樟湖方言整理

2021-01-22 夢溪筆硯

一直想談談老家樟湖的方言,時至今日也一直力不從心。作為一門古老的語言,它博大精深,自成體系,淵源流傳,包羅萬象,涉及到太多歷史、文化、民俗、鄉土等知識,對於我這樣一個在老家僅僅度過童年和青少年時光的過客和遊子來說,更多只能憑藉自身的印象和相關有限的接觸面,試著對少小離家至今仍「無改」的鄉音進行穿鑿附會的解釋和說明。  

一、背景

樟湖方言屬於閩方言的一門次方言。多數人認為現代漢語有七大方言:北方方言、粵方言、吳方言、閩方言、湘方言、客家方言及贛方言。其中,閩方言可謂最複雜的一門方言。

說其複雜,一是內部次方言片區最多。舉個例子,以普通話為代表的北方方言幾乎涵蓋了北方各省,貴州、四川、雲南以及華中部分縣市,佔大陸70%以上人口通用。而福建人口不到4000萬,即使寬泛考慮海外華僑等因素,閩方言使用人口估計也不到5000萬,但內部卻包括眾多次方言片區,大的就有閩南方言、閩東方言、閩北方言、閩中方言和莆仙方言等,每一類下面又有若干小片區。在閩北樟湖一帶,更所謂十裡不同音,幾乎每個鄉鎮都有自己獨立的次方言片區。

二是閩方言與古漢語韻書不存在直接對應關係。可以說,其他方言在音韻上或多或少都受古漢語韻書(如《切韻》、《廣韻》等)的影響,方言區內部遵守共同的音韻規則,因此都能保持較好的互通。例如,北方方言中的河南話、東北話、四川話等,雖然地域相隔遙遠,但發音、聲調大同小異,基本不影響彼此間的交流。而閩方言由於沒有共同的音韻規則,內部音調、發聲自成體系,彼此風格迥異,這就使方言區內的互通基本上成為不可能。像樟湖方言,如果沒有長期接觸了解,不用說外來人聽了如聽天書,就是鄰近周邊居民,也不知何義。


樟湖鎮位於閩北最南端,地處南平、尤溪、古田、閩清四縣(市)交界處,距閩北政治、經濟中心——南平市54公裡,與省會福州相距118公裡,在語言上既受南平為代表的閩北方言的影響,又受福州為代表的閩東方言的影響。加上當地居民既有古老閩越族的遺裔,又有歷朝歷代中原各地輾轉遷徙的居民,在文化上融合了閩越文化與中原文化的內在特點,在語言上也最終形成了自成體系、獨具特色的樟湖方言。

由於福建多山偏僻,接受中原各種政治、外來文化的衝擊較少,所以方言改變不大,特別是包括樟湖在內的閩北山區,更是路隘林深苔滑,古代交通十分不便,文化變遷更加不及福建沿海快,這一切都使樟湖方言保留了更多古代語言傳統,稱得上是名副其實的古色古香、古語古音。


二、樟湖方言的音韻特徵

(一)韻母特徵

樟湖方言韻母比普通話更複雜,為了方便標註和理解,暫藉助英語英標輔助說明。主要特點有三個。

1、單元音豐富。普通話有【a、o、e、i、u、ü】6個單元音。而樟湖話因為保留入聲的關係,單韻母中類似英語般,多了許多半元音,如【ʌ】【ɔ】和【ə】等。因此複元音的組合相應也變化多端,如【ʌn、əi、ɔi】等,這使樟湖話韻母系統十分豐富。

如「鴨」字,在樟湖方言裡就是典型的半元音:【ʌ,音近「阿」,入聲】。

2、聲母和韻母的搭配沒有普通話那麼多禁忌。

如:「餅」【biang,三聲】、「雞」【gie,二聲】、氣【ki,四聲】等組合都可以。而類似的組合,在普通話裡是不允許的。

3、普通話裡以【un】為韻腳的字多被【ɔn、•ən】等其他韻母代替。

如「文」讀【wɔn,二聲】,「寸」讀【cɔn,四聲】等。

4、無前後鼻音之分。

從數量看,樟湖方言常用韻母至少包括:

