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隆基為何在位前期和後期差別巨大,他到底是明君還是昏君呢?

2020-12-22 小紅帽的糖

李隆基為何在位前期和後期差別巨大,他到底是明君還是昏君呢?

你印象中的李隆基是怎麼樣的呢?李隆基前期和後期完全判若兩人,這和明朝的嘉靖皇帝朱厚熜十分相似。三人都是少年以藩王身份即位,即位初期都勵精圖治,任用賢才;把原本千瘡百孔的國家打理得井井有條,百姓安樂,出現大治。開元盛世是唐朝的頂峰,嘉靖初年糾正了一系列正德朝的弊政;沒有人相食和民變流寇揭竿而起。

人老了,就會變得任性,一切事情都會隨心所欲,何況是皇帝。嘉靖開始一心修道,李隆基開始寵愛楊貴妃;都是他們老了的表現。不過李隆基的墮落和蛻變更讓人心寒。 少年時期有勇有謀,發動先天變法成為皇帝,在即位初期勵精圖治,締造了大唐開元盛世。安史之亂不知道死了多少人,因為李林甫李亨之爭又死了多少人,因為楊國忠又不知道死了多少人。李隆基是一個非常廢柴的皇帝,沒有皇帝命非要當帝王,當了又當不好。

皇帝當久了開始自大了,天下我有,李林福又讓節度使自治,緩解了財政壓力,有錢了中老年男人就想著該享受了。李隆基在晚年老糊塗蟲一個,偏愛自己另一個兒子永王,安祿山叛變,先是帶著永王一塊逃跑,後又立他為節度使給他權利,意欲何為?還不是自己心裡還放不下那點權力。玄宗意在開疆拓土,在李林甫的建議下番兵在唐對外戰爭中開始佔據主力,並設置節度使。相對於府兵,番兵的戰鬥力更強,在前期疆域開拓中也一度戰績驕人,也就更加膨脹了玄宗的野心。

李隆基還真不能算是背鍋俠。安史之亂大唐人口急降難道不是李隆基親手打開了大門迎了安祿山的叛軍才導致的?完全就是。 他要是有一點點軍事素質,安史之亂就不會搞成那個慘樣。這種政治家其實非常可怕,除了他自己作死,基本沒有弱點了。就算是作死,也有一群現成的替死鬼抓去背鍋。

他倒是雄心大略,一心想要恢復自己太爺爺和奶奶創立出的盛世,於是四朝老臣姚崇出現了,後面一堆人才。直接把唐朝推上了歷史最高峰。但人老了容易懈怠,這可以理解,躺在功勞簿上,要是什麼都不做。或許唐朝後面也不會衰落得那麼快!但無奈,唐玄宗不知道是不是被年輕時的宮廷變法和一系列的開元盛世給鬧得身心俱疲,最後屢屢幹出荒唐的事情,導致了安史之亂,自己被退位。

李三郎這個人,終究還是不如他那戰場上廝殺出來的曾祖李二一般豪氣沖天。年輕時經歷了太多宮闈變法,少了些只有戰爭才有的大格局,多了些對人性之惡的殘酷認知。在戰略上,他甚至遜於爺爺李治。而三郎一輩子將用人權謀玩兒得爐火純青,讓大唐積累了近百年的人才人盡其用,共同造就了整個中華的極盛開元,確實稱得上是「最偉大的幻術師」。可惜嗚呼哀哉,最終也恰恰是在這一點上玩脫了。也因此,在安祿山起兵後我們才看到了一個近乎於惱羞成怒的老年帝王,昏招不斷,偌大個盛世轉瞬即逝。

我們都說唐人浪漫,成就非常之事,也是一種浪漫吧。李二喋血玄武門,埋下了終唐一世皇位傳承的地雷;三郎君王不早朝,因一人之故扭轉了整個中華歷史的走向。然而若不是李二的雄才大略,大唐何以能兵出四處震懾八方?若不是三郎的才華橫溢,開元何以能流光溢彩盛世繁華? 正因為有了他們,大唐,才成其為大唐。

