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18年拒繳電費之地,如何補齊「治理欠帳」 福建樟湖庫區幹部「四下基層」治理「沉痾」記
本報記者鄒聲文、孟昭麗、王成、張華迎
▲樟湖鎮全景。 張章銀攝
▲樟湖鎮線網改造前後對比。 陳妹攝
曾經,因為對補償政策不滿等原因,樟湖庫區移民連續18年不交電費,一樁樁用電怪象令人匪夷所思:冬日在豬圈裡裝上浴霸,為豬崽取暖;夏日挑燈跳廣場舞,四臺大功率冷風機勁吹降溫……用電失序一度帶壞了社會風氣,拖累了經濟發展。
去年下半年以來,福建省南平市踐行「四下基層」好作風,對準「沉痾」下「猛藥」。600名幹部「一竿子插到底」,分成8個小組分別派駐8個重點村,以細緻的群眾工作贏得庫區移民認可,困擾了樟湖18年的用電秩序得以恢復。
18年「沉痾」難治理
電網多年不改造,用電超負荷導致電壓不穩,高峰期停電、電器被燒壞是常事
深秋季節,從南平市區驅車約一小時,記者來到水口水電站最大移民鎮——延平區樟湖鎮。沿途青山如黛、綠水環繞。站在新鎮區登高遠望,不足一公裡外的水口庫區碧波微瀾、江水浩淼。
幾十米的水下,是曾被淹沒的樟湖鎮13個村1.4萬畝耕地。這裡曾有著作為閩江渡口的繁華集鎮。一幅樟湖舊鎮的水墨圖上,鱗次櫛比的建築群仍可見古風遺韻。
「1991年3月,1.9萬餘名庫區移民被集中安置在離舊鎮1公裡外的新址。」樟湖鎮黨委書記陳家容回憶說。
淹田、淹地、淹房……伴隨著閩江渡口這一交通區位優勢的喪失,樟湖鎮繁華難續。原先依靠渡口經濟為生的部分移民,生計急轉直下。
水口電站「功在國家、利在電站、難在政府、苦在移民」的順口溜,在樟湖移民中廣為流傳。
此外,不少移民認為,國家對其他同類項目的補償優於水口電站。這種「攀比」導致他們對庫區移民政策,從質疑到不滿,甚至對抗情緒蔓延。
2001年開始,除部分黨員幹部和少數群眾外,樟湖鎮絕大多數群眾拒繳電費,用電秩序陷入長期混亂。
「有的村民直接從低壓線接線盜電,有的村民在電錶上做手腳,還有村民對催繳電費置若罔聞。」國網南平供電公司副總經理李曉雲說。
據測算,樟湖鎮用電失序,每年給電網公司帶來的電費損失上千萬元。
樟湖鎮多位群眾反映,10多年拒繳電費,一些村民對「電費」的概念越來越模糊:冬日在豬圈裡裝上浴霸,為豬崽取暖;夏日挑燈跳廣場舞,四臺大功率冷風機勁吹降溫;有的村民晚上睡覺不關燈,長期離家不關空調……
一位村民說,「走在樟湖鎮,你會發現,這裡賣的冰箱、電磁爐等家用電器都是最大功率的。」
看似「賺」了的村民慢慢也發現了諸多「不利」。
電網多年不改造,用電超負荷導致電壓不穩,高峰期停電、電器被燒壞是常事。「燒出來的飯經常是夾生飯。」樟湖鎮新嶺村村委會主任陳登全說。
村民普遍反映,遇上過年過節,停電、跳閘情況更為嚴重。有的村民中午就要開始準備煮晚飯,「挨家挨戶輪流煮飯過年」漸漸成為常態。
用電失序也導致樟湖鎮營商環境惡化,目前沒有一家規模以上企業。「2015年,曾有一家天津的新能源汽車公司有意向到樟湖投資,但看到這裡電壓不穩、交通不便,最終投資也不了了之。」樟湖鎮溪口村村主任廖克亮言語中充滿著無奈。
電,這個再普通不過的生活必需品,竟變成了樟湖庫區的一個敏感詞,不少村民談「電」色變,在心裡打上了「死結」;
電,更是一道令當地幹部苦苦求索而不解的難題,電改不力助長了歪風邪氣,一時間沒有幹部願意到樟湖任職;
用電失序帶壞了社會風氣,基層治理陷入惡性循環,基層組織換屆也難以正常進行……