單元音:a、ʌ、o、ɔ、e、ə、 i、 u、ü

多元音:ai、ʌi、ei、əi 、ie、iə、ui、au 、ou、ɔu、iu、ue  er

鼻 音:an、ʌn、en、ən、in、ɔn、on、ün、ian、uan、uɔn(對應現代漢語中的ong)、üan

顯然,樟湖方言韻母和當代普通話韻母的對應關係十分複雜,但如果與古代韻書參照,例如以近代格律詩的韻典——宋朝的《平水韻》為參照,不難發現,樟湖方言和韻書有許多相通之處:

(1)平水韻將【逢縫峰鋒豐蜂烽風楓瘋豐】等韻母為【en】或【eng】的字歸入【東冬】韻。在樟湖方言裡,這些字的韻母也都是ong。

如「風」讀作【hong,二聲】,「蜂」讀作【pong,二聲】。

(2)平水韻將【江缸窗降撞】等韻母為【an】 或【ang】的字歸入【江】韻,並且在押韻上與【東冬】韻通用。在樟湖方言裡,這些字的韻母也都是【ɔn】。

如「降/缸」讀作【gɔn,四聲/二聲】,窗讀作【cɔn,二聲】,飯讀成【bɔn,三聲】。並且,在樟湖方言裡,【uɔn】與【ong】接近,只是開口與半開口的區別,押韻通用也合乎邏輯。

(3)平水韻將【真人身陳仁珍】等韻母為【eng】的字與【親賓濱檳繽鄰】等韻母為ing合併歸入【真】韻。同樣,在樟湖方言裡,這些字的韻母都是【in】。

如:真讀【jin,二聲】、人讀【yin,一聲】、陳讀【din,一聲】等。


類似的例子還有很多,充分說明了樟湖方言的古老,從唐宋到現代,在音調上依然原汁原味,保留著當初的古樸,樟湖方言可謂是研究唐宋音律的活韻典。與之相比,現代普通話音調卻早已歷經滄海桑田的巨大變遷。

從今天的角度看,拿樟湖方言與普通話相比,自然迥然不同,所以許多外地人聽不懂樟湖方言也十分正常。不妨假設,如果有一位宋朝年間的人士穿越到今天,他可能聽不懂普通話,卻一定會對樟湖方言備感親切。

 (二)聲母特徵

同樣,樟湖方言裡聲母與普通話也有很大不同。

一是無唇齒音。普通話中多數唇齒音【f】聲母的字在樟湖方言中多被聲母【h】或其他聲母替代。

如「風」讀【hong二聲】。類似的字還包括:福【hu入聲】、浮【pu一聲】、粉【hong入聲】、肥【bui一聲】等。這也造成當地人學普通話容易【f\h】不分。

二是無捲舌音。只有【z、c、s】而沒有普通話中【zh、ch、sh、r】。

如:「錯」讀【cɔ四聲】,所讀【su,入聲】,做讀【zɔ,四聲】,瘦讀【səi,二聲】等。

另一部分則被聲母【j、q、x】代替。

如:字讀【ji,三聲】,樟讀【juan,一聲】,尺讀【que,入聲】,車讀【qia,二聲】,上讀【xuan三聲】,身讀【xin二聲】等。 因為沒有捲舌音,多數當地人學普通話也分不清平舌與捲舌的區別。

三是普通話中部分【r】為聲母的字多被【n】代替。

如:日【ni,輕聲】,汝【nü,入聲】,軟【nüan,三聲】等。

四是普通話中部分【j、q、x】作聲母的在樟湖方言中多被g、k、h代替。

如:雞【gie二聲】,街【ge一聲】,劍【gian四聲】,氣【ki,四聲】,球【giu一聲】,縣【gen三聲】等。

五是普通話中部分【z、c、s】作聲母的在樟湖方言中多被【j、q、x】代替。

如:煮【jü,三聲】、春【qün,二聲】、上【xuan,三聲】、叔【jü,入聲】等。

除此以外,其他聲母仍基本保持與普通話聲母的對應關係。

小結:因為沒有唇齒音與捲舌音,樟湖方言聲母個數明顯少於普通話聲母個數,包括【b、p、m、d、t、n、l、g、k、h、j、q、x、z、c、s、y、w】共18個。與學者研究的閩方言聲母只有15個並不一致。

