力低落後,有歷史糾葛的慢慢都跳出來成為深綠選民,而深綠選民的特點至今為止幾乎也都沒有什麼改變,一直以來都是建築在「反統一」跟「反國民黨」的歷史之上,尤其以後者為甚,這點放在現今的青年族群來說也是一樣的。從早先個人身為「深綠小臺獨」的經驗認知與實際的接觸了解,這些青年族群對於反統一的思想最主要的就是來自於臺獨課綱的相關教育,但是對於反國民黨或者仇恨國民黨的這件事情,很多都是來自於家族的薰陶、生長背景的環境因素,以及「被製造的仇恨」,此被製造的仇恨,一般而言在這些深綠的年輕族群的生命中不曾經歷與體驗過,反而是單純地受到他人的煽動或渲染,在其教育環境或社交環境中耳濡目染之下而化作一種根深柢固的意念與想法,在其潛意識中盤根錯節而斬除不能。

      簡言之,對於深綠年輕族群來說,不管民進黨政府做得再糟、再爛,他們總是能有辦法為民進黨政府開脫,或找到藉口說詞,真的沒有辦法的話就將一切推給「萬惡」的國民黨所留下的歷史沉痾,解決。

      而所謂的淺藍淺綠,大體上也是可以用支持統獨來區分,這佔了臺灣將近一半,甚至五成的選票。但這可不是中間選民結果投票行為都深藍那種,淺色票的特點是,他們的投票行為比較「議題(政策)趨向」與「利益取向」。而顏色較淺的選民們,即一般廣泛所說的中立理性派的選民,涵蓋的年齡層大約是20至40歲居多,就是對於統獨意識沒有定型,社會化程度還不夠高,他們非常在乎議題,有些極端的會把個別議題無限上綱到最高層次,狀況端看所在區域而定。不同的社會階級又會有優先順序不同的考量,根據你住的地方,也會產生喜好度有差異的議題。因此他們或許在「統獨」立場中還是有些不同,但我們不妨稱他們就是所謂「維持現狀」派。

      雖然,淺藍淺綠民眾還是以政見趨向投票,但個人也以為候選人本身的特質在此時也是嚴重影響選民個人投票意願的重要條件,尤其是這群淺色的中立選民來說,以個人的立場來說:政黨、政見以及候選人的個人特質與魅力基本上分別佔據個人投票意願的25%、40%、35%,至於剩下的5%可能就是其他外在因素的影響,例如投票當天的天氣狀況或投票場所的環境狀況等等,不一而足。

      因此,在政治上,淺色選民通常是可以溝通討論,並且勇於嘗試去了解不同意見的觀點與想法,並且也較敢於接受批評或指出相對意見的不對之處。表現在選舉行為上,只要認為相對陣營的候選人所提出的政見是有道理的、可行的,同時他表現出來的個人特質與魅力也是相對不錯的時候,就容易將票投給對造(雖然有時候還是會出現到了投票現場後,突然又回歸顏色的投票行為)。不過,淺藍在這次臺灣的地方選舉,比較少「跑票」,反倒是以高雄、臺南兩直轄市來說,就很明顯有淺綠「跑票」的情況,也因此才會出現臺南市藍綠兩黨五五波;高雄市不僅是藍綠比六四波,且高雄在民進黨執政20幾年的情況下甚至首次出現綠地變藍天的情況!

      最後談談深藍。深藍選民大體上而言,對於國家意識的認同,可以將其劃分為「中華民國派」到「一國兩制派」等不同光譜。但認為兩岸之間誰統一誰都無所謂的「無色統」或急於與大陸統一的「紅統派」等,基本上均不屬於這裡所指涉的深藍選民,應排除之。但他們原則上都贊成統一,而且堅決反對臺獨。

深藍群眾基本上又應該分為軍系家庭(包含絕大多數的公務員與教職人員家庭)出身和非軍系兩種,也可分為直接從大陸過來的長輩和在臺灣出生的老中生代族群,至於70後的青壯年世代恐怕就很難歸為這類,尤其是沉浸在臺灣解嚴後那種社會背景與大環境過後的青壯族群,開始對「威權」有所反思,為自己生在「民主自由的國度」的時代而驕傲的,就多半只能被稱作是「淺藍」的群眾了。

