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萬億元:金融系統合理讓利市場主體 助推中國經濟增速轉正

2021-01-18 西安網

  1.5萬億元,金融系統讓利實體經濟發展,目標完成!

  2020年12月31日,央行行長易綱在新年致辭中公布的一組數據,迅速被社會各界關注:銀行已累計完成對6萬多億元貸款的延期還本付息,累計發放3萬多億元普惠小微信用貸款,支持3000餘萬戶經營主體,實現1.5萬億元金融系統向實體經濟讓利目標。

  這是金融系統在疫情「壓力測試」下,交上來的一份來之不易的答卷。2020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鼓勵銀行合理讓利」,當年6月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進一步明確了「全年向各類企業合理讓利1.5萬億元」的任務目標。

  金融系統合理讓利,是保市場主體,給企業紓困減負的關鍵一招,也是穩住經濟基本盤,助力中國經濟增長快速轉正的重要支撐。回顧過去一年,作為特殊階段推出的金融舉措,國家在制度設計上營造了哪些空間?金融系統遵循市場規律探索了怎樣的有益實踐?對後續提升金融服務質效,又帶來了哪些思考?帶著這些問題,人民網記者採訪了多位相關人士。

  頂層設計:一系列配套舉措落地見效

  「100萬元貸款成功延期,讓我們喘了口氣,得以繼續經營。」廣東省東莞市大朗澳聯針織廠負責人葉偉光感嘆,疫情突發導致訂單減少,資金緊張,早先進行生產設備升級的貸款還款沒有著落,焦慮時刻,是銀行上門核實並辦理了貸款延期,才解了燃眉之急。

  這一年多來,在葉偉光身上發生的故事,也是金融服務中小企業的現實寫照。突如其來的疫情,最先受到衝擊的是中小微企業,他們直面著資金流緊張、運營成本上升等「生死大考」。但作為經濟社會的毛細血管,中小微企業同時也是穩就業、保產業鏈的重要環節,如何引來金融活水,多渠道「解渴」中小微企業?

  「金融機構與貸款企業共生共榮,鼓勵銀行合理讓利。」2020年金融合理讓利實體經濟發展,節奏明確,穩步前行。

  從實踐上看,在金融讓利方式上,降低利率讓利、創新直達貨幣政策工具讓利、銀行減少收費讓利是三個主要途徑。其中,最直接的路徑是銀行貸款利率的下行。

  記者梳理發現,2020年以來,央行通過各類舉措引導公開市場逆回購操作利率、中期借貸便利(MLF)利率、貸款市場報價利率(LPR)分別下行,有力降低了實體經濟的融資成本。以LPR為例,截至2020年12月份,1年期和5年期以上LPR分別為3.85%和4.65%,比2019年同期分別低0.3個和0.15個百分點。

  值得一提的是,圍繞創新直達貨幣政策工具,國務院常務會議在2020年年底決定,延續普惠小微企業貸款延期還本付息政策和信用貸款支持計劃,進一步強調了保持政策的連續性、穩定性和可持續性。

  制度設計在引導金融系統合理讓利的同時,也兼顧了對金融機構的資本補充。2020年以來,不少地方政府發行了專項債支持中小銀行補充資本,用以緩解中小銀行補充資本的難度和成本,增強了金融機構的服務能力。

  「這一年來,穩健的貨幣政策更加靈活適度了,保持了流動性合理充裕,促進了市場整體利率穩中有降。」中國人民大學金融與證券研究所聯席所長趙錫軍在接受人民網金融頻道採訪時表示,在制度設計上,金融監管部門運用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精準滴灌,對中小微企業的直接支持力度更加大了。

  金融機構:量增、面擴、價降 為市場主體「解渴」

  2021年1月12日,央行發布了2020年金融統計數據報告。數據顯示,2020年人民幣貸款增加19.63萬億元,同比多增2.82萬億元。

  「一系列貨幣政策工具的有效發力,保持了金融機構流動性的合理充裕。」東方金誠金融業務部助理總經理李茜對人民網金融頻道表示,金融機構以信貸產品創新為抓手,推出了一系列「抗疫」貸款產品。同時,也更加重視金融科技運用,通過大數據分析促進中小微企業融資「量增、面擴、價降」。

