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才是我們應該堅守終身,一以貫之的人生之道?

2020-12-26 泓易工作室

在《論語·裡仁》篇裡,有這麼一段記載:

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曰:「唯。」子出,門人問曰:「何謂也?」

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譯文:一天,孔子對他的學生曾參說:「參呀,我的為人之道是一以貫之的!」曾參說:「是的!」

孔子出去之後,門人們馬上就追問曾參:「老師說的道是什麼?」

曾參說:「老師說的道,就是『忠恕』兩字!」

那麼何為「忠」呢?

《說文》:忠,敬也。就是說,忠就是忠於自己的內心。《易·坤卦》:「君子敬以直內」。就是說忠直,忠正和忠誠!

那麼怎樣才能做到忠直,忠正和忠誠呢?《論語·學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做到忠直,忠正和忠誠,那就是「自省」!那就是敬重天地,時時自省!

那麼何為「恕」呢?

《論語·衛靈公》:「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譯文:子貢向老師孔子發問,有沒有一句話可以一輩子去踐行。孔子回答說:這個字大概就是「恕」。就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由此可見,「恕」就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即自己做不到的,不要施加在別人身上,《賈子道術》:「以己量人謂之恕」。換種說法就是「推己及人」,即用「責人之心責已,寬已之心寬人!」

而能做到「責人之心責已,寬已之心寬人」的人,就是孔子說的「仁」。

《論語·雍也》:「子貢曰:『如有博施於民而能濟眾,何如?可謂仁乎?』子曰:『何事於仁!必也聖乎!堯舜其猶病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

這裡說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與「責人之心責已,寬已之心寬人」正是問題的正反面,所以,《說文》:「恕,仁也。」

《論語·顏淵》:樊遲問仁。子曰:「愛人。」

《易經·乾卦》:「君子體仁,足以長人。」

以上可以看出,真正的「仁」不只是寬恕、寬容和寬愛別人,還有更深的內涵就是成就別人。只有成就別人,才會成就自己!

《論語·顏淵》: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

孔子對顏淵的回答是:克制自己,回復到禮,就是仁。

「克己復禮」與「愛人」是沒有差別的,「克己復禮」是更進一步的「仁」。「克己復禮」就是克制自己的慾念達到理想王國的過程!這是「仁」的終極目標!

