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論語·裡仁》篇裡,有這麼一段記載:
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曰:「唯。」子出,門人問曰:「何謂也?」
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譯文:一天,孔子對他的學生曾參說:「參呀,我的為人之道是一以貫之的!」曾參說:「是的!」
孔子出去之後,門人們馬上就追問曾參:「老師說的道是什麼?」
曾參說:「老師說的道,就是『忠恕』兩字!」
那麼何為「忠」呢?
《說文》:忠,敬也。就是說,忠就是忠於自己的內心。《易·坤卦》:「君子敬以直內」。就是說忠直,忠正和忠誠!
那麼怎樣才能做到忠直,忠正和忠誠呢?《論語·學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做到忠直,忠正和忠誠,那就是「自省」!那就是敬重天地,時時自省!
那麼何為「恕」呢?
《論語·衛靈公》:「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譯文:子貢向老師孔子發問,有沒有一句話可以一輩子去踐行。孔子回答說:這個字大概就是「恕」。就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由此可見,「恕」就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即自己做不到的,不要施加在別人身上,《賈子道術》:「以己量人謂之恕」。換種說法就是「推己及人」,即用「責人之心責已,寬已之心寬人!」
而能做到「責人之心責已,寬已之心寬人」的人,就是孔子說的「仁」。
《論語·雍也》:「子貢曰:『如有博施於民而能濟眾,何如?可謂仁乎?』子曰:『何事於仁!必也聖乎!堯舜其猶病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
這裡說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與「責人之心責已,寬已之心寬人」正是問題的正反面,所以,《說文》:「恕,仁也。」
《論語·顏淵》:樊遲問仁。子曰:「愛人。」
《易經·乾卦》:「君子體仁,足以長人。」
以上可以看出,真正的「仁」不只是寬恕、寬容和寬愛別人,還有更深的內涵就是成就別人。只有成就別人,才會成就自己!
《論語·顏淵》: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
孔子對顏淵的回答是:克制自己,回復到禮,就是仁。
「克己復禮」與「愛人」是沒有差別的,「克己復禮」是更進一步的「仁」。「克己復禮」就是克制自己的慾念達到理想王國的過程!這是「仁」的終極目標!
因此孔子所謂的「吾道一以貫之」,他的
弟子曾參解釋為「忠恕」,而我們則可以說是「敬」和「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