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年拒繳電費之地,如何補齊「治理欠帳」 福建樟湖庫區幹部「四下...

2021-01-17 中國經濟網

原標題:18年拒繳電費之地,如何補齊「治理欠帳」 福建樟湖庫區幹部「四下基層」治理「沉痾」記

本報記者鄒聲文、孟昭麗、王成、張華迎

▲樟湖鎮全景。  張章銀攝

▲樟湖鎮線網改造前後對比。  陳妹攝

曾經,因為對補償政策不滿等原因,樟湖庫區移民連續18年不交電費,一樁樁用電怪象令人匪夷所思:冬日在豬圈裡裝上浴霸,為豬崽取暖;夏日挑燈跳廣場舞,四臺大功率冷風機勁吹降溫……用電失序一度帶壞了社會風氣,拖累了經濟發展。

去年下半年以來,福建省南平市踐行「四下基層」好作風,對準「沉痾」下「猛藥」。600名幹部「一竿子插到底」,分成8個小組分別派駐8個重點村,以細緻的群眾工作贏得庫區移民認可,困擾了樟湖18年的用電秩序得以恢復。

18年「沉痾」難治理

電網多年不改造,用電超負荷導致電壓不穩,高峰期停電、電器被燒壞是常事

深秋季節,從南平市區驅車約一小時,記者來到水口水電站最大移民鎮——延平區樟湖鎮。沿途青山如黛、綠水環繞。站在新鎮區登高遠望,不足一公裡外的水口庫區碧波微瀾、江水浩淼。

幾十米的水下,是曾被淹沒的樟湖鎮13個村1.4萬畝耕地。這裡曾有著作為閩江渡口的繁華集鎮。一幅樟湖舊鎮的水墨圖上,鱗次櫛比的建築群仍可見古風遺韻。

「1991年3月,1.9萬餘名庫區移民被集中安置在離舊鎮1公裡外的新址。」樟湖鎮黨委書記陳家容回憶說。

淹田、淹地、淹房……伴隨著閩江渡口這一交通區位優勢的喪失,樟湖鎮繁華難續。原先依靠渡口經濟為生的部分移民,生計急轉直下。

水口電站「功在國家、利在電站、難在政府、苦在移民」的順口溜,在樟湖移民中廣為流傳。

此外,不少移民認為,國家對其他同類項目的補償優於水口電站。這種「攀比」導致他們對庫區移民政策,從質疑到不滿,甚至對抗情緒蔓延。

2001年開始,除部分黨員幹部和少數群眾外,樟湖鎮絕大多數群眾拒繳電費,用電秩序陷入長期混亂。

「有的村民直接從低壓線接線盜電,有的村民在電錶上做手腳,還有村民對催繳電費置若罔聞。」國網南平供電公司副總經理李曉雲說。

據測算,樟湖鎮用電失序,每年給電網公司帶來的電費損失上千萬元。

樟湖鎮多位群眾反映,10多年拒繳電費,一些村民對「電費」的概念越來越模糊:冬日在豬圈裡裝上浴霸,為豬崽取暖;夏日挑燈跳廣場舞,四臺大功率冷風機勁吹降溫;有的村民晚上睡覺不關燈,長期離家不關空調……

一位村民說,「走在樟湖鎮,你會發現,這裡賣的冰箱、電磁爐等家用電器都是最大功率的。」

看似「賺」了的村民慢慢也發現了諸多「不利」。

電網多年不改造,用電超負荷導致電壓不穩,高峰期停電、電器被燒壞是常事。「燒出來的飯經常是夾生飯。」樟湖鎮新嶺村村委會主任陳登全說。

村民普遍反映,遇上過年過節,停電、跳閘情況更為嚴重。有的村民中午就要開始準備煮晚飯,「挨家挨戶輪流煮飯過年」漸漸成為常態。

用電失序也導致樟湖鎮營商環境惡化,目前沒有一家規模以上企業。「2015年,曾有一家天津的新能源汽車公司有意向到樟湖投資,但看到這裡電壓不穩、交通不便,最終投資也不了了之。」樟湖鎮溪口村村主任廖克亮言語中充滿著無奈。

