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協調已恢復供電,但村民與供電部門的歷史糾葛仍未解決
社會觀察不久前,本報接到乳源縣桂頭鎮均村村民的投訴,稱當地從去年12月底開始被廣東電網乳源供電局剪斷高壓線,導致該鎮13個自然村700多戶村民無電可用。
記者趕往當地,發現群眾反映的情況屬實,乳源縣供電局因電費糾紛對均村採取了斷電措施,給當地村民的生活帶來很大不便。在採訪過程中,經政府協調,1月21日乳源縣供電局恢復了對均村的供電,均村持續近一個月的無電生活終於結束。但記者發現,均村與供電部門歷史上的恩恩怨怨並沒有解決。
電費不再優惠村民有意見
現年67歲的譚老漢從1977年就開始擔任老均村生產隊的幹部。據他介紹,當地在1958年就建成一座八裡排電站——這也是乳源解放後第一座發電站,發電站建設佔用了村裡的土地,電站在上世紀80年代前後兩次擴容,同樣佔用了均村的土地。
最初的八裡排電站由於裝機容量較小,只能滿足周邊村落的供電。當乳源縣城還沒有電的時候,均村就已經用上了電。
據譚老漢回憶,最初村民用電也就每度幾分錢,當時電站供電不穩定,收費也不規範,村民有時拿馬蹄等農產品就可以抵繳電費。到1987年發電站第二次擴容時,經核算當時的均村生產隊共欠電費12000元,而電站第二次擴容的建設用地青苗補償等為8000元,於是雙方協商相互衝抵,他還作為生產隊幹部在「協議」上簽了字。
在1990年時,當時的均村管理區與八裡排發電站達成「口頭協議」,約定給予均村村民每度0.14元的優惠電價。
直到2005年,八裡排發電站報廢,均村的電改由乳源縣供電局統一供電,供電部門經過農網改造後決意實現同網同價,對其他地方的農民來說,電價低了很多,但對於均村的農民來說,電價卻比以前每度0.14元的優惠電價高了許多,因此不願接受,2006年該村遭受洪災之後,更加沒有村民願意繳電費了。
村民們告訴記者,他們也不是不想交電費,也知道以前0.14元的電費是不可能了,但是要他們和其他村一樣交每度0.61元的電費,他們也不服氣。因為以前八裡排發電站建設中三次佔用均村的土地,前兩次因為當時政策的關係,都沒有補償,第三次的補償也很少。他們是為電力事業做出過貢獻的,與其他村同樣電價不公平。他們希望可以參照附近瑤族移民村的優惠電價——每度0.35元。
電站建設用地有其歷史背景
桂頭鎮鎮長陳文忠告訴記者,現在均村及附近兩個村民小組遭斷電的共有771戶2900多位村民。這主要是供電部門要整頓無序用電行為,斷電前已進行了廣泛的宣傳、協調,發放了致村民的公開信和《用電須知》,希望村民繳交電費,無效後才在去年12月25日正式斷電。
據陳文忠介紹,八裡排電站建設之初是國家投資、劃撥土地,當時還沒有徵地的概念,國家要使用當然是無償佔用的。當地是在1981年之後才對山林權屬進行確權的,1987年電站第二次擴容用地時就有了補償,電站建設前後共佔用包括均村在內的兩個村委會的土地共186畝。而村民也有了佔地補償意識,對前兩次佔用土地沒有補償表示出不滿,於是1990年村裡和電站之間達成口頭協議,給予村民每度0.14元的優惠電價,實際上是一種「暗補」,但該協議沒有形成正式合同,在八裡排電站報廢后自然也就失效了。
村民欠繳電費已達500多萬
進入21世紀後,乳源開始進行農村電網改造,隨著「兩改一同價」的實施,2005年5月,乳源縣供電局正式開始向均村實行同網同價供電。
據乳源供電局去年的一份匯報文件稱,2005年八裡排電站報廢后,乳源縣政府批覆將電站供區用電轉由縣供電局管理,但由於電站與村民之間的「歷史糾紛」,村民一直拒絕繳交電費。截至2009年9月,該13個村民小組拒繳電費合計544萬多元(按每度0.61元計)。