(三)聲調特徵

古代漢語有【平、上、去、入】四聲,其中平聲又分陰平、陽平,相當於現代漢語的第一聲,第二聲,上聲相當於第三聲,去聲相當於第四聲。至於入聲字,現代漢語中早就沒有了,但樟湖方言裡仍原滋原味地保留著。也因而,樟湖方言聲調比普通話更複雜、更豐富,更接近古代漢語。樟湖方言從聲調看,大略分為以下幾種:

(1)陰平:相當於普通話的第一聲。如【瓶】讀作【bin,一聲】

(2)陽平:相當於普通話的第二聲。如【兵】讀作【bin,二聲】

(3)上聲:與普通話第三聲有較大區別,接近於普通話的三聲、四聲之間。

如:「好」讀作【həu,近三聲】,「也」讀作【yʌ,近三聲】。

(4)去聲:相當與普通話第四聲。

如:去讀作【kue,四聲】,厝讀【que,四聲,音同「卻」】

(5)入聲:發音短促,音節末尾類似英語中有[-k]、[-p]的輔音。如鐵讀【tiek】、白讀【bʌp】、拍讀【pʌp】、福讀【huk】等。

從聲調看,樟湖方言與普通話相比,各聲調調位普遍略高於現代漢語4聲,加上入聲字存在,故給人印象發音較硬,有時難免覺得嗓門粗,說話像吵架

三、樟湖方言的詞彙特徵

從詞彙上更容易看出樟湖方言的古老。樟湖方言有一大批屬於其他方言少見的方言詞。這些方言詞有兩個特點:,一是繼承古代的詞彙較多;二是單音節詞彙較多。下面列舉一些常見的例子:

(1)人稱代詞

第一人稱:我【guəi,入聲】。

第二人稱:汝【nü,三聲】,相當於普通話的你。

第三人稱:伊【yi,一聲】,相當於普通話的他/她/它

新哺【xin二聲,bu三聲】:兒媳婦。

姿娘【jü一聲,nüan一聲】:女人 ,老年的叫【老姿娘】,女姟子則稱作【姿娘子】。

後生【hao三聲, san二聲】:青年。年輕人也叫【後生子】。

(2)名詞

卵【lɔn,三聲】:蛋。俗話說,覆巢之下,豈有完卵。在樟湖方言裡沒有蛋這個詞,全代之為卵。故【雞卵】即雞蛋、【卵糕】即蛋糕。

禾【wəi,一聲】:稻子。

厝【que,四聲】:房子。故【去厝】即回家。【起厝】即蓋房子。

瀾【lan,四聲】:口水。故【唾瀾】即吐口水。

目【məi,一聲】:眼 。在樟湖方言裡,眼睛有個專門的詞,叫目究【jiu,二聲】。故【目究油】即眼淚。

飯【bɔn,三聲】箸【d—ü,三聲】:筷子。

鼎【diang,入聲】:特指炒菜用的各種弧形底的鍋。樟湖方言裡只有一種欽鍋【kin一聲,guo二聲】,專指燒開水用的平底的鍋。

日【ni,一聲】:太陽,當地也叫日頭【ni tao一聲】

面【min,四聲】:臉。所以【洗面】即洗臉。而表示麵粉、麵條時,音仍讀【mian,三聲】

索子【sɔu一聲,guan入聲】:繩子

番薯【fan,qū,均陰平】:地瓜

批【pie,二聲】:書信。

(3)動詞

炊【qəi,二聲】:蒸。在樟湖方言裡,蒸饅頭叫【炊饅頭】,其他包括【炊魚】、【炊肉】等。

宰【tai,一聲,音同「胎」】:殺。如【宰魚】、【宰雞】等。

曝【pɔ,二聲】:曬。如曬太陽應說成【曝日頭】

落雨【lou,輕聲 yu,入聲]:下雨 。

拍【pa,入聲】:打。打人應為【拍人】,打球應為【拍球】。

困【kɔn,四聲】:睡。睡眠應為【困眠】[kɔn,min]