因此孔子所謂的「吾道一以貫之」,他的

弟子曾參解釋為「忠恕」,而我們則可以說是「敬」和「仁」。

相關焦點

  • 「吾道一以貫之」:孔子一輩子堅守的「道」是什麼?
    「吾道一以貫之」出自《論語·裡仁》篇: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曰:「唯。」子出。門人問曰:「何謂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這就是成語「一以貫之」的出處。別人聽到這樣一句話會很懵,但曾參卻非常理解老師的話。他解釋說,老師始終如一的主張就是「忠恕」。那麼何為忠恕呢?我們先從「恕」說起。
  • 讀論語:裡仁第四·孔子「一以貫之」的道到底是什麼?
    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曰:「唯。」子出,門人問曰:「何謂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孔子說:曾參,我的道就是一件事貫穿所有。曾參說:明白。曾參出來後,其他弟子問他:是什麼意思呢?曾參說:老師的道,就是忠和恕。】論語中有爭論的地方很多,而這一段可以說是爭議最大的,眾說紛紜。
  • 忠恕之道,一以貫之
    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曰:「唯。」子出。門人問曰:「何謂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4.15)劉寶楠《論語正義》解「門人」為「孔子弟子」,皇侃、邢昺解為「曾子弟子」,金鶚《求古錄禮說》認為「《論語》一書,凡孔子弟子皆稱『門人』」。
  • 儒家創始人孔子學說的核心是什麼?是仁者愛人還是忠恕之道?
    曾子向師兄弟們說,老師一以貫之的思想,就兩個字,忠恕而已。那麼,什麼是忠恕之道呢?孔子在與弟子子貢的談話中,提到了恕之道。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子貢也在問孔子,老師一生學說的核心是什麼,孔子告訴子貢說,我的學說的核心其實就一個字,恕。那麼什麼是恕呢?孔子說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孔子提倡在人與人之間的交往中需要一種推己及人的精神。我們不想要被強加在自己身上的事情,也不要強加在別人的身上。人與人之間需要用換位思考的方法,這才是人際和諧的關鍵。
  • 南懷瑾:孔子的「吾道一以貫之」是什麼意思?
    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曰:唯。子出,門人問曰:何謂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這是千古以來一個大問題、一個大疑案。參是曾參。孔子對曾參說,為什麼不對別人說?這就是人的問題了,怎麼是人的問題?這個問題解釋起來很討厭。我們現在姑且把他劇本化來說,有一天孔子坐在教室裡,曾參經過他的前面,於是孔子便叫住他:「參!」
  • 拙讀《論語》第八十一篇:孔子一以貫之的道是什麼
    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曰:「唯。」子出,門人問曰:「何謂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主流譯文:孔子說:「參啊!我主張的道貫穿了一個基本概念。」曾子說:「是的。」孔子出去後,別的學生問曾參說:「那是什麼意思?」曾子說:「夫子主張的道不過是忠恕罷了。」
  • 什麼是忠恕之道?
    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曰:「唯」。子出,門 人問曰:「何謂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從這裡我們知道,「忠恕」既最高的「一以貫之」之其次。在《中庸》裡有:忠恕違道不遠 施諸己而不願,亦勿施於人。所以朱熹注釋「忠恕」說:盡己謂之忠,推己之謂恕。
  • 這個「道」是什麼道?
    如果在本篇來講:道是仁之體,仁是道之用。所以他說,一個人如果真正得了道,早晨得了道,晚上死了都合算,人生就是怕不聞道。上文孔子曾說:「朝聞道,夕死可矣。」這個大問題。現在呢?【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曰:唯。子出,門人問曰:何謂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 知否中明蘭的成長經歷,告訴你什麼才是女人應該做的終身大事
    一方面,大家對劇中明蘭的人生歷程非常羨慕:即使出身不好,聰明的明蘭也總是能夠化險為夷。另一方面,人們對明蘭的婚姻羨慕不已,就連之前在戲外反對她和馮紹峰在一起的粉絲們也被他們劇中的婚後愛情甜到了。可以說,《知否》真的是賺足了!而作為女主角,無論是在戲裡還是在戲外,趙麗穎的人生歷程都能為我們解答這樣的一個問題:什麼才是女人的終身大事。