電,這個再普通不過的生活必需品,竟變成了樟湖庫區的一個敏感詞,不少村民談「電」色變,在心裡打上了「死結」;

電,更是一道令當地幹部苦苦求索而不解的難題,電改不力助長了歪風邪氣,一時間沒有幹部願意到樟湖任職;

用電失序帶壞了社會風氣,基層治理陷入惡性循環,基層組織換屆也難以正常進行……

2007年、2010年,延平區先後開展了兩次用電秩序整治,卻遭到大量村民阻攔。電力設備難進村、基層幹部難入戶,都以失敗告終。推進樟湖電改,成為樟湖人眼中「不可能完成的事」。

「四下基層」啃「硬骨頭」

下派幹部紮根基層問計於民,推開了群眾的家門,更打開了群眾關閉已久的「心門」

「一定要打破惡性循環,不能再將『爛攤子』留給下一任。」南平市副市長、時任延平區委書記何明星說,按照南平市委的部署,區、鎮各級幹部堅持「信訪接待下基層、現場辦公下基層、調查研究下基層、宣傳黨的方針政策下基層」。這一「四下基層」的好作風,為老大難問題找到了解決辦法。

治理困境由電引發,打開癥結仍然要從電改開始。於是,南平掀起了第三次樟湖用電秩序專項整治行動。

調研先行。2018年12月,延平區下派30多名幹部深入樟湖鎮,入戶走訪5185戶、召開多次村民座談會,收集到群眾關於「電改」的意見建議6大類165條。

梳理問題發現,樟湖庫區用電秩序整治,難就難在「當地村民對電改有牴觸情緒」。

「下派幹部深入調查研究,紮根基層問計於民,首先推開了群眾的家門,更打開了群眾關閉已久的『心門』,推動了實際問題的解決。」延平區委副書記葉文平說。

針對群眾反映強烈的通信運營商線纜雜亂無序問題,承諾在電網改造時同步開展弱電線纜梳理整改工作;建立「村企(鎮村)共建聯創」機制,供電公司與8個重點村共建幫扶,給予項目和資金支持。同時,組織6家企業到樟湖開展企業用工招聘會,提供百餘個就業崗位。

延平從全區抽調600名幹部分成8個小組,分別派駐樟湖鎮8個重點村,並由區四套班子各2名副職擔任8個小組組長,採取先培訓後宣傳、先研判後施工、先規範後打擊、先黨員幹部後一般群眾、先重點後一般的「五先五後」工作法,逐步推進。

「各村50多名兩委幹部5天內全部帶頭完成,再帶動黨員、村民代表、鄉賢能人、普通村民接受電改。」何明星說。

採訪發現,下派幹部和鎮村幹部以群眾利益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以細緻的群眾工作、人性化的舉措,贏得了群眾信任。

多位村民向記者講述了電改過程中令人印象深刻的小故事。

為了不影村民用電做午飯,施工隊每天中午都不施工;如果第二天要施工,頭一天也會先打好招呼;因施工停電造成冰箱裡食物變質,工作組會全額賠償。

在上坂街,村主任張文釵入戶宣講時,一位80多歲的老人因不理解,一氣之下潑出了開水,張文釵脖子被燙紅了,可他忍痛仍繼續動員,並最終感動了老人。

溪口村有一戶人家婦女「坐月子」,當地鄉俗忌諱「鐵碰鐵」,怕施工時的敲擊聲影響產婦和孩子,堅決不讓施工。後來當地幹部和施工隊商量,想出個方案:打線孔時用木榫,敲釘時墊軟片,既避免了「鐵碰鐵」,又降低了噪聲。這戶人家被施工人員的真誠所感動,當即同意施工。

