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風口財經 第一風口
今天,海爾集團再次在港交所敲鐘。
12月23日9時,海爾電器從港交所退市,與此同時,海爾智家以介紹方式登陸港股,順利實現「A+H+D」三地上市,首日發行價24港元/股,市值2167億。
「攘外必先安內」,隨著海爾智家成功進軍港股,海爾電器退居「二線」,兩家在股權和管理上的糾葛至此告一段落。在白電三巨頭競爭加劇的大背景下,海爾近年來也加緊了動作——外延併購、智慧家居、剝離非主營業務......此番規整之後,海爾的下一個動作備受矚目。
撰文/譚風敏 謝文倩
編輯/董婉婉
剪不斷,理還亂
那些年海爾兄弟間的愛恨糾葛
說起海爾智家與海爾電器的往日糾葛,可謂錯綜複雜。
2019年,青島海爾更名為海爾智家,聚焦智慧家庭生態,而海爾電器則是原本就脫胎於海爾智家。以冰箱業務在上交所上市四年後,海爾智家將部分業務拆分出來,於1997年單獨赴港上市,這就是後來的海爾電器。在過去長達23年的時間裡,兩大上市平臺海爾智家與海爾電器各自為營,分別有自己的管理團隊。但較為複雜的股權架構,以及在業務方面的大範圍交叉卻讓二者的關係「剪不斷理還亂」。
從業務劃分來看,海爾智家的版圖包括冰箱、空調、廚電及海外家電等產業;海爾電器負責的則是國內洗衣機、熱水器、淨水器製造以及內銷渠道分銷業務。但實際業務中,通過海外併購(GEA、AQUA、Candy、FPA)取得的洗衣機和熱水器業務卻劃歸海爾智家。
從股權架構來看,海爾集團為海爾智家最大股東。招股書顯示,海爾集團共持有共計40.03%的已發行股本,持有海爾電器超過45%的股份,私有化之後,股權架構將簡化,海爾電器變為海爾智家的全資控股子公司。
為何選在這個時間節點進行私有化?「物聯網生態品牌戰略階段,我們亟需打通原來分屬兩家上市公司的優勢資源,理順公司架構,優化公司治理,開展業務深度整合和運營提效,」一封海爾智家致投資者的公開信中提到,「在全球範圍內進一步優化資源配置,發揮協同效應,放大競爭優勢。」
營收向上,利潤向下
海爾到底把錢花在哪了?
一鯨落而萬物生。海爾電器退後一步,意在深化融合業態,但在外界看來,海爾這一步或許也是不得不為之。
白電世界裡,海爾智家與美的、格力是公認的三大巨頭。三家業務側重各不相同,格力深耕空調領域,美的更像是「遍地撒網」,海爾則在冰箱和洗衣機領域表現強悍,縱觀三家企業營收能力,海爾一直維持著穩健的畫風。
從營收來看,美的一直表現的比較突出,海爾則與格力不相上下。招股書顯示,2017—2019年,海爾智家的營收一直在持續穩定的增長,分別為1542億元、1776億元及1980億元,年複合增長率為13.3%。
但回到淨利潤層面,座次排列又大不相同,格力反而拔了頭籌。2017—2019年,海爾智家歸母淨利潤分別為91億元、99億元及123億元人民幣,遠不及其他兩家。
那麼問題來了,明明營收能力還算強勁,為何海爾的利潤差人家一大截?換句話說,海爾的錢都花在哪裡了?