呷【xia,一聲】:吃。如【呷飯】,【呷菜】,【呷酒】。

4、形容詞

肥:胖。在樟湖方言裡,如想表達【他太胖了】,正確地說法是【伊過肥了】。

烏【wu,二聲】:黑。天黑了應該說【天烏了】,記得以前孫燕姿把「天黑黑」唱成【天烏烏】,應該也是閩方言的關係。

懸【gen,一聲】:高。高大應該說【懸大】。山高應該說【山懸】。

跌鼓【音近普通話】:丟臉。【跌鼓死了】即太丟臉了,太不好意思了。

5、量詞

樟湖方言裡最常用的量詞是「其」【gi,一聲】,相當於普通話的「個」。如:【十其蘋果】:十個蘋果。【十其八】:十個八個。而同樣的用法一般在先秦古漢語中才有使用,之後漢語中幾乎就沒有這樣的用法了。由此也再次驗證了樟湖方言的古老。

四、樟湖方言的語法特徵

1、形容詞-量詞-名詞的結構形式普遍存在。

如:大頭牛、小個蘋果

2、動物類名詞往往性別後置。

如:雞母(母雞)、豬母(母豬)

3、賓語提前的現象比較常見。

如:【蘋果買兩斤】。普通話裡通常說【買兩斤蘋果】。

4、動詞【有】的特殊用法。放在動詞的前面,表示完成時態。

如:【我有收著汝的批】 (我收到了你的信)。

有時也表示肯定語氣。如:【這個物汝不要?】[這東西你要不要?]【我有要】。[我要。]

5、動詞"去"常用作補語,表示動作行為已成為結果,相當於"已經"的意思。

如:"飛去了"(已經飛了),"死去了"(已經死了),"碗破去了"(碗已經破了)。

五、結束語

由於精力和能力的關係,儘管花了不少時間,也參考了一些資料,但仍然只是對樟湖方言鳳毛麟角的整理,錯誤及紕漏之處也在所難免。

方言是寶貴的區域性文化遺產和精神財富。隨著時代的發展,新事物、新詞彙、新語法等的出現,也不可避免地影響著方言的進一步演變。可以預見,古老而又年輕的樟湖方言,一定會繼續存在,並在時代的浪潮中不斷煥發新的生機。

 