相關焦點

  • 李隆基是位怎麼樣的皇帝呢?他是一代明君還是昏君呢?
    李隆基是位怎麼樣的皇帝呢?他是一代明君還是昏君呢?李隆基是位怎麼樣的皇帝呢?唐朝貞觀之治後的是一個盛世,也是大唐最後一個繁華的時代。白居易曾寫道,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李隆基的疑心很重,李隆基目睹和參加的變法好幾個,這樣的經歷讓他的內心始終感到不安,對大臣進行猜忌。最為明顯的,就是安史之變時他對待高仙芝、哥舒翰、封常青等人的態度。客觀地講,如果李隆基能夠多一點信任,採取高仙芝他們堅守的策略,安史之亂很可能很快就結束,那給唐朝帶來的危害就不至於那麼大,唐玄宗本人也不至於從神壇跌落。
  • 李隆基打造大唐盛世,為何死後,僅有一老奴陪葬呢?
    唐朝有一個皇帝前期注意撥亂反正,任用賢臣,並打造了唐朝的開元盛世,可在後期,卻因寵愛愛妃,寵信了奸臣,最後導致爆發了安史之亂,他就是唐玄宗李隆基。所以有不少的網友,認為其是一位明君,也是一位昏君。在他的死後,陪葬他的並沒有什麼妃子,而只有一名太監高力士陪葬。
  • 乾隆到底是明君還是昏君?安徽發現張廷玉墓,乾隆形象崩塌
    導讀:乾隆到底是明君還是昏君?安徽發現張廷玉墓,乾隆形象崩塌。在張廷玉的墓中,專家們又發現了什麼呢,乾隆的形象為什麼因此形象崩塌呢,讀了本文,大家或許能夠知道答案。 張廷玉想必大家應該有所耳聞,他是清朝時期的名臣,經歷了康熙、雍正、乾隆三位皇帝,可以說他是生活在清朝最鼎盛的時候。
  • 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長的七位昏君,你還知道哪幾位?
    自從周桓王敗給鄭國,周天子幾乎很少幹預諸侯國,等到了秦國出現了滅六國的苗頭,周赧王有些坐不住了,只不過他在位59年,做的事情都是昏招。合縱攻秦被四國放了鴿子,只好無功而返,卻被「西周」的富戶討債。唐玄宗李隆基是唐朝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在位44年,前半生把唐朝推向了巔峰——開元盛世;後半生把唐朝推進了萬丈深淵——安史之亂。戰亂開始後亂殺大將、瞎指揮,臨陣卻逃往四川,寵信李林甫、楊國忠、楊貴妃等,使唐朝由盛轉衰。
  • 唐玄宗開創了「開元盛世」,為何後期判若兩人,變得昏庸無能?
    我國歷史上,先明君後昏君的典型代表有兩個,漢武帝和唐玄宗。唐玄宗李隆基是唐朝第七位君主,在位時間是唐朝最久的,在位44年,此人也是飽受爭議的一位帝王,前期政治清明,繼貞觀之治,永徽之治,外加上武則天的治理,唐朝國力強盛,民殷富強,後期奢侈放羈,將唐帝國帶入萬丈深淵,從此大唐朝再無輝煌之日,日漸衰落,直到907年朱溫誅殺唐哀宗李柷自立。至此唐朝退出歷史舞臺,唐玄宗起了個推波助瀾的作用。
  • 昏君暴君不可靠,為什麼明君也不可靠?
    明君不多,昏君暴君弱智君卻不少,一頓飯的時間都說不完。一個個不是隋煬帝勝似隋煬帝,沒逼出大規模動亂只是因為時候未到而已。趕上明君又能怎樣呢?唐太宗,史上屈指可數的幾個明君之一,但「明」只體現在他執政的前十幾年而已,後期就開始「漸惡直言」,剛愎自用。