軍系外省的邏輯其實一句話,就是:「感謝國家與黨的栽培」,畢竟說白了,那是那群所謂「假的」本、外省深藍不能理解的。如果有真的在眷村或著那樣的環境長大過的就知道了,跟著政府一路逃過來,孤身寡人,全部從頭開始,沒有土地,沒有家產,全部只能靠國家養你,領國家的薪水或退休金,不感謝國家與黨是要感謝誰?而且早期過來的,還有婦聯會和民眾服務社去實際上深入基層協助軍眷各種生活的需求,「韓流」來襲,許多國民黨人士都認為韓國瑜很像早期民眾服務社的國民黨,也因此容易讓深藍的感到親切,加上他本身又是外省籍,而深藍群眾對於外省血統有著一種「革命情懷」,尤其高雄地區還有不少老眷村的長輩,因此常常有著無論如何都要出來投票挺他的心態,這點從之前馬英九出來選市長或選總統的時候,也可見一斑。

      非軍系外省人因為民進黨反商與反智的傳統,一般也絕對不會去投票給民進黨,但基本上也少談論政治,而且比軍系外省人更多也更能接受談論自由民主這件事情,惟其原則上也不反對要有適當的「規矩」與捍衛基本社會價值體系的相當「權(武)力」存在,舉例來說,這一類人在「死刑是否應該存在」的命題中通常會傾向選擇「同意」的選項,而非反對它。

      至於,直接從大陸過來的長輩和在臺灣出生的老中生代族群,前者理由基本上同軍系家庭出身者,但後者理由複雜許多。老一代的會到死也要支持國民黨絕大多數的理由乃是因為他們多半出身當時的「佃農」家庭,而在國民黨來臺進行「土地改革」政策,實施「三七五減租」與「耕者有其田」政策後,使得他們從地主的壓迫中瞬間解放,自然會對「黨」「國」感激涕零(反之,這些地主則成為「深綠」,凡國民黨必反)。中生代的延續父執輩的思想與對家庭狀況的理解,通常也會成為「深藍」族群(地主的中生代就成為「深綠」族群)。

      綜而言之,深藍群眾絕大多數「反民進黨」、「反福佬沙文主義」、「反日本」而且「反假貨」。這個「假貨」尤其是指那些動不動就高舉著「反統一」、「反智」和「反商」的大旗,說要獨立卻甘於做日本的「三腳仔」等各種實際所作所為卻又完全與自己主張的核心價值背道而馳,在他們心目中稱之為「綠色」的人們。

(作者:吳濬傑,目前就讀臺灣中國文化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班,師承石佳音老師。曾為臺灣「中央研究院」近史所兼任研究助理,中華青年發展聯合會行政部長。已授權微信公眾號《兩岸觀點》轉載本文。)

