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隆基是位怎麼樣的皇帝呢?他是一代明君還是昏君呢?
李隆基是位怎麼樣的皇帝呢?唐朝貞觀之治後的是一個盛世,也是大唐最後一個繁華的時代。白居易曾寫道,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來形容楊貴妃的絕世容顏,這位大唐的君主被迷得無法自拔,開始寵信楊國忠等人,為了抵禦邊患,他又把全國大部分兵力交給了節度使,導致了安祿山叛亂,大唐由盛轉衰。
李隆基和楊廣是比較類似的人物,爭議比較大,愛得愛死,恨得恨死 能力突出,唐朝軍政大權能夠重回李氏家族,李隆基功不可沒。在二十五歲的時候,帝位穩固之後,野心勃勃的李隆基開始了自己的改革。他先是廣開言路,重用姚崇、張九齡等賢能之人;後又改革軍事制度,將府兵制改為募兵制,軍隊實力大為增強,全面接受姚崇的十條建議,國家經濟社會全面發展,進入鼎盛時期,史稱「開元盛世」。李隆基才華橫溢,被人稱讚的更多的不是其能力,而是才華。
經過幾代人的奮鬥,到李隆基時期,唐朝已經沒有什麼外部威脅。但李隆基本沒有滿足於此,而是調整軍隊部署,將主要的兵力放在四周,目的是打擊他國開疆拓土。這樣的部署,讓唐朝在此時期在對外戰爭中佔據了主動地位,但也造成了中原腹地兵力少,防守薄弱的局面,使得安祿山、史思明之類能夠長驅直入。
李隆基的疑心很重,李隆基目睹和參加的變法好幾個,這樣的經歷讓他的內心始終感到不安,對大臣進行猜忌。最為明顯的,就是安史之變時他對待高仙芝、哥舒翰、封常青等人的態度。客觀地講,如果李隆基能夠多一點信任,採取高仙芝他們堅守的策略,安史之亂很可能很快就結束,那給唐朝帶來的危害就不至於那麼大,唐玄宗本人也不至於從神壇跌落。無奈,成也蕭何、敗也蕭何,李隆基最終為自己的猜疑付出了沉重代價。
李隆基有情有義,李隆基與楊玉環的愛情故事,任誰聽了都感動不已。千裡之外運送荔枝,還開闢專門的道路,女人遇到這樣的男人,就是死也無悔。李隆基對楊玉環的愛有始有終,即便是從長安跑出來,楊玉環成為眾矢之的,李隆基還是想力保自己的女人,是一個看重感情的人。
李隆基他知音律,喜吹笛,善擊羯鼓,對演戲極有興趣,曾經親選子弟 人學戲,號稱「皇帝梨園弟子」。他初登帝位時的振作有為,勵精圖治,是被當時的處境所逼出來的。在他發動殺掉韋後的變法之前,他的父親李旦(睿宗)已無做帝王的指望。變法成功睿宗復闢之後,李隆基作為李旦的第三個兒子,也並沒有繼承帝位的充分理由。他之所以能夠迅速地登上帝位,也和李世民殺兄奪位一樣,是靠著變法成功僥倖得來的。
既然如此,當時反對他登位的就大有人在。就在誅韋變法的兩個月之後,宗室譙王李重福(李隆基的堂兄)起兵叛變,失敗後投水自盡。在宮廷內部,他的姑母太平公主因扶立睿宗,居功驕傲,幹預朝政,權傾內外。姑侄兩人明爭暗鬥,太平公主經常派人探聽他的過失,奏報睿宗。他的日子過得惶惶不安。朝中許多大臣都阿附太平公主,只有姚崇、宋璟這些賢臣堅決站在他這一方。他既登上政治舞臺,即成騎虎難下之勢,不得不時時警惕,處處收斂。但是一不小心,狐狸尾巴就會暴露出來。
公元713年2月,二十九歲的李隆基初登帝位,得意忘形,下令京城全城慶祝,開門燃燈,大合伎樂。他和上皇登樓觀賞,夜以繼日,歷時月餘之久,經左拾遺嚴挺之竭力勸阻,才不得已而作罷。在公元755年,李隆基破格提拔安祿山,並不是要故意製造天下大亂,和自己過不去;但他特別歡喜拍馬屁的佞臣,被小人所利用,因而自己釀成大禍,則是不爭的事實。從這一點看來,李隆基的能耐遠遠趕不上武則天。
李隆基是一個有才華,功大於過的人。李隆基小時侯的氣魄就被武則天賞識,曾怒罵武三思說這是李唐的天下。通過發動變法奪得皇位,執政早期重用賢臣開大唐之盛世開元之治,或許盛極而衰,後期重用佞臣李林甫之輩,安於享受,不居安思危,輕信安綠山而導致安史之亂,走向衰落。是個有功有過後世爭論不休的多情帝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