  記者梳理發現,今年以來,開發性、政策性金融機構發揮了「領頭雁」作用。國家開發銀行在2020年前三季度,通過降息減費向實體經濟直接讓利260億元;中國農業發展銀行對疫情影響地區的客戶減免人民幣結算、國際結算、銀團貸款等五大類46項服務收費,降低了相關企業的融資成本。

  更多金融機構送上了「及時雨」。中國人壽通過捐贈保險保障、擴展保障範圍、延期或減免保費等形式讓利實體經濟;建設銀行加大了LPR應用,應用再貸款再貼現、普惠小微貸款延期等工具,推動政策利率向實體經濟傳導;中信銀行免收客戶人民幣存取款和轉帳手續費、對公帳戶服務和對公現鈔服務手續費,2020年上半年的月度新發生對公貸款利率下降69BPs,比同期間1年期LPR多降39BPs。

  對於各金融機構的探索實踐,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數字經濟研究院高級研究員楊芳對人民網金融頻道表示,一方面是積極落實監管政策和創新政策工具,推動銀行負債端成本下降,下調對企業的貸款利率;另一方面是利用金融科技手段,向民營、小微企業精準滴灌,減少金融機構收費。

  激發活力:練好內功主動轉型提質效

  「1.5萬億元讓利,不是簡單的直接讓利潤,也不是單純的讓營收,而是讓利營收中的利息收入和中間業務收入,促動金融機構轉型,增強行業競爭力。」趙錫軍表示,金融與實體經濟共生,向實體經濟讓利,對降低金融機構的負債成本、防範經營風險更具現實意義。

  看提質增效,數據最直觀。從銀行2020年半年報看,受資產端貸款利率快速下降,及銀行加大撥備計提力度影響,上市銀行在營收保持增長的同時,淨利潤增速普遍出現放緩或下降,同時半數以上銀行的淨息差同比收窄。再到去年三季報數據披露時,多數上市銀行淨利潤降幅收窄已成為趨勢,合理讓利與大幅計提信用減值損失的壓力正在逐步消退,銀行經營風險能力的分化進一步明顯。

  疫情是一次大考,考驗著金融機構經營風險的核心能力,練好內功的金融機構將搶佔市場發展先機。

  交通銀行董事長任德奇此前接受人民網專訪時表示,疫情對銀行經營最直觀的影響是客戶對線上化、移動化的需求迅猛增長。金融機構推進金融科技應用的著力點是提升用戶滿意度。在做好金融服務的同時,還要牢牢守住風險防控的底線。

  「近年來,我國金融領域深化改革成效明顯的同時,社會各界對金融服務的期待也在提高。」中國民生銀行研究院院長黃劍輝對人民網金融頻道表示,金融如何高質量服務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激發行業活力、服務實體經濟,助力中國經濟行穩致遠,都是值得思考和探索的話題。

  圍繞下一步金融業服務「六穩」「六保」工作,近期央行行長易綱接受《人民日報》採訪時表示,2021年將深化LPR改革,進一步疏通LPR向貸款利率的傳導渠道,推動存款利率的逐步市場化;同時繼續運用普惠性再貸款再貼現政策,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三農」、小微企業等領域的支持力度。

