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看透零利率

2020-12-27 澎湃新聞

以下文章來源於FT中文網 ,作者劉勁、陳宏亞

FT中文網

FT中文網是英國《金融時報》集團旗下唯一的中文商業財經網站,旨在為中國商業菁英和決策者們提供每日不可或缺的商業財經新聞、深度分析以及評論。

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使得世界加速迎來「零利率時代」。縱觀過去40年全球的經濟、金融、貨幣變遷,零利率並非一蹴而就,實則是一個長期趨勢——持續40年降息——的必然結果。

持續降息發生在何種背景之下?政策刺激為什麼沒有帶來經濟高速增長?零利率會如何影響未來?長江商學院劉勁教授、陳宏亞研究員對零利率背後的經濟學原理進行了深入淺出的梳理和解讀,我們一起來走近「零利率時代」。

作者 | 劉勁 陳宏亞

來源 | FT中文網

2020年是一個特別的年份,新冠疫情正在導致世界迅速進入零利率時代。

2020年3月15日,美聯儲宣布降息,將聯邦基金利率從1.25%下調至0.25%,幾近為零。

事實上這不是歷史首次,早在08年金融危機期間,美聯儲就曾將利率從2%下調至0.2%,並一直維持了7年,直至2015年10月才逐步回調。

歐洲和日本也是如此。

2009年5月,歐元區央行(ECB)將邊際貸款便利利率從5.3%下調至1.8%,2014年進一步下調至0.4%,此後一直維持在這個水平,存款利率則一路從3.3%下調至-0.5%,這意味著,金融機構在央行的存款不僅沒有利息,還要被收取罰息。

日本零利率時代開啟得更早,日本銀行早在1995年就將貼現率(商業銀行向央行的貸款利率)從1.8%降低至0.5%,2001年降至0.1%,隨後經歷了一段短暫的回調(至0.8%),金融危機期間再次降至0.3%,日本銀行的超額存款準備金利率則從2016年開始就進入負數區間。

中國雖然還沒有正式進入零利率時代,但整體趨勢和歐美日非常相似,主要利率經過08年的金融危機都降了一半。

何為零利率?

零利率和負利率本質是上一回事:存款利率可以為負,其中罰息可以看是現金的保管費;但借款利率的下限一定是零,如果借錢本身就能賺錢,就會產生無限的套利空間,所以不可能。我們把在零附近徘徊的利率情況統稱為零利率。

需要說明的是,零利率指的是經濟學中的無風險利率,如短期國債利率,而企業和個人由於信用風險的存在,借貸利率不會為零。

近些年形成零利率的直接原因是各國的量化寬鬆政策。

一般來說,央行通過購買短期國債降低利率,當利率接近零時,則可以通過購買特定數量長債和其它金融資產繼續增加貨幣供應量。

在過去十多年中,歐美發達國家的央行通過持續購買國債使央行資產負債表擴大了至少3倍。

08年的金融危機前,美聯儲資產規模佔GDP的比重只有6.6%,2019年已經達到21%,絕對額擴張了4.7倍,在此期間,美聯儲持有國債和政府支持機構債的相對規模從5.1%上升至18.7%,絕對額擴張5.4倍;

而同期歐洲央行資產佔GDP比重從16.3%提高到39.3%,絕對額擴張3倍,持有國債規模從2%提高到24%,絕對額擴張近16倍;

日本銀行資產相對規模從21%上漲至103%,絕對額擴張5倍,持有國債相對規模從13%增加至87%,絕對額擴張近7倍。

中國央行的數據和西方不能直接比較,因為整個金融體系都受到政府的直接行政管理。那麼,如果我們看整個銀行體系的貸款總額,從08年GDP的150%增長到了目前的250%,整整增長出一個GDP來。

在貨幣政策的救助下,過去十年全球經濟逐漸復甦。

美國於2010年率先走出金融危機,到本次新冠疫情爆發前,經濟增速維持在2%-3%的高位;

歐元區於2014年開始好轉,到疫情爆發前經濟增速恢復至2%的水平;

日本稍差,約1%;