2007年、2010年,延平區先後開展了兩次用電秩序整治,卻遭到大量村民阻攔。電力設備難進村、基層幹部難入戶,都以失敗告終。推進樟湖電改,成為樟湖人眼中「不可能完成的事」。
「四下基層」啃「硬骨頭」
下派幹部紮根基層問計於民,推開了群眾的家門,更打開了群眾關閉已久的「心門」
「一定要打破惡性循環,不能再將『爛攤子』留給下一任。」南平市副市長、時任延平區委書記何明星說,按照南平市委的部署,區、鎮各級幹部堅持「信訪接待下基層、現場辦公下基層、調查研究下基層、宣傳黨的方針政策下基層」。這一「四下基層」的好作風,為老大難問題找到了解決辦法。
治理困境由電引發,打開癥結仍然要從電改開始。於是,南平掀起了第三次樟湖用電秩序專項整治行動。
調研先行。2018年12月,延平區下派30多名幹部深入樟湖鎮,入戶走訪5185戶、召開多次村民座談會,收集到群眾關於「電改」的意見建議6大類165條。
梳理問題發現,樟湖庫區用電秩序整治,難就難在「當地村民對電改有牴觸情緒」。
「下派幹部深入調查研究,紮根基層問計於民,首先推開了群眾的家門,更打開了群眾關閉已久的『心門』,推動了實際問題的解決。」延平區委副書記葉文平說。
針對群眾反映強烈的通信運營商線纜雜亂無序問題,承諾在電網改造時同步開展弱電線纜梳理整改工作;建立「村企(鎮村)共建聯創」機制,供電公司與8個重點村共建幫扶,給予項目和資金支持。同時,組織6家企業到樟湖開展企業用工招聘會,提供百餘個就業崗位。
延平從全區抽調600名幹部分成8個小組,分別派駐樟湖鎮8個重點村,並由區四套班子各2名副職擔任8個小組組長,採取先培訓後宣傳、先研判後施工、先規範後打擊、先黨員幹部後一般群眾、先重點後一般的「五先五後」工作法,逐步推進。
「各村50多名兩委幹部5天內全部帶頭完成,再帶動黨員、村民代表、鄉賢能人、普通村民接受電改。」何明星說。
採訪發現,下派幹部和鎮村幹部以群眾利益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以細緻的群眾工作、人性化的舉措,贏得了群眾信任。
多位村民向記者講述了電改過程中令人印象深刻的小故事。
為了不影村民用電做午飯,施工隊每天中午都不施工;如果第二天要施工,頭一天也會先打好招呼;因施工停電造成冰箱裡食物變質,工作組會全額賠償。
在上坂街,村主任張文釵入戶宣講時,一位80多歲的老人因不理解,一氣之下潑出了開水,張文釵脖子被燙紅了,可他忍痛仍繼續動員,並最終感動了老人。
溪口村有一戶人家婦女「坐月子」,當地鄉俗忌諱「鐵碰鐵」,怕施工時的敲擊聲影響產婦和孩子,堅決不讓施工。後來當地幹部和施工隊商量,想出個方案:打線孔時用木榫,敲釘時墊軟片,既避免了「鐵碰鐵」,又降低了噪聲。這戶人家被施工人員的真誠所感動,當即同意施工。
新嶺村村民楊小婷說,自己的住房年久失修,外牆很薄難以施工。在更換電錶時,下派幹部和村幹部「你一百、我二百」,捐助了1800元,幫助她將住房外立面整飭一新。
截至今年4月,樟湖鎮高低壓電網改造和智能電錶更換均100%完成,用電秩序恢復正常。
短短半年時間,就攻下了困擾樟湖18年的電改難題,這是樟湖人想都不敢想的事。
「掃黑除惡專項鬥爭的強大威懾力發揮了重要作用。」樟湖派出所所長葉曉松告訴記者。
針對樟湖鎮電網改造施工現場阻工,以及小範圍發放「傳單」、利用微信群聊網絡傳謠等情況,延平區及時派出由公安、法院、檢察院等部門近100名人員組成掃黑除惡工作組。50名跟隨工作組進村,另外50名機動待命,對苗頭性問題「露頭就打」,形成了電改的強大正面攻勢。
