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懷瑾老師講述:孔子說的「吾道一以貫之」

2021-02-19 禪修前之準備

今日公曆9月28日

孔子誕辰2571年紀念日

講到這裡,剛才提到過的一個問題又來了,上文孔子曾說:「朝聞道,夕死可矣。」這個大問題。現在呢?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曰:唯。子出,門人問曰:何謂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這是千古以來一個大問題、一個大疑案。孔子說「一以貫之」以後,現在便有什麼「一貫道」等附會的宗教團體出現,成了問題中的問題,真有匪夷所思之感了。曾是曾參。孔子對曾參說,為什麼不對別人說?這就是人的問題了,怎麼是人的問題?這個問題解釋起來很討厭。我們現在姑且把他劇本化來說,有一天孔子坐在教室裡,曾參經過他的前面,於是孔子便叫住他:「參!」曾參聽到老師叫,回過頭來,於是孔子便告訴他說:「吾道一以貫之。」就是說,我傳給你一個東西,一以貫之。這一以貫之的是什麼呢?如果說是錢,把它貫串起來還可以,這「道」又不是錢,怎麼一以貫之呢?但曾子聽了這句話以後,打了個拱說:「是,我知道了。」孔子講了這句話,自己又默然不語了。同學們奇怪了,等孔子一離開,就圍著曾參,問他跟老師打什麼啞謎呢?夫子又傳了些什麼道給曾參呢?曾子沒有辦法告訴這些程度不夠的同學,只有對他們說,老師的道,只有忠恕而已矣。作人做事,盡心盡力,對人盡量寬恕、包容。就此便可以入道了。曾參講的對不對呢?有問題!那不叫「一以貫之」,該「二」以貫之了,因為一個忠,一個恕,豈不是二貫?明明孔子告訴他「一以貫之」,為什麼他變出兩個——忠恕來?這是一個大問題。所以說我們研究孔子的心法,這是一個討厭的問題,因此只有借用別家的東西,講幾個故事給大家聽,作為本題的參考。我們知道,目前最流行述古的禪宗,現在社會上一般都稱為「禪學」。禪宗有一個故事,在文學上也很有名的,就是「拈花微笑」的故事,是說佛教的教主釋迦牟尼。(釋迦牟尼是梵文的譯音,釋迦是姓,中文的意思是「能仁」,牟尼譯成中文是「寂默」。晚年住在靈山——也叫靈鷲山。釋迦是十九歲丟開了王位出家,三十二歲成道弘法,一直到八十一歲才過世,有四十九年從事於教育,現在我們暫且不用宗教的觀點來研究它。)有一天上課,在禪學裡叫「上堂」,後來我們的理學也用這個名詞。下面有很多學生們等他,都不知道他這天要講什麼,結果他上去,半天沒有說話,他在面前的花盆中,拿了一朵花,對著大家轉一圈,好像暗示大家看一看這朵花的樣子,一句話也沒有講,下面的學生,誰也不懂老師這一個動作是什麼意思。所以這叫做「拈花」,就是釋迦拈花。釋迦拈花後,他有一個大弟子迦葉尊者,(葉,根據舊的梵文譯音,音協。尊者,就是年高德劭的意思。)釋迦牟尼的弟子,大部分與孔子的相反,孔子所教的都是年輕一輩。釋迦牟尼所教的弟子,大部分比他年紀大。佛經上記載,迦葉尊者在釋迦拈花後「破顏微笑」。什麼叫做破顏呢?因為宗教的教育集團,上來都規規矩矩、鴉雀無聲,大家神態都很嚴肅。可是在這嚴肅的氣氛中,迦葉尊者忍不住了,於是「噗嗤」一笑,這就叫作破顏,打破了那個嚴肅的容顏,但是不敢大笑,因為宗教性團體的戒律,等於說管理制度,非常嚴肅。他破顏以後,沒有大笑,只是微笑。那麼兩人的動作聯合起來,就叫做「拈花微笑」。此時釋迦牟尼講話了,這幾句話是禪學的專門用語,等於孔子對曾參講的「一以貫之」是一個道理。解釋起來是很麻煩的事情,這幾句話譯成中文是:「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付囑摩訶(音瑪哈,意為大,大成的意思。)迦葉。就是說我有很好的方法,直接可以悟道的,現在已交給了這位大弟子迦葉。