相關焦點

  • RCEP終於籤了,它對臺灣有何影響?
    臺灣工業總會與學者盤點主要影響產業包括石化、機械、鋼鐵、紡織等,未來勢必要加速外移,到RCEP區內設廠,取得出口零關稅優惠才能存活。據報道,臺塑化董事長陳寶郎認為:臺灣市場規模小,石化產品以出口為導向,東協是臺灣重要市場,而日本、韓國是競爭者,當RCEP成員國間享有關稅優惠、免關稅時,對臺灣產業沖擊相當大。
  • 觀察│日本發展工業4.0 對臺灣的啟示
    日本政府在5月底公告2018年版的製造業白皮書,白皮書上指出,第四次產業革命正在到來,比起80年代廣場協議後日圓升值、90年代泡沫經濟後的不良債券
  • 臺灣選舉後的兩岸關係新走向 |獨家
    15個縣市藍營新任百裡侯迫不及待,盼以高雄為首「藍藍聯盟」,再加強與對岸交流,促成選戰時提出的「南南合作」框架。韓國瑜說,現以上任準備工作優先,藍營縣市聯盟等就職後再來籌謀,不排除廣辦城市論壇,未來高雄要與大陸各南方城市和平來往交流。臺灣文化大學政治系講座教授陳一新表示,地方政權交接後,兩岸間雙城交流將在藍營縣市遍地開花。
  • 一周臺灣新聞聯播(臺灣地區2020年大選最新資訊合輯)
    國臺辦農曆春節後首場發布會,安峰山駁斥挑釁言論民進黨當局領導人蔡英文日前受訪時誣蔑攻擊大陸對臺進行所謂的打壓與威脅,安峰山表示,所謂「打壓」和「威脅」的說法,完全是歪曲事實,混淆視聽。對臺當局推動延長退休高官赴陸管制期、為大陸各地臺辦人員赴臺設置障礙等作為,安峰山指出,我們在積極推動兩岸各領域交流合作,增進臺灣同胞的利益福祉,而民進黨當局卻在千方百計地設置各種障礙,阻撓兩岸交流合作,在壞臺灣同胞的好事。到底誰在做對臺灣老百姓有利的事情,民眾心裡面都非常清楚。
  • 若幹臺灣人關於ECFA的推演 你更贊成哪一個?
    因此,林富男認為,真正會導致ECFA終止的,其實是ECFA本身第16條的終止條款,該條款規定「任何一方得任意書面通知終止,爾後若協商不成,則ECFA將在通知後180日起失去效力」。據林富田觀察,臺灣各界並無意終止ECFA。因此終止與否的議題,乍看雖屬於法律層級,事實上卻完全是個「大陸是否會單方面終止ECFA」的政治問題。
  • 臺灣之光咖啡大師又增一名,與你細說臺灣咖啡背後的文化底蘊
    咖啡的文化,在臺灣的熱度,你是否知道?不論你是真文青,還是偽文青,最喜歡去的一個地方,就是咖啡店了。因為那種寧靜與閑逸,總覺得自己的格調又上升了。而臺灣,除了便利店數量多之外,還有咖啡店,而且每間咖啡店都有一種屬於自己獨特的味道。從裝修到佈置,從咖啡豆到咖啡,從店裡到店外,總會讓你有一種流連忘返,暫時拋棄工作的煩悶享受人生的感覺。
  • 從「自經區」與中美貿易戰看臺灣的經濟困境
    由於「自由貿易港區」的發展,的確對臺灣的經濟做出貢獻,馬英九上臺後乃於2014年提出「自由貿易港區」升級版,即「自由經濟示範區」。由此可見「自由經濟示範區」的政策構想,有其一貫的脈絡可循。 高雄市擁有臺灣最好的港口與第二大的空港,而且有很大的腹地,若能將海空港與所謂的「前店後廠」的政策做好,高雄應有可能成為最具有吸引企業投資「自經區」的城市。
  • 聖多美普林西比與臺灣「斷交」
    臺灣方面對此表示「遺憾和譴責」;中方則對此表示讚賞,歡迎聖普回到一個中國原則的正確軌道上來。臺灣此前共有22個「邦交國」,聖普與臺灣斷絕「外交」關係後,臺灣目前僅剩下21個「邦交國」。臺媒普遍擔心會出現「骨牌效應」。
  • ECFA將到期 臺灣或成貿易孤兒
    因十年期效將至,協議將於今年過期,臺灣媒體近期表示,若ECFA單方面終止就是自損政治信用,甚至搬出韓國與日本兩國,暗指協議終止有損中韓中日關係。自ECFA簽署以來,大陸方面切實履行承諾,保障ECFA順利生效實施。然而因為後續的服務貿易協議簽署未能生效,貨物貿易協議商談被迫中斷,在今年9月屆滿十年後可能將面臨終止。目前ECFA正成為兩岸熱議的話題。
  • 今日評論│臺灣民主付不起一個證所稅
