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訴你用安那般若的法門,要想快證涅槃,最好利用出息,就是他講的呼出去,這個階段,最重要,那麼達摩禪經並沒有講。一般人修氣功的,都認為把氣裝進來才能發生功能,那是凡夫境界。要想快證涅槃得道,這是達摩禪經的秘密話,他今天把自身的秘密,這是密宗,在西藏就是大密宗,他沒有保留,他很慈悲,就貢獻給大家。不過他的話對,你們多去實驗。
現在是風平浪靜,白天風很大很冷,假使你現在注意出息,不要注意入息。把它一放出去了以後,你心念一停,停那一下,不呼不吸,那一剎那之間,你試試看。
大家搞錯了,數息,這個一呼一吸,這個停住之間,你開始勉強點,忍一下也可以。你停住一點,這樣一來回停住這一下,把它記住,記住不是呼吸囉,那是思想,這是一次了,這叫數。然後再出入,停住,慢慢要停的階段,這一段不呼不吸越來越長,第二次數,二。所以叫做數息,是數這個。那麼一般跟你講數出息,或者出去的時候記數,或者是入進來的時候記數,你只要記個兩三次,五六次,只要心念專一了,你就跟到氣息停住不要轉了,那就是「隨息」,很快。
修智慧福德資糧,智慧資糧,再加行,很快就上路,所以,息者止息。息也就是休息,休息就是念定住了。你看,有好幾位,懂了一點點,慢慢如此修去做,就行了。先有點勉強,慢慢就自然,你懂了這個,明天就告訴你修息,而且要想得戒定慧,要想得神通開智慧,非常的快。不過在休息以後,修這個安那般那的法門,成就是非常快的,轉變身心氣質也非常快,再配合止觀,配合般若,配合顯教、密宗各種修法是非常快的。
所以你上座以前先用這個調好氣,然後做安那般那,注意「止息」,這個「息」字這一段,一進一出之間多定住一下,效果就很快了,成就也很快。
安那般那。假使你把這個修好了,出入息修好了,八觸的反應的作用馬上出現了,八觸的作用就出現了。身體的變化就很大了,可是你不要給身體拉走了,身體上感受都不是,所以叫做數、隨,隨則作兩種解釋,一是跟到出入息,知道在進出,出入之間。第二隨,就是任運讓他去,一呼一吸,可是頭腦清清楚楚的。這個呼吸頭腦清楚了以後,道家所講的,煉精化氣、鍊氣化神、煉神還虛,一步就可以做到了。就是一條路線就可以到達,安那般那有如此的神妙,佛法任何的修持,沒有這個法門的神妙。
所以息的作用,就是一呼一吸,不動了,這是息的作用。它也是無聲、無臭,空的。所以風是風,氣是氣,叫我們修行用的是出入「息」,並沒有叫你出入風哦,更沒有叫你修呼吸哦,所以大家自己不要誤解了,修了半天,在鼻了那裡哼啊哈的,數進來一二三,數了幾千下。
我們修數息的法門,你搞不清楚,你就數一千、一萬息,有什麼用?息者,止息。所以佛告訴你,息長知長,息短知短,息暖知暖,而且要想證道,要想成就得快,注意出息那個時候,住叫做息住。住家那個住哦,不要在入息的時候注意「住」,這是問題啊。出息,在這個時候定,那麼你……那變化大啦,慢慢,你智慧也開了,身心都起了變化,今天還是先到這裡為止,這個原理明天再下去。
出息入息,一剎那,要不要注意延長時間,剛才講到邏輯的問題,思想的科學,你這個問題,沒有寫清楚,你寫的是出息入息那一剎那要不要注意延長時間,你問的是出息的時候?入息的時候?或者是不出不入的時候?那個息的境界不是不要延長?所以要學邏輯,問題沒有交待清楚。
如果我們一般對出息入息,不要故意練它,那變成練氣功了,那是很粗的。我們人嬰兒在娘胎裡頭沒有呼吸,嬰兒的呼吸不需要,是靠他的臍帶通過到我們肚臍這兒,自然吸收往來,換句話,這個境界就是息的境界。等到嬰兒一出娘胎,那個黃醫師拿個剪刀,啪啦,把臍帶一剪斷了。第一個,護士的動作,把嬰兒嘴巴裡很髒的那一陀都挖出來,要挖得乾淨哦。那護士的,接生的護士,一點不乾淨啊,這個臍帶一剪斷了以後,嬰兒嘴裡一挖掉,哇,第一聲哭的時候,那點東西就咽下去,才開始鼻子呼吸了,要懂這個。
所以真正叫息,不用鼻子呼吸那個自然凝定,那個階段,恢復到那個境界了,那你要問延長不延長,我莫知羊啦,你們也不知,我那個閩南語也說不好,我不知道。知道,告訴你,如果你在那個不呼不吸的境界裡頭,一定,一念萬年,萬年一念,整個的地球翻了你都還在定中呢,延長不延長你看吧,但是那還不是佛法到家哦,是初步的一點點而已,可是初步一點點大家就做不到了。
所以古代一個禪師講,有一個禪師就問,考驗另外一個禪師,他說,出息不隨萬緣。注意這兩句話,出息,呼出來的氣,不受外物外界環境的影響,不受物理的影響,出息不隨萬緣。萬緣不是外緣哦,萬種。入息不居陰界,氣進來了,呼吸自然進來了,不住陰界,陰陽的陰。什麼是陰界呢?五蘊皆空嘛,這個陰嘛,陰就是蘊,五蘊哪五蘊?身體,色、受、想、行、識。假使人真得了道,了解了修養,出息不隨萬緣,入息不居陰界。這是個什麼人?這是真空靈而解脫啊!世間一切同他都沒有關係,就在世間也不怕,出息不隨萬緣,入息不居陰界。這位禪師勘驗這個,勘驗就是考驗。另外一個答覆怎麼說,還有人在不出不吸呢,不出不入呢,那就真息的境界,不出不入,既不出息,又不入息,那才是真正的「息」,這是安那般那真正境界了。
所以我經常講,你們看一句話,宋朝有一個小姐,曹彬的孫女,趙匡胤那位大元帥的孫女,他的後代的孫女有些做皇后的,只有一個出家了,叫曹文逸,後來得道成就了。不過她歸到道家裡頭去了,可是她佛家、道家什麼都通的。曹文逸有一篇著作非常了不起,叫《靈源大道歌》,我們如果不分佛教、道教,不分的話,你看她的成就,那真了不起!《靈源大道歌》,她第一句話,「我為諸君說端的」,我對大家說真的一句話,我為諸君說端的,這是宋朝的白話,講的國語、土話,端的就是說真的。「命蒂原來在真息」,人生生命的根本,蒂,一個瓜蒂的「蒂」,原來在真息,真正不呼吸那個時候定了。命蒂原來在真息,「照體長生空不空」,照體就是剛才講彌勒菩薩,講本地分,從生命根本照到本體上,長生永遠不生不滅。空,你說,空的也好,不空的也好,不空就是有,照體長生空不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