這就是禪宗的開始。所以又稱禪宗為「教外別傳,不立文字」的法門。說它不須要透過文字言語,而能傳達這個道的意思。現在我們不是講禪學,暫時不要去研究它。(我是不大主張人家去研究的,我常常告訴朋友們不要去研究,因為怕一般人爬進去了,鉆不出來。)只是引證這樣一件事,比擬於「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類似相同。孔子講的一貫是什麼?而佛家又為什麼一個拈花,一個微笑?等於我們有兩個人,一個舉起一支粉筆,另一個說:「懂了!」除非這兩個人有「黑道」術語、暗號,才知道彼此講的是什麼。對嗎?——一笑。現在我們再引第二個故事加以說明。禪宗到了中國是在南北朝梁武帝時,(這個教外別傳的法門,就是脫離了佛教的經典之外,不限用文字,而以另外的方法來傳心,後來宋儒理學講「孔門心法」,也就是套用這個名詞的意義而來。)一個印度籍的達摩祖師(所謂祖師,就是有別於教主),他也是王子出家,禪宗的傳心法門,到了他的時候已經是二十八代了。我們知道,到了我國宋朝的初年,印度的佛教,整個沒有了。阿拉伯文化的侵入,伊斯蘭教權力統治了印度。所以宋朝以後,印度連佛教的文獻都沒有。今天要研究佛教思想,老實說,只有中國保留的文獻最完整。十七世紀以後,英法等國才開始由印度找到殘缺的、遺留的佛教文化資料,譯成外文而產生了西方的佛學系統。但到現在為止,他們不承認中國的佛學系統,這是西方人有意的,尤其是有些人有意製造的。實際上宋代以後,印度的佛學系統已經全部到了中國,非常完整,且具規模。印度本土的佛學則可說是銷聲匿跡了。十七世紀以後的梵文佛學系統,是另外一個系統,那應該說是西方人的後來的佛學系統。這是世界學術史上的一個大問題,我們在這裡不去管它了。達摩祖師是在隋唐以前,梁武帝這個階段,從印度把禪宗帶到了中國。後來流傳下來,到唐代傳至禪宗的六祖——廣東的惠能,就是中國的第六代禪宗祖師,他沒讀過書,卻成為了不起的人物。在中國文化史裡,這一段相當於是佛教的革命,推翻了依文解義的經典研究,產生了中國文化中一股佛教的新精神。六祖下來,後來有一個和尚「俱胝禪師」,我國禪宗「一指禪」故事就是由他而來——不過要注意,有一本書名為《三指禪》,是研究按脈的醫書,不要誤認作禪宗的書。怎麼叫「一指禪」?禪宗是不限於借用言語文字傳道的。六祖以後的這位大禪師,有人問他什麼是「道」?他回答得很簡單,每次都是舉起一根食指示人,說道,「就是這個!」這個是什麼?誰也不知道,可是問他的人卻懂了,悟了道。有一天老和尚出門了,不在家,一個跟了他很多年的小沙彌在守廟。這天有個人來找老和尚問道,小沙彌說師父不在,你要問道問我好了。問道的人便請小沙彌告訴他什麼是道,小沙彌學師父的模樣,舉起一根食指向那問道的人說:「這個!」那個問道的人很高興,跪下來了,因為問道的人真懂了,悟了道。這個小沙彌可真不懂。等師父回來了,小沙彌把這件事,原原本本告訴了師父。師父聽了報告進去了,一會兒背著手出來,要小沙彌再說他怎樣向人傳道,小沙彌再比劃著伸出一根食指說,「這個!」師父放在背後的手一揮,手上拿了一把利刀,把小沙彌的那根食指砍斷了。小沙彌手指被砍,大叫一聲:「唉喲!」小沙彌也因此悟了道。禪宗像這類的故事很多,我們不管禪宗的道。這裡所提到的幾個故事,跟孔子說的:「參乎!吾道一以貫之。」不是一樣嗎?這是由禪學回頭來看《論語》,發現孔子也和一指禪一樣,他說的「一以貫之」這個「一」字是什麼東西?曾子聽了,也等於迦葉的微笑一樣,說:「是!我懂了。」曾參懂了以後,孔子出去,門人們圍著曾子,問老師說了什麼?可見孔子對曾參說這段話蠻不簡單的,所以同學們才問他到底什麼意思,曾子於是回說:「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實際上,意思是說,你們不要問,你們的程度還沒有到哩!