中國則繼續維持了十年的經濟高速增長,雖然增速從每年9%左右逐漸降到6%上下。

零利率實際是一個長期的趨勢

雖然我們說零利率短期的直接導致因素是央行的貨幣和金融市場操作,但實際上零利率是個40年的長期趨勢的必然結果。

如果把時間線拉長至20世紀初,我們會發現,目前的零利率是因為持續40年的降息所致。當下的利率水平與上世紀30至40年代相當。

以美國10年期國債利率為例,1919年國債的利率水平在5%左右,二戰期間(1939-1945)降至2%;戰後利率一路攀升,上世紀80年代初一度達到14%;從80年代中期開始利率持續下降,到2019年末已經降至2.2%左右,疫情爆發後則滑到1%以下。

一個有趣的現象是,40年的寬鬆貨幣政策在帶來資產價格節節攀升的同時卻沒有引發高通脹。

如果以股票市值除以GDP來簡單估計各國資本市場的估值水平,可以發現,從1980年至2018年,幾乎所有主要國家的股市價格都大幅上漲。

其中,美國股票估值從0.48倍上升至1.48倍,日本從0.71倍上至1.06倍(日本期間為1994至2018年), 德國和法國股市的估值更是增長了五倍以上。

但同時,全球通脹卻得到了很好的控制。

同樣在1980~2018年,美國年均通脹率為2.6%,日本為0.2%,歐元區更是從1990的年均4%的通脹逐步降到目前的1%。

日本其實一直在與通縮作鬥爭,它在1994-2018年間的通脹率只有-0.5%。

持續降息的目的當然是為了刺激就業和經濟增長。然而,我們看到政策刺激並沒有能讓經濟帶來高速增長。

剔除戰後快速恢復的10年,從1960年至2019年,發達國家出現兩個顯著變化,一是人均GDP增速不斷下滑,二是人口增速不斷下滑,二者合力造成GDP增速不斷下滑。

以美國、歐盟、日本經濟或人口的年均增速取簡單平均值來看,對比1960年至1980年、1980年至2000年、2000年至2019年三個階段的情況,三大經濟體人均GDP年均增速分別為3.6%、2.1%和1.0%,人口年均增速分別為0.6%、0.4%和0.1%,GDP年均增速分別為4.3%、2.6%和2%,即便持續降息,經濟增速下滑依然顯著。

降息是為了提振需求,

需求不足是結構性問題

為什麼持續降息沒有帶來高通脹,沒有帶來經濟高速增長,但資產價格卻越來越高?

在回答這些問題前,我們先來看一組宏觀經濟的恆等式:

① 供給=需求

② 供給=產能*產能利用率

③ 需求=消費+投資+淨出口(國外需求)

過去四十年,全球化和技術進步極大提高了生產能力,使GDP供給端的產能實現了很大增長。

但產能要體現到經濟增長中去,需要用需求來決定。因為供給等於需求,經濟增長的必要條件是需求同步跟上,否則部分產能只能閒置。

不幸的是,在過去40年,產能在擴充,但利用率卻在下降。

根據聖路易斯聯儲資料庫提供的美國產能利用率情況,1967-1980年間,產能利用率的平均值為84%,1980-2000年間為81%,到2000-2019年間平均值降至77%。

這些數據說明在產能大幅提升的過程中,需求不足成了經濟增長的主要瓶頸。

那麼,在GDP三駕馬車中——消費、投資和淨出口,哪種需求出現不足?

如果把全球看成一個統一的經濟體,出口等於進口,淨出口永遠是零。對於主要經濟國家來說,進出口的主要意義是嵌入國際生產體系,長期必須平衡,不可能帶來長期的需求拉動。

所以,從全球範圍來看,需求的度量主要來自於消費和投資。

其中,投資需求相對容易激發,而降息可以直接刺激企業的投資擴張。

但刺激投資會引發一個死循環:經濟因有效需求不足而增長緩慢,降低利率刺激投資的結果是進一步擴大產能,但擴大的產能必須用更多的消費來解決,如果消費不增長,問題不僅得不到解決反而會加重。

同時,降低利率刺激的投資行為不會局限於實體,必然包括對土地和金融資產的,因此,隨著降息,所有的長期資產,比如土地、股票、債券都會越來越貴,產生資產泡沫。

因此,需求不足真正的缺口不在投資,而在消費;是消費需求不足導致產能不能被充分利用,拖累了經濟增長,只有刺激消費才是解決問題的關鍵。

消費需求不足還能夠解釋通脹率不高的問題,某種商品只有需求越多,價格才越高,消費需求不足,意味著流向CPI籃子裡的貨幣不多,通脹自然不會起來。這個和投資需求的高漲帶來高資產價格的機制正好相反。

貧富分化導致消費需求不足,

降息是為了配合政府舉債

為什麼消費會出現結構性的不足?