新嶺村村民楊小婷說,自己的住房年久失修,外牆很薄難以施工。在更換電錶時,下派幹部和村幹部「你一百、我二百」,捐助了1800元,幫助她將住房外立面整飭一新。

截至今年4月,樟湖鎮高低壓電網改造和智能電錶更換均100%完成,用電秩序恢復正常。

短短半年時間,就攻下了困擾樟湖18年的電改難題,這是樟湖人想都不敢想的事。

「掃黑除惡專項鬥爭的強大威懾力發揮了重要作用。」樟湖派出所所長葉曉松告訴記者。

針對樟湖鎮電網改造施工現場阻工,以及小範圍發放「傳單」、利用微信群聊網絡傳謠等情況,延平區及時派出由公安、法院、檢察院等部門近100名人員組成掃黑除惡工作組。50名跟隨工作組進村,另外50名機動待命,對苗頭性問題「露頭就打」,形成了電改的強大正面攻勢。

「8名曾在樟湖工作過的公安派出所負責人,分別下派到8個重點村,他們熟悉當地情況、基層經驗豐富,對重點人員保持密切關注,確保電改平穩有序進行。」葉曉松說。

電改「點亮」新生活

漫步在樟湖鎮,萬家燈火漸次點亮,老年人圍坐在一起看電視,一派其樂融融的景象

在樟湖鎮,18年風吹日曬雨淋,庫區移民時建設的低壓電網線路早已老化,加上一些村民私接電線,存在安全隱患。

「不交電費雖然佔了點小便宜,但電網滯後給生活帶來了大麻煩,其實我們心裡也都盼著電改。」新嶺村村民蔡曉麗說。

電改之後,樟湖鎮處處呈現著生活新氣象:電壓穩了,家裡的電器全開都不會跳閘,洗澡、做飯也不用再排隊了;電網更新了,電線私搭亂接的現象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規劃有序、整潔美觀的新電網。

深秋的傍晚,漫步在樟湖鎮的大街小巷,萬家燈火漸次點亮,涼風習習吹來村民家中的陣陣飯菜香。村委會的活動室裡,老年人圍坐在一起收看電視節目,一派其樂融融的景象。

電改讓樟湖群眾告別了用電不便之苦,但長期發展滯後造成的產業空心化、人口空心化,更牽動著樟湖人的心。

記者在樟湖鎮走訪發現,多個村裡很少看到青壯年。留在村裡的大部分都是老、弱、病、殘、幼群體。

當地鎮村幹部告訴記者,庫區移民後,為謀生計不少村民背井離鄉,到大城市打拼,多個村的常住人口比例不及戶籍人口的一半。

「18年的時間,犧牲了我們這一代人的幸福,樟湖的下一代人不能再受影響。」下坂村村支書陳斌感慨地說。

「首先要鞏固來之不易的用電秩序整治成果。」上坂村駐村幹部吳仁燦說,樟湖鎮8個重點村分別留有1名下派幹部專司催繳電費,6、7、8、9月的電費雖然實現100%收繳,但仍有約30%的住戶需上門催繳,應該適時將電費收繳工作引入依法依規軌道,引導村民形成自覺。

「當年拋家舍業,拆遷補貼都蓋了新房,離開古鎮後還丟了飯碗。」坂頭村村民王女士坦言,「目前老兩口沒有穩定的收入來源,用電多的時候每月六七百度,超出優惠部分實行階梯電價,也是一筆不小的開支。」

延平區庫區移民開發局局長胡裕光介紹,目前移民主要享受兩方面政策優惠:一是每人每年500度用電優惠,其中240度由樟湖鎮財政全額補貼,另外260度享受單價0.306元的優惠電價;二是國家層面自2006年開始執行的,每人每月50元的庫區移民補貼。