編輯:張楠

相關焦點

  • 金融系統要向各類企業合理大幅度讓利 1.5萬億元:錢誰出?怎麼讓?
    預計金融系統今年全年向企業讓利1.5萬億元。在讓利的同時,也要提高效率,做到「科學合理」,既保障好銀行股東利益,更牢牢守住風險底線。近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進一步通過引導貸款利率和債券利率下行、發放優惠利率貸款、實施中小微企業貸款延期還本付息、支持發放小微企業無擔保信用貸款、減少銀行收費等一系列政策,推動金融系統全年向各類企業合理讓利1.5萬億元。
  • 金融系統合理讓利1.5萬億引發「降薪潮」? 四大行深夜發聲:目前均...
    原標題:金融系統合理讓利1.5萬億引發「降薪潮」? 四大行深夜發聲:目前均無降薪安排   在金融讓利實體經濟的背景下,相關行業降薪的擔憂與傳聞也隨之而來。
  • 金融合理讓利,1.5萬億元「紅包」怎麼發?中小微企業最受益
    今年全國兩會上,《政府工作報告》裡的這句話格外引人關注,企業紛紛期待「合理讓利」早點落地,社會各界也在紛紛猜測這個讓利「紅包」到底有多大。這不,兩會閉幕沒多久,政策就開始落地了。6月17日國務院常務會議明確,引導金融機構進一步向企業合理讓利,推動金融系統全年向各類企業合理讓利1.5萬億元,進一步加大貨幣金融政策支持實體經濟力度,幫助企業特別是中小微企業度過難關。
  • 轉正!主要經濟指標增速由負轉正 大金融異動,多隻銀行股創歷史新高
    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國民經濟綜合統計司司長劉愛華19日在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表示,前三季度經濟增速由負轉正,供需關係逐步改善,市場活力動力增強,就業民生較好保障,國民經濟延續穩定恢復態勢,社會大局保持穩定。
  • 國常會放大招:金融圈讓利1.5萬億 更有引導貸款和債券利率下行
    國常會:推動金融系統全年向企業合理讓利1.5萬億元國務院總理李克強6月17日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部署引導金融機構進一步向企業合理讓利助力穩住經濟基本盤,要求加快降費政策落地見效為市場主體減負。有以下幾個重點內容。
  • 國常會重磅發聲:金融向企業讓利1.5萬億元,運用降準等...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6月17日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部署引導金融機構進一步向企業合理讓利,助力穩住經濟基本盤;要求加快降費政策落地見效,為市場主體減負。對於下一步工作,會議提出的要求「乾貨滿滿」,既有定量的要求,也有保質的要求: 要點速覽□推動金融系統全年向各類企業合理讓利1.5萬億元;□綜合運用降準、再貸款等工具,保持市場流動性合理充裕;
  • 七城增速轉正,兩城降幅收窄!珠三角如何做到的?
    前三季度經濟數據陸續公布。珠三角7城增速轉正。前三季度,肇慶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788.89億元,同比下降5.4%。但具體看9月,則達到94.61億元,同比增長7.7%。超市關係百姓民生,也是觀察市場購買力的一個窗口。數據顯示,9月單月,廣州9家大型超市增速由負轉正。
  • 人大劉瑞明:引入競爭才能使金融系統真正主動「讓利」實體經濟
    來源:澎湃新聞引入競爭才能使金融系統真正主動「讓利」實體經濟當前,新冠疫情為中國經濟帶來了巨大的衝擊。根據最新的統計數據,2020年上半年,我國GDP同比下降1.6%,其中,第一產業同比增長0.9%,第二產業下降1.9%,第三產業下降1.6%。
  • 2020 「轉正」成為中國經濟運行的高頻詞
    值得關注的是,在經濟復甦過程中,中國始終堅持高質量發展,努力構建新發展格局,經濟運行新意十足、亮點頻現,折射出中國經濟蘊含的潛力和底氣。本報從今天起推出「2020,穩步走向高質量發展」系列報導,聚焦一年來中國經濟發展的新亮點、新成果、新趨勢,以期幫助海內外讀者更好地讀懂中國經濟。  ——編 者  轉正!轉正!
  • 於春海:中國經濟轉正得益於政策上的合理定位和及時調整