一個重要的原因是貧富分化。

如果我們研究老百姓的消費與儲蓄傾向,不難發現邊際消費傾向會隨著收入水平提高而遞減。換句話說,對一個相對貧窮的人來說(比如說農民工、年輕人),消費的欲望很強烈,限制消費的最重要約束條件是收入和財富,所以收入提高一定會帶來更多的消費;

而對於相對富有的人來說,因為大部分消費需求都已經得到了滿足,更多的收入只會有很少的一部分用來消費,其餘的都會變成儲蓄。而儲蓄的財富通過金融體系,會進入金融和實體的投資中去。

所以,如果貧富分化增加,由於富人消費增加相對較少,但窮人又沒有收入來支撐消費,社會的整體消費需求就會降低。

在過去40年中,各國貧富分化均發生不同程度的上升。

美國

以美國為例,根據WID(World Inequality Database)提供的數據,1939年,美國收入最高10%人群所佔的收入份額為47.8%,收入最低50%人群的份額為14%,兩個人群收入份額差距是34個百分點,戰爭使收入差距得到緩解,到1945年,最高10% 和最低50%人群的收入份額分別為35.6%和19.7%,差距20個百分點,此後兩個人群的收入佔比一直維持在這個水平直至1980年代;

1980年後分化迅速擴大,到2018年,最高10% 和最低50%人群的收入份額分別為46.8%和12.7%,差距34個百分點,這個水平與1939年相當。

德、英、日、法

其他發達國家也是類似情況,從1980年至2018年,德國兩個人群收入份額差距擴大了13個百分點,英國擴大了10個百分點,日本擴大了12個百分點(日本期間為1992至2018年),法國稍好,只擴大了4個百分點。

中國

中國的改革開放帶來了整體經濟的巨大騰飛,但同時也帶來了更加尖銳的貧富分化問題。

改革開放初期,收入最高的10%和最低的50%收入份額基本持平,但經過40年,這兩組的差額擴大了38個百分點。也就是說,中國的貧富分化和美國是非常相似的。

為了緩解貧富分化帶來的政治矛盾,同時也為了彌補它帶來的需求不足的經濟問題,主要發達國家都進行了不同程度的轉移支付,對貧窮人口進行政府補貼,讓他們獲得高出其收入水平的消費能力。

OECD研究了美國、法國、荷蘭、澳大利亞、韓國等國家的國民儲蓄情況 ,研究將人群按收入水平等分為5組,大部分國家位於收入最低兩組的人群,即至少40%的人口儲蓄率為負,美國則有60%的人口儲蓄率為負。這說明貧窮人口的消費是比較強勁的,他們事實上花掉了比自己收入更多的財富。

對於大部分國家來說,政府最重要的轉移支付的方式是社保和醫療的支出。

以美國為例,1980-2019年間,美國政府支出中醫療和社保支出佔比從44%上升至63%,佔GDP相對比重從9%上升至13%。正是由於這些巨額的轉移支付,使得貧窮人口可以支付更高的消費,從而提振社會的整體需求水平。

如何既不增加稅收又增加轉移支付:

債務膨脹

那麼,用來補貼窮人的錢從哪裡來募集呢?