樟湖鎮多位村民期盼,當地群眾為水口水電站建設作出了巨大貢獻,希望能有一些扶持政策助力當地加快發展。

發展是解決當前樟湖一切問題的「金鑰匙」。針對村民想發展、要致富的期盼,記者了解到,南平市委日前已作出決定,在樟湖鎮全面推行「機關聯鄉村、黨建促振興」機制,優選14個市直機關黨支部與樟湖鎮的14個村全面結對共建。

按照「抓好一個班子、找好一條路子、建好一個機制、打好一個基礎」的要求,因村制宜、精準施策,以外力激發內生動力,鞏固用電秩序整治成果,推動樟湖全面振興,實現由「亂」到「治」再到「興」的轉變。

「『機關聯鄉村、黨建促振興』,是對習近平總書記當年幫助南平總結提煉的『高位嫁接、重心下移,夯實農村工作基礎』農村工作機制的創新拓展,是機關黨建助力鄉村振興的創新實踐。」南平市委常委、組織部長林旭陽說。

南平目前正在為樟湖謀劃一張新藍圖:把黨建創新機制優勢轉化為基層治理的效能,推動政策、資金、人才等要素下沉,幫助樟湖庫區因地制宜發展現代農業、鄉村旅遊等特色產業,壯大村級集體經濟,推進「百姓富、生態美」。

「我們將扶持當地儘快補齊發展欠帳,早日重現樟湖千年古鎮往昔的繁華與文明。」林旭陽說。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相關焦點