相關焦點

  • 話說南平(40)千年名鎮樟湖坂
    然而,古樟湖的崢嶸歲月,在歷史的天河裡僅似流星劃空般一閃而過。古鎮也早已離我們遠去,而它留給後人的傳說猶如訴說著昨天的故事。感恩南平市文化名人劉光舟先生,筆酣墨飽地回眸了民國時期樟湖坂軼事趣聞、風土人情、老厝古街、道德情操;描繪了古時的樟湖坂民風淳樸,門不閉戶,安分守紀,自食其力,富不欺貧,貧不仇富的和諧情景;謳歌了樟湖人「富者不奢,窮者有志,商者存信,民者有序。」良好的民風。
  • 美麗樟湖
    樟湖悠久的歷史,完好的古建築、古蹟,濃鬱的民俗風情,獨特的大水庫區風貌和完善的基礎設施,熱情周到的服務,特別優惠的扶持政策措施,它是南平市316國道經濟走廊和庫區經濟開發帶,閩北大武夷北山南水旅遊格局的一顆璀燦的明珠。這裡是投資開發旅遊觀光和發展大工業的最佳熱土,我們誠歡迎各界人士來樟湖投資創業,造福桑梓,共同為樟湖的再輝煌增添光彩和榮耀。
  • 樟湖的蛇文化
    在我國福建省閩江中遊有一個名叫樟湖的地方,那裡很早的時候就有了很濃厚的蛇類文化底蘊,東漢許慎在《說文解字》中曰:「閩,東南越,蛇種。」說明早在秦漢時期,生活在福建的閩越人都以蛇為圖騰加以崇拜。隨著時光流逝,歷史變遷,閩文化重要特徵之一的崇蛇習俗,仍廣為流傳於民間。至今在八閩大地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崇蛇、祭蛇習俗。
  • 樟湖民謠團原創音樂視頻 | 樟湖崇蛇歌
    演          唱:李玉珠視 頻 剪輯: 甘龍發、陳振華往期回顧:《溪口啊我的家鄉》歌詞:《樟湖崇蛇歌今日齊開懷,樟湖更美麗! 小夥最是神氣,盤蛇相互比。姑娘與蛇同舞、笑嘻嘻。小朋友,鼓足了勇氣。觸摸著青蛇,小心翼翼。遊客來八方,紅酒香千裡。風味美食,垂涎欲滴,垂涎欲滴!
  • 廖克忠、陳振華 | 樟湖民間酒宴習俗
    說起宴席,不免想起家鄉樟湖的酒席,它傳承著地方的舌尖文化和民間民俗民風。樟湖酒席分為兩大類:喜宴和喪宴,即紅白喜事。喜宴包括婚事嫁娶、新房喬遷、彌月周歲、壽誕慶典。喪宴主要是答謝酒。樟湖舊時宴席在擺桌、進席、上菜,散宴方面頗有講究,十分注重儀式感。喜宴酒桌的擺法大致分為正桌酒與橫桌酒區別。
  • 樟湖蛇節,一場無與倫比的人蛇狂歡盛宴!!
    樟湖美食吸引無數遊客【美圖徵集】延平的美,等您發現,與我們分享!【魅力樟湖】美到極致是銷魂!
  • 18年拒繳電費之地,如何補齊「治理欠帳」 福建樟湖庫區幹部「四下...
    「2015年,曾有一家天津的新能源汽車公司有意向到樟湖投資,但看到這裡電壓不穩、交通不便,最終投資也不了了之。」樟湖鎮溪口村村主任廖克亮言語中充滿著無奈。於是,南平掀起了第三次樟湖用電秩序專項整治行動。調研先行。2018年12月,延平區下派30多名幹部深入樟湖鎮,入戶走訪5185戶、召開多次村民座談會,收集到群眾關於「電改」的意見建議6大類165條。梳理問題發現,樟湖庫區用電秩序整治,難就難在「當地村民對電改有牴觸情緒」。
  • 石家莊本地方言原創整理
    在這裡搜集整理的石家莊北部縣區(平山、靈壽、行唐等地)一帶的方言土話的文字版,這些都是根據發音意會的,具體字可能不太準確,大部分詞彙網上搜不到什麼意思,但是會讓一些漂泊在外地的家鄉人或許能倍感親切。
  • ...浙江方言調查資料的整理、研究及資料庫建設」開題會議在杭師大...
    2020年8月14日,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標項目「20世紀中葉浙江方言調查資料的整理、研究及資料庫建設」開題會議在杭師大人文學院召開。會議採取線上和線下相結合的模式。徐教授從研究對象和總體框架、總體思路及主要內容、本課題研究在問題選擇、研究方法、文獻資料等方面的突破、創新或推進之處等方面作了詳細陳述,並展示了20世紀中葉浙江方言調查資料的原件照片,最後介紹了該課題的時間安排及預期目標。其後五個子課題負責人分別從主要問題和重點內容、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研究目標與預期成果三個方面做了詳細介紹。   專家評議和集體交流環節由南京大學文學院顧黔教授主持。
  • 源遠流長的民間語言五臺方言