答案在企業的經營費用裡。對比美的、格力這兩家同行友商,近三年海爾智家的銷售費用率、管理費用率和財務費用率都相對偏高。例如2019年,海爾智家銷售費用高達336.82億元人民幣,銷售費用率高達16.78%,遠高於美的和格力的12.39%和9.13%;此外海爾智家的管理費用率也達到5.04%,遠高於其他兩家。
這就體現出私有化的必要性了。交易完成後,雙方在研發、採購及銷售中的關聯交易或將改善,有望直接帶來海爾智家銷售費用、管理費用率的改善。
併購與剝離
大動作不斷的海爾步步為營
事實上,海爾為了提升企業價值,在內部資本結構上大動作不斷。
近十年間,海爾接連實現國外多次大型併購,收購的思路就是布局海外市場,拿到渠道優勢和海外資源。例如2011年海爾投入12.4億元成功收購了松下集團旗下的三洋電機在東南亞的家電業務,打通東南亞市場。一年後,海爾又花費48億元併購了當時紐西蘭市場佔有率最大的家電品牌斐雪派克,成功進軍澳洲。2016年,海爾耗資366億元收購美國市場第一家電品牌GEA旗下家電業務,布局美國。去年年初,海爾又以38億元的價格併購義大利Candy S.p.A公司,觸達西歐。目前,海爾海外市場已拓至歐洲、美國、南亞、東南亞、巴基斯坦及澳洲。數據顯示,近幾年海爾海外營收對總營收的貢獻也由2014年的19%增至2019年的47%。
根據公開資料整理
其實,海爾的併購動作並非盲目求多求廣,而是有選擇的開拓國外市場。早在2005年,海爾就開始嘗試競購美國當時的第三大家電公司美泰克,彼時海爾若收購成功,將有效打通海爾在美國市場的銷售渠道,甚至能提前一年實現美股上市。最後海爾卻選擇退出競購,有消息稱海爾調研發現美泰克的財務記錄實際並不樂觀,其股價因競購存在虛高問題。果然,海爾及時收手的第二日,美泰克股價應聲下跌9%。
除了業內垂直領域併購,海爾電器還積極剝離非主營業務,給資產配置精準瘦身。2018年8月30日,海爾電器通過股權置換置出日日順物流的物流業務,置入淨水和熱水器業務,優化整體經營效率。
來自海爾智家公告
2020年7月29日,海爾智家轉讓海爾卡奧斯54.5%的股權,僅直接持有卡奧斯10.74%的股權,並間接持有18.75%股權,海爾智家股價當日即漲停,隨後更是一路從18元/股漲至27. 66元/股。
私有化落地
海爾能否強勢逆襲?
海爾電器的私有化,本質上是海爾智家在資本市場上的特殊併購。本次海爾智家在港上市新發行的H股,股東均為海爾電器上市公司原來的公眾股東,並沒有引入新的股東。因此,交易完成後,沒有改變企業性質和股權結構,海爾集團依然是海爾智家的控股股東。
近來,多家券商研究機構對海爾私有化表示看好,維持其買入評級。申銀萬國證券研究所分析師史晉星認為,過往海爾盈利表現不佳,原因之一是雙上市平臺帶來關聯交易和少數股東權益佔比高,造成渠道效率和戰略執行力折損,私有化有望打破海爾的盈利桎梏,提升渠道效率。長期來看,私有化完成有助於提高管理層與股東利益的一致性,優化內部組織及管理架構。
那麼,在市場預期普遍向好的背景下,海爾能否強勢逆襲?
目前,海爾手握兩隻「潛力股」。第一是海爾布局在海外的業務,近幾年海外被併購公司財務數據的併入,讓海爾的盈利數據並不太好看,但未必不能改善。安信證券研究中心分析師張立聰認為,隨著海爾在海外完成自主品牌全球覆蓋,達到一定收入規模後能攤薄海外固定成本,盈利能力有望邊際改善。第二是針對高端冰洗市場的布局,海爾早有先見之明。2019年高端品牌卡薩帝在內銷經營利潤佔比中達到20%~30%,成為利潤的重要組成部分。
根據公開資料整理
張立聰認為,短期來看,海爾私有化有望優化債務結構,降低財務費用;長期來看,海爾盈利能力改善路徑清晰。海爾此番藉助私有化除「內憂」,再發揮全球化和高端化布局優勢解「外患」,長期來看是利好。
原標題:《海爾智家港股IPO:市值2167億,私有化落地, 海爾強勢逆襲?》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