    總體看來,前三個季度穩步改善,前三季度GDP同比增長0.7%,成功實現由負轉正。在世界經濟仍然被疫情影響持續「滑坡」的背景下,中國經濟的穩健復甦,對世界上其他國家和地區來說,無疑是一個充滿希望的信號:只要防止疫情流行,經濟就可以恢復,實現經濟增長由負轉正。
  • 金融系統讓渡盈利加力緩解企業資金壓力
    6月18日,人民銀行行長易綱在第十二屆陸家嘴論壇上表示,今年以來,金融部門向企業讓利,主要包括通過降低利率讓利、直達貨幣政策工具推動讓利和銀行減少收費讓利這三塊,預計金融系統通過以上三方面今年全年向企業讓利1.5萬億元……近期,一系列重磅會議都傳遞出「讓利於企」的政策信號。
  • 讓利1.5萬億,國有金融機構過緊日子,保險跟不跟
    來源:慧保天下從8月5日開始,一份微信群聊天記錄在坊間廣泛流傳,內容是若干銀行員工討論降薪問題,其中提及「中信銀行降薪20%」、「建行據說降薪30%」,「有人所在單位已經開始實施降薪」等內容,因為涉及薪酬這一問題,該記錄很快在銀行從業者中間引發廣泛關注,又因為國常會曾明確提出「金融系統全年向各類企業合理讓利1.5萬億元」的目標
  • 帝國崛起靠金融,中國也不會例外!銀行讓利實體,券商應崛起!
    1、大英帝國崛起靠金融,中國也不會例外!1752年,英國政府的公債利率大約為2.5%,而法國公債利率是5%左右。1752年到1832年期間,法國政府支付的公債利息基本是英國公債利息的兩倍,這意味著什麼呢?
  • 規上工業企業累計利潤年內首次轉正 中國經濟基本回到常態增速
    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顯示,1-10月,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50124.2億元,同比增長0.7%,累計利潤同比增速年內首次由負轉正;10月工業企業利潤同比增長28.2%,增速比9月加快18.1個百分點,主要是去年同期基數較低、本月投資收益增加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剔除短期非經營因素影響後,10月份利潤增速與上月大體相當。
  • 工業企業累計利潤增速轉正
    國家統計局11月27日發布的數據顯示,1月至10月,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總額50124.2億元,同比增長0.7%,累計利潤同比增速年內首次由負轉正。 盈利恢復態勢進一步鞏固 1月至10月,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總額同比增長0.7%,1月至9月為下降2.4%。
  • 中國經濟最新成績單出爐:前三季度經濟增速由降轉升 主要指標增速...
    所以,下一步還是要按照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和構建新發展格局的要求,紮實做好「六穩」工作,全面落實「六保」任務,築牢民生保障基礎,助力企業紓困解難,奮力完成全年的目標任務。  三大首席「數」說中國經濟:四季度GDP增速將高於三季度  10月19日,今年前三季度的重磅經濟、金融數據已全部出爐。
  • 「2020年中國銀行業十件大事」公布:實現1.5萬億元讓利目標
    「2020年中國銀行業十件大事」公布:實現1.5萬億元讓利目標 2021-01-04 21:00:14 來源:中國新聞網 作者:朱延靜 責任編輯
  • 「轉正」「轉型」「轉強」——透視2020中國經濟運行高頻詞
    臨近歲末,「十三五」收官,不平凡的2020年即將過去——  -6.8%、3.2%、4.9%……前三季度國民生產總值的同比增速走出了一條先抑後揚的「微笑曲線」。從製造業到服務業,從餐飲零售到汽車建材,「轉正」成為中國經濟運行的高頻詞,也是今年全球唯一實現正增長的主要經濟體。
  • 國家推出系列金融政策釋放紅利支持實體經濟
    □ 法治日報全媒體記者 周芬棉今年以來,金融監管部門持續發布多項政策,在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同時,促進經濟恢復發展。截至目前,系列金融政策實施效果明顯。據統計,金融部門全年減費讓利預計達1.5萬億元。
  • 多渠道保市場主體 中信銀行綜合金融服務支持實體經濟
    多渠道保市場主體 中信銀行綜合金融服務支持實體經濟來源:溫州網發布時間:2020-12-01 10:29:21字體:大 中 小  9月29日,中國人民銀行舉行「金融支持保市場主體」系列新聞發布會(第三場)。