摘錄自《論語別裁》

推薦閱讀:

《南懷瑾文集》(全52冊)

我常常感到,國家亡掉了不怕,有後代起來還可以復國,要是國家的文化亡掉了,就永遠不會翻身了,很重要是文化的根基。——南懷瑾先生



註:上文為摘錄,如有不當請與我們聯繫,轉載請註明出處,文章僅供參考,請勿斷章取義,以南師原書或錄音為準。

點擊「閱讀原文」即可請購正版南師著述

相關焦點

  • 南懷瑾:孔子的「吾道一以貫之」是什麼意思?
    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曰:唯。子出,門人問曰:何謂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這是千古以來一個大問題、一個大疑案。參是曾參。孔子對曾參說,為什麼不對別人說?這就是人的問題了,怎麼是人的問題?這個問題解釋起來很討厭。我們現在姑且把他劇本化來說,有一天孔子坐在教室裡,曾參經過他的前面,於是孔子便叫住他:「參!」
  • 「吾道一以貫之」:孔子一輩子堅守的「道」是什麼?
    「吾道一以貫之」出自《論語·裡仁》篇: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曰:「唯。」子出。門人問曰:「何謂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孔子告訴自己的學生曾參,自己的主張始終如一。這就是成語「一以貫之」的出處。別人聽到這樣一句話會很懵,但曾參卻非常理解老師的話。他解釋說,老師始終如一的主張就是「忠恕」。那麼何為忠恕呢?我們先從「恕」說起。
  • 孔子為何說「吾道一以貫之」?其深意耐人尋味,關乎東方哲學精髓
    《論語》通篇以語錄體的形式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乍看起來看起來沒有絲毫的邏輯,但是孔子又為何說「吾道一以貫之」呢?實際上這就體現出了東方哲學與西方哲學的區別。德國哲學家黑格爾總是以《論語》表述散亂,沒有邏輯性為由貶低孔子,認為孔子的倫理道德缺乏哲學思辨,所以不算哲學,頂多算是一種生活上的規訓。然而對於一個對中國哲學根本就不了解,甚至連門都沒入的人,是根本就沒有評判孔子的資格的。
  • 吾道一以貫之。」
    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曰:「唯。」子出。門人問曰:「何謂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朱子解讀:參,所金反。唯,上聲。參乎者,呼曾子之名而告之。貫,通也。唯者,應之速而無疑者也。聖人之心,渾然一理,而泛應曲當,用各不同。曾子於其用處,蓋已隨事精察而力行之,但未知其體之一爾。夫子知其真積力久,將有所得,是以呼而告之。
  • 吾道一以貫之」
    吾道一以貫(1)之。」曾子曰:「唯。」子出,門人問曰:「何謂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2)而己矣。」【注釋】(1)楊伯峻:貫,貫穿,統貫。阮元《揅經室集》有《一貫說》,認為《論語》的「貫」字都是「行」、「事」的意義,未必可信。
  • 讀論語:裡仁第四·孔子「一以貫之」的道到底是什麼?
    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曰:「唯。」子出,門人問曰:「何謂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孔子說:曾參,我的道就是一件事貫穿所有。曾參說:明白。曾參出來後,其他弟子問他:是什麼意思呢?曾參說:老師的道,就是忠和恕。】論語中有爭論的地方很多,而這一段可以說是爭議最大的,眾說紛紜。
  • 拙讀《論語》第八十一篇:孔子一以貫之的道是什麼
    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曰:「唯。」子出,門人問曰:「何謂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主流譯文:孔子說:「參啊!我主張的道貫穿了一個基本概念。」曾子說:「是的。」孔子出去後,別的學生問曾參說:「那是什麼意思?」曾子說:「夫子主張的道不過是忠恕罷了。」
  • 南懷瑾老師:朝聞道,夕死可矣!這個「道」是什麼道?
    孔子說「一以貫之」以後,現在便有什麼「一貫道」等附會的宗教團體出現,成了問題中的問題,真有匪夷所思之感了。參是曾參。孔子對曾參說,為什麼不對別人說?這就是人的問題了,怎麼是人的問題?這個問題解釋起來很討厭,我們現在姑且把他劇本化來說。有一天孔子坐在教室裡,曾參經過他的前面,於是孔子便叫住他:「參!」
  • 南懷瑾先生:儒家的「仁」,究竟應該如何解釋?
    「仁」的用,宋儒借用佛道兩家之學,了解孔子心法「仁」的體。他們都有劃時代的創見,但每家都是不同的孔子。 講到體用,我們要順便提一下,拿中國唐代以後佛學原理來說,萬物只有三個理則——體、相、用。如這茶杯,玻璃為「體」,「相」就是它的形狀,「用」就是它的功用,即是可以盛液體的東西。抽象的思想,也是一樣。
  • 什麼才是我們應該堅守終身,一以貫之的人生之道?