  • 李世民到底是明君還是昏君?你看他晚年自己怎麼說!顛覆你的認識
    老人家評判歷史人物的標準非常高,連諸葛亮也沒少被他批評;而朱元璋開局一個碗,是一個無比雄才大略的帝王,連他們也對李世民予以如此高的評價,足見李世民絕非中人之才。作為一名傑出的軍事統帥,千百來年,質疑李世民的人少之又少;但作為一名政治家,李世民卻不乏質疑的聲音,有人甚至認為李世民是昏君。
  • 唐德宗:在位前期排斥宦官,後期寵信宦官
    並且,在這一百人多人中,還有人成為了日後李唐王朝的皇帝,這個人便是在位二十七年時間的唐德宗李适。歷史上的唐德宗李适,所以能夠入列凌煙閣,同其在「安史之亂」中的表現有關係。史載,唐代宗繼位伊始,便命李适為「天下兵馬元帥」而後便又命李适「會諸軍於陝州,大舉討賊。」因此,在「安史之亂」結束後不久,李适便以此功勞得以入凌煙閣。
  • 三位被洗白的歷史人物,「昏君」變成明君,荒淫無道卻不被人知
    仔細品讀一下這句話,其實還是很有道理的。就拿一些歷史小說來說,曹操這個人被描繪的不像個人,但是事實情況是什麼呢?曹操能文能武,統一過北方,促進了中原地區的發展。小說都是這樣,一些影視作品就更不用多說,黑的東西能夠給你展現成白的。
  • 從明君到昏君,唐玄宗到底是經歷了什麼?
    提到唐玄宗李隆基我們就會想到他與楊貴妃的愛恨情仇,以致許多的人都認為唐朝的滅亡都是因為唐玄宗過度沉迷於美色不管國家內政,使得國家最終變的衰落,安史之亂成了壓死唐王朝的最後一根稻草。唐玄宗於公元685年出生於國都洛陽,早年的唐玄宗機智過人,在早年時就做出了許多的出人意料的事情,從他的怒斥武懿宗、誅殺韋後、賜死太平公主就可以看出他做事的英明果斷,能夠有這樣氣概的人在整個唐王朝估計也就只有他和唐太宗李世民了吧,他用人也有自己的一套方法,在任用宰輔方面,各種各樣的人都有,並且在任用李林甫之前沒有人的任職超過三年,這也可見,在用人方面李隆基有自己的一套準則
  • 歷史上由昏君變為明君的典範 你知道是誰嗎
    都說「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由昏君變為明君更是難上加難,但是歷史上有三位君王做到了,我們來看一看這三位到底有誰呢?第一個:太甲商湯立國500餘年,前後相傳17世31王,有廟號者屈指可數(廟號制度始於商朝,和後世帝王幾乎有廟號不同,最初的廟號非對國家有大功者不能擁有),其中商朝第四位君王太宗太甲尤其值得一說,因為太甲是歷史上有記載的第一位由昏君變明君的典範。
  • 中國唯一一個沒有昏君的朝代,為何不到300年還是滅亡,不是唐朝
    在我們的電視劇上可以看到,明朝的皇帝好像都是有缺陷的,比如朱元璋殘暴,朱棣兇狠,朱瞻基愛鬥蛐蛐——雖然絕大多數人覺得這都不算啥缺陷,誰還沒個愛好呢?但是還是給這個雄才大略的明宣宗添上了一筆汙點。包括唐朝在內幾乎沒有一個朝代沒有一個昏君的——除了清朝。
  • 楊玉環和李隆基沒有子嗣,是因為疾病嗎?
