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上划動閱讀)
現在講「安那般那」修持講出入息這一段。剛才大家有一點體會沒有?非常重要,如果這一段沒有聽懂,真的要問哦,過後,你再問我,我就懶得去想了。安那般那,假使你把出入息修好了,八觸的反應,馬上就出現,身體的變化就很大,可是你不要給身體拉走了,身體上感受都不是。所以叫做數、隨,隨則作兩種解釋,一是跟到出入息知道在出入之間,第二隨就是任運讓他去一呼一吸,可是頭腦清清楚楚的。這個呼吸頭腦清楚了以後,道家所講的煉精化 氣、鍊氣化神、煉神還虛,一步就可以做到,一路線就可以到達安那般那,有如此的神妙,任何的修持沒有比這個法門神妙。
佛為難陀所說入胎經,這個胎兒在娘胎裡頭能夠成長就靠安那般那的功能,七日一個變化,所以叫大家認住一個息,不要光聽啊!這個真要去理解它,要去體會它,要真正好好的體會安那般那的法門,如果深入體會進去了,各種法門一大半統統會了解了。為什麼安那般那的法門有那麼重要,因為我們這個身體感覺上是地、水、火、風四大造成的,所以叫你們注意這個息字不是氣哦!因此提出六妙門叫你注意,風大是風哦!我請問諸位風看得見嗎?風有聲音嗎?風有沒有聲音,聲音是碰到東西自己發出來的,風的本身沒有聲音。風有色相嗎?沒有色相,看不見、摸不著的。風有香臭嗎?風也沒有香臭,香臭是物質在風的動態中,變化跟到風而傳播過來,同風本身沒有關係。所以它無聲、無色、無臭,它的體是接近於空的,這是講風。譬如說手拿一張紙,這個地方現在沒有風,我們拿一張紙在這裡一扇一動就起了風的作用,它的體性是空的, 它不動,空的,一動,起了體性作用,所以息的作用就是一呼一吸之間,不動了,這是息的作用,它也是無聲、無臭。空的,所以風是風,氣是氣。
我們修行用的是出入『息』並沒有叫你出入風哦!更沒有叫你修呼吸哦!大家不要誤解了,修了半天在鼻子那裡,哼、啊、哈的數進來一二三,數了幾千下,我常常罵人:「你修什麼法門?」「老師我修的數息觀。」,我說:「數了多少了?」「每次一坐一千、兩千、三千。」我說:「你學會計的嗎?」你 把呼吸數了一千、兩千,一萬,有屁用,那個氣進來,數第二下,前面的氣早沒有了,修數息的法門你搞不清楚,你就數一千、一萬息有什麼用。息者,止息。所以佛告訴你,息長知長,息短知短,息暖知暖,而且要想證道要想成就得快,注意出息的時候,住叫做息住,不要在入息的時候注意「住」那變化大 啦!慢慢,你智慧也開了,身心都起了變化,今天還是先到這裡為止,這個原理,大家回去嘛!休息一夜,不光是打坐體會哦!睡在枕頭上也可以體會,站在那裡也可以修持,隨時在修持,你不是看到佛經上說,佛在世的時候有些弟子們七天七夜一用功下來,馬上證阿羅漢果是可能的,不是不可能,所以明天上來,入座就以這個法門入手來試試看。
我們的呼吸,叫呼吸,呼出去叫出息,入進來吸進來叫入息。安那般那梵文,出、入、息,三樣,你注意哦。大家把這個書,佛經讀錯了,出、入、息,一出一入,呼吸是生滅法,一來一往,你體會一下看,你們先體會,一邊寫字一邊體會,這是關於你們真正修持的,不要聽我吹牛。不然你白聽了,我也白講了,沒有道理。你自己一邊開眼也好,閉眼也好,一邊聽,一邊觀察自己呼吸,我們的呼吸出去,進來,中間有一剎那停留的。出來,出去,進來,進來,出去,這個中間交接的時候,一剎那空檔,所以叫你修出入息,尤其像現在的晚上,唉,現在是風平浪靜,白天風很大很冷,假使你現在注意出息,不要注意入息。把它一放出去了以後,你心念一停,停那一下,不呼不吸,那一剎那之間,你試試看。你馬上感覺到也不冷了,也不同了。你諸位試試看,是不是這樣,不是看我臉上,我臉上沒有你的出入息。出入息在你那一邊,一出一入,不要故意哦,人自然有呼吸,你看當一呼一吸之間,出入息,這個一定住了以後,你當下氣好像,很短暫,氣也慢慢好像和順了,定住了,念頭、思想、雜念也少了。大家搞錯了,數息,這個一呼一吸,這個停住之間,你開始勉強點,忍一下也可以。你停住一點,這樣一來回停住這一下,把它記住,記住不是呼吸囉,那是思想,這是一次了,這叫數。然後再出入,停住,慢慢要停的階段,這一段不呼不吸越來越長,第二次數,二。所以叫做數息,是數這個。那麼一般跟你講數出息,或者出去的時候記數,或者是入進來的時候記數,你只要記個兩、三次,五、六次,只要心念專一了,你就跟到氣息停住不要轉了,那就是「隨息」,很快。這樣聽懂了沒有,諸位大菩薩們聽懂了沒有?真懂了沒有?你們都是我的父母,我講清楚,爸爸媽媽們,真的,不要浪費了,試試看。真的聽懂了恭喜你們。修智慧福德資糧,智慧資糧,再加行,很快就上路,所以,息者止息。息也就是休息,休息就是念定住了,你看,有好幾位,懂了一點點,慢慢如此修去做,就行了。先有點勉強,慢慢就自然,你懂了這個,明天就告訴你修息,而且要想得戒定慧,要想得神通開智慧,非常的快!所以汪曼老看了我那本《如何修證佛法》才提出來。你們看看,釋迦牟尼佛教兒子修行的法門是這個,但是,大家看經典,包括這些人看經都亂看。佛怎麼說呢?在《阿含經》上說得很多。息長知長,教羅睺羅尊者,羅睺羅尊者是他的兒子,他也把他弄來出家了嘛,羅睺羅尊者佛的兒子到現在還在這世間,他沒有死哦。釋迦牟尼佛吩咐四個人,還暫時不死的哦,留形住世。迦葉尊者一個,羅睺羅一個,賓頭盧尊者一個,君荼缽嘆一個。四位羅漢,還沒有死哦。為什麼能夠就是長生不老。為什麼呢?修什麼法門你們去研究。佛告訴羅睺羅法門,息長知長,息短知短,或者息冷知冷,息暖知暖。大家一看了這個書,看了這個佛經,認為都看懂了。「息」你們自己下注解,大家都,就是呼吸,呼吸長,就覺得呼吸長,在那裡練氣功了。以為是……把簡單的文字搞復雜了。息長,一呼一吸,一生滅來去,以後停住了,不呼不吸,這個時間長,知道長了,這個時間,這是一下。一下就過去了,知道短。息長知長,息短知短是這個道理。這一下幫助大家,都懂了吧?你試試看,不能講多了,講多了,我的膏藥一樣都賣完了,明天沒得戲唱了。不過在休息以後,修這個安那般那的法門,成就是非常快的,轉變身心氣質也非常快,再配合止觀,配合般若,配合顯教、密宗各種修法是非常快的。推薦:
「禪學、禪修、禪行」
請點擊左下角「閱讀原文」或識別下圖二維碼進入購買頁面
註:上文為摘錄,如有不當請與我們聯繫,轉載請註明出處,文章僅供參考,請勿斷章取義,以南師原書或錄音為準。
點擊「閱讀原文」即可請購正版南師著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