記者了解到,供電部門實際上在2005年已經對均村採取過斷電措施,但由於2006年元旦和春節將至,又對該片區全面恢復了用電。
乳源供電局指出,2004年乳源縣供電局投資150萬元對均村等地進行農網改造,2006年「715」洪災後又投資185萬元用於該片區恢復用電和重建家園通電工程,而該片區村民卻長期拒繳電費,周邊村民相繼仿效,導致桂頭鎮無序用電行為不斷蔓延,加上村民私拉亂接,無節制用電,造成低壓配電過載,村民用電質量不高,網絡不能滿足安全要求,巨額電費無法收回。
縣委縣政府積極協調解決
記者了解到,斷電後均村村民反應強烈,多次組織到縣、鎮兩級政府上訪。當地政府部門廣泛聽取了村民意見,縣委書記、縣長與村民面對面進行長時間的交流和溝通,並與供電部門反覆磋商。然而一方面,村民欠繳電費時間長,欠款額度大,歷史原因複雜;另一方面,供電部門堅持自己是依法依規整治用電秩序,斷電措施是出於無奈。因此政府在其間的協調工作顯得異常艱難。
乳源縣委常委文建平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談到,村民的主要訴求還在於八裡排電站用地遺留問題沒有解決,堅持原來的優惠電價每度0.14元。對此,縣裡的態度很明確,遺留問題的解決要尊重歷史,村民不理解可以通過法律途徑解決,當前最關鍵的是恢復正常的用電秩序。
經過當地黨委政府積極與供電部門協商,乳源縣供電局終於在1月21日組織20多名技術人員,安裝了15萬元的通電材料,為遭「斷電」一個月的700多農戶恢復了供電。(記者谷立輝通訊員賴南坡)
民意觀察
解決歷史遺留問題需要相互理解
建國六十年,中國的變化翻天覆地,很多政策法規也在不斷改變。今天看起來理所當然的事情,十年前卻未必如此,更不要說幾十年前了,這就形成了中國特色的「歷史遺留問題」。解決歷史遺留問題,就要有歷史的眼光,要有智慧,有耐心,更要有相互理解的胸懷。
以均村村民遭斷電這件事為例,似乎村民和供電部門都有道理。供電部門斷電是為了催收電費,用電交費理所當然;而村民也有自己的委屈:當年建發電站用了我們的地還沒補償呢。
這也不能怨供電部門,幾十年前國家要用地還不是一聲令下,沒有補償也只能認了。可反過來說,農民的訴求就完全沒有道理嗎?畢竟土地被佔用沒有得到補償,心裡不舒服呀,尤其是在徵地補償已經成為法律明文的今天,均村農民的心情可以理解。
然而理解歸理解,一切還是要依法辦事,不交電費總不是辦法。好在大部分村民也並非不講道理,他們只是希望自己曾經作出的貢獻得到一定程度的承認,這就為協商解決帶來了希望。
對待歷史遺留問題,你可以說這是歷史的錯誤,但把責任推給歷史解決不了問題。還是乳源縣委書記梁健說得好:「我們所處的時代與位置,決定了我們要有承擔;要保持清醒頭腦,認真細緻地做好各項工作,既要尊重歷史,尊重群眾的合理訴求,又要落實好《電力法》的貫徹執行,保護好國家利益和大多數群眾的利益。」
這是對待歷史的一種理性而負責的態度,對比之下,供電部門斷電的做法就顯得有些「簡單」了。在政府的協調下,被斷電的地區已經恢復了供電,但要徹底解決矛盾,恐怕還有很多工作要做。只有各利益相關方相互理解、互諒互讓,政府部門不厭其煩做細緻的工作,讓各方利益都能得到照顧,歷史遺留問題才能解決好,才不至於又留到下一段歷史中成為問題。(韓浩 谷立輝)(南方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