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報貝殼財經訊(記者 程維妙)在8月25日舉行的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上,央行副行長劉國強談及金融讓利實體經濟時表示,金融部門按照商業可持續原則,為市場主體減負,與商業銀行的利潤變化,不是一一對應關係,更不是零和關係。商業銀行貸款收入是貸款利率和貸款數量共同決定的,降低貸款利率後會增加貸款的需求,這會對降低利率造成的收入減少起到抵消作用,就是「薄利多銷」。
他進一步稱,商業銀行的利潤還取決於資金成本以及不良貸款處置等諸多因素。今年上半年,銀行業金融機構實現利潤2.4萬億元,同比下降12%,主要原因除了銀行為實體經濟減負,還包括加大撥備計提力度、前瞻性應對未來貸款上升的壓力。
但目前監管仍沒有必要放鬆對銀行資本的要求。劉國強表示,總體來看,銀行業整體運行是穩健的,撥備和資本水平是充足的。截至今年二季度,資本充足率14.21%,較年初下降了0.43個百分點,但仍遠高於10.5%的監管要求,所以目前沒有必要下調監管要求。未來即使資本充足率下降,也不能通過下調監管要求來滿足,那樣做是自欺欺人,要有實實在在的、豐富的補充資本的手段。
近期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披露,今年前7個月金融機構已經為市場主體減負8700億元,實現1.5萬億元讓利目標的58%。劉國強介紹,今年前7個月金融部門積極通過降低利率、減少收費、貸款延期還本付息等措施為市場主體減負,8月-12月,金融部門還將繼續為市場主體減負大約6000多億元,這是根據當前的利率水平以及通過疏通利率傳導,推動貸款利率略有下降,並落實好各項已出臺的政策情形估算的。
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 程維妙 編輯 王進雨 校對 劉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