  • 美麗樟湖
    樟湖鎮位於閩北的最南陲,地處延平,尤溪、古田、閩清四區縣結合部,是閩江中遊最大的集鎮,也是水口水電站最大庫區移民新建鎮,全鎮疆域面積198.18平方公裡,轄六街八村,一個社區居委會,總人口2.38萬人。
  • 延平區移民開發局為庫區發展、移民增收廣開門路
    延平區現有水口、沙溪口、峽陽、照口等四個大中型水電站庫區及省外自主遷入移民54700人,分布在樟湖、太平、爐下、夏道、西芹、南山、大橫、茫蕩、來舟、王臺、峽陽11個鎮和水東、水南、黃墩3個街道辦事處。
  • 樟湖方言整理
    加上當地居民既有古老閩越族的遺裔,又有歷朝歷代中原各地輾轉遷徙的居民,在文化上融合了閩越文化與中原文化的內在特點,在語言上也最終形成了自成體系、獨具特色的樟湖方言。如:煮【jü,三聲】、春【qün,二聲】、上【xuan,三聲】、叔【jü,入聲】等。除此以外,其他聲母仍基本保持與普通話聲母的對應關係。小結:因為沒有唇齒音與捲舌音,樟湖方言聲母個數明顯少於普通話聲母個數,包括【b、p、m、d、t、n、l、g、k、h、j、q、x、z、c、s、y、w】共18個。
  • 話說南平(40)千年名鎮樟湖坂
    明清時代的樟湖坂無法勾劃出它的村容鎮貌,幸好清代嘉慶時,福建鄉試同考官,南平知縣楊桂森留下一首詩:《樟湖坂寺雨》,詩云:「溪漲寬來一航渡,相看魚樂自如如。」此寺即湖邊的《福慶堂》,有「仙都龍窟」之稱。溪水漲了,去對岸沙洲便要過渡,坐在船上可以看到江裡的魚兒的遊樂,描寫了當年閩江的自然生態。先有靜江鎮,後有樟湖鎮。
  • 樟湖的蛇文化
    在我國福建省閩江中遊有一個名叫樟湖的地方,那裡很早的時候就有了很濃厚的蛇類文化底蘊,東漢許慎在《說文解字》中曰:「閩,東南越,蛇種。」說明早在秦漢時期,生活在福建的閩越人都以蛇為圖騰加以崇拜。隨著時光流逝,歷史變遷,閩文化重要特徵之一的崇蛇習俗,仍廣為流傳於民間。至今在八閩大地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崇蛇、祭蛇習俗。
  • 名校優秀生掛職基層幹部,福建引進生制度6年實效如何
    今年是福建省三明市明溪縣委書記、引進生李騰到福建幹事創業的第6個年頭。  2012年以來,福建省探索從清華、北大、人大等名校引進優秀博士、碩士畢業生,直接掛職副縣(區)長、副鎮長等重要崗位幹部,並配套多項措施重點培養,旨在戰略性培養儲備年輕幹部。這一特殊的引進生制度引起了社會關注。
  • 百城千縣萬村|庫區如何脫貧攻堅?來看大渡河邊的峨邊「銅河」樣本
    村支部書記林正均、村主任任澤華為了推進住房建設、產業發展帶頭搬遷祖墳(村主任搬遷9座);村紀檢組長萬思強主動勸說奶奶退出低保戶,黨員幹部村小組組長不計報酬參加村上的基礎設施建設;黨員示範典型層出不窮,銅河村黨員幹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恪守為民之責、善謀富民之策、多辦利民之事,讓黨的旗幟高高飄揚在扶貧一線。三是發揮「明星」的示範作用。
  • 廣東乳源縣:電費糾紛致近13個村3000村民斷電一月
    電費不再優惠村民有意見  現年67歲的譚老漢從1977年就開始擔任老均村生產隊的幹部。據他介紹,當地在1958年就建成一座八裡排電站——這也是乳源解放後第一座發電站,發電站建設佔用了村裡的土地,電站在上世紀80年代前後兩次擴容,同樣佔用了均村的土地。  最初的八裡排電站由於裝機容量較小,只能滿足周邊村落的供電。
  • 水費高有人拒繳被停水,多方協調泓富小區供水恢復
    一打聽才知道,是小區大部分業主拒繳水費造成的。王先生無奈地告訴記者,因為停水,家裡開火只煮麵條,實在是「太造孽」了,希望趕快安裝「一戶一表」,大家各自繳水費。因為正處上班時間,不少業主都不在家,記者只能來到小區物業公司。
  • 拒絕繳納電費被斷電,巴西民眾卻不幹了,要求國家立即給我國補齊
    但是有些國家把這當成了應該,並不感激我們還做出了很多過分行為,這也令我們非常傷心,今天我們要看的國家就是如此,拒絕繳納電費被斷電,巴西民眾卻不幹了,要求國家立即給我國補齊。大家熟悉的像菲律賓和越南等幾個國家,均得到了我國的幫助。在我國的幫助下,他們的發展狀況得到了明顯的改善,也發展得越來越好了。