「8名曾在樟湖工作過的公安派出所負責人,分別下派到8個重點村,他們熟悉當地情況、基層經驗豐富,對重點人員保持密切關注,確保電改平穩有序進行。」葉曉松說。
電改「點亮」新生活
漫步在樟湖鎮,萬家燈火漸次點亮,老年人圍坐在一起看電視,一派其樂融融的景象
在樟湖鎮,18年風吹日曬雨淋,庫區移民時建設的低壓電網線路早已老化,加上一些村民私接電線,存在安全隱患。
「不交電費雖然佔了點小便宜,但電網滯後給生活帶來了大麻煩,其實我們心裡也都盼著電改。」新嶺村村民蔡曉麗說。
電改之後,樟湖鎮處處呈現著生活新氣象:電壓穩了,家裡的電器全開都不會跳閘,洗澡、做飯也不用再排隊了;電網更新了,電線私搭亂接的現象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規劃有序、整潔美觀的新電網。
深秋的傍晚,漫步在樟湖鎮的大街小巷,萬家燈火漸次點亮,涼風習習吹來村民家中的陣陣飯菜香。村委會的活動室裡,老年人圍坐在一起收看電視節目,一派其樂融融的景象。
電改讓樟湖群眾告別了用電不便之苦,但長期發展滯後造成的產業空心化、人口空心化,更牽動著樟湖人的心。
記者在樟湖鎮走訪發現,多個村裡很少看到青壯年。留在村裡的大部分都是老、弱、病、殘、幼群體。
當地鎮村幹部告訴記者,庫區移民後,為謀生計不少村民背井離鄉,到大城市打拼,多個村的常住人口比例不及戶籍人口的一半。
「18年的時間,犧牲了我們這一代人的幸福,樟湖的下一代人不能再受影響。」下坂村村支書陳斌感慨地說。
「首先要鞏固來之不易的用電秩序整治成果。」上坂村駐村幹部吳仁燦說,樟湖鎮8個重點村分別留有1名下派幹部專司催繳電費,6、7、8、9月的電費雖然實現100%收繳,但仍有約30%的住戶需上門催繳,應該適時將電費收繳工作引入依法依規軌道,引導村民形成自覺。
「當年拋家舍業,拆遷補貼都蓋了新房,離開古鎮後還丟了飯碗。」坂頭村村民王女士坦言,「目前老兩口沒有穩定的收入來源,用電多的時候每月六七百度,超出優惠部分實行階梯電價,也是一筆不小的開支。」
延平區庫區移民開發局局長胡裕光介紹,目前移民主要享受兩方面政策優惠:一是每人每年500度用電優惠,其中240度由樟湖鎮財政全額補貼,另外260度享受單價0.306元的優惠電價;二是國家層面自2006年開始執行的,每人每月50元的庫區移民補貼。
樟湖鎮多位村民期盼,當地群眾為水口水電站建設作出了巨大貢獻,希望能有一些扶持政策助力當地加快發展。
發展是解決當前樟湖一切問題的「金鑰匙」。針對村民想發展、要致富的期盼,記者了解到,南平市委日前已作出決定,在樟湖鎮全面推行「機關聯鄉村、黨建促振興」機制,優選14個市直機關黨支部與樟湖鎮的14個村全面結對共建。
按照「抓好一個班子、找好一條路子、建好一個機制、打好一個基礎」的要求,因村制宜、精準施策,以外力激發內生動力,鞏固用電秩序整治成果,推動樟湖全面振興,實現由「亂」到「治」再到「興」的轉變。
「『機關聯鄉村、黨建促振興』,是對習近平總書記當年幫助南平總結提煉的『高位嫁接、重心下移,夯實農村工作基礎』農村工作機制的創新拓展,是機關黨建助力鄉村振興的創新實踐。」南平市委常委、組織部長林旭陽說。
南平目前正在為樟湖謀劃一張新藍圖:把黨建創新機制優勢轉化為基層治理的效能,推動政策、資金、人才等要素下沉,幫助樟湖庫區因地制宜發展現代農業、鄉村旅遊等特色產業,壯大村級集體經濟,推進「百姓富、生態美」。
「我們將扶持當地儘快補齊發展欠帳,早日重現樟湖千年古鎮往昔的繁華與文明。」林旭陽說。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