    它讓我看得愛不釋手,感到很親切、很喜歡很有興趣,因而認為這部書稿簡直把五臺方言挖掘、收錄、整理的相當詳盡、細緻、具體,稱得上是一部難得的珍品,是敢為天下先的傑作,是值得讚揚的巨著,是對現有我國方言文化的一大貢獻,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
  • 戴凱勳1975年整理的流沙河瓦子坪方言與普通話對應規律表。
    戴凱勳1975年整理的流沙河瓦子坪方言與普通話對應規律表。 這是一次橫穿寧鄉的行走。 從東到西,我們穿越了花明樓鎮、玉潭街道、煤炭壩鎮、流沙河鎮。海拔越來越高,坡道越來越多,耳邊的寧鄉話也越來越難懂,從說「吃噶噠」(吃完了)的下寧鄉走到了說「吃噶哩」的上寧鄉。
  • 汝城方言整理釋義,看你知道多少?
    【汝城方言】整理釋義:譚貴良1.用汝城話罵人有些很不文明,有的粗鄙得不堪入耳,有的歹毒得如蛇蠍心腸。
  • 方言童謠餘韻悠長耐人尋味
    講座全程以石岐話進行,以一種討論交流的形式開展,營造了濃厚的本土文化氛圍,對於方言童謠之韻味的展示更顯淋漓盡致。鄭集思  整理童謠意義重大「很多人可能不知道『豆皮婆』是什麼意思,其實這是民間用來調侃麻面婦女的說法。」主講人鄭集思在講座中對童謠中涉及的方言俚語作了進一步講解。
  • 我們整理了全國的方言表情包,北京腔拽、四川話莽,最狠還是廣東話…
    我們整理了全國的方言表情包,北京腔拽、四川話莽,最狠還是廣東話…>今天文字君就帶大家一起來瞧瞧全國各地的方言應用在表情包中會產生什麼樣的神奇魔力!四川人說話幽默,語調輕快方言中一些詞語的發音更是讓人覺得奶聲奶氣因此就算四川人說祈使句都能從中擠出調侃的意味來雖說四川方言難懂比如他們管廣場舞叫壩壩兒舞管老鼠叫風車車管櫻桃叫enter???
  • 從《海澨方言》到《樂清方言詞典》 樂清土話的大本營
    就說《海澨方言》的書名,很多讀者不去細究,可能就不會了解。海澨的澨念「是」,是海濱之意。南朝梁國的江淹,就是「江郎才盡」的江淹,他在詩裡寫過:「且泛桂水潮,映月遊海澨。」陸遊也在詩裡寫:「伏櫪天涯老,吞舟海澨橫。」鄭觀應更是在《盛世危言·防邊下》裡自誇:「鄙人生長海澨,精識洋情。」《海澨方言》裡的海澨,既有海濱的意思,也有地名的意思。
  • 逝去的光影 流淌的方言
    這本書用60多篇短散文,輕鬆愉快地講解了沙地方言中有代表性的詞語。比如「有淘剩」——淘剩指流失後所餘,比如牛羊肉燒了縮水嚴重,是沒淘剩。沙地人喜歡實惠、實在、能結結實實地過日子的東西。太好看的東西沒淘剩。太容易得來的東西,容易失去;太容易得來的人,也不太懂得珍惜。方言能反映出人們生活的思維方式、精神氣韻。
  • 七萬餘字的《宜春方言詞典》正式出版
    中國發展網訊 首次全面、系統地、前後歷時三年對轄區內所有縣市語言進行研究、整理的《宜春方言詞典》正式出版。據了解,《宜春方言詞典》是地方語言研究和成果運用的一項重大突破。她將方言研究工具化、實用化,涵蓋了全市十個縣市區的方言詞彙,收集的詞彙總量達5047個,全書共有70000餘字,分別收錄了十個縣市區的不同方言,並以首個拼音字母按順序排列,便於大家按序索引尋找;同時以普通話與方言對應比照,能夠讓學習的人較快地找到語言感覺,更容易讓學習者快速聽懂、簡單使用,再與當地人進行實踐交流和學習,可以讓學習者較快地進入語言環境,在較短時間內達到與當地居民基本相同的水平。
  • 江蘇宿遷那些方言,翻譯成普通話是啥意思三
    前面寫了2篇有關宿遷方言翻譯成普通話的內容,宿遷地方雖然不大,但是還有方言說法不一樣的,各種叫法都有的,沒有什麼錯不錯的說法,方言麼就是這樣,很多事無法用文字去正確描述,只能擬聲詞描述了,今天再分享一些吧,好多人回復了,我收集整理了一下:
  • 湖北高校為援鄂醫護編方言對照表:太勞煩您兒噠是感謝
    新京報訊(記者 張靜姝)湖北第二師範學院湖北方言文化研究中心牽頭組成一個40人的「語言服務隊」,對湖北省16個地級市的方言進行調查研究後,整理出了抗擊疫情過程中醫患溝通常用的詞語和句子,形成普通話和本地方言對照表。
  • 州區作家韋成一《方言俚語故事多》前言一
    以非物質文化的方言為載體,寫點適應現代快節奏,民眾喜聞樂見,很接地氣,且有濃濃鄉土美味,精短到一分鐘的民間小故事,作為大眾茶餘飯後民間休閒文化的補充。還可以順便添點兒文化,悟點哲理,記住鄉愁,取點兒樂趣,獲點兒教益。這,就是寫這本書的初衷和藍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