可以是通過對富人的稅收。在稅收不足以應付的情況下,可以向外舉債,舉債額度取決於未來稅收情況。

自上世紀80年代開始,以裡根經濟和柴契爾主義為代表的歐美國家,崇尚小政府大市場,主張削減稅收,到九十年代,這種思潮匯聚成華盛頓共識,於是,從1980年開始,歐美國家的公司所得稅率、個人所得稅最高邊際稅率不斷下調,目前只有上世紀80年代初期時的一半。

稅收在減少,轉移支付的壓力與日俱增,唯一的出路只能是政府舉債。

1980至2019年間,發達國家居民、企業、政府的債務都發生上漲,其中,政府部門負債上漲最多,美國政府債務/GDP的相對規模上升了59個百分點,法國上升78個百分點,英國上升40個百分點,德國上升31個百分點,日本最嚴重,上升了153個百分點。

綜上所述,1980年至今的四十年中,全球化和自動化使產能得到極大提升,與此同時,受華盛頓共識影響,各國政府不斷下調對富有人群的稅率,貧富差距被逐漸拉大。

低收入人群由於收入太少導致整個經濟有效需求不足,拖累了經濟增長。為了刺激經濟,政府選擇降低利率。

降息對私人消費和生產性投資有一定刺激但有限,反倒是政府的舉債動機被大大激發,政府正好通過舉債替代稅收完成轉移支付。

降息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私人投資,但同時也使產能進一步過剩,並導致資產價格攀升,貧富差距進一步拉大,有效需求再次降低,於是政府繼續擴大舉債……如此循環往復,利率越來越低,債務越來越高。

零利率意味著將來會發生什麼?

我們前面講到,零利率、資產升值、低通脹、貧富分化、轉移支付、債務激增都是緊密連接的概念。出現這一系列的不平衡是由於各國政府一直在運用短期的刺激政策去試圖解決長期的趨勢性問題。

零利率是我們終於在40年以後走到了這種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極限點。今後的40年,這種不平衡無法無限期地維持下去,一定會用平緩或激烈的方式重新回到一種更能持續的平衡中去。

技術進步的力量是無法阻擋的,但全球化的速度正在因為這種不平衡而放慢腳步,甚至倒退。

全球擁有巨額資產的投資者應該意識到,自己帳上的資產只是一個數字;國家的債務總是要還的,但低收入階層並沒有這種能力,所以國家的債務實際就是這些投資人或者他們後代的債務。如果把資產和負債一起來看,其實淨資產並沒有帳面上看到的那麼多,很大一部分的資產都和負債抵消了。

縱觀歷史,償還國家債務無外乎有三種方式:

一是通過增加稅收直接償付;

二是通過相對高的通脹水平進行隱形毀約;

三是直接毀約。

這三種方式,沒有一種不會帶來痛苦。增加稅收會減緩經濟增長,增加就業壓力。高通脹控制不好會變為惡性通脹而失控。

兩次大戰期間,法國、日本都採用過這種方式,1919年至1950年間,法國和日本的年均通脹率分別為14%和20%,做得最極端的是德國,年均通脹率高達155%。直接毀約往往是社會革命、政權交替的副產品,其帶來的社會動蕩是所有社會都避之不及的。

所以,比較下來,我們可以大概率預期世界主要經濟國家在不久的將來都會滋生越來越強的反對絕對自由經濟的思潮,在行動上會增加稅收,增加轉移支付,小心提高通脹率,用以解決40年來緩慢積累下的經濟極端不平衡。

如果這些緩和的方式不能實施,取而代之的可能是更猛烈的社會動蕩甚至全球衝突,就像二戰前的零利率狀態。

end

[延伸閱讀]

2020年動蕩不斷,這個行業卻迎來新機遇一個關鍵信號,透露三個投資機會做到這幾點,才是留得住人才的好老闆疫情過後,或出現更深層次危機!全球經濟將迎來哪種復甦?V型?U型?這個時代,拼的是軟實力社會撕裂:為什麼你會被踢出朋友圈?這3個防疫要素,拉開了歐美日韓等國家的差距控制疫情的三件法寶戰疫下半場,如何保住經濟?