    馬嵬坡前含恨去,千秋萬代笑昏君。   唐·杜牧《過華清宮絕句》楊玉環是四大美女之一,因為她的美貌,皇帝李隆基不惜自己的名聲,把楊玉環從自己兒子的手裡奪了過來。可見楊玉環的魅力是真的不一般。
  • 對金國俯首稱臣,殘害忠臣良將,宋高宗趙構是明君還是昏君?
    歷史是由後人評定的,從趙構的這個諡號高宗上看,當時的人們並沒有簡單粗暴的把他直接定性為昏君。此人的確是有些執拗和懦弱,站在他的角度上看,他知道嶽飛是忠臣,但是嶽飛太過於心切,而且還總打著迎回二聖的旗號,那高宗自然是心懷不滿。1. 通曉忠奸,但有自己的想法《宋論》"李綱之言,非不知信也;宗澤之忠,非不知任也;韓世忠、嶽飛之功,非不知賞也。
  • 漢靈帝是荒淫昏君,還是銳意改革的明君?
    後世有人說,漢靈帝是中國荒淫皇帝的鼻祖,那麼他到底有多荒淫?是真是假?背後又有哪些隱情呢?漢靈帝當上皇帝純屬偶然,他是解瀆亭侯劉萇的兒子,漢桓帝劉志的堂侄。東漢皇室絕嗣幾乎是常態,漢桓帝無後駕崩,當時掌權的太后竇妙,和大將軍竇武,選中了11歲的劉宏為嗣君,即漢靈帝。
  • 漢靈帝是荒淫昏君,還是銳意改革的明君?為何他有那麼多花邊新聞
    後世有人說,漢靈帝是中國荒淫皇帝的鼻祖,那麼他到底有多荒淫?是真是假?背後又有哪些隱情呢?他死後,士大夫們也很不客氣地給他上了「靈」的惡諡。那麼,漢靈帝究竟做了哪些荒唐事呢?1.寵幸宦官東漢宦官的權勢,僅次於晚唐,要比晚明牛一百倍,到漢靈帝時期尤甚。漢靈帝曾經公開認宦官為「爹媽」:「張常侍是我公,趙常侍是我母。
  • 開元盛世為何一朝毀滅
    毫無疑問,唐玄宗李隆基曾經是一個勵精圖治的皇帝,這個曾以"吾貌雖瘦,天下必肥"為口頭禪的明君最後卻一步一步"蛻變"為昏君,因為自己的墮落而把開元盛世親自粉碎,讓唐朝由盛轉衰,可謂是"成也蕭何,敗也蕭何",成了歷史上最悲情的皇帝之一。
  • 中國歷史上唯一沒有昏君的朝代,為何不到三百年還是走向了滅亡?
    回顧中華歷史,其中誕生了不少英雄,也出現了不少明君,譬如漢武帝劉徹、唐太宗李世民、明太祖朱元璋等,都在各自的任期內極有功績。同時,也免不了出現昏君,遠的如周幽王烽火戲諸侯,近一些的如宋高宗坑害忠良嶽飛等。
  • 中國歷史上唯一沒有昏君的朝代,為何不到300年還是滅亡了?
    有一個名詞,每當出現在歷史書中,都會屢屢背上罵名,就是——昏君。 昏君固然是一個貶義詞,但聯想到一個人的生活環境,能夠將明君變成昏君的例子,歷史上也並不是沒有,因此每個朝代的末代皇帝,或多或少都沒背上昏庸無道的罵名,但事實真是如此嗎?並不一定。
  • 古代上唯一沒有昏君的朝代,連續六代皇帝都是明君,被後人所稱讚
    那麼多的朝代變遷,那麼多的皇帝,那麼我們華夏歷史上昏君最少的國家朝代是哪個呢,今天小編就來和大家共同探討一下古代唯一一個沒有昏君的朝代,連續六代皇帝都是明君,被後人所稱讚的朝代——漢朝。漢朝真的是一個很特別的朝代,連續六代皇帝都是明君,而且現在中國大部分人的籍貫民族都是漢族,可想而知這個朝代對我們現在的人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