    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曰:「唯。」子出,門人問曰:「何謂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譯文:一天,孔子對他的學生曾參說:「參呀,我的為人之道是一以貫之的!」曾參說:「是的!」孔子出去之後,門人們馬上就追問曾參:「老師說的道是什麼?」
  • 南懷瑾老師:《易經》與領導學!
    做領袖的第一個條件,就是「能說諸心」,要能使人心服口服,那不是「命令」就可以辦到的,為先從自己內心做起。你的一切措施、作為,不能只為自己著想。所以孔子要求領導者要「能研諸侯之慮」,為能知道別人想的是什麼。除了天下的諸侯外,還有其他的部屬,他下面各級的領導人……都各有思想,各有需要。
  • 一以貫之的出處、釋義、典故、近反義詞及例句用法 - 成語知識
    一以貫之,用一種學說貫穿一切事物;也有自始至終貫徹到底的意思。出自:先秦 孔子《論語 裡仁》:「參乎!吾道一以貫之。」近義詞有:始終如一、有始有終、善始善終,反義詞有:虎頭蛇尾、有始無終,一以貫之是中性成語,偏正式成語;可作謂語、狀語、賓語;含褒義。
  • 忠恕之道,一以貫之
    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曰:「唯。」子出。門人問曰:「何謂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4.15)劉寶楠《論語正義》解「門人」為「孔子弟子」,皇侃、邢昺解為「曾子弟子」,金鶚《求古錄禮說》認為「《論語》一書,凡孔子弟子皆稱『門人』」。
  • 他身無分文,卻富可敵國,有種風骨叫做南懷瑾!
    南懷瑾說:「至於孔子學說與《論語》本書的價值,無論在任何時代、任何地區,對它的原文本意,只要不故加曲解,始終具有不可毀的不朽價值,後起之秀,如篤學之,慎思之,明辨之,融匯有得而見之於行事之間,必可得到自證」。自五四新文化運動後,打倒了被南懷瑾喻為「糧食」店的孔門學問後,作為現代的中國人在為人處世方面,便失去了正確的依沽。
  • 儒家創始人孔子學說的核心是什麼?是仁者愛人還是忠恕之道?
    孔子的一以貫之的道,其實就是仁者愛人,而仁者如何才能愛人呢?也就是說,仁者愛人是孔子最核心的倫理觀,而它的方法論又是什麼呢?孔子是個偉大教育家,他的教育方法是啟發式教學,就是孔子所說的,「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 孔子的學問是什麼?
    孔子在魯國被排擠。子貢說,要幫孔子在他國謀一個相位,讓魯國君臣跪著求孔子回來。子路說,要帶領新軍跟對手一決雌雄,把孔子輸掉的臉面給贏回來。孔子說:「我當不當官,對你們就那麼重要嗎?」"我現在終於明白當年季札先生為什麼要把自己醉死?因為他心裡痛苦。難道披上一身衣冠就可以解除內心的痛苦嗎?"「子貢的建議陷我於不仁,子路的做法將陷我於不義。你們的做法都不是我的學問。」
  • 孔子說:待人忠恕 心中要有他人
    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曰:「唯。」子出,門人問曰:「何謂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孔子思想中一以貫之的究竟是什麼呢?孔子自己沒有明確指出,曾子這裡提出的忠恕之道,應該最為接近。《中庸》說:「忠恕違道不遠。」孔子自己也曾經說過:「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其恕乎?」那麼,何為忠恕呢?根據朱熹《四書章句集注》的解釋:「盡己之謂忠,推己之謂恕。」
  • 南懷瑾:除了工作以外就沒有人生,很可憐,所以孔子說,何不學詩
    國學大師南懷瑾如是說:最怕是退休閒居的人,自己內心沒有一點中心修養,除了工作以外就沒有人生,很可憐,所以學一種藝術也可以,自己要有自己精神方面的天地,這是很重要的。所以孔子說,你們年輕人,何不學詩?這裡說的詩,指的就是文學方面的修養。中國的上古文化,注重於詩的文學境界,它有宗教的情感也有哲學的情操,詩裡面包含了歷史、政治、哲學、軍事、藝術等等方面,最重要的是詩裡面蘊含的思想,詩的精神就是通過文學的修養薰陶,使人的精神升華和提高。正如孔子所說,詩,可以興,可以怨。興就是排遣感情,怨是發牢騷。
  • 《論語》導語之七十六:忠為盡心盡為恕要仁愛寬厚,貫通孔子思想
    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曰:「唯。」門人問曰:「何謂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己矣。」曾參,公元前505—前436年,字子輿,門人尊稱為曾子。孔子晚年的重要弟子之一,造詣很深,以修身和孝行著稱,又頗多著述,是一位很有名的儒家大師。身後被尊為「宗聖」。貫,貫穿,貫通。
  • 淵回說南:南懷瑾老師真名叫什麼?名如其人,懷瑾握瑜,傳承文化
    淵回說南:南懷瑾老師真名叫什麼?名如其人,懷瑾握瑜,傳承文化前言歡迎大家來到新一期的「淵回說南」節目。淵回說南,還原歷史真相,為大家訴說南懷瑾老師傳奇人生。南懷瑾老師最早的照片南懷瑾老師的母親南懷瑾老師的父親仰周化度有福氣,懷瑾握瑜號玉溪春風暖暖,綠上枝頭,鳥語嬉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