    在這個所謂「不確定因素」消除後,股市能否注入新的動能而恢復活絡,從昨天的下跌行情並看不出跡象。無論如何,證所稅的反反覆覆,只說明臺灣的民主政治越來越受現實羈絆而無法變革,最後只能向大戶棄降。廢證所稅的最後一擊,是由國民黨立委發動,更凸顯出事態的矛盾和混亂。當初馬政府倡議課徵證所稅,將股市獲利之「非勞動所得」納入課稅,宣稱是為了公平正義,也獲得廣大民眾的支持。
  • 【IUMR】 知識份子與一群不怕死的混混:林其蔚談龐克與臺灣學運反文化」
    「濁水溪公社」以搖滾樂型式結合硬蕊、龐克、噪音、草根、民謠與那卡西,並以揉合臺客秀場、性虐待、實驗劇、並總以混亂暴動收場的舞臺表演著稱,歌曲內容大量涉及政治、社會、男性意識與下半身描寫等,尺度大膽而基進,也啟發了臺灣90年代以來許多地下樂團。2005年1月,舉辦「向濁水溪致敬」活動。同年8月,《天涯棄逃人》由角頭音樂發行。
  • 短評│高雄人對不起臺灣?
    民進黨政黨競選影片《給臺灣的一封信》,引起討論。
  • 如何投資臺灣?
    全球景氣短期看不到曙光,自然對臺灣經濟構成重大壓力。  二是臺灣本身結構老邁。  蔡英文上任後,沒承認九二共識已經地動山搖了(臺灣各地地震頻傳),種種的考驗與困境接踵而至。臺灣正面臨長期處於悶經濟、低成長、低薪資的新常態;而貧富差距、薪資停滯、年金改革、居住正義等問題沉痼已久、兩岸經貿問題(如服貿、貨貿)、加入區域經濟合作(TPP、RCEP)陷入困境也是新政府的一大挑戰。
  • TPP夢碎 加入大陸主導的RCEP臺灣可有勝算?
    不過,在3月15日的中外記者會上,李克強總理並未點名TPP,僅說「對有利區域經貿整合的FTA(自由貿易協議)持開放態度」,他同時說:「我們不會越俎代庖,不會超越區域去做不應是中國做的事情。」與中國大陸對TPP抱持謹慎態度不同,多年來,臺灣方面一直積極謀求加入當初由美國主導的TPP。
  • 觀察│輕旅遊新趨勢 臺灣的新機會
    儘管陸客去年還是臺灣最大觀光客來源國,總數為270萬人次,遙遙領先日客的197萬。但是如果目前的陸客持續減少、日客繼續增加的趨勢維持不變,五年後,來臺觀光旅客人數,將出現日客逆轉陸客的情形。 陸客持續減少與兩岸政治緊張有關,那去年日客為何會大幅增加?未來日客會持續增加嗎?要回答此問題,我們要從日本的旅遊市場來考慮。
  • 臺民進黨推改版新臺幣,臺灣人民怎麼看? |獨家
    臺灣民進黨早前發起新臺幣改版設計競賽,得獎結果於2月27日公布。
  • 評論│庶民起義:在臺灣民主與倒退的分水嶺
    換言之,與其問韓國瑜的魅力何在,不如問蔡英文執政為何離心離德,讓民眾對她失望、憤怒,甚至充滿恐懼。原因就在,三年多來,人民的生活並不好過,人們的尊嚴卻一再遭到踐踏。從經濟面看,《勞基法》突兀的反覆修改,造成勞資的撕裂與雙輸,許多中小企業不支倒地;軍公教年金的無情砍殺,造成一批中產階級的墜落,進而引發民間消費緊縮。
  • 專訪臺灣前行政院院長張善政:大陸高科技越來越不需要臺灣 |獨家
    生於1899年的聞一多,是清華大學及西南聯大的著名教授,新月派與徐志摩齊名的詩人,受到無數學子的尊敬與愛戴;1946年7月遭暗殺,引起軒然大波;被歷史學者視為國共勢力轉折的重要因素之一。有兩岸問題學者認為,有這樣的背景,北京對臺灣2020領導人選舉會不會展開新思維的空間。
  • 臺灣人民共產黨成立,藍綠之外,看看臺灣的紅色…… 獨家
    據悉,「臺灣人民共產黨」原來申請的名稱是「臺灣中國共產黨」,但臺灣地區「內政部」函文表示,「依據『臺灣地區人民與大陸地區人民關係條例』等相關法令,名稱應審慎衡酌」,所以最後才決定以「臺灣人民共產黨」為名。
  • 衛福部:一個不漏 7年後消除C肝│聯合報臺商版1018曬新聞
    1.衛福部:一個不漏 7年後消除C肝記者曾吉松/攝影「經費不是問題,希望在產官學界齊心努力下,臺灣變成消除C肝的加速器。」臺灣肝臟研究學會、基隆市肝病防治協會、聯合報健康事業部舉辦「救C肝,一個不漏」專家會議,衛福部長陳時中在會中提出C肝防治願景,希望二○二五年提早達到世衛組織建議的消除C肝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