  • 6年淹不死的水下森林 三峽庫區水樺破解消落帶治理難題
    重慶三峽學院三峽水庫消落帶生態修復中心教授甘麗萍告訴記者,這些南歸候鳥飛掠過的地方就是被稱為世界級治理難題的消落帶。由於冬季蓄水和夏季防洪需要,三峽庫區水位發生周期性變化,由此形成面積近400平方公裡、落差達30米高的消落帶。在消落帶內,耐旱植物會在蓄水期被淹死,而耐淹植物會在枯水期被乾死。沒有了植物,水土會隨江水流失。
  • ...水庫庫區機關幹部開展「地毯式」摸排一氧化碳中毒防範宣傳不落...
    中國昌樂網訊 (記者 王瑞華 徐文龍)為提高居民的安全意識,減少一氧化碳中毒事故的發生,高崖水庫庫區將防範措施落到實處,築牢安全「防護網」。  12月11日上午,庫區工作人員到魏家溝等村莊發放「居民防範一氧化碳中毒明白紙」,並深入村民家中開展安全檢查。
  • ...鹽源縣農牧局幹部探訪二灘庫區甘塘鄉——雅礱江,一池清水還庫區
    記者跟隨鹽源縣農牧局幹部探訪二灘庫區甘塘鄉——雅礱江,一池清水還庫區     蹲點調查  溪洛渡、二灘、瀑布溝等水電站建成後,隨著電站的蓄水,庫區內網箱養魚的現象也陸續出現
  • 樟湖民謠團原創音樂視頻 | 樟湖崇蛇歌
    演          唱:李玉珠視 頻 剪輯: 甘龍發、陳振華往期回顧:《溪口啊我的家鄉》歌詞:《樟湖崇蛇歌今日齊開懷,樟湖更美麗! 小夥最是神氣,盤蛇相互比。姑娘與蛇同舞、笑嘻嘻。小朋友,鼓足了勇氣。觸摸著青蛇,小心翼翼。遊客來八方,紅酒香千裡。風味美食,垂涎欲滴,垂涎欲滴!
  • 興文縣:「五動」工作法推進移風易俗補齊基層治理短板
    據了解,落白亮村現有1185戶4200餘人,民風淳樸,村民熱情好客,於2017年整村脫貧。以前村裡交通不便、通訊不發達,不論誰家有紅白喜事,鄰裡鄉親都會來幫忙,「擺酒席」成為村民互動交流的重要載體。2020年5月啟動社會風氣大改善工作以來,針對在基層社會治理中存在的操辦婚喪喜慶事宜時大操大辦、相互攀比、鋪張浪費、奢華墓葬、低俗婚鬧等治理難題,該縣通過黨群聯動、整治促動、創建推動、文化驅動、保障帶動等「五動」工作法,推進移風易俗,有效補齊基層治理短板,著力破除陳規陋習、樹起文明新風。
  • 廖克忠、陳振華 | 樟湖民間酒宴習俗
    說起宴席,不免想起家鄉樟湖的酒席,它傳承著地方的舌尖文化和民間民俗民風。樟湖酒席分為兩大類:喜宴和喪宴,即紅白喜事。喜宴包括婚事嫁娶、新房喬遷、彌月周歲、壽誕慶典。喪宴主要是答謝酒。樟湖舊時宴席在擺桌、進席、上菜,散宴方面頗有講究,十分注重儀式感。喜宴酒桌的擺法大致分為正桌酒與橫桌酒區別。
  • 補齊補強水利短板 決戰決勝收官之戰
    補齊補強水利短板 決戰決勝收官之戰
  • 陳良治 | 下裡坑「契爸」庵​—為紀念顯靈庵拆舊重建而作
    「猴神信仰」先人遺留的信仰文化,樟湖坂自古有之。舊鎮下廊尾最早只有一個小石庵,建在「下裡坑」(舊稱:下李坑)後門度,此處猴神俗稱「下裡坑」契爸,只有設立神位、供奉香爐,沒有神像。有契爸咒曰:「真真降,降真靈。一柱靈香一柱靈。二柱靈香請神明。三柱靈香上界天王公降來臨:頭個師弟豬八戒,二個師弟鐵沙僧。頭戴金環赤答答,身穿鐵甲密針針。左手舉起如意棍,右手拿起水仙瓶。
  • 嶽普湖縣法院:真情感召 順利執結一起拒繳罰金「骨頭」案
    近日,嶽普湖縣法院順利執結一宗危險駕駛罪拒繳罰金的「骨頭」案,被執行人託某的弟弟如某主動幫助其繳納罰金,一起陷入僵局的拒繳罰金「骨頭」案,在執行幹警的文明執行和真情感召下順利執結。據悉,2019年某日夜間23時16分許,被告人託某酒後駕車與一輛正在行駛中的車輛相撞,造成對方車內人員輕傷。該案經檢察機關提起公訴後,嶽普湖縣法院以危險駕駛罪依法判處託某拘役五個月,並處罰金10000元。判決生效後,託某一直未履行罰金支付義務。該院刑事審判庭將案件移交執行局進行強制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