喜歡此內容的人還喜歡

原標題:《一文看透零利率》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蒙特婁銀行:美聯儲即將叩開零利率的大門
    來源:金十數據蒙特婁銀行(BMO)利率分析師伊恩·林根(Ian Lyngen)在評論市場對美聯儲緊急降息的反應時表示,情況並未像鮑威爾所預想的那樣順利:「市場已經習慣了美聯儲慷慨救市,而鮑威爾所做的任何事情都會被市場認為不夠
  • ...將聯邦基金利率保持在零可能會增加適應性,而不僅僅是維持不變...
    【達拉斯聯儲主席卡普蘭發表主題為「央行的前路」的講話】美聯儲新框架的關鍵要素是要表明,美聯儲將不再像過去那樣先發制人;就我個人而言,通脹溫和地超過目標需要達到2.25%左右;在某些情況下,將聯邦基金利率保持在零可能會增加適應性,而不僅僅是維持不變;將利率維持在零附近太久會傷害儲戶,導致更大的脆弱性以及過度失衡;通過3月份的經歷讓我更加擔心的是
  • 起底零利率車貸:貸款手續費暗藏玄機,實際利率接近8%!
    揣著預算內的20萬塊錢,劉巖來到了北京郊區的一處4S店集中片區,琳琅滿目的車型和品牌讓他挑花了眼。不僅如此,貸款買車還是全款買車也讓他傷腦筋。明明自己能夠全款拿下一輛新車,但不少4S店銷售人員都極力勸說他貸款購車。更令人意外的是,聽完多家4S店銷售人員的介紹後,劉巖發現,如果他用汽車貸款購車,貸款利息非常低,甚至有部分品牌4S店表示貸款可以零利息。
  • 駿通年終購車有皓禮尊享萬元大禮零利率
    駿通年終購車有皓禮尊享萬元大禮零利率 瞿香兵 2020年12月23日 01:56
  • 零利率購車藏貓膩,4S店店員不會告訴你的秘密
    比如說:零首付、零利率、全網最低價等等。在這些套路中,最坑人的就是零首付,最終購車人實際支付的錢要比全款購買多30%以上;其次,就是全網最低價,很多人本來是奔著全網最低價去的,結果有各種各樣的限制條件,本來想省錢的你,最終也就多花了錢;最隱蔽的手法就是零利率貸款買車。為什麼說零利率是最隱蔽的售車套路?
  • 沃爾沃XC40 零利率 零元開新車
    沃爾沃XC40 零利率 零元開新車 2021年01月08日 09:05 新聞稿
  • 海外之聲|研究、政策與零利率下限
    導讀在1999年,零利率下限(the Zero Lower Bound)在美國還沒有被視作一個迫近的問題。那時的經濟還十分蓬勃,當年底的目標聯邦基金利率為5-1/2個百分點。在那之前,零負利率的僅有參照點來自於20世紀30年代的大蕭條和90年代的日本。對於戰後的歐洲和美國而言,這一經驗則是完全不存在的。
  • 美國「零利率」!人類歷史上最大的寬鬆,來了……
    美聯儲當地時間15日宣布將聯邦基金利率目標區間下調至0-0.25%的超低水平,並啟動7000億美元量化寬鬆計劃。有媒體稱,這一利率區間實際上就是0利率。降息+量化寬鬆,美聯儲有點急這是不到半個月時間,美聯儲再次大幅降息,下調100個基點!
  • 相當於4000億零利率的再貸款?央行又有了兩大新工具……
    具體而言,普惠小微企業貸款延期支持工具指,央行提供400億再貸款資金,通過特定目的工具(SPV)與地方法人銀行籤訂利率互換協議的方式,向地方法人銀行提供激勵,激勵資金約為地方法人銀行延期貸款本金的1%,預計可以支持地方法人銀行延期貸款本金約3.7萬億。在這一交易結構下,本金的1%可以看作銀行應計利息機會成本的補償。
  • 零利率後首日竟迎來史上最大下跌點數,美聯儲還有招嗎?
    與次貸危機時的零利率有哪些不同美國當地時間15日,美聯儲宣布降息,將聯邦基金利率目標區間一次性下調至0~0.25%的超低水平,力度空前!就在不到半月前的3月3日,美聯儲剛剛宣布大幅降息50個基點,將聯邦儲備基金利率目標區間降至1%~1.25%。
  • 美聯儲:繼續按兵不動 預測顯示近零利率將持續到2023年末
    來源:匯通網原標題:美聯儲政策聲明:繼續按兵不動,預測顯示近零利率將持續到2023年末北京時間周四(9月17日)凌晨2:00,美聯儲公布利率決議、政策聲明和經濟預期。美聯儲將基準利率維持在0%-0.25%不變,超額準備金率(IOER)維持在0.1%不變,將貼現利率維持在0.25%不變;有兩位官員對政策決定投反對票。美聯儲點陣圖顯示,直到2023年末都將按兵不動。美聯儲聲明稱,美聯儲將把利率維持在零附近,直到實現充分就業,通脹率達到2%,但將允許適度過衝。美聯儲表示將繼續按當前速度購買美國國債和MBS。