  • 如何找到適合自己的人生賽道(生存之道/自我實現之道)?
    在這段時間裡,無論是裝睡的人,還是醒來的人,都深刻的體會到覆巢之下安有完卵的意思,也深刻的體會到什麼叫「沒有誰是一座孤島」。於是很多人開始思考,我該怎麼辦。有人開始琢磨,我曾經以為無堅不摧的「鐵」飯碗,是否真的那麼值得依靠,值得為之奉獻終身。
  • 孔子追求的道是什麼?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理解,談談我的理解
    曰:「非也,予一以貫之。孔子一以貫之的道是什麼?孔子對哪個弟子都沒有明說。到這裡我想到了佛教有個釋迦摩尼拈花一笑傳道的故事。在靈山會上,大梵天王以金色菠蘿花獻佛,並請佛說法。釋迦牟尼如來佛祖一言不發,只是用拈菠蘿花遍示大眾,意態安詳。所有的人和神都不能領會佛祖的意思,唯有佛的大弟子——摩訶迦葉尊者妙悟其意。破言為笑。
  • 90後成為離婚主力軍,什麼才是我們的「終身大事」?
    對於這個說法當然也有很多的爭議,有很多很多的婚姻破裂的原因都無可厚非,例如有的朋友可能就會講出軌了不應該離婚嗎等等這些有理有據的論點;但是所有的事情都以結果為導向,當今社會的離婚率呈直線上升且趨於年輕化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為什麼我們的父輩祖輩大多都能夠長相廝守而到我們這一輩卻有這麼多的所謂的出軌、沒有感情、性格不合等而最終離異呢?
  • 這才是儒家學派關於人際交往的金規玉律
    在這個社會上,你應該如何對待別人?因為你對待別人的態度,決定了別人對你的態度,這決定了人生活的幸福感。第二,是處理好身體與心靈之間的關係。也就是說,你用什麼態度去對待生活,生活也會用什麼態度對待你,你看世界的方式,決定了你的滿足感。第三,是人如何處理好與社會與世界的關係。這是生命哲學終極的問題。
  • 交友之道,終身受用!
    有「晚清中興四大名臣」之稱曾國藩,對交友之道頗有見地,下面的「八交九不交」,基本上概括了他的處世交友之道。
  • 絜矩之道——忠恕之道的為政之用
    儒學是應世之學問,內聖是本,外王才是其終極所在,「大學」一詞是相對於「小學」而言的,在儒家看來,「灑掃應對之學」都屬小學之列,是應該掌握的基本技能,只有「治國平天下」才是真正的大學問。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這裡講的是一個如何治理國家從而平定天下的方式方法:為政者如果尊敬老人,那麼百姓就會受到感染從而孝敬父母;為政者如果尊重長輩,百姓就會珍惜兄弟之誼;為政者能夠體恤孤寡,百姓自然不會背棄他。所以有道德、有智慧的為政者會恪守「絜矩之道」。這個為政者需恪守的「絜矩之道」究竟是什麼?
  • 道德經:老子說的道究竟是什麼?認識大道體悟大道,人生才更完整
    所以用現在的觀點來說道德經是寫給領導者看的書,老子所講的道在當今社會也可以理解為領導者法則。道德經就是要告訴領導者什麼才是聖人之道?對於當今社會的從政和經商的管理者都有很強的現實指導意義。那麼老子所說的聖人之道究竟是什麼呢?究竟應該怎麼做,才能成為聖人呢?這可不是隨便說一說的,這是需要理論依據的。
  • 陳洪:「忠恕之道」的思想內涵與現實價值
    陳洪:「忠恕之道」的思想內涵與現實價值 2017年07月07日 11:42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陳洪 字號 關鍵詞:孔子;天行健;君子;地勢;意志;儒學;思想體系;諸葛亮;解釋;人格
  • 漢服復興——我們應該堅守什麼?
    我們知道古代華夏是一個等級森嚴的禮制社會,非禮勿視,非禮勿聽。你不能想穿什麼形制就穿什麼形制,想穿什麼顏色就穿什麼顏色,這屬於僭越行為。當時的華夏衣冠是具有別尊卑貴賤的設計初衷的。 當然了現代社會是開放包容多元的,這些所謂的禮制也早已成為封建守舊思想,早就退出了人們的生活視野了。你只要有錢,你可以定製任何一款你想要的漢服形制。
  • 真正的財富管理之道是什麼?
    財富管理是什麼,怎麼進行財富管理,什麼才是適合自己的財富管理之道?很多時候我們關注的是怎麼才能更好的賺錢,但是你會發現真正賺錢的時候在一生中也就那麼幾年,但是那麼幾年之後,更多的是維持平常的狀態。不管你是處於人生的什麼階段,最重要的是你要認清自己現階段的目標什麼,你要達成這樣的目標要通過什麼樣的方式才能達成。也許你通過自己的努力達成了人生的第一桶金,但是你卻沒有財富管理的意識,等到幾年之後,你會發現你被你的同齡人拉開了很大的差距了。
  • 淺析《論語·裡仁篇》:「孔子之道」有一基本思想,就是「忠恕」
    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曰:「唯。」子出,門人問曰:「何謂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孔子說:「曾參啊,我講的道可以由一個基本的思想貫徹始終的。」曾子說:「是。」孔子出去之後,同學便問曾子:「這是什麼意思?」曾子說:「老師的道,就是忠恕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