  • 渣打銀行:全球投資者如何應對零利率環境?
    摘要 【渣打銀行:全球投資者如何應對零利率環境?】儘管一些品質最佳的債券和股票的收益逼近於零,但並不意味著沒有其他投資機會。正所謂條條大路通羅馬,還是有許多可以提供健康的回報水平和體面收入的投資方式的。當務之急,是需要調整投資方式和習慣。
  • 美國「抗疫經濟」:與其零利率,不如大規模去管制
    這是2020年3月15日在美國華盛頓拍攝的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大樓。(新華社記者 劉傑/圖)美聯儲於當地時間周日(2020年3月15日)將利率降至基本為零,並啟動了7000億美元的大規模量化寬鬆計劃。具體的做法是,美聯儲將聯邦基金利率從1%-1.25%的目標區間下調至0%-0.25%。聯邦基金利率既是金融機構短期貸款的基準利率,也是許多消費利率的掛鈎利率。
  • 日本央行決議12月維持負基準利率不變!10年期國債收益率目標為零...
    日本央行決議12月維持負基準利率不變!10年期國債收益率目標為零 延長企業資助計劃至明年3月 文/editor2020-12-18 12:09:40來源:FX168
  • 貨幣政策面臨零利率下限約束下的美股風險溢價
    貨幣政策面臨零利率下限(ZLB)約束,即使實施負利率,負利率相較之下日股就弱了些,ZLB約束下日本利率下降幅度有限,日股風險溢價的上升,導致了日股PE的下降。  疫情之後,美國貨幣政策ZLB約束再次加強,此外,和次貸危機之後的情景相比還有三方面的變化,從而使股市風險增加。首先,疫情之後的長端利率低於次貸危機之後,長端利率的下行空間有限,貼現率可能無法像次貸危機之後那樣下滑。
  • 央行:讓利與銀行利潤非零和關係,「薄利多銷」可抵消降利率影響
    新京報貝殼財經訊(記者 程維妙)在8月25日舉行的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上,央行副行長劉國強談及金融讓利實體經濟時表示,金融部門按照商業可持續原則,為市場主體減負,與商業銀行的利潤變化,不是一一對應關係,更不是零和關係。
  • LPR還是固定利率?一文看懂:房貸合同要不要重籤
    距離3月只剩一天時間,存量房貸利率轉換工作的實施細則塵埃落地。2月29日,國有六大行及多家股份制銀行均發布了房貸利率轉換機制相關細則,2020年1月1日前籤訂商業房貸合同的客戶可以將房貸利率選擇轉換為貸款市場報價利率(LPR)加點形成的浮動利率,或者固定利率。
  • 2019中國人民銀行存款基準利率表調整一覽 最新央行存款利率
    2016中國人民銀行存款基準利率表調整一覽 最新央行存款利率銀行利率網小編為您提供銀行利率調整最新消息查詢:中國人民銀行決定,自2015年10月24日起,下調金融機構人民幣貸款和存款基準利率,以進一步降低社會融資成本。
  • 怎樣看待全球低利率?
    從實際利率看,均衡利率水平主要與經濟潛在增速有關。受技術進步放緩、全球範圍內的財富分配不均、收入差距擴大、人口老齡化、產業結構失衡等因素影響,發達經濟體消費、投資意願下降,經濟潛在增速下降,與之對應的均衡利率(即實際中性利率)也相應下降。據世界銀行統計。2019年美國、歐盟、日本65歲以上人口佔比為16.2%、20.5%和28%,分別較2007年上升3.7個、3.3個和7.3個百分點。
  • 為什麼增加貨幣需求時利率會上升,而利率越高貨幣需求量越少?
    當市場利率上升時,市場資金的供給量就會增加,但同時市場需求就會下降,因為利率越來越高貸款成本就越來越大,能夠願意承擔如此高利率的借款人就越來越少,所以,當利率越高時,貨幣需求量就減少了。 相同的道理是,當市場的貨幣需求增加時,市場利率就會